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四、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
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
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比如讲《陈涉世家》,可以补充古人姓名、字号等知识。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都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反省自己的名言古文【经典篇】
1.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2.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7.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9.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10.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反省自己的名言古文【精选篇】
1.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7.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10.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11.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12.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13.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1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16.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1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18.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19.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20.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2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2.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2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24.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2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8.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29.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30.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反省自己的名言古文【热门篇】
1.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7.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10.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11.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12.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13.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1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16.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1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18.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19.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20.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21.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2.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23.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24.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2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2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28.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29.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30.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