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军事小说爱情语录 正文

军事小说爱情语录

时间:2025-05-05 19:27:57

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

7. 鸿儒(hóng rú):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

8. 白丁: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这里指佛经。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写作背景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题思想

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又精粹,情丰而又理胜。写的是“陋室”,赞美的是“德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高洁清峻的品格。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

鉴赏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 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 “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

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2、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3、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列宁

4、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希特勒

5、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6、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7、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8、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希特勒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11、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2、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13、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4、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15、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仲

16、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17、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

18、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9、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20、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勃朗宁

21、战争是帝王的娱乐。

22、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23、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裘·恺撒

24、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26、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27、血战乾坤赤。——杜甫

28、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29、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30、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古今小说》

31、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32、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33、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

34、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张藉

35、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36、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希特勒

37、在恋爱和战争中先发制人,都是天经地义的.。——贝恩

38、我宁愿在岁而不是在或岁发动战争。——希特勒

39、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40、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1、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

42、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伯承

43、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44、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

45、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过居庸关》

46、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47、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托·卡莱尔

48、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49、作战基本原理,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克劳塞维茨

50、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

51、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52、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53、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54、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55、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5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57、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弗·斯梅德利

58、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59、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尉缭子·十二陵》

60、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61、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62、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6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64、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65、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吕不韦《吕氏春秋·荡兵》

66、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67、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

68、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1、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代官员、理学家 薛宣

2、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 戚继光

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4、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代学者 王永彬

5、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

6、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7、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8、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 鲁迅

9、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性理精义》

10、至乐蜞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法国思想家,法学家 孟德斯鸠

11、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

12、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清代学者 山阴金先生 《格言联璧》

13、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清代学者 王晫 《今世说》

1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现代小说家 赵树理

15、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