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3条国学经典语录 正文

3条国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6 05:30:20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1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1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1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1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2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2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2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2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2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2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3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3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3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3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3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3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3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3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4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4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4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4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4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4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4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4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50、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国学经典名言2、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国学经典名言3、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国学经典名言4、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国学经典名言5、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国学经典名言6、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国学经典名言7、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是指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争宅基时,张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对待。

国学经典名言8、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是一种道教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他们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

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国学经典名言9、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心诚则灵,关键是要做到“心”、“诚”两点。

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

到目前为止,佛教中的礼佛者更是以“心诚则灵”来形容拜佛求签者的心意。

国学经典名言10、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