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雍正朝堂上的经典语录 正文

雍正朝堂上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5 15:46:44

谈到《红楼梦》,许多文艺批评家和鉴赏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身上,对于和主人公有关的人物诸如贾母、贾政、王熙凤,乃至袭人、晴雯等等,也有所评议,惟独对小说第一回就出现一直到第一百二十回再次见面的一僧一道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试图就一僧一道在全书中的作用及作者塑造这两个极其古怪的艺术形象的蕴意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方家批评指正。

一、一僧一道远远而来,伴随《红楼梦》从开场到结局,走过漫长的旅程。

翻开《红楼梦》,我们就看到作者交代女娲炼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只剩下一块,“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日夜悲号惭愧。”就在这时,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应该说,这是长篇巨制《红楼梦》的真正开始,也是这部小说又名《石头记》的自我交代。

就是在一僧一道诉说“红尘中荣华富贵”的吸引之下,顽石才打动凡心。在顽石的苦苦央求下,那和尚施展法术,才将一块巨石变成鲜明莹洁的美玉,又缩成扇坠大小的佩玉,并且镌有“通灵宝玉”四个字,带它到滚滚红尘去了。——这便是贾宝玉落草时嘴里衔下来的那块玉,贾宝玉本人称它为“劳什子”,他的祖母却尊它为“命根子”。就是这块玉,就是这个整日系着这块玉的人,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游荡了十几年。历经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的过程。第一百二十回,小说通过甄士隐之口,交待得明明白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至此,《红楼梦》的缘由也交待清楚了。

除了这一僧一道之外,和《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直接关连的还有一位空空道人,是他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抄录了这个故事。神奇怪诞的开头和结尾,不但保持了艺术结构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哲理和艺术见解巧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奇趣的阅读境地接受作者的超乎现实而与小说故事情节若即若离的理性升华。这实在是作家的苦心匠意所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一僧一道的研究。

二、一僧一道和小说的主人公命运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宛如关节,开启关合,非同小可。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穿过虚无飘渺的天堂,既可以闯入凡人的梦境,又可以跑进繁华似锦的社会生活,他们和小说的主人公的关系极为密切。譬如在第一回里,这一僧一道在甄士隐的梦境中出现,并且说甄士隐抱在怀中的女儿英莲是一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以致使甄士隐感觉他们是在说“疯话”。哪里知道几个月以后,历经女儿英莲失踪、再遭火灾殃及,一贫如洗的甄士隐,又遇到了高唱《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士隐顿时彻悟,竟抢了道士肩上的褡裢,同疯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一僧一道和小说人物的关系,书中人都有交代。在第三回,林黛玉自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在第七回,薛宝钗自己说:她小小的年纪却留下了病根儿,“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至于贾宝玉,第二十五回、第一百一十五回、一百一十六回都有描写,在第一百二十回中通过贾政之口说出了贾宝玉与和尚的不解之缘:“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换句话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其遭遇,都和太虚幻境中的一僧一道有关系。

一般地说,神仙鬼怪在文艺作品中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戏不够,鬼来凑”,以虚幻的鬼怪来填补故事情节;一种是“若要灵,请神明”,以神仙的降临以显示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两种情况,都印证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应该说,《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出现,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是作者精心布置、巧妙安排的。

三、真耶幻耶,美耶丑耶,情耶理耶,在一僧一道身上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底蕴。

当读者第一次在第一回中见到一僧一道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是,顷刻之间就突然变了,“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到了第二十五回,这两个人的形体又小有改变,变成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的:“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这是和尚的模样。道士的模样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到了第一百一十七回。和尚还是“满头癞疮,浑身腌臜破烂”。贾宝玉当时想道:“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是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正是作者在塑造一憎一道形象时的艺术原则。

真人是道家、道教常用名词。《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真人”之名始此。《庄子·大宗师》中说真人有四个特点: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天人合一。《淮南子·本经训》:“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据《太平经》卷四十二“九天清先王灾法”载,“真人职在理(治)地”,其等级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显然,作者暨通过艺术典型贾宝玉告诉人们,真人是他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形体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那么,为什么到了凡问就变得“癞头跣脚”、“跛足蓬头”呢?这说明作者看到了现实和理想境界的距离,看到了真、善、美之间的不统一。

在讨论一僧一道艺术形象时,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僧属佛教道属道教,这一僧一道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有时,还佛道移位,例如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里,佛和道相交错。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交融——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这样的见解是正确的。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指出:“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明太祖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清雍正登位以后,提倡禅宗,同时留心道家学术。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看,《红楼梦》的一僧一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

一是对儒学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而《红楼梦》则相反,开篇就谈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途中见到了石头,石头还会说话,如此等等。这说明作者不是儒学的忠实信徒,在某程度上则是儒学的`批判者和叛逆者。

这是《红楼梦》一僧一道的文化底蕴的大要所在。

四、《红楼梦》中僧道描写极多,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真真假假,善恶难辨。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写僧道的回目约有66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平均每l.8回就要出现一次,可见其频率是相当高的。

僧道频繁出现,大体上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前面所说有密切关联的一僧一道对小说其他人物的影响;一是与一僧一道无甚关系,却是宗教人物对小说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影响,构成整个小说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现在分别加以说明: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跛足道人在贾瑞垂危时刻,应贾瑞之求将褡裢中的一面镜子交给贾瑞的,并且明白交代:“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接过镜子,照背面,竟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吓得贾瑞连忙掩了;照正面,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他心中一喜,荡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约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如此三四次送了命。贾代儒夫妇见孙子已死,便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焚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而去。显然,跛足道人给贾瑞“风月鉴”是一种度化,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贾瑞沉溺于淫而致死不悟。

第六十六回则是相反的情形,柳湘莲梦见尤三姐后惊觉,睁眼一看,他的所在地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捕虱,柳湘莲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用佛家术语说,柳湘莲是:“顿悟”,走出凡尘,出家去了。

以上例是一僧一道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等以外的影响。

下面谈谈其他僧道情况。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老尼法名净虚,实在是一个不“净”不“虚”的人,她为了李衙内的亲事,央求通过王熙凤的权势,逼迫长安守备的儿子退亲,以完成李衙内的心愿。这笔婚姻交易开价三干两银子。一个出家之人,不修心拜佛,竟然卷入婚姻纠纷,可见其凡心未断,六根不净。老尼如此,小尼就更放荡了。小尼智能被秦钟抱到炕上,在禅房里就云雨起来。用出家人的话说:这实在是罪过!罪过!自称“槛外人”、又称“畸人”的妙玉,大观园内的栊翠庵的孤寂生活并没有割断她的人生欢乐的向往,贾宝玉过生日,她还送去祝寿的帖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的结局是不幸的,被强盗抢走了。

至于道士,第二十九回写的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就是这个张道士,居然为贾宝玉的婚事操心。可见他的尘缘未断。第八十回天齐庙的当家王道士“专意在江湖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剂,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唤他作‘王一贴’,……”

这些僧道和一僧一道在思想境界上的距离,读者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作者匠心独运所在: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现象,真真假假,善恶难辨。

五、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论道谈禅,是作者较深层次接触宗教理论的反映,然而洞察作者创作心态的脂砚斋指出:此乃“悟禅亦由情”。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贾宝玉看完戏以后,因为一个小旦的模样“活象一个人”,被快嘴的史湘云点出:“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连忙向湘云使眼色。却不想这又恼了史湘云和林黛玉,受到她们两人的冷落,他想到前日所读《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禾自寇,源泉自盗”等语,越想越没趣,回到房间,大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提笔写了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并且填了一曲《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薛宝钗看后认为“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因为在看戏时,薛宝钗向贾宝玉介绍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鲁智深的唱词《寄生草》,其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林黛玉认为贾宝玉的偈语和《寄生草》曲“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果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来到宝玉屋里。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得到薛宝钗的赞赏,并且引发出关于禅宗的一段历史,宝玉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对于这一段参禅的描写,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

一、我们知道佛教有许多宗派,净土宗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宗,成天“南无阿弥陀佛”,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背着香袋,双手合一,朝山进香。其他还有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密宗,等等。这些,《红楼梦》的作者都不予采取,独钟禅宗。这是因为禅宗是融印度佛学和中国道家学说于一体、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更重要的是,禅宗是当年皇帝雍正予以提倡的宗派。这就是说,《红楼梦》中的参禅悟道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

二、我们知道禅宗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这就是第二十二回通过薛宝钗说的一番话:“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如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这个故事,出于佛教经典《传灯录》。从此有“南能北秀”之说。可见《红楼梦》作者佛教知识是很丰富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悟。林黛玉补充的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当然是悟彻,更空、更虚无,因而得到薛宝钗的夸赞。

三、禅家参悟,大体有四类:坐禅默照,随缘任运,话头参究,譬喻作相。如果说第二十二回描写的是贾宝玉坐禅默照,那么第九十一回则是话头参究和譬喻作相了。这可以说是别具风格的一篇传灯录。第九十一回写道:贾宝玉因为没有看到薛宝钗,心情不乐,叹息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得。……”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黛玉乘此机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对于这一次话头参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对“弱水三千”句注明“比喻女子虽多,只爱黛玉一人。”其余诸家注本都释语不详,因而对“黛玉低头不语”也就让读者不解了。所以,脂砚斋批语是很正确的:这是“悟禅亦由情”。说穿了,是借助禅语谈情说爱,如此而已。

四、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南华经》的引用。这说明禅与道家思想的表面结合点在“悟”,但各自的出发点却不一定一致。《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描写贾宝玉读《庄子·(外篇)胠箧》;第二十二回,描写贾宝玉读《庄子·列御寇》和《庄子·山木》。不要以为贾宝玉是认真研读《庄子》是庄子虚无飘渺思想的信徒,他真的要解脱了。不,这只是他一时的苦闷而已。脂砚斋批道:“试思宝玉虽愚,岂有安心立意与庄叟争衡哉?且宝玉有生以来,此身此心为诸女儿应酬不暇,眼前多少现有意之事,尚无暇去作,岂忽然要分心于腐言糟粕之中哉?可知除闺阁之外,并无一事是宝玉立意作出来的。大则天地阴阳,小则功名荣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随分触情,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若当作有心,谬矣!”此说深受端木蕻良先生赞许。确实是这样,《庄子》的原意与贾宝玉的引用,存在不水的距离。《庄子·胠箧》的中心是绝圣弃智,提倡淡情寡欲。《庄子·列御寇》的中心是虚无宁静,生安于无为,死任其自然。《庄子·山木》的中心是洗心寡欲,忍让屈从。《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写贾宝玉要吃胭脂,被史湘云打落,并批评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这被袭人看见了,生了气,贾宝玉又生袭人的气。这才闷闷不乐,拿书解闷。第二十二回,也是因为贾宝玉和史湘云、林黛玉生气,“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在由气生悲的情境下,才写下“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偈语。显然,贾宝玉的悲凉和绝望是一时的冲动,和庄子的虚无的人生观不是一回事。

所以,林黛玉批评贾宝玉“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贾宝玉欣然领受;她续偈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贾宝玉肃然起敬。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论道谈禅只是贾宝玉、林黛玉谈情说爱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而已。

六、一僧一道模糊了多少人的眼睛。

最早否定一僧一道的是周澍,他在《红楼新咏》中以《笑一僧一道》七律中写道:“碌碌繁华富贵场,干卿底事为谁忙?”对一僧一道采取否定态度。

看出一僧一道及参禅悟道的破绽和奥秘的当数孙桐生,他在《编纂石头记评蒇事奉和太平闲人之作即步原韵》之三写道:

芥纳须弥岂易量,文坛一瓣热心香。参禅不祖王摩诘,问道谁师魏伯阳?敢以为山亏一篑,由来作史重三长。儒门亦有传灯法,不涉虚无堕渺茫。

是的,《红楼梦》中的僧侣和道士的法号都是作者杜撰的,这是玎学考据派学者无从考证的一个问题。

《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也是作者虚构的,没有宗教经典可以作为依据。太虚幻境中的仙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作者按照人类社会的生活而附会的。是的,神仙本来就是人造的,人造神仙又来控制和主宰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实在是一个有趣而又可悲的循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恩格斯在《反杜林沦》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真相,诚如解庵居士在《石头臆说》中指出的那样:“士隐梦中所见一僧一道,即作者魂魄所化。作者自谓冥心搜索,精诚所通,出神入化,说出一段风流公案,尽属幻境,所以开道姑倡此人此地,以总括全书之妙义也。”这是很有见地的。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胡乱猜疑了。猜疑之一是信奉不移,把一僧一道真的视为神仙,如林孝箕等在《红楼诗借》中以“僧道合咏”为题写了两首七律,其二写道:“大笑西来洩化工,形骸放浪万缘空。双云偶尔停天上,片石何来走袖中?佛骨仙心俱不二,痴魂怨魄倘来同。茫茫觉后黄粱梦,绝倒人间无是公。”猜疑之二是相信贾宝玉参禅悟道,真是解脱了。王国维就认为贾宝玉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胠藏》之篇而作焚花散麝,贾宝玉解脱了。猜疑之三是以跛道人的《好了歌》为全书的主题,林孝箕等似“跛道人好了歌”为题写了三首诗,其三写道:“万事收场曲已终,人间何处不途穷?桶如脱底言皆旨,棒到当头色是空。参透世情孤偈外,唤回尘梦众生中。分明满拍沧桑咸,喝罢山花落晚风。”色空之说,在红学界曾鼓噪一时。

其实,这些理解都不尽正确,都是被一僧一道的描写模糊了视线。要了解一僧一道的构思由来,须了解作者当年的创作社会背景。据张中行《禅外说禅》所载:雍正皇帝更进一步,不只喜欢禅学,并以通禅自负,因而自号为圆明居士,还编了《御选语录》。上层人物喜爱,一般人民循旧轨走,因而佛教就仍是繁荣昌盛,据统计,早年大小寺院八万左右,僧尼十几万;晚年,寺院几乎遍布全国各村镇,僧尼据说有八十万,不出家而拜菩萨的,就难以数计了。雍正也留心道家学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作者这样的构思,实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1、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曹雪芹《红楼梦》

2、雨落红尘尘自扰,花开地狱比红尘。

3、那年似水长流,宛若白驹过隙,弹指一瞬般短暂。长歌一曲安好,弦断曲断一时,过去过往将终止。一头青丝变白,岁月此刻静好,莞尔一笑看世间。

4、得饶人处且饶人,德恩广被虎亦亲。叻君留得三分面,一朝用得自宽心。——今狐神逸《霹雳剑踪》

5、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6、她坐在水阁之上,一塘的荷叶,一塘的风,塘边有不知名的老树,苍翠中漫过晕黄,是熟透的颜彩,就像从画中走出来。——唐七公子《华胥引》

7、都说你眼中开倾世桃花,却如何一夕桃花雨下。——恨醉《上邪》

8、逐院凌青献月明思起,悲中故居空萧奇。若裁香茗子夜庭,笑客莫留黄叶莺。——泊冉

9、青落茶思之雨雾凉成花,边岸淳路聚结崖。明拦笛语瓷香阁,沁懂谁情断折发。——泊冉

10、当你的诺言成为遗言,我如何再风流。

11、长相思?七夕夜色浓,情思浓,汴梁桥下灯影重,彩女坐花丛。银汉朦,钩月朦,幽幽河上满漂笼,良人谁与同。

12、待我长发及腰,三书六礼可好?柳色深青桃色俏,瓮头新启花雕。耳后斜钗玳瑁,纤手蛾眉慢扫。轩车来时尚还早,听君隔院吟碧箫。待我长发及腰,软红十丈可好?翠湖水色霞光好,浩瀚烟波飘渺。暧日长歌未了,黄鹂叶底声悄。君既赠我青玉箫,还君一舞凤还巢。待我长发及腰,齐眉举案可好?殷勤约指一双绕,金线鸳鸯襦袄。妙笔翩翩彩蝶,闲来戏斗百草。松竹苍劲怜公子,又压银针绣锦袍。待我长发及腰,琴瑟合鸣可好?凤凰于飞声铿锵,袖楼明月相招。香樟树成添妆,临水风动粉芍。玉坠衿缨窃偷香,罗帕攒针绣精妙。待我长发及腰,白首成约可好?裁得衣衫金剪刀,珠履凤鞋轻巧。月华长夜迢迢,娇羞不与人道。揽臂玉钏十八绕,却言一梦惆怅了。待我长发及腰,花开并蒂可好?捻挑琵琶酬和遥,曲误黛眉暗恼。娉——八人大合唱

13、待你君临天下,怕是为笼囚花。待你了无牵挂,怕是红颜已差。待你半生戎马,青梅为妇已嫁。待你功成名达,怀中人富贵家。待你名满华夏,已无相安年华。待你弦断音垮,何来求鸾曲答。待你不再有她,君言何断真假。待你高头大马,我自从夫而嫁。待你富贵荣华,红颜枯骨成沙。待你一袭袈裟,唯亡断意放下。《j》

14、【古风?风景】半纸烟雾掩小桥流水负古道西风,推窗风雪盖深水游鱼愿予食钓翁。By伶若浅浅

15、如你白发三千青丝何染如你寸断芳华红颜何限如你青灯古佛照壁何言如你夜雨江川孤舟何念如你封笔焚琴束书几篇如你踏雪绝尘淡归何远如你高楼作赋醉深不眠如你月下独舞倾城绝艳如你金戈铁马执手看遍如你淡离深居梅妆几点如你挥刀流水红尘了断如你杀伐醉卧功名已倦如你拱手相让河山谁揽如你世道兵荒袖手旁观如你赐笔御书新词几段如你封侯笑名俱忘何谈如你归隐退淡江湖何安如你深居楼阁高挂琴剑如你章台游览流连忘返如你重归天下谁人比肩

16、一顾倾城,两嫣桃花,几许情絮,堕入凡间伴君侧一点朱砂,两黛颦颦,几番惆怅,落花有意水无情一朝惊梦,两行清泪,几多哀怨,韶华尽逝雨阑珊一盏孤灯,两鬓霜华,几载光阴,倾尽多少红颜殇

17、晗而欲明,初而始之。——姵璃《妾心如宅》

18、倾城一笑昭君离,断肠相思锦书寄。

19、最遗憾不过,你从不知我。——姵璃《妾心如宅》

20、倾尽一世年华,最终只剩一地疏影斑驳。望尽一世繁华,最终只是一场浮生若梦。

21、隐士:不问世间情为何物,寻得一遍桃源处,卿若愿,岁月静好与卿渡。画师:不问白头誓言真假,挥毫泼墨画蒹葭,卿若愿,马踏飞燕赏红霞。皇帝:不问皇权生死定夺,血溅白衣千军搏,卿若愿,繁华尽弃布衣着。书生:不问功名十年寒窗,探花状元名誉享,卿若愿,私塾教书传后方。皇子:不问血亲暗里相争,以民为主胜为仁,卿若愿,龙凤祥瑞不羡神。和尚:不问如来命里红尘,相思十戒情难承,卿若愿,一生一世一双人。琴师:不问钟伯知己情倾,梵香操琴奏仙音,卿若愿,求凰一曲表真心。神偷:不问江湖不忘初心,劫富济贫随意行,卿若愿,金盆洗手起家勤。杀手:不问恩仇刀剑无情,飞叶摘花夺人命,卿若愿,十指无血弃千金。

22、青山外隐隐佛桑细雨沾湿流光曾抛红尘烟火色借得冰雪样泠泠珠玉微凉襟袖依约余香只作惊鸿过影梦一场奈何眉间心上两相望假意真情只为剖谁肝肠可笑这出荒唐画皮扮堂皇身付业火寸心淬成剔骨匕上霜偏斩不断这青丝三千丈可记孤竹山前雾笼石阶长可记白衣踏月光舞一曲青花悬想待到红罗帐里摇曳烛影惶才道破宿命早躲藏只说无悲无喜生来性薄凉只说造化设棋局戏弄于指掌待到浮云台上风雪纷纷扬才晓爱恨到头也不过笑话一场两相忘风华曲调误将前生惊攘回首方知此生数命皆虚妄爱恨情仇可够攒后世话本几行大梦远落得一片白茫茫

23、白色曼珠沙华,天界圣花,开一千年,花开叶落。红色曼珠沙华,地狱罪花,谢一千年,叶起花落。——花叶永不相见——“为什么天界里只有的白色曼珠沙华没有红色的曼珠沙华?”“……因为天界本就是奈落的地狱。”

24、上一世说好,以彼岸花作为相认的凭证;这一生,因缘际会,是否只能擦肩而过?谁是谁的.缘,谁是谁的劫,六世轮回,谁又忘记了谁…

25、我若有前世,或许只是佛陀坐下一菩提,明日净性,无欲无求。可若有来生,我只愿与你相伴,开到茶靡,刻骨铭心,不枉一世。

26、你是君,我是臣,你要我身,我给你。你是君,我是臣,我要忠诚,我给你。你是君,我是臣,你要天下,我给你。你是君,我是臣,我也只是臣,我不能陪你共同天涯;所以,我只做你女人,不要名分。你是君,我是臣,所以我的爱,只能埋在一边。你是君,我是臣,你要我牺牲,好我给。你是君,我是臣,你要一个结局,好我给。你是君,我是臣,我背后的殇,你看不见。你是君,我是臣,最终一杯毒酒,结束了此生的虐缘。你是君,我是臣,可来世,我可不可以做你的妃。文/黎落染霜

27、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街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脱骨香》

28、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数遍四百四病难,最苦不过长牵念。——天下归元《扶摇皇后》

29、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四看;短亭短,红尘碾,我把萧再叹。

30、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赛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诗》

31、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情我便休。——天衣有风《凤囚凰》

32、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33、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虞美人》

3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诗经》

35、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

36、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

37、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微博《微博》

38、悠悠琴声指伤弦断,一生怅惘为谁而弹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董贞《回到起点》

39、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

4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1、点一盏灯听一夜孤笛声等一个人等得流年三四轮风吹过重门深庭院幽冷一纸红笺约下累世缘分史书翻过这一页记忆封存鸳鸯锦绘下这一段孤独浮生一世长安的誓言谁还在等谁太认真梦一场她城下作画描一幅山水人家雪纷纷下葬了千层塔生死隔断寂寞天涯梦一场她起弦风雅奏一段白头韶华雪纷纷下葬了千层塔似镜中月华他不知真假——唐七公子《华胥引》

42、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南希◎璨《真到了地老天荒》

43、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张潮《幽梦影》

44、一别柳絮遮风面,缘苦相思梦不成。二载新木堪裁剪,游丝软系叶轻匀。三春归至花恨晚,偷垂露泪到天明。四月花开叶不败,我有美酒可同行。五湖烟水明潋滟,客舟寄处谁逢迎。六度碾转把箫叹,重开夜宴飨王孙。七夕达旦曲意晚,画楼风暖罢箫笙。八重云复光明灭,清宵夜半谁轻吟。九宵醉冷惺忪醒,阑珊归处晓风清。十夜破晓月沉隐,幽风过境已无声。

45、我满腹心机,却计算不到如何讨你欢喜

1.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2. 他一出现,偌大的乾清宫正殿中立即充满了一种冷峻威压的气氛,所有的人都深深扣下头去,只有允禵硬着脖子,用挑衅的目光盯着雍正。

3. 雍正皇帝穿一身黄缂丝面儿白狐青白*朝袍,外面没套褂子,腰间系一条玄色麻带,黑狐皮缎台冠上的东珠和红结是摘掉了,沿帽勒着一条雪白的缎带。

4. 根本不会想象到他精算术 ,会书画,能天文,通外语,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六下江南,三征西域,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河运,开博学鸿此词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

5. 嘴角眼睑都有了细密的鱼鳞纹,只浓眉下一双瞳仁炯炯有神,黑的深不见底,精神看上去还算健旺,举手投足间却显出老相—换一个地方,换一身蓝衣,他很像一位方正慈祥的`三家村学究。

6. 五十三岁的康熙戴着一顶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珠冠,剪裁的十分得体的石青直地纳纱金龙褂罩着一件米色葛纱袍,腰间束着汉白玉四块瓦明黄马尾丝带,已是花白了的胡子梳理得一丝不乱。

7. 高挺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英俊的侧脸,面部轮廓完美的无可挑剔。

8. 他肤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带着一抹俊俏,帅气中又带着一抹温柔!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好复杂,像是各种气质的混合,但在那些温柔与帅气中,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空灵与俊秀!

9. 带着天神般的威仪和与身俱来的高贵,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羁的微笑。

10. 明黄色的长袍上绣着沧海龙腾的图案,袍角那汹涌的金色波涛下,衣袖被风带着高高飘起,飞扬的长眉微挑,黑如墨玉般的瞳仁闪烁着和煦的光彩,俊美的脸庞辉映着晨曦。

11. 黑金色的深邃眼眸,俊美非凡的脸庞,举手投足在在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野性的魅力。

12. 俊朗的眉,清丽的眼,挺直的鼻梁,不染而朱的嘴唇。乌黑的头发直达臀际,披散在洁白的颀长身躯上,装点出妖魅般的美丽。

13.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

14.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15. 秦始皇的相貌,据司马迁所记魏缭的直观,就是高鼻,大眼,昂首挺胸,声音宏亮,气质上刚猛狠烈,鹰,狼,虎般的男子汉,真正的阳刚型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