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1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出嫁。再:第二次。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 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 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
14、沃面:洗脸 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旨:要义。
17、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8、依:依靠。
19、以:以......作为;用。
20、诵:吟诵。
21、长山:古地名。
22、饘(zhān):稠的粥。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11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
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二)3. 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①吃 ②往往,总是 (4分)
4.①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以”、“已任”各1分,句子意思基
本正确1分。共3分)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妻子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共2分)
5.岳阳楼记 揭示主题(各1分,共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3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4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曾经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浇脸。吃饭上顿不接下顿,每天只吃两顿饭。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版本二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去。
7、既:已经。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
12、或:有时,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辄(zhé):往往,每每。
15、沃:浇,这里指“洗”。 16、啖(dàn):吃。 17、谗(chán):说别人坏话。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时(候) 23﹑依:依靠 24、以:这里指,喝 25、诵:吟诵 26、妻子:妻子孩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5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②wo洗③ji供应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6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节选自《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小题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深入不毛()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或夜昏怠()
小题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躬耕于南阳 / 还于旧都 B、每以天下为己任/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仲淹刻苦自励 / 自非亭午夜分 D、乃至被谗受贬 /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2)食不给,啖粥而读。
小题4:诸葛亮和范仲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从【甲】【乙】两文中你能看出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毛:草(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妻子:妻子和儿女(4)或:有时
小题2:B
小题3:(1) 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2分)
(2)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小题4: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小题5: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and英语怎么读篇一:面试英语:
有个性英语怎么说
有个性英语怎么说
与性格有关的词汇:
optimistic乐观
independent独立的
active活泼的
alert机灵的
attractive有魅力的
audacious大胆的,有冒险精神的
honest诚实的
amanofcharacter有个性的人
与性格有关的句子:
Whatkindofcharacterdoyouthinkyouhave?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性格的人?
我很有个性。
我相当有个性。
我极有个性。
我喜欢有个性的女孩。
Areyouintrovertedorextroverted?
你内向还是外向?
Extroverted,cheerfulnessandfriendliness.
外向,乐观和友好。
TheysayIamafriendly,sensitive,caringanddeterminedperson.
他们说我是位很友好、敏感、关心他人和有决心的人。
Iadmireapersonwhoishonest,flexibleandeasy-going.
我欣赏诚实、灵活而且容易相处的人。企业英语培训/studydetail_50573294.html
and英语怎么读篇二:外贸英语:租船订舱英语怎么说
外贸英语:租船订舱英语怎么说
租船订舱英语怎么说
chartereringandbookingservice租船订舱
租船订舱相关英语词汇:
charterthevessel租船
timechartervessel期租船
booktheshippingspace订舱
PortofLoading装运港
PortofDischarge卸货港
PlaceofDelivery交货地
Billoflading提单
租船订舱相关英语句型:
Theshipsfreighttransportationactsfor,chartereringandbookingservice.
船舶货运代理,租船订舱。
Youknow,weneedtogetthegoodsready,makeoutthedocumentsandbookshippingspace.您知道,我们得备货、制单、订舱位。
Thebuyerwillchartervessel,payfreight,issueshippingadviceaboutnameofthevessel,loadingportanddeliverytime.
买方租船、付运费,出具有关船名、装货港和发货时间的船通知。
Weshallbegladifyoucancharterforusafirst-ratevesselofabout2,500tonsburdentoconveyacargoofcottongoodsfromMojitoGuangzhou.
贵公司如能为我公司租一艘一级2,500吨位的货轮,自门司港装运棉制品至广州港,我们将不胜感谢。ShouldtheVesselbepreventedfromChinatrading,ChartererstohavetheoptionofcancellingtheCharter.
如本船航行中因受阻,租船人有解除本租约的选择权。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studydetail_50283739.html
and英语怎么读篇三:英语连读怎样读
--1连读和失去爆破、连读
一、连续
在同一意群中,前一词以辅音音素结尾,后一词以元音音素开头,在说话或朗读句子时,习惯上很自然地将这两个音素合拼在一起读出来,这种语音现象叫连读。连读的条件:
相邻的两词在意义上必须密切相关,同属一个意群。连读所构成的音节一般都不重读,只需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不可读得太重,也不可音。(连读符号:~)
(1)“辅音+元音”型连读
在同一个意群里,如果相邻两词中的前一个词是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是以元音开头,这就要将辅音与元音拼起来连读。
1、以辅音结尾的单词+元音开头的单词:要连读I'm~an~Englishboy.
It~is~an~oldbook.
Letmehave~alook~at~it.
MsBlackworkedin~an~officelast~yesterday.Icalled~youhalf~an~hour~ago.Put~it~on,please.
Not~at~all.
Pleasepick~it~up.
2、以辅音结尾的单词+h开头的`单词:h不发音,与前面的辅音连读
Whatwil(lhe)[wili]do?
Ha(she)doneitbefore?
Mus(the)[ti]go?
Canhedoit?
Shouldhe…?
Tellhimtoaskher…
Lea(vehim)[vim].
Forhim(连读这个词,会发现和forum很相似)
(2)“r/re+元音”型连读
如果前一个词是以-r或者-re结尾,后一个词是以元音开头,这时的r或re不但要发/r/,而且还要与后面的元音拼起来连读。
They’remyfather~andmother.Ilookedfor~ithere~andthere.There~isafootballunder~it.
There~aresomebooksonthedesk.
Here~isaletterforyou.
Here~arefour~eggs.
Butwhere~ismycup?
Where~areyourbrother~andsister?但是,如果一个音节的前后都有字母r,即使后面的词以元音开头,也不能连读。
Theblackcloudsarecomingnearerandnearer.(nearer与and不可连读)
(3)“辅音+半元音”型连读
英语语音中的/j/和/w/是半元音,如果前一个词是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是以半元音,特别是/j/开头,此时也要连读。Thank~you.
Nicetomeet~you.
Did~yougettherelate~again?Would~youlike~acup~oftea?Could~youhelpme,please?
音的同化也是一种连读的现象,两个词之间非常平滑的过渡,导致一个音受临音影响而变化。主要是以下三种方式:1辅音[d]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d3]:读成/dV/,didyou听上成了/dIdVu/,
wouldyou成了/wudVu/,couldyou成了/kudVu/。2辅音[t]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t∫]:Can'tyou...?3辅音[s]与[j]相邻时,被同化为[∫]:Missyou“音的同化”
(4)“元音+元音”型连读如果前一个词以元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这两个音往往也要自然而不间断地连读到一起。
I~amChinese.
He~isveryfriendlytome.
Shewantstostudy~English.
How~andwhydidyoucomehere?Shecan’tcarry~it.
It’lltakeyouthree~hourstowalkthere.Thequestionistoo~easyforhimtoanswer.
(5)当短语或从句之间按意群进行停顿时,意群与意群之间即使有两个相邻的辅音与元音出现,也不可连读。Is~ita~hatoracat?(hat与or之间不可以连读)
There~is~agoodbookinmydesk.(book与in之间不可以连读)
--5Canyouspeak~EnglishorFrench?(English与or之间不可以连读)
Shallwemeetat~eightortentomorrowmorning?(meet与at,eight与or之间不可以连读)
Sheopenedthedoorandwalked~in.(door与and之间不可以连读)
二、失去爆破
爆破音是指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然后气流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这些音有6个爆破音有3对/p/,/b/,/t/,/d/,/k/,/g/。但在某些情况下,发爆破音时,气流不必冲破阻碍,而只是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并稍做停顿,(也就是说,做好要发出这个爆破音的准备,但不要发出音来),这样的发音过程叫作"不完全爆破"。失去爆破,又叫不完全爆破。
(一)不完全爆破可发生在单词内部
如bla(ck)board,foo(t)ball,ke(p)t等。括号中的辅音字母对应的辅音音素/k/,/t/,/p/稍作停顿,没发出音来。
(二)不完全爆破在两个相邻单词之间出现的情况非常多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藉(jí)
拭干(shì) 颓唐(tuí) 不能自已(yǐ) 举箸提笔(zhù) 琐屑(suǒxiè) 情郁于中(yù) 亏空(kuī)
蹒跚(pán shān)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帖 (tiè)字帖 单 (dān)单身 差 (chāi)差事(tiě)请帖 (shàn)姓氏 (chà)差生(tiē)妥帖 (chán)单于 (chā)差别奔 (bēn)奔跑 相 (xiāng)互相 丧 (sàng)丧失(bèn)投奔 (xiàng)相公 (sāng)丧事铺 (pū)铺垫 散 (sàn)散发 发 (fà)毛发(pù)床铺 (sǎn)散文 (fā)发展混 (hùn)混合 禁 (jīn)不禁 行 (xíng)旅行(hún)混蛋 (jìn)禁止 (háng)排行
三、词语积累
差使:工作。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差使”。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待情况。这里指失业。
祸不单行:灾难接二连三的到来。
满院狼藉:整个院子杂乱不堪,十分凌乱。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亏空:所欠的财物。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的停留。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犹豫不决。
脚夫:旧社会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小费:客人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月台:站台。
拭干:擦干。
光景:家庭的生活状况。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
大去之期: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里是委婉的说法。
晶莹:光亮而透明。
奔丧:在外地赶回家里料理亲人的丧事。
四、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
五、写作背景
《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
《背影》正是通过描写在家庭遭逢变故后,父亲送“我”远行时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知识分子动荡的生活和郁
六、文章主旨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
七、结构分
(一)正是文章构思的特点为铺陈那父子之间眷眷的骨肉之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铺垫。文章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写来,时间由远而近,四次重复祖母的亡故和父亲丢职而造成经济上的亏空,气氛越来越浓,初点出“我”对父亲的同情和父亲对“我”的宽慰。这是描写背影之前的铺垫。
2.跌
3.高潮。有了铺垫和跌
4.回叙。在描写“背影”后,作者又回叙了父亲一生的坎坷和父子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简短的回叙,正是对“背影”描写的补充,它使父亲的形象向纵横铺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结尾。全文以父亲的来信作结,点出“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一个传神的结尾,深刻而曲折地显露出蕴含在父亲形象中的孤寂没落情态,反映了当时灰暗世态的冷漠,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6.节奏。《背影》在紧凑的结构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几次“流泪”,几声“唉叹”构成了全篇的节奏,使文章呈现出凄冷的主旋律。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牢固底层。
“背影之塔”的第一层框架结构,是统括全文的。除第1自然段作为塔的奠基石外,全文还应该包括四个大段:
1.父亲的卸职和奔丧,地点在徐州。(第2自然段)
2.父亲办丧事和要到南京谋职,地点在扬州。(第3自然段)
3.父亲送我北去,地点在浦口。(第4、5、6自然段)
4.父亲给我来信,地点在北京。(第7自然段)
很显然,这是一层时空跨度很大的框架。“送我北上”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为了突现这个主体,作者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远处落笔,一路写来,为送别的主体文字,制造了气氛。作者先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回家奔丧。这就是说,父亲是在老境颓唐、东奔西走的情况下,送我北去的。惟其如此,父亲在送我之时愈是对我关怀备至、细心热切,他为我所做的内心牺牲就愈大,因而他的爱子之心就愈见其深沉。由此看来,1、2自然段为突现主体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主体文字后的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在泪光中仿佛重睹父亲的背影,这是变换地再现主体部分的旋律,形成了余韵,同样对主体结构起到突现作用。这一层次,构成了全篇的龙骨,是“背影”结构之“塔”的牢固底层。
(三)“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的继起。这一层框架包括四段:
1.父亲决定送我。(第4自然段)
2.父亲送我过江进站上车。(第5自然段)
3.父亲给我买橘子。(第6自然段大部)
4.父亲与我告别。(第7自然段末尾)
这层框架与第一层框架,结构十分相似。买橘子一段是本层结构的主体,一、二两段是前导,第四段是尾声。为了突现第三段的主体文字,作者也花了两个大段的篇幅,紧承上文,顺次写来,备细述说,自然引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段主体文字。试想,如果不是用1、2自然段所写出的那样一位情怀非常的父亲,他在几经周折把儿子送上车后,也就够了,哪里还会想到去买橘子?而如果不写买橘子一节文字,父子之情如何抒发?文章主题如何升华?所以,这种备细述说前事,自然引出主体的写法,使我们不得不慨叹作者的功力。买橘子一节主体文字之后,作者也写到了父亲告别后的背影,这同样是在主体文字之后,形成余韵,对结构主体起了突现作用。
(四)“买橘子”一节文字的框架结构──这是“背影之塔”透视度最高的亮层。
买橘子一节文字,是从第二框架的主体,向上继续推出,所形成的第三层框架。这一层文章,情节单纯,结构明晰,感情浓烈,叙写集中,对探明文章的本意来说,是透视度最高的亮层,值得深入研究。第三框架也包括四段:
1.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
2.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
3.父亲买回橘子。
4.父亲把橘子全部留给我。
这里,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父亲买回橘子的正面形象,双柱并立式地形成了第三层框架的结构主体,而这两个并列的立面,也各有自己内在的结构。先看“背影”的结构:
1.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2.慢慢探身下去。
3.穿过铁道。
4.爬上月台。
再看“正面形象”的结构:
1.父亲抱着橘子往回走;
2.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3.爬下月台;
4.再抱起橘子走。
很显然,作者对本层次结构主体的突出,不能再采取一、二层框架那种远起烘托和迂徐引渡的方法了,根据文章的发展,作者调转笔锋,对主体形象进行了正面描写,并赋予描写对象以深刻的审美意义,从而从美学的高度突现了结构主体。通过这一层次,我们看到父亲身上闪烁着的美的灵光。正是通过正面描述父亲的朴拙美和色彩美,“透视”出了父亲爱惜儿子的真情,从而使文章放射出夺人的艺术魅力。
(五)注意父亲攀上月台的特写镜头──这是“背影之塔”灵光四射的宝顶。在第三框架的主体结构之上,作者最终为我们推出了“背影”之“塔”的灵光四射的宝顶。这就是父亲攀上月台的一幅独立的画面:
1.父亲两手攀着上面;
2.两脚再向上缩;
3.身子向左微倾;
4.显出努力的样子。
显然,为了突现这幅画面,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
八、重点语句分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从年龄讲,作者那时已经成年。而且在外读书跑车也已经有了许多次的经验,因此作者认为父亲的做法很可笑。把事情托付给伙计、茶房则更是没有必要。在我看来他们是只管收钱的。“唉”的一声叹息则使整个语句向着相反的情感趋向发展,作者开始认为自己要比父亲聪明,因为他“看出了”茶房收钱而不管事;“知道了”自己这个年龄并不需要如此照顾。“太聪明”就是聪明过分,就是不聪明。也正是这后半句话为后面突出主体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具体地描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要给作者去买几个橘子。因为要穿越月台、过铁道,所以通过衣着的描写,再通过动作的描写,显示出父亲行动不便。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观察十分仔细,刻画十分具体。作者看到父亲为了自己不辞辛苦,联想到近一段时间家中的变故,尤其是想到此前自己对于父亲的暗笑,怎能无动于衷!流下眼泪是因情而至,这也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3.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很吃力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虽然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背影”已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挥之不去。文章结尾作者再次运用联想的手法再现父亲的背影,使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审美感动和联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形象不是对感情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美的一种创造性的、敏锐的把握。“背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想念。应该说,“背影”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是作者在对生活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的美的创造。
(一)语言朴实而简洁
作品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做任何修饰、渲染。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
作者在《背影》中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不论是叙述事情,还是描写人物,都没用华丽的文字,而是用朴素平凡的语言娓娓而谈。作品中的父亲是普通的人,对他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很朴实的,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请看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看,这些语言多么简洁、朴实。作品运用平易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背影》的语言的确很好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平易自然、简练朴实的风格。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曾谈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情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篇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作者的感情不能不奔泻于字里行间。我们品味起来,大
1.渗透在叙述父亲形象的字里行间。
文章有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过作者的眼睛“看”写的,写得具体细腻,表明作者对父亲是多么关注,“关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现;第二次是通过作者眼睛“望”、“找”写的,尽管一笔带过,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三次是通过作者读信时看到的幻象写的,更见作者对父亲是何等的思念。
2.直接写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现。
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文章来自:cnrencai
3.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
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4.《背影》篇幅很短,行文很简练,但是对细节的描写却又十分细致,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是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去买橘子和买橘子回来时的细节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多么细致。其次,父亲几次不厌其烦地嘱咐茶房照应“我”和嘱“我”路上小心的描写,“我”三次看到父亲背影三次流泪的描写,都很细致,很动人。这些细致的细节描写,既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父子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如此真挚、如此自然,因此,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情感波动,一起一伏地读下去,被其感动不已。
(三)动词的使用
在《背影》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的行动的动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动词的重复使用。
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散文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的心思。
2.动词的同义词的使用。
《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
3.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
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4.动词的照应使用。
要到那月台买回橘子,“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件事让作者父亲去做是很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个“走过去”显然是同前文的动词“穿过”相照应的。但是“我”终于看到父亲“穿过铁道”,这个“穿过”再一次同前文的“穿过”相照应。在此,“我”看到父亲克服重重困难,“探身下去”,“爬上那边月台”。这里的“探身下去”则同前文的“跳下去”相照应,“爬上”同前文的“爬上去”相照应。“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句中的“攀”、“缩”、“倾”等动词则是对前文“爬上去”的进一步照应。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老父亲为儿子不停地奔波的动人情景,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随同作者一起,“很快地流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