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音的词语:
风潇雨晦——潇:冷落,没有生气;晦:昏暗。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风雨晦暝——指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扶摇万里——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暴风从下而上盘旋很高,风势急且大。
盖地而来——多指暴风雪、大队人马、飞沙走石等奔涌而至,把大地遮盖起来。用来形容来势凶猛,声势浩大。
白浪掀天——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
天昏地暗——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天昏地惨——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天昏地黑——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霾、雷雨时的自然景象。亦形容异常利害
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刮不到一早晨就会过去,硕士下不到一天就会停止。比喻乌云笼罩的日子不会长久,光明终将来临。
热风吹雨 惠风和畅 和风拂煦 和风细雨 暖风和煦 凉风习习 秋风送爽 金风飒飒 秋风瑟瑟 秋风阵阵
秋风萧萧 衣薄风轻 寒风细雨 北风呼啸 北风怒吼 北风卷地 朔风凛冽 寒风刺骨 狂风大作 狂飙大作
暴风骤雨 飞沙走石 掀树倒屋 冷风割面 海风凌厉 寒风萧杀 冷风嗖嗖 风起云涌 风卷残云 风吹草低
和风 温风微风 暖风 薰风 热风 金风 惠风 清风 轻风 阵风 逆风 晨风 晚风夜风 凉风 冷风 阴风
黑风 大风 朔风 狂风 旋风 暴风 飓风 台风疾风 急风 狂飙 季风 春风 夏风 秋风 冬风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吹拂 飒飒 嗖嗖 徐徐 阵阵 劲吹 呼啸 怒吼 狂啸
东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顶头风 龙卷风 海陆风 山谷风 尘卷风 干旱风 吹暖风 刮阴风 吹凉风 凉习习 暖洋洋 冷飕飕风嗖嗖 风萧萧 春风送暖 春风拂面春风阵阵 春风徐来 春风荡荡
飞沙扬砾——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飞沙走砾——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飞沙走石——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飞砂走石——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描写风的句子:
秋风萧萧,红叶瑟瑟,风儿携着红叶,漫过了我们的心头,让我们多了几分感慨。
秋季,一阵凉风吹来,黄色的树叶像雪片似的从树上飘落下来。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喜悦地收割庄稼,把秋风称作 “金风”。
刺骨的寒风自然带来了寒冷的冬天,小草早已枯萎,小动物不见了,它们都冬眠去了。于是,大地呈现出憔悴的样子。
温和的春风抚摩着我的脸,像母亲的手。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各种香滋滋的味道。青青的麦苗儿在春风中伸着腰,晃着头,似乎在夹道欢迎我们。
大风顽皮地踢起脚下的树叶、纸屑,不断地撞击在玻璃窗上,发出单调的“当当”声,被卷起的东西时而蹭两下地面,时而又飞腾起来.所到之处不留什么痕迹,片刻间,大街小巷干净极了。
“凄凄秋风,轮轮落日”是曾样的情感呢?它的深沉与惆怅寄托着秋日的许多沉思与不解,毕竟是秋风瑟瑟,落日沉沦的一种境界。只能感叹,自然的给予由不得如此体会。
秋风一吹,吹红了柿子,吹紫了茄子,吹圆了柚子,吹弯了香蕉,把农民伯伯的嘴都吹弯了。瞧!今年的收成可真好。这一筐筐、一箱箱的,重极了!瞧去,那田野里,颗粒饱满的稻子沉甸甸,随风起舞,秋风翻动着层层金波,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向农民伯伯传去收割的信息,好一片金色的海洋!麦浪一层接着一层,随秋风应和着,好像在为这田野唱着赞歌,为这喜悦的丰收情景唱着赞歌。
秋风也是人们所盼望的。不是落叶漫舞的惊喜,也不是秋日凄美的遐想,而是收获时的甜美与怡悦。它带着喜悦攀上颗颗成熟的果实,拥着成功跳上填满果实的竹筐,伴随甜蜜,添上快乐。给果园呈现出无尽的甜美与芳馨,展示着“秋日果实遍地熟”的丰收景象。
秋风透着习习凉意,钻进敞开的窗子,轻抚脸颊,带来几分凄美的感觉。它不比冬风的寒冷凛冽,也不比夏风的燥热慵懒,更没有春风的温柔细腻,只带着丝丝的凉意与寂寥,轻轻悄悄间,渗透人的心扉。
秋风是一位慈母。她轻轻地吹着,像用梳子梳理着翠绿的秀发。稻子顺着风,娇柔地俯卧下去,风吹过以后,又撒娇似地直立起。那无形的巨大的'梳子,轻轻地梳理,那么温柔,那么慈祥,让人觉得这里母亲在给就要出嫁的女儿梳妆。
秋风仍在不停地前进,似乎想要征服全世界,但小到一根草,一朵花都在顽强地抵抗着,它的梦能成真吗?我站起来,任风儿吹打着我,我不怕,因为大家都在抵抗,我只是集体中的一员,我不能脱离集体的对外抵抗精神,我更不能脱离集体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前脱离集体的我,现在又回来了!我要与他们共同克服困难,成为乐观者之一!
秋风还是一个调皮淘气的孩子。她来到马路上,吹着树上的叶子,看到树叶像金色的蝴蝶似地跳舞才蹦蹦跳跳地离开。在马路上,她又拿着别人的帽子到处乱跑,看到别人不来追自己又生气地将帽子扔在地上。
风,微微地吹着,带来了一丝凉意。
春风像慈母的手抚摸着大地,小草被春风吹得翩翩起舞,好看极了。
秋风像个仙女,踏着轻盈的舞步,大地变得十分爽朗。
娇柔的春风,吹醒了河边的柳树,青春的柳芽儿,小小的、嫩嫩的,一个个从枝条上冒了出来。
温柔的春风,吹开了山间的小溪,哗哗的小溪,唱着欢快的歌儿,不停流淌着,在山间萦绕着。
不知不觉,夏风来了,像一匹脱绍的烈马,呼啸着奔来。
风越吹越猛,树木被吹得东摇西摆,尘土漫天飞扬,只听见门窗被吹得啪啪作响。
大风轻摇着大树枝叶,一会儿像战场上千军万马在呐喊,一会儿像大海的狂涛怒浪在翻腾。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风不仅吹暖了大地,而且吹暖了人们的心。
春风―春天的使者。她饱含着深情,悄悄地来到了人间,轻 J决地奔跑着,送来了温暖的阳光,逗笑了冰冻的小河,唤醒了冬眠的小生灵,吹绿了大地,吹艳了各色的花……
夏天的风,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一古脑儿地将满心的爱,满腔的情全部倾吐给人间;让人难以推却它那透不过气来的狂热、痴清。
山东高密人说,高粱一红,莫言就该回老家了。
莫言说,想念高密美食炉包了,我就提前结束了欧洲之行。
第五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被特意安排在10月11日开幕。两年前的这天,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很忙。“手机关了三天”的他,11日在家乡高密市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家乡,谈文化,谈这些年的见闻和思考。
哪儿也没家乡好
接受本报专访前,许久不抽烟的莫言,向一位老朋友要了一根烟,借以舒缓精神。这些天,他为红高粱文化节忙前忙后。
莫言常回老家,高粱红了回来,玉米黄了、小麦黄了也回来。硕果累累时回来,播种时也回来。“以前是回来次数少、住得长,一住两三个月,可以专心写作。现在回来的次数多、住的时间短,一个是北京的事多,再一个找我的人多,老同学、老朋友、老战友。”
“走遍天下也没有故乡好”,莫言作品,写的也多是“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他说,故乡代表了一种乡土记忆,是千百年来的文学命题,唐诗里、宋词里,都有离愁别恨、乡愁相思。莫言笔下,常有最熟悉的生活、童年记忆、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同学、父母、乡亲,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游过泳的河流、散步过的河堤。故乡高粱地里发生的孙家口伏击案、公婆庙惨案,被他写进了《红高粱》。
“高密东北乡”是个文学概念,它不与真实的家乡画等号。莫言说,作家所有的活动,都与创作有关,都是一种积累,天南海北,很多人的故事,都可以变成素材,放到所谓“故乡”的笼子里。今年6月,在一次“小说与故乡”的演讲中,莫言说,“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作家用文学的方式拓展故乡,是对故乡的一种超越。”
莫言是高密的“盐”
红高粱文化节期间,高密撤县设市20周年座谈会举行,北京来了不少“高密籍名人”,有将军、高干、知名企业家,受到明星般关注的,还属莫言。常会见到几位当地官员陪着他,多位挂工作牌的小伙子前方开路,从老乡人群中挤出一条缝,赶往下一场活动。
谈及家乡,莫言说,高密和全国一样,这20年的发展,只能用“天翻地覆,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莫言老家”,已是高密的品牌。两年前,他获诺奖后,一夜间,“高密”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县级市。而今,高密到处有莫言的影子。
10月10日晚,茂腔现代戏《红高粱》首演,由莫言名作《红高粱家族》改编,莫言看了演出,对家乡的茂腔剧团赞赏有加。11日,高密文体公园广场上,《莫言的童年》连环画新书发售,不少老乡买了一本,想找莫言签名。这天,莫言还为高密惠民村镇银行发行的“红高粱”银行卡和惠影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文化惠民卡签名。签完,他不忘幽上一默:“银行给农民存款利息高一点、贷款利息低一点,才是真正惠民。”
文化节同期,莫言作品研讨会、“解读莫言”等活动在高密举行。两周后的27日,电视剧版《红高粱》将在山东卫视首播。
一位网友说,莫言是高密的“盐”,他和他的作品,让高密有味道。
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获诺奖后,莫言是中国最亮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两年,他回老家,到国内其他城市,也到世界各地,参加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
媒体梳理,两年来,莫言去了14个城市。对此,他笑说,光今年,他去过的国外城市,也不止14个,我去了美洲、欧洲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城市。
在国外,莫言常被问到,怎样看中国,看中国的变化。五年前,他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变》,译成多种文字。为什么会变?他说,因为改革,因为中国老百姓心中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穷则思变,富了也要变,而要是在文化上精神上达到一个高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半个月前,莫言在保加利亚,参加了索非亚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的活动。在他看来,文化走出去,成果显著。他说,中国文化中有非常宝贵的东西,民族艺术里有许多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莫言说,除了挂灯笼、舞狮子、耍龙灯这些视觉上很强烈的文化符号外,文化交流需要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全方位的立体的手段。中国的三字经、百家姓,相对枯燥,外国人接受起来困难,需要比较恰当的艺术形式和载体,才会事半功倍。艺术形式中,美术音乐舞剧,不需要翻译,其他借助于文字的东西,需要翻译,是一个大工程。
相比文化符号、艺术形式,“真正能影响别人的,是(蕴含其中的')思想。”莫言说,中国人知道黑格尔、康德等西方思想家哲学家,我们的孔子、老子、庄子,包括中国佛教这种伟大的精神创造,慢慢地也为西方所了解接受,成为世界的思想财富。
各国文化和人民是平等的
10月9日,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莫迪亚诺。1984年,莫言就读过他的小说。“他是非常有深度的作家,也是很寂寞低调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反映小人物的生活,不太长,一般是中篇,三四万字,很生动。”
因为翻译,莫言也拥有众多的世界读者。他常遇到读过他小说、看过中国电影的外国记者,往往聊得愉快。
“也有一些肤浅的采访,盯着一些中国的负面的东西,问来问去就是老问题,我说那是我20年前回答过的问题。斯诺登事件后,再说中国的审查,那不问问美国?老盯着中国的人权问题,我想美国人到伊拉克讲人权的话,会被人家用棍子打出来的。”
文化相异,情感相通。在法国,莫言曾请一位当过政府部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吃饭,“我买的单,他很高兴。这和中国一样,我请你吃饭,你也很高兴。反过来AA制,大家都感觉冷冷的。”莫言说,“无论美国人、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大家都差不多,都是感情动物,只要真心对他,他都能感受得到。”
不局限于人的交往,莫言展开说去,“民族和民族的交往,国家和国家交往,说穿了是一种情感交往。你对他好,真心好,他会有感受。光讲客套话,不做真事,不用真情感,是做不好的。国家主席出访,尤其到周边各国,像走亲戚看朋友一样,情感很浓重,对方是真感动,对方的老百姓感觉很热烈,也不是装出来的。这跟冷冰冰、客套的外交,形成了截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