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商史变法经典语录 正文

商史变法经典语录

时间:2025-09-21 22:19:31

台词独白商鞅之死

勒死他,勒死他,用这马央勒死他!为什么?为什么我一生下来我的亲生父亲就要勒死我?因为巫说,你是五岳之子冲克父母。巫?为什么巫要我死我就必须死?你难道还能成为人上之人,还能翻天覆地倒转乾坤吗?为什么不?

我不愿当畜牲,祖祖辈辈甘愿当畜牲,只会哀号不会反抗,我要问,我要问天,如今这浑噩的苍天,我来问你,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天定为人上之人,而有的人活着却如同一头畜牲。商鞅,商鞅乃辛卯年五月七日亥时生人,五岳之子,金质热烈,父母不堪将其受害,祖灭满门,五马分尸,这又如何,绝后代,断宗祀,乃天下第一孤寡之人,孤寡之人,这又如何?

我逃脱了驾驭生命的马央,活过来了,活了整整五十二年,五十二年!人之有为不在其身而在其志,生活在这个时代,你必须为自己争取一切,甚至是生的权利,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因为英雄能改变这个时代,改变生活在这个时代人的命运。我变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遇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子民,我要让山川移位乾坤倒转,要让奴隶们见天日,令显贵们变脸色。

听,他们来杀我来了!

不要对我放箭,不要对我放箭,这箭矢曾是用来刺穿敌人胸膛的。我不死,我不能死。我这时要去哪了?哪里不能去?哪里不是我的归宿?

百姓们,奴隶们,我,商鞅,就是为你们而变法的商鞅,你们是秦国的子民,为了秦国的现在和将来,有谁为我说句公道话啊?你们这些愚人!这四野的烈火正在熊熊的燃烧,这是我亲手将它点燃的,而我将在这腾腾的烈焰中化为灰烬,商君!你被自己点燃的火焰吞噬了。秦国,秦国你们的商君将在这里永远的消失了,他将自己的生命浇铸进这秦国的大鼎之中,他用自己的生命铸造起这里的辉煌,而今天他却被自己拯救过的人们暴诛了!啊!

他死了,他走了,他升天了!

你可知商鞅虽死,然商鞅之法千年不败,你可知商鞅虽死,然一百一十七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

拓展阅读

人物介绍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战国时期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一带)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作法自毙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得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五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8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离开这些警卫,您肯定不敢自己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打算要延长自己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拘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赵驷即位,即秦惠王。这时,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正在这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竟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商鞅想逃到魏国去避难,但魏国因他曾经背信攻破魏帅,并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无奈,商鞅便潜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组织邑兵北出击郑国(今陕西省华县)。秦国遂发兵讨之,商鞅兵败,被杀于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其尸身被带回咸阳,秦惠王又下令处以"车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员也被杀害。商鞅虽死,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一直影响着秦国乃至以后的秦朝。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经典台词

1.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雄?!

2.青史只论成败,不问因由。

3.流水已逝,心境非昨,如何能以今日之志,重蹈昨日覆辙?良禽固然择木,也需持节自立。朝秦暮楚,终将自毁。

4.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它永远都只是强者的光环。

5.“季子,可要改弦易辙?”

“不。初衷无改。”

“不后悔?”

“不后悔。”

“吃得苦?”

“吃得苦。”

“受得辱?”

“受得辱。”

“创业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有成也。”

6.脱胎换骨,岂在皮囊?

7.不移 不易 不离 不弃

8.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者退,自安者,败于懦弱知足者,败于无知,大争之世,唯以实力见长,当今之世,唯学为正道,自应坦然受之,努而习之,虽有败,更有苦,甚者辱,如因不堪受其磨而弃之,以乐其好而逐其他,虽能乐己,中有所得,确若沧海之有其宽而略之其深,终不能纳百川,济万物。如与他人比肩,少之其实,更乏其心。故自安者,败在心之弱也。

9.自学之始,自应有居安思危之觉,不因其学满,而停之,进而骄其学,视人不如己,视学为无物,曾不知,桃李满天下,尔等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己竟不知强人之所在,如若比肩,耻笑在先,其心也蠢。故曰,知足者。败于无知。大秦之强,唯法适从,六国各异,虽华而绚丽,然非正道,此中虽有变法者,然有自安者,知足者,终不能成,沦为鱼肉。吾辈为学,竭尽其力,不可留余心,妄图安之,虽有成败,却磨其心,为学之本却在于此,正心而矣,痛而持之,如若大秦,纠纠不倒,横扫六合,何乐而不为。

10.权力功业如战场,历来不以德行操守论人。

11.所谓帝王天赋,根基所在便是有别于常人之心的天下之心。你可以说这种天下之心是冷酷,是权欲,是视平民如草芥的食人品性;但你仍然必须承认,领袖天下的帝王之心真的是不能有常人之仁;或者说,帝王仁善不能以常人之仁善表现出来。毕竟,帝王必须兼具天下天下利害,不能有常人的恩怨之心。若如常人仁善,那确定无疑的是,他连一个将军的不能做好,遑论帝王哉!

12.强力乃国家之本,德行乃为政之末。

13.遇到大事,作为leader,不要急于开口,先听听其他人的想法。尤其遇到和他人意见相差很大的时候,更要静下心来。

14.对手实力强大,却按兵不动,必有隐情。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内乱,很难崩溃。要谨防对手策动内乱。

若有内乱的可能,必须马上找出产生内乱的最大可能是什么?谁?为了什么?

15.以义行之,则公器化为私道。不韦执拗于“义本”,则是以风尘商旅之道求权力公器之道。不容些许负义之行,于公器之道实为偏执。以此心入仕途,终将大毁也!

16.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可为何秦据渭水数百年,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就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为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眼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拓展阅读

剧情简介

秦昭王当政不久,列国展开一系列兼并战争。秦国看准时机,先与齐连横,攻略魏国大片土地。由此,战国到了秦齐赵三国并强阶段。此时秦国国内,穰侯魏冉擅权,宣太后掌政,秦昭王王权旁落。此时,局势对秦国十分有利:纵横家苏秦与燕王秘约赴齐间齐,以灭齐为目标“死间”齐国。面对国内政治困局和国外有利机遇,秦昭王毅然起用范睢,逐魏冉、废太后之权而恭养之。同时,与苏秦合谋,举兵攻破齐国。秦昭王遣将白起,相继在伊阙、郢都、华阳、长平发动四大战役,歼灭了韩魏齐楚赵百万以上兵力,使秦与列国消长发生了根本转折。自此,秦国崛起

角色介绍

宣太后

演员 宁静

秦宣太后芈八子,嬴稷的母亲,野性狂放,热情率直,她是一个重情而率性的人,行事风格大胆出位,与嬴稷的母子之情错综纠葛,她在观察列国政局变化中,一面教化儿子赢稷,一面受到心智磨练,获得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以辅佐儿子治理国家。

嬴稷

演员 张博

秦惠文王与芈八子之子,童年离秦质燕,他儿时在他国多年,少时返秦执政,治国进取之心比其父亲更急更甚,于是便有了诸多躁动之举,不过嬴稷毕竟聪慧,他在诸多成败中,在母亲的呵护下渐渐成长,君王资质渐渐厚实。

白起

演员 邢佳栋

秦国军事将领,秦惠文王时入伍为士卒,战争实践中,渐渐对兵事炉火纯青,被称为“战神”,嬴稷执政期间,渐渐对白起委以重任,他们在长期的秦国对外战争中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兄弟之情,在长平大战后获赐自裁。

魏冉

演员 赵纯阳

宣太后之族弟,秦国之相。当年随宣太后入秦,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他拥立了秦昭王,嬴稷初政时屡立功勋,凭着是昭王舅父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后遭昭襄王贬黜。

范雎

演员 吴连生

秦昭襄王时担任秦国丞相,其为人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他初入秦国,便建议秦王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此后主张“远交近攻”,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后因馋言白起,亲信郑安平兵败投敌而失宠。

赵括

演员 张译文

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困于长平。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芈原

演员 杨志刚

即屈原,楚国人,一个飘逸的大才子,本身很有才情,吟诗作对,挥洒激情。作为政治家,他提倡“美政”,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相关资讯:《大秦帝国之崛起》遇最难台词 张博再演帝王“脱层皮”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第三部作品,《大秦帝国之崛起》暌违多年终于与观众见面。该剧由丁黑执导,张博、宁静、邢佳栋等主演,目前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一经播出就被观众大赞是良心剧,在豆瓣上的评分更高达8.7分。曾在《孙子大传》、《新三国》等历史剧中扮演过帝王角色的张博再度称王,他饰演的秦昭襄王年龄跨度从二十多岁一直到七十多岁,颇有层次地演绎出赢稷传奇浮沉的一生。近日接受信报专访时,张博表示这部戏的台词之难曾吓跑了不少演员,而这也是他演戏以来遇到的台词最难的一部戏。

挑战超长年龄跨度

《大秦帝国之崛起》根据孙皓辉同名系列小说《大秦帝国》系列第三部《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改编,拍摄于五年前,是《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续集。《崛起》承接上部剧情,讲述了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辅佐下,弱六国、纳九鼎,拉开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大幕的故事。

虽然之前多次演过帝王角色,但张博坦言这次的挑战最大,“这个角色是很完整的一生,其他的角色都没有这么完整。秦王是一方之霸主,不仅为秦始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是第一个拉开了一统序幕的君王。这个角色我从二十多岁演到七十多岁,这么大的跨度对我来说是挺有挑战的,展现了怎么从一个熊孩子成为一个雄主,因此每个阶段的演绎都要把握准确。”张博之前对秦国这段的历史了解不多,但看完剧本之后却深深地被吸引,也为塑造角色做了大量功课,查阅了《史记》、《秦本纪》等众多史料,“最早导演就鼓励我说,能把这个角色演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演戏以来遇最难台词

不同于那些横行于市,充斥着替身、抠图、配音的偶像古装剧和玄幻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一部真正的历史正剧,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考究,不仅台词都是大段大段的文言文,更全部要求现场收声,而这样的高要求也吓跑了不少演员,“最开始读都读不顺,好多字还不认识,词太难了,而且要说出里面的意思,又是同期声,念都非常难,更别说背了。导演也说,因为台词太难都找不到演员。我之前从来没有因为说话紧张过,当时我觉得自己都要撑不下来了。”

不过在张博看来,台词越难,演下来了,才能体现演员台词功底和功力,他也愿意挑战并证明自己,“我的方法就是理解剧情和故事,之后就是用功,用功再用功,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在我的演艺生涯中,到今天为止,台词最难的就是这部戏了。”

与宁静合作火花四溅

从零下15摄氏度拍到零上50摄氏度高温,背台词背到脱发,长达五个半月每天只睡一到两小时……“人都脱了层皮”是张博用来形容拍这部戏的最大感受。虽然这部戏拍摄于五年前,张博谈及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仍然记忆犹新,“最难忘的是赢稷老年的时候,杀白起的那场戏。那场戏我记得拍到凌晨三点半,拍了20遍。因为白起和赢稷的关系,在老年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又是哭戏,又是重场戏,所以无论从表演、体力等各方面都把我累疯了,最后我是被轮椅推出来的。”

当时只有29岁的张博是全剧主演中年纪最小的,与“宣太后”宁静有着众多对手戏,在王权上展开拉锯战。张博笑称跟静姐是一见如故,戏内合作火花四溅,生活中关系也特别好,“宁静演的芈八子真心疼爱自己的儿子,真心想让儿子成为真正的秦王,她是真爱。”

题材中偏爱历史正剧

都说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其实光就颜值来说张博虽不是“小鲜肉”,却也算帅哥一枚,还被一些网友评价说某些角度有金城武的神韵。尽管也拍过不少现代戏和革命题材,但张博最偏爱的却一直都是费力不讨好的历史正剧,这也让他到现在还处于“认得出脸,却叫不出名字”的尴尬状态。但张博似乎没有一点妥协的意思,虽然他也承认现在市场上的历史正剧越来越少了,更会因此感到无奈和困惑。不过如果遇到合适的角色,张博说也不会排斥其他题材,但那份坚持不会变,“因为我是一个演员,还是希望踏踏实实拍戏,接拍一些良心剧,呈现出来的角色让观众喜欢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而他今年的工作排得也很满,眼下正在拍《琅琊榜2》。

出道多年演了那么多戏,张博说如果问他哪部戏演得最好,他总是会说“下一部”,“其实戏都是遗憾的艺术,但是年龄不等人,我29岁演的就是29岁的东西。发挥的好与坏,只能让观众去评定。我今天演一定比昨天演得好。因为人在成长,你的阅历和社会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你对角色的解读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