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立春宋词经典语录 正文

立春宋词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3 01:37:20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宋:黄庭坚

其一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其二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其三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立春日》——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立春致语口号》——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立春后二首》——宋:戴复古

其一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其二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宋:范成大

其一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其二

草木沾云露,峰峦近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其三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其四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立春》——宋:范成大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

《立春二首》——宋:廖行之

其一

随意旛花剪缀新,杯盘草草簇芳辛。

还欣好景平生事,赢得旬余分外春。

其二

晓雪才过天气清,喧阗钲鼓喜迎春。

世间多少虚名事,彩仗驱牛又一新。

《立春》——宋:方岳

冰丝玉缕簇青红,已逗花梢一信风。

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5、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7、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10、雨打梨花深闭门,误了青春,忘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1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1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2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2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2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6、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29、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3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32、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3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3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5、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6、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37、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3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4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4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4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9、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立春》——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赏析:

第一句:泥牛鞭散六街尘。“泥牛”即春牛,旧时打春仪式上所用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六街”指唐宋京都宫门外左右边各三条的中心大街,后来泛指京城的大街和闹市。立春日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在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后交给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在诗中,我们的劳动人民硬是把一头庞大的“泥牛”抽打成了弥漫街道的尘土,可见他们对春天是如何的充满了期待啊。

第二句:生菜挑来叶叶春。旧时习俗在立春日做春饼、生菜,称之为“春盘”。吃着美食,出暖花开,枝条上的片片树叶焕发着勃勃生机,春天真的来了,所以说“生菜挑来叶叶春”。

第三句:从此雪消风自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风儿也不在夹杂着烈列寒气,而是变得温柔起来,“吹面不寒杨柳风”,就是第三句的意思了。

第四句: 梅花合让柳条新。合,应当,理所当然;让,谦让,闪避。古谚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说法,柳树是最早知道春天的,柳树也是属于春天的。“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属于已经过去的'严冬,面对春天款款的脚步,梅花还是悄然避让,把这生机盎然的春天拱手让给绿意盈盈的柳树吧。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作者简介: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