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继承优良传统,实践道德规范。创造良好风尚,大树特树新风!
3、 常思一粒一粮来不易,常将一甘一
4、 藏头诗:齐家修身和天下,聚首华夏开奇葩。文化血脉代代承,明礼尚义处处家。举手投足创文明,手心相连你我他。传我中华美道德,情系神州满天涯!
5、 播下的是厚德,收获的是高尚;播下的是仁爱,收获的是文明;播下的是诚信,收获的是友谊;播下的是献奉,收获的是快乐!
6、 百善之中孝当先,广结良友诚为缘。立身处世知谦逊,成功之道在勤勉。源远流长传万代,中华文明五千年。律己修身学经典,传承美德慰先贤!
7、 传龙脉炫龙魂,文明之歌唱到今。英雄重信仰,楷模修养深,至真昭于世,仁义礼智信。耀中华传精神,自律之心贵如金。心心为祖国,颗颗为人民。
8、 传承中华之经典,绽放文明的笑脸。心怀感恩奉献情,用短信传播文明。广撒文明的种子,修身律己常反思。助人乐事多去做,共建和谐新生活。
9、 处事诚为本,做人德为先。居家孝为首,官员当自廉。修身品格美,律己天地宽。箴言出经典,采撷刻心间。吟咏正气歌,正气遍山川!
10、 诚信天地宽,百善孝为先。社会好风尚,人人讲奉献。互助促和谐,真情写新篇。华夏颂经典,美德千载传。时代树正气,神州阳光灿!
11、 诚实与守信同在,品行与美德同在;勤劳与节俭同在,包容与博爱同在;创新与进步同在,小康与和谐同在;修身与律己同在,中华与文明同在!
12、 诚实为天,守信为地,华夏儿女顶天立地;修身如山,律己如水,和美中华山高水长;精忠为国,仁孝为家,五千春秋谱写风华!
13、 雷锋精神在,气势贯长虹。风雨五十载,依旧矗心中。崇德树风范,尚义有热情。爱岗又敬业,永做螺丝钉。人人学榜样,文明正提升!
14、 乐助人,多为善。爱无私,德无限。传文明,积跬步。老吾老,及人老。修吾身,律己心。传经典,阅国学。守诚信,明礼仪。行清廉,扬正气。
15、 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勤俭朴素,珍惜食粮;互敬互爱,相谦一丈。戌边卫国,寸土不让;爱护同胞,宽宏大量。面对列强,奋起抵抗;弘扬文明,中华自强!
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8、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9、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16、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1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8、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1、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2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6、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8、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3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3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3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36、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37、知耻近乎勇。——《礼记》
3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40、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2、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4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4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4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5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5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54、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5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5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5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59、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60、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6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62、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6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6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65、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6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68、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6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7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1、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7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73、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75、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7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7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7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79、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8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8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8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8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85、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8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8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8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8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9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1、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92、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93、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9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95、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9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9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98、苛政猛于虎。——《礼记》
99、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0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0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0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10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10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10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107、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10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10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1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11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1. 吾善养浩然之气。 作者:孟子
2.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作者:(清)金缨
3.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作者:(明)钱琦
4. 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作者:歌德
5. 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 作者:葛洪
6.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作者:贝多芬
7.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作者:歌德
8. 教养中寄寓着极大的向往——对美好和光明的向往。它甚至还有一个更大的向往——使美好和光明战胜一切的向往。 作者:阿诺德
9.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 作者:洛克
10. 君子修其身于暗室屋漏之地,而声流于四方万里之外。 作者:(元)欧阳玄
11. 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作者:(清)金缨
12. 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与大言不惭和骄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 作者:雨果
13.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作者:培根
14.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作者:庄子
15.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作者:颜元
16. 礼也者,犹体也。 作者:《太平御览》
1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作者:(战国)屈原
18. 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
19. 习惯之链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觉不到,但一当感觉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 作者:塞缪尔·约翰逊
20.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作者:(春秋)孔丘
21.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作者:《论语》
22.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 作者:《养正遗规》
23. 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作者:帕斯卡
24.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 作者:亚里士多德
25. 礼节太繁,执意把过分的,别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惭愧的礼节强加给别人,这种情形看起来与其说是尊重人家,还不如说是嘲弄人家。 作者:洛克
26.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作者:卢梭
27. 习惯没有法律那样明智,可它们往往更盛行。 作者:狄斯累利
28. 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 作者:巴尔扎克
29.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作者:《吕氏春秋》(汉)王克
30. 知识必需用礼貌来装饰并抚平他在世间的道路,没有它们,知识就像一颗硕大而粗糙的钻石,为了好奇与它实质上的价值而收置在树里固然好,但是琢磨之后却更为珍贵。 作者:查里德菲尔
31. 为了使儿童具有自信,获得一点点与人相处的技能,就去牺牲他的天真,让他和那些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这是很不对的;刚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与人交接的机会,没有不能学得镇定的,只要时间够。 作者:洛克
32. 圣人不是如同蘑菇,经一阵雷雨之后,就能从山土里钻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经一班门徒或和一系一派一党的人,于短促的时间所能捧起来的。圣人纵有超凡脱俗的个性,有出众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养,有博古通今的学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与精神。又须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辅佐与继成之力。 作者:老宣
33.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作者:(清)曾国藩
34. 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作者:《格言联璧》
35. 一种天性的粗暴,使得一个人对别人没有礼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倾向、气性或地位。这是一个村鄙野夫的真实标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处的人温和,使他尊敬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作者:洛克
36.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作者:培根
37. 正已而不求于人。 作者:礼记
38.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作者:《格言联璧》
39. 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作者:洛克
40. 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作者:特赖因
41. 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作者:朱熹
42.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 作者:吴兢
43. 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 作者:奥维德
44.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作者:卢梭
45. 但改吾过,毋议人非。 作者:(清)陈确
46.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作者:孟子
47.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作者:切斯特菲尔德
48. 养心莫善于寡欲。 作者:孟子
49.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作者:(明)吕坤
50. 教养就是习惯于从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满足而且知道为什么。 作者:范戴克
51. 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作者:《增广贤文》
52.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作者:诗经
53. 一个人应当有良好的礼貌来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欢出人头地,但这不应当引起别人的讨厌。 作者:歌德
54.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作者:左传
55. 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作者:《格言联璧》
56. 人应该装饰的是心灵,不是肉体。 作者:高尔基
57. 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 作者:(唐)孟郊
58.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
59.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作者:夸美纽斯
60.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作者:(战国)孟轲
61. 习惯十倍于自然。 作者:威灵顿
62.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63. 淡泊是一种情操,一种境界和一种气度,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忘志。 作者:报摘
64.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 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作者:包拯
65.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作者:朱熹
66. 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作者:贾谊
67.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作者:《格言壁联》
68.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真正的品质。 作者:理查德·斯蒂尔
69.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 作者:莎士比亚
70.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作者:张居正
71.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作者: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