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孙少平日常生活语录 正文

孙少平日常生活语录

时间:2025-05-06 14:22:22

凡的世界语录【经典篇】

※ 伱们说的对都是我的错、但是有谁想过我、为我考虑过 。ゝ

女人、伱终于学会了让伱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找不到我想要的、写不出我想说的、

徘徊在路口,望着天空,沉默……

.■■ヽ抚摸静止的时间 、 挥洒过去的回忆。~ ﹏

〆 ゛∝既然你 这样、俄为何还要留念

H. 女人,就算她个性再坚强;感情上也是脆弱的。

你让我忘掉所有过去当作从来没爱过你

用心爱你你不懂,是不是非要等离开之后才懂珍惜

ゅ 真爱,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倭生命.中那女人. 倭拿命珍惜她 即使她没感觉到我亦如此

其实你都没有错、是我变得太懦弱、没有理由的再见。

〃ㄑ 今生既无缘,何苦再相恋 り。

太多太多的情绪只有自己懂。

你的不舍 就是不爱我的理由

那些烂借口,都不重要了。是我该为自己画句号的时候

看着手里的照片,我们曾经的爱恋、想着美好的画面。留下的只是些碎片。

凡的世界语录【个性篇】

我说过我会爱你。可我没说过会永远爱你、

- 圣诞节 //. 我要沵送我一个大大的苹果。

那个想给我温暖的人 你让我更寒冷。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是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的痛苦是一样的、我们要一起去面对。

撕心裂肺后、是你毫不在乎的.表情、

我很自私,所以只能说你愿意让我这么占有,但现在我希望你离我远远的。那样我的心才不会痛。

翻开那本记录着我们相爱的日记,然后亲手撕掉,舍不得扔掉。

对你太好、你才会觉得我的心怎么伤都行、你以为怎么伤我都不会离开你、

明知道是错的人,我却还认真的投入,一年了,我们该结束了。

我们的感情由此沉默,慢慢的消散记忆轮廓,只是想回头问你是否还记得那句、我爱你呢。

如果心还是不够狠的话 那么死的话永远是你 别忘了就是因为你的懦弱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悲哀的是我沉浸在编织的谎言里不去、那些信任被你一次又一次残忍的丢弃、不断的提醒自己原谅你的骗局。

宁愿亏欠等待,给你我一个成全。

你说过的,要陪我到世界的尽头,可现在呢,只留我一个人看花开花落、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相爱着却不能在一起。

没有谁能给你一颗完整的心,只有我能把真心剖开。

关于爱情,我如此透彻明了。

一个人活着并不是为了谁,但是你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了,从此以后我的生存动力就是为你的存在而活着。

凡的世界语录【精选篇】

你的容颜,是我今生今世唯一最大的眷恋。

没有谁能够保证我们的爱情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苍老,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永远在一起。

我们都是彼此的牵挂,心与心之间的爱恋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

在我的世界里,全都是你给我的爱。

把那爱谱写成兵临城下的传奇,见证爱的每一个瞬间。

リ伤感的旋律装饰了我们年少的脆弱信仰つ

你像妖娆的触角,缠住了我的心脉。

﹀ァ若不是花谢,我们又怎能相约看下一季花开?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隻是背影……

╰ァ莪的世界即使只有黑白,也不需要迩来点缀色彩◆◇丶

′路灯下,我也不过是个影子。

日子久了,回忆几近疯狂。 有些事,熟悉得开始遗忘。

ノ゜ 如若习惯了一个人,所有人都离开那又何妨。

給莪⒈瞬間丶讓莪仔細望著伱的臉。

★〃我站在原点~等着太阳重现ソ

★〃我喜欢上了奈何桥的風景╰︶▔

√那个充满回忆的角落、我们牵手走过.

★〃我放弃了我的自尊,换来了对你的真诚。

★〃我开始毫无忌憛的笑着,笑得我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

★〃在你的世界里我卑微到找不到自己ソ

★〃原来ㄑ我注定是个悲哀的孩子。

孙少平:小说中人如其名,这个人物的内心从未平静。生活在偏远山村,渴望知识,注重精神,希望在外面的天地证明自己。一个20出头的少年,能够走出农村,向命运挑战,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来改变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够不悲不叹,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真诚待人。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哪怕被生活击打的遍体鳞伤,我们也应把他当英雄崇尚。但这样的人,在春天受伤,在夏天一定会好。没有文凭,没有漂亮衣裳,没有一切软硬件包装,经受生活的洗礼,在现实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坚强而自尊的活着,这就是生活的强者。作者笔下的孙少平,跟随作者的笔,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下大牙湾矿井,成为一名普通矿工,在了解我国矿业落后,煤矿资源珍贵的国情后,滋生了责任感。没有接受调动,没有自己创业,当个80年代的万元户。这种人只有在“公家”才会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用一个普通的生命诠释着对国家的意义。象沙漠中的绿洲,珍贵、美丽、止渴。

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不平凡的热忱和激情。孙少平正是这种平凡的人铸就不平凡的世界的代表。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格品质,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他无私奉献、推己及人的美好品德,陶冶了读者的情操;他深沉、厚实的情感世界,形象的展示了这位平凡人高雅的美。

一、人性美绽放在逆境

路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以孙少平的经历寄托了自己对上个世纪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孙少平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深爱的人。从其奋斗历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成功的渴求,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亲人甚至是普通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

(一)自尊、自信、自强的美好人生

孙少平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艰难困苦,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苦与情人的背叛都没有击败他,他以超常的理性思考接受了一切,并坚持学习,翱翔在知识的海洋,汲取丰富的养料。他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在学校期间担任重要职位。孙少平高中毕业以后再次回到落后的双水村,成了一名临时教师,但是他不满足于枯燥的生活,他思想活跃,超越了现实社会的发展,他付出艰辛的努力却最终来到黄原成了一名揽工汉。在此期间,他受尽屈辱,体力严重透支。尽管如此,他仍不断进行自我鼓励,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力,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的桎梏。他眼睁睁看着师傅罹难,亲自送别至亲惠英嫂,亲眼目睹了精神导师和自己最爱的人晓霞的离去,这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并没有吓到孙少平。他依然对理想的生活和自我抱有无限的想象与热爱,并敢于大胆追求。他是生活中的胜利者,他战胜了苦难,战胜了自我,是生活和思想的英雄。

(二)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

通观整部小说,孙少平的成长之路一波三折:学生时代生活苦不堪言,毕业后事业不顺,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生活一次次将他推入绝境,他依靠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化险为夷。当与哥哥经营砖厂与独自承受工作的苦难摆在他的面前是,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他对生活有其独到的见解:自己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绽放的生命之花,要比随意而开的花绚烂数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那种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沉着应对挫折和苦难的胆识。回顾孙少平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给他带来无数打击。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打击而萎靡不振,相反,他更加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更加坚信自己的思想追求。苦难历练了他,使他拥有刚强的性格和成熟的人生观,也让他明白,苦难和幸福一样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孙少平的一生就是一部与现实生活的`斗争史,他顽强不强的毅力与决不妥协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读者。

(三)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路遥匠心独运的安排孙少平离开双水村,体现世俗的明智。在小说中,少平多次提到,他内心有一股无名的力量涌动,并不希求功名利禄,只希望政府能够委以重任,自己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算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无怨无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少平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努力将自己变成“公家人”的名利。这种明智像钻石般闪闪发亮。

二、人格美寓之于日常生活中

书对于少平而言,不仅仅是良师益友更是其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因为对于知识共同的渴求,他结识了日后的精神导师田晓霞。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之后,书籍总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书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对生活有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也洗礼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笑对人生中的苦难。

(二)对弱者的冒死救助折射出宽厚和坦荡

平凡的孙少平因其纯洁美好的心灵和宽广无私的胸怀铸造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他不计前嫌救助造谣生事的侯玉英,倾尽全力帮助小翠,舍身救助工友,无私无畏帮助惠英嫂。他的举动彰显其善良与无私,他高贵的灵魂像钻石般闪亮夺目,令人折服。

三、高雅的感情世界

(一)亲情:宽厚无私的关怀

孙少平学生时代食不果腹,当意外得到50元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母和外甥;工作时,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钱给家人;自己忍饥挨饿,不辞辛苦,只为了给家人新窑洞;妹妹去上大学时,他为妹妹买足生活中所用一切。他这份无私与细致反应了对亲人的责任,和对亲情的无限珍重。对家人这份浓浓的情意震撼了当代读者的心灵,使人们陷入无限思考。

(二)爱情:精神世界的恋情

孙少平的爱情是被动的,但其中无不显示着他的真挚与无悔付出。少平和红梅因为相同的命运靠近,在青春岁月彼此温暖。红梅的背叛让人唏嘘不已,但少平很理智的从这段感情中走出,并能设身处地为红梅着想,这无不显示这他海般博大的胸怀。

《平凡的世界》因孙少平这一典型人物想象的加入而增光添彩,震撼我们的心灵。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具有特殊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使苦难不让我们感到萎靡、绝望,而从苦难的生活场景中,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温暖与积极心态,令人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这是集体主义的思想的结晶。《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各色人物形象,在他们贫苦的表象下隐藏着高尚的灵魂,小说带有一种激励力量,使那些平凡、自卑甚至备受侮辱的人有勇气追逐梦想。

小说《平凡的世界》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击“重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十年政治“阴影”中脱身而出的《平凡的世界》成为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巨著。在人物塑写上,小说鲜活地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尤其着重笔墨于主人公孙少平的身上。孙少平的淳朴持重、坚强果敢、情理并重的性格特质铸就了其光辉而理想化的文学形象。他在苦难的人生实践中始终保持了纯真善良的本性和自我实现的人格,如此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成为他在自我精神的不断救赎中寻找到归属感的重要缘由,而这种归属感正是他所要实现的终极意义。因此,对孙少平人物性格的揭示与精神归属的挖掘,正是我们寻找其文学价值的意义方向。

一、正视苦难的人生实践

马克思说过:苦是人类生命意识所不可缺少的,没有对于苦的关注和深刻体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1]对孙少平而言,他是整个陕北大地上青年一代苦难的缩影。从一开始,他便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物质的贫乏,更有精神的折磨。“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雾的大院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混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两个“非洲馍”的日子曾深深刺痛着他的自尊,衣不蔽体的生活曾一度让他感到苦恼难堪。但是贫穷没有使孙少平的意志受挫,反而在对意志的磨炼中衍化成一种精神满足的虔诚信仰。

此后,他出走农村,奔向城市的洪流,与其说是对贫穷的拯救,倒不如说是他向着更为深层的苦难迈进。对于陌生的城市,他是一个没有自尊的廉价劳动力,即使后来进入了煤矿,成了煤矿工人,他也只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作交换的筹码。再说他的爱情,也是历尽磨难。与郝红梅的初恋,刺痛了他稚嫩的心,但是反思之后又支撑了他与生活抗争的勇气,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坚毅。与田晓

二、纯真善良的人性完善

雨果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善良是人性的本质,宽容大度、无私奉献等品质都是以善良为基础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但是人性并不是完美无缺,同样具有美丑二重性。理性的人性是扬美抑丑,非理性的人性是无节制的自我膨胀。反思人性,洞察人性的弱点,才能避免人的行为堕入罪恶的深渊。小说中孙少平的个性价值和人性美则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生命的磨难与挫折后体现出来的。

因为贫困,使他过分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2]例如,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以不作声对班长进行有意挑衅,显然这完全是孙少平内心的嫉妒在作怪,并不关乎班长的对错。作家从现实主义出发,刻画人性的本能,展示人的性格裂变的过程。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别人问他受伤的原因,他却以自己的不小心为脱口。当顾养民以自己的善良宽容化解了这场风波之后,孙少平陷入了对人性的困惑,他开始拷问自己的自私与否。他在反思中遏制、淡化着人的私欲,而增强、充盈着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当郝红梅出于自尊心的满足,发生了“偷盗事件”后,孙少平则尽己之力进行保护,平息了事态,此时的孙少平已经忘记了郝红梅当初的“背叛”,仅仅是出于本性的善良使然。这种对人性的拷问,对良知的回归与坚守,使他的仁爱精神在苦难中得以高扬,使他的灵魂在初恋的波折中获得了升华。越是在苦难的环境中,就越能体现平凡人身上那种真实的人性美。所以,在心灵上超越苦难的孙少平,突破了现实生活的苦难,为自己构建了一种理想的心灵模式,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性完善。

三、自我实现的人格升华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会不断地产生诸如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即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但是现实社会在允许一部分人自我实现的时候,又是以抑制甚至剥夺另一些人的权利和机会为代价的,因此,当整个社会的道德律令――公平与正义受到忽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由此便会加剧。

孙少平无奈地处在了个人与社会焦灼的状态中。在小说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子弟想要改变命运的几率是极其微小的。但是这种不良的现实犹如弹簧一般,在给孙少平造成阻力的同时,也成了他奋斗的推力。一方面,农民身份的叛逃,形成了内在的“精神冲力”;另一方面,投奔城市之后,该何去何从,他又很茫然。这种“冲力”与“茫然”一直促使着他由农民变成工人的理想的实现。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全部潜能,并给予极大的自由度去适应个人奋斗的程度。孙少平虽然活在低下阶层,做着最沉重又卑微的劳动,然而对此他却有自己的看法:“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孙少平抛开了农村人固有的自卑与自尊,忍受了城市漂泊的巨大恐慌与失落,挺住了超越身体极限的艰辛劳作等意志、智慧、体力考验,执著地创造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以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怀和不断超越自我作为动力,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他的人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超乎完美的升华。 四、性格背后的精神归属

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是一幅苦难的生存画卷,但是作家的目的并不在于透过苦难“消费”现实悲悯的情感。主人公孙少平历经诸般磨难,这个过程中的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性的相互调和与融合是他实现精神归属感的最终缘由。

(一)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归属

理想作为人生理念的体现者,在现实中有其存在的理性基础,而当理想脱离现实,两者力量的反向撕裂就会造成巨大的悲剧力量,这正是《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为何充满苦难的原因,相反,当面对现实,始终不放的理想,则是孙少平获得精神归属的支撑。透过孙少平的苦难命运,不难发现孙少平其实是一个富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双重气质的人。他生长的极端贫瘠的黄土地培养了他现实主义的底蕴,而闯荡城市的魄力又赋予他理想主义的追求。无论是在原西县城上高中时的孙少平或是外出打工的孙少平,他都在为生计而发愁与奔波。到铜城煤矿工作是孙少平生活的转折点,虽然无须顾及生计,但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意外,残酷的现实让他变得异常的冷静,每次的下井对他就意味着一场生命的洗礼。黑暗的矿井里谈不上理想,生活的全部便是尽可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尽情地享受稀少的人世温情。就连曾经无数次给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挚爱的女友田晓

但孙少平同时又是一个极富理想主义精神的人。孙少平生长在一个理想狂热的年代,尤其知识分子的狂热理想成为这个时代的标记。贫穷苦难的生活逼迫着他要闯荡城市的勇气与理想。而他丰富的阅读体验更提升了他的理想主义价值观。正是凭借这理想之力的推动, 孙少平以犹如牛马般的勤奋,一步步走向了自己建构的理想。可以说,孙少平就是这样一个富有理想精神的现实主义者, 也是富有现实底蕴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两者的相互调和与融合使他放下了现实的负担与理想的虚妄,现实在理想的召唤下显得不那么艰涩,理想在现实的付诸中变得愈加美丽,原本压抑的精神内涵在现实与理想的相互合作下找到了终极关怀的归属感。

(二)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归属

“一般来说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容易产生历史和道德,理性和感性的悖反,产生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不一致的作品,具体表现在作家意识形态深处感到历史发展与道德完美的分离,合乎道德要求的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却没有道德的合理性。”[3]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既符合历史理性又符合道德情感的人物形象,孙少平便是其中的代表。

高中时期,孙少平曾冒着生命危险勇救遭遇洪水围困的侯玉英,虽然她曾经伤害过自己;他也曾因郝红梅因偷手帕被抓时主动营救,虽然她曾经抛弃了自己。外出闯荡时期,孙少平进城做了揽工汉,他靠着自己的吃苦精神赢得了工头的信赖,在城里立住了脚跟,但当他发现工头欺侮可怜的小翠,他不惜丢掉工作,把工头教训了一顿并把自己的收入全部给了小翠。工作对他来说虽然很重要,但是亵渎做人的道德是不能容忍的。孙少平是我们社会呼唤的理想式人物,他的善良是情感上的自发之举,他的选择是理性上的审慎而为。对于孙少平而言,情感是传统的,而理性是现代的。这传统的情感实际上是其植根于土地的心理倾向、价值取向和人生经验,而现代的理性则是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现代人格及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孙少平外在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的人格魅力。从一定程度上说,传统性的情感以其深厚的精神性,抵御着理性的侵蚀与颠覆,而现代性的理性以其包容的先锋性,修整了情感的不适与坚守,在现代文明不可逆转的进程中,命运的苦难不可选择,但情感与理性的互补使得精神力量回归到了它们本身最不可替代的一面。最终,铸就了孙少平的丰富性格和完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