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聪明人很多傻子很少的语录 正文

聪明人很多傻子很少的语录

时间:2025-05-01 21:59:03

引导语: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出自他的《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中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此文短小精悍,明白晓畅,寓意深刻。下面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要钱;头钱〔2〕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语丝》周刊第六十期。

〔2〕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周刊第60期。作者鲁迅在创作此文前的一个时期内,正是他和《语丝》同事及章士钊同“现代评论”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林语堂在《语丝》上发文这样说道:“华北大学诸君子不曾骂人,正是因为他们对执政的谦恭,并不使我十分起敬,但是由他们方面却正以为谦恭于执政是学者的态度,肆口漫骂者正是一号流氓,由此我们更明白冯文炳所说的‘我们的不干净也是干净,否则世上到那里去找干净!’所以有人说《语丝》社尽是土匪,《猛进》社尽是傻子。”作者鲁迅有感于当时的社会斗争创作了此文 。

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诗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散文写了一个寓言似的故事,创造了具有概括性的三个人物,并展示了他们对待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

一是聪明人。他听到一个奴才的悲哀的诉苦:每天不一定能吃上一餐饭,即使能吃上,食物也是“连猪狗都不要吃的”高粱皮,且只有一小碗。从“吃”的方面说明奴才过着连猪狗都不如的生活。聪明人听了之后,始而惨然地表示自己的“同情”,继而“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再而给予空洞虚伪的安慰:“我想,你总会好起来……”后来,当奴才自以为“好起来”时他“也代为高兴似的”表示赞赏:“可不是么……”聪明人是一个虚伪的慈善家,欺骗人民的、统治者(主人)的帮凶。

二是傻子。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是一个具有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但又脱离群众的反抗者形象。他在听奴才诉说住的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还“满是臭虫”,而且“秽气”重,“四面又没有一个窗”时,对他的苦难生活极表同情,大骂主人“混账”。并埋怨奴才:“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建议遭到奴才拒绝后,“傻子”便断然叫他“带我去看去”,并立即行动,“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给奴才“打开一个窗洞来”,改善他的居住条件。但奴才却以“主人要骂”为由,对傻子的行动加以阻止。“傻子”竞不解释,只说了“管他呢”之后,继续砸。结果,被奴才叫出一群奴才将他当作强盗赶走了。这表现了“傻子”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孤军奋战,贸然行动,勇有余而谋不足的一面。一个拯救群众的英雄,反被群众当作强盗赶跑,归于失败,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其蕴含的教训是深刻的。

三是奴才。这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被压迫、被剥削而又毫无觉悟的劳动者的形象。他在主人的残酷剥削压榨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可他一身驯服的奴才骨头,没有一点反抗精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寻人诉苦”。他“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这是他的奴才性格的特征。他为博得聪明人的一点浅薄的同情和慰安,而感到舒坦和快活,以致发出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的慨叹,他为自己破烂的住房而愤愤不平,但当“傻子”要给他砸出一个窗洞时,他却大声哭嚷:“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他站在主人的立场引出一群如他一样的奴才把傻子赶走。最后还恭敬而得胜地向压榨他的主人表功,是他先叫喊起来赶走了强盗的,从而获得了主人的“夸奖”。后来见到聪明人,还津津乐道主人的夸奖,感激聪明人说他“总会好起来”的先见之明,为自己的“有功”而“大有希望似的高兴”起来。至此一个受尽苦难而又麻木不仁,愚昧地忠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劳动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他是个被军阀统治者腐蚀了灵魂的真正的奴才。

文中创作的三个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的社会中,聪明人(统治阶级的帮凶)的伪善和阴险,奴才(劳动者)的麻木、卑怯,傻子(反抗者)坚决、果敢的斗争精神及其个人反抗一定要失败的前景。暗示了他一贯主张斗争要“韧战”、“壕堑战”,反对赤膊上阵的战法。全文运用对话,但个性自现,讽刺针砭,溢于言表,耐人寻味。

名家点评

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冯雪峰:“聪明人”其实也是一种奴才,不过是高等的奴才;他很聪明,知道迎合世故和社会的落后性,以局外人或“主子”的邻居的姿态替“主子”宣传奴才主义哲学,所以也是一种做得很漂亮的走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在对奴才的神圣的愤怒中,在对傻子的精神、行动与遭遇的描写中,这篇文章仍然可以看到鲁迅《野草》所体现的“悲剧的主旨”。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1

一、导入

齐背鲁迅的《自题小像》。

二、研读课文

1.圈画关于傻子的描写,归纳傻子的形象特点

明确: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明确: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所说的“傻子”有何深意?

明确:“傻子”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他们是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一类人。可是却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认为是傻子,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4.圈画关于聪明人的描写,归纳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具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特点,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5.你欣赏聪明人的“聪明吗”?

明确:不欣赏,这不是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主旨探究

提问:鲁迅先生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明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成为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的“傻子”。

总结: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四、拓展

1.奴才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是可悲的。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是可恶的,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这样的人才是可爱可敬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具有这三种性格的人,你最想成为哪类人?

明确:傻子。

2.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傻子真的不少,你都知道哪些傻子?

参考:鲁迅、袁隆平等。

五、作业

1.完成练习题。

2.阅读《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这样的战士》

板书设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傻子——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奴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2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揭示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个性化的语言)

二、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鄙视伪君子与奴才,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思考题:

1、这篇散文诗写了几个典型人物?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的?用恰当的词概括他们特有的思想性格。

2、作者写这些人时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是褒还是贬?作具体分析。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均有学问。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戆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险。观众一看舞台上人物的脸,就能猜测其好坏,猜测其思想性格。这说明肖像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写是: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最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突出地塑造了这个受欺凌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十分重要。

然而,艺术高手有时不用外貌描写,只用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同样能深刻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塑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诗就有此妙处。

三、理清段落。

思考回答:课文通过三场对话描绘三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话?请划分一下。第一场谁与谁对话?第二场?第三场?用浏览速度看一遍。

(板书)

1、奴才与聪明人

2、奴才与傻子

3、奴才与聪明人

四、分场朗读,理解内容。

第一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诉苦。为悲惨生活而唉声叹气,不知反抗,不想反抗。由于安于现状,心灵深处有自我安慰,因而易为廉价的“同情”所满足。“诉”、“舒坦”,准确地披露了内心的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奴才的奴性、软骨,“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概括,精要,入木三分。

聪明人,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说了三句话,叹了一口气,故作“惨然”和“叹息”的样子。第三句话分明是叫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

对话中省略号有妙用,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第二场对话:“奴才与傻子。奴才,诉苦。不思反抗,不敢反抗,反对反抗。“恭敬”驯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向主人请功。“首先”、“得胜”揭露深刻。

傻子、实干,正直。他义愤填膺,热情勇敢,英勇战斗。具有毁坏铁屋子的精神。(《呐喊》自序)

然而,他不明事理,鲁莽从事,孤军作战,脱离群众,不考虑方法。

第三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安于做奴才,居功自诩,为得到主子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十足的奴才本性。不仅奴颜,而且脊梁骨是弯的,骨头是软的,拍马,发臭。

聪明人,敷衍。仍然接话,顺着奴才的意思,赞扬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叫奴才永远做奴才。至此,灵魂深处的世界进一步暴露,原来是主子的帮凶。

五、表情朗读。

1、只读对话部分,连贯起来理解领会:没有服饰、外貌的描写,而是用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灵。为什么对话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心灵呢?言为心声,作者抓住了反映不同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性语言来表现,做到了语言个性化,使人听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点,须有很深的功力,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这种描写方法在古典小说中早已运用,如《红楼梦》中王熙风的出场,就是听其声如见其人。

(板书)

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

听其声如见其人

2、进行对话描写时伴以简洁的叙述与神情描绘,轻轻一笔,画龙点睛,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3、不是孤立的几场对话,而是鲜明的对照,照出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伪善,傻子的憨直与莽撞。在比较中使假、恶、丑的可憎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理解作者褒贬的感情。

1、对维护旧社会的奴才、聪明人揭露,讽刺,对毁坏旧社会的傻子既赞扬,又指出不足,激励人们更好的战斗。

《野草》,1920年9月——1926年4月时作品,共23篇。作者在《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面”就是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北方依然是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对封建势力、买办思想深恶痛绝,展开英勇的战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勾画、塑造这三种人,(社会上确实存在)寄寓褒贬的感情。

2、奴才与穷人、奴隶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明的人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七、思想意义:三种人具有典型意义,历史意义,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而是这一种、那一类,高度概括。可作为镜子对照,照到灵魂深处,教育人们认清、看穿“聪明人”与奴才的面目与本性,激励人们反抗,战斗,向旧社会旧势力进击。进击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仍有艺术的生命力。

八、作业:写一段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教后:

学生质疑有质量。一同学问:聪明人说的话不阴不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讲讲时代背景,否则不懂。一个同学问:“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什么叫“头钱”?

2、一个同学说:“奴才毕竟是奴才。”好。

3、第一场对话,聪明人思想性格暂不下结论,引起悬念;时代背景放在后面讲,可突出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