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 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 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5分)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5分)
参考答案
1.B(原文标点:“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2.C(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的`地位有变化)
3.D(“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错。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
4.(1)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白若,没有害怕的神色。(得分点:死、危言、泰然各1分,句意2分)
(2)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得分点:诸、莫、宾语前置句式“惟王氏之听”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朴,字先之,虔州兴国人。考取绍圣元年进士,调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赞许他。调任虔州教授。因曾经说隆祐太后不该废处瑶华宫一事,朝廷下诏审 问他。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随即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遇上赦免,排挤他, 安排任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说待罪四十六天,听不到皇帝的声音,对李朴说:“某事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某事难道有利于人民吗?”李朴说:“承旨知道却不说,没有你父亲的风范。”
右司谏陈罐推荐李朴,有旨召他答对,李朴首先说:“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开始出现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来就各执己见,互相排挤攻击,如果今天政事 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又说:“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希望下诏不要拘泥于王氏,就 会英才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的耿直,其他宰相三次拟定授官,都扣压不下发,重新任命他为虔州教授。(蔡京)又让谏官弹劾李朴是元祐学派,不该任教导儒生 的职务,将他罢免任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说县东产金宝,破坏田地,发掘墓地.李朴到后,请求停止这件事。改任承事郎,临江军清江县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说了他 的名字,等到登位后,授任李朴著作郎,半年内共升迁五次直到国子祭酒,因病不能上任。高宗登位,授予秘书监,召他速来,未到就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李朴从担任小官开始,天下人尊重他的名望。蔡京想要强行招致他,让(李朴)知道(蔡京)厚待他的意思,答应让他做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蔡京内心的愤怒 在脸上显露出来,然而最终没有加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邂逅李朴,李朴笑道:“不能见蔡京,怎能邂逅冯熙载呢?”做官所到之处有声望。在广南,阻止帅臣孙 埃以空文为皇帝效力,不如调拨常赋资助边疆。反对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的计策,消除了边境的祸患,人们称赞他的智谋。李朴曾自己写墓志铭说:“以天下为 心,以道学为本体,以时势为实用,这样就可以了。”大概是对他生平的叙述。有《章贡集》二十卷在世上流传。
名誉经典名言1
1、地狱是名誉、义务、正义以及其它恐怖道德的故乡,地上的恶事都在它的名义下所犯。——肖伯纳
2、失财产者,损失巨;失朋友者,损失尤巨;失名誉者,则完全损失矣。——佚名
3、受教育懂得焚毁遗嘱,做一个体面的人,为人所爱,受人敬重,而不是去做一个屡犯的偷表贼,受到法律对五种情状的加重处罚,解赴格雷伏刑场处死,受人憎恨和名誉扫地。——巴尔扎克
4、虽然我们总是叹息生命的短促,但我们却在每个阶段都盼望它的终结。儿童时期盼望成年,成年盼望成家,之后又想发财,继之又希望获得名誉地位,最后又想归隐。——爱迪生
5、名誉过同实在是一种重大的负担。——福尔特尔
6、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意大利
7、安乐和名誉不可能结伙。——英国
8、美德带来名誉,名誉则带来虚荣。——托富勒
9、名誉为人的第二生命。——英国
10、事业最要紧,名誉是空言。——歌德
11、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的外貌。——莎士比亚
12、品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莎士比亚
13、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里面最切身的珍宝。谁偷窃我的钱囊,不过偷窃到一些废物,一些虚无的幻质,它从我的手里转到他的手里,它也会做过千万人的奴隶;可是谁偷了我的名誉去,那么他虽然并不因此而富足,我却因为失去它而成为赤贫了。——莎士比亚
14、名誉像一条河,轻飘而虚肿的东西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在底下。——培根
15、谣传起图抹煞别人名誉的暗杀者经常爱用的武器。——比尔斯
16、有学问的求实不为名,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莱能
17、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名誉。——民谚
18、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
19、名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西班牙
20、我们爱名誉并不是为名誉,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它所带来的利益。——爱尔维修
21、品格和名誉,好像一棵树的生命和枝叶,树嘲是否茂盛,全在于地的有无生气。——华伦
22、所以要牢记着,职位如不靠你的努力得来,或不是由你成绩换来的,那么一定不能保持你的名誉,是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戴尔卡耐基
23、名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要没有它,那肉体虽然真美,也不应该认为美。——塞万提斯
24、我们要竭尽全力来保卫我们的名誉和权利。——彭托皮丹
25、世上没有为恶而作恶的人。有的都是企图从恶中取得利益、快乐、名誉而为之的——培根
26、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须偶尔忽略,偶尔因循,那么好的名誉,便可立刻毁损。所以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实在重要极了。——戴尔卡耐基
27、名誉是人生的第二生命。——佚名
28、做一件事情而名誉扫地,做一件事情而往地狱里坠落,做一件事情而破坏了自己的事业,这一件事情就不应该做。——《五卷书》
29、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叔本华
30、名誉是放大镜。——英国
31、宁肯丧失生命,也不失掉名誉。——土耳其
32、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印度
33、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34、年寿虽短,名誉无穷。——希腊
35、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莎士比亚
36、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达芬奇
37、失去朋友甚于失去财产,而失去名誉则毁了一生。——西班牙
38、要谨防不重名誉的人。——英国
39、没有名誉,就没有了生命。——英国
名誉经典名言2
1、再没有比自身良心的审判更痛苦的审判了。——田德里亚科夫
2、人一旦丧失了良心,就毫无可取之处了。——沃尔顿
3、人有一个好名声,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产。——富勒
4、你不诋毁死者的名声,你的名声才能永存。——萨迪
5、哪里有名誉,哪里几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哪里没有名誉,哪里就不得不用繁文缛节和阿谀奉承来加以弥补。——培根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名声越大,越容易遭到非议。——富勒
8、通过我们称为品行和美德的力量,可以完成那些只有通过暴力,甚至通过暴力也达不到目的的事情。——歌德
9、富而不清白,不若贫而有名誉。——弥尔顿
10、名声最显赫的,并不总是最杰出的。——小普林尼
11、最大的困难是:第一获得名声,第二活着的时候维持它,第三死后还能保持它。——海顿
12、保持人格不仅靠功劳,也要靠忠诚。——歌德
13、出卖自己诚实的人,就是出卖名誉。——沃夫纳格
14、想做老实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塞内加
15、百年往事丹心里,千古声名直道间。——李朴
16、古来大奸雄,亦知畏清议。——温训
17、宁为真士夫,不为假学道。——曹荩之
18、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晋书》
19、忠信谦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
20、以一人之乐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蔡和森
21、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贪苟察,名不贵苟传,惟其当之为贵。——《荀子》
22、君子小人之分,在乎公私之间而已。——钱泳
23、人到无求品自高。——《古今对联集锦》
24、竹才生便直,梅到死犹香。——《宋诗纪事》
25、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曹植
26、私不乱公,邪不干正。——诸葛亮
27、无实有名者,盗也;小实而大名者,幸也。——《薛方山纪述》
28、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邵谒
29、直不近祸,廉不沽名。——《新唐书》
30、影不为曲特直,响不为清单浊。——刘安
31、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冯道
32、松柏木竖直,心中无蠹虫。——梅尧臣
33、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耶?——韩愈
34、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胡宏
35、徒义忧无勇,求仁戒自欺。——陆游
36、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公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韩婴
37、名者由实而生,非徒好而自至也。——《宋史》
38、失以毫厘,谬以千里,错误中之甚者即由此而造成。——亨利·华德
39、直不可媚,善不可害。——潘存宝
40、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孔子
41、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4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43、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陈寿
44、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
45、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46、不求名的人,最有勇气。——斯丹克
47、宁愿作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作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博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莎士比亚
48、人不可因人生的名声与荣誉而成为盲目,因为所有得来的东西都是外物。——伊索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50、名誉的丧失,有如生命的死亡。——哥德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