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给汉高祖戴上“帽子”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王朝非常命短,二世而亡。而汉高祖刘邦开创的汉天下,两汉共四百多年。所以若要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王朝的皇后,则非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莫属了。所以如果称吕后为“千古第一后” 那是一点不过分的。有人称吕后是“暴虐的女杰”,既指出吕后暴虐的一面,又肯定她是一位“女杰”。但无论褒贬,毋庸置疑,吕后在汉初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泯灭的,千古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吕后生性淫荡,在后宫蓄养面首,又残忍地剪除异己,她令汉高祖一生高戴“绿帽子”,汉高祖至死不知内情的丑事至今鲜为人知。
刘邦当初起兵时,家中无人照料。刘邦有一个同乡叫审食其,并没有什么才干,只不过长得眉目清秀,口齿伶俐,又善于逢迎。刘邦一时无人可用,便收审食其为门客,让他代为处理家务。审食其得了这个美差,便整日厮混度日。刘邦外出,家中大事皆由吕雉决定,审食其对吕雉唯唯诺诺,深得吕雉欢心。两人朝夕相处,眉来眼去,终于勾搭成奸。刘邦的父亲年事已高,老眼昏花,管不了闲事。而这刘邦与吕雉生育的一男一女还是孩童,不懂男女之间的事情。吕雉与审食其两人一番偷试云雨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好在刘邦常年在外行军作战,离家甚远。吕雉与审食其如鱼得水,终日偷欢。
刘邦当上皇帝后,封吕雉为皇后,封长子刘盈为皇太子,封女儿为鲁元公主。虽贵为皇后,但吕后的生活并不平静。八年的皇后,又一个八年的皇太后,再一个八年的称制,吕后的统治占了汉初的二十几年。刘邦驻军山东定陶时曾收一美女占为己有,称戚夫人,戚夫人受刘邦宠幸,生下一子,取名如意,十岁时封赵王。吕后一直留守长安,守着太子刘盈;而戚夫人风华正茂,总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时刻守候在刘邦身边,借着刘邦的宠爱,想让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这样,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日益加深。
早在刘邦称帝对有功之臣封赏时,吕后忘不了自己的老情人审食其,少不了为审食其乞封,高祖也知审食其为他处理家务,保护家眷有功,因此封他为辟阳侯。审食其喜出望外,他没有料到侍奉吕后于床笫之上,竟能封侯升官,于是倍加感念吕后,入宫侍寝也较从前更加殷勤卖力。
高祖由于常出征在外,再加上戚夫人风情万种,自然专宠戚夫人,不再去缠绕吕后,于是吕后寂寞得心痒难耐,对戚夫人恨得咬牙切齿。为了发泄私欲,报复刘邦,索性将审食其养在宫中,二人恣意淫乐,朝夕欢娱。有几个宫女明知吕后蓄养审食其,也不敢泄露半句,还要从中穿针引线,从中得些赏银小费。朝中有好些大臣,早有察觉。不过,国母丑闻,汉宫秽事,不便说穿,同时又担心吕后报复,所以都不敢多言,大都是敢怒不敢言。于是汉高祖刘邦对于头上戴的这顶“绿帽子”,至死也不知情。
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汉高祖刘邦逝世。太子刘盈登基,继皇帝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尊母亲吕后为皇太后。汉惠帝是个比较软弱善良的人,史称 “慈仁”、“宽仁之主”;而吕太后的为人却是刚毅果决,从除掉韩信和彭越的手段就可见一斑。所以,刘邦死后,汉朝的主宰大权就落到了吕太后手中,吕太后也从此一步一步登上权力的'顶峰。
吕太后一直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刘邦葬事刚毕,吕太后立即传令将戚夫人囚禁,剃光头发,剥去罗绮,套上铁索,穿上囚服,让其到作坊舂米。又命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赴京,派人趁其熟睡时强行给刘如意灌下鸩酒,一命呜呼。后又砍去戚夫人手脚,挖去双眼,用毒药使耳聋口哑,最后丢进茅厕淹死。刘盈知道后,当面指责吕太后。
不久,审食其与吕太后的隐情终于被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发现,据《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汉惠帝不能对自己母亲怎么样,但是对付审食其还是有办法的。吕太后自知理亏,束手无策。幸亏审食其曾帮助过的朋友朱建施展辩才,说服汉惠帝的幸臣闳孺,设法救了审食其一命。惠帝死后,审食其与吕后关系更为密切,肆无忌惮。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后,因为审食其未雨绸缪,得到陆贾、朱建等人的帮助,一直平安无事,汉文帝三年(前177年),淮阳王刘长因为怀恨审食其在汉高祖时对其母亲见死不救,于是伺机杀了审食其。
纵观吕雉的一生,既有刚毅干练的一面,又有凶狠毒辣的一面,但就总体而言,她实际统治汉王朝达16年之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政绩是显着的,史家称赞当时的形势是“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是对吕雉皇太后功大于过的肯定性评价。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关雎
诗人:诗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 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
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研究评价《诗经》的各家都不能避开的,而且常把《关雎》作为整部《诗经》的纲领来研究。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对《关雎》中君子从“好色”到“礼”的转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正好注解了孔子对《诗经》进行“思无邪”的概括,即《诗经》虽然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和“变风”、“变雅”等下层人民的呼吁,但最终这些都处理好了儒家所倡导的“情”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后都归于中庸平和的情思。
据此,《关雎》可理解为:雎鸠和鸣的河边,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对其进行热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绝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为思慕淑女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是对心仪的淑女充满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为,于是再次追求“淑女”时,则以钟鼓琴瑟之乐取悦于她。因为钟鼓琴瑟本身就是礼的象征,用琴瑟钟鼓友、乐于她,正是对淑女以礼相待之意。因而君子从好色到“反纳于礼”的过程,正是礼的发现与运用过程,故而对“《关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评价,就是对君子反思回归并依礼而行的赞赏。可见,在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从诗歌的功用角度出发,以礼乐文化整合下的礼教来解释《诗经》是当时的基本特征。
二 汉代“经学”对《关雎》的意识渗透
随着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渗透,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契合了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雄心,使之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一家之说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经典也被尊奉为知识与思想渊薮的“经”,经学也变成士人进禄致仕、经世致用的不二法门而随之称霸天下,造成了汉代整个社会奉儒治经蔚然成风。因而也出现了众家解诗的`繁荣局面,产生了“诗经学”或叫“诗经阐释学”,最著名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的属于今文诗学,又被称作“三家诗”在西汉十分盛行。并设置“经学”博士,但三家诗大都已经亡佚,清人王先谦对三家诗曾进行过辑佚。而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属于古文诗学,即学者所谓的“毛诗”。
《关雎》被置于《诗经》之始,历来是“诗学”重视的对象,汉代众家解《诗经》都对《关雎》反复推敲,从四家诗都将《关雎》作为关注的焦点来诠释中可见一斑。
鲁、齐、韩三家诗大致相同,都把《关雎》视为讽世刺时之作。鲁诗“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齐诗“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韩诗“《关雎》,刺时也”。“三家诗”都把《关雎》中普通的男女爱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与后妃关系的诗作,把《关雎》附会成刺诗,讽刺康王沉迷女色,贻误朝政。期盼诗中的男女之情终归于礼,借古鉴今讽谏君主谨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贞淑贤静,从而达到旺家兴国。今文三家诗之所以把《关雎》的主旨归于讽谏君主后妃的刺诗,这与汉代的社会现实和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诉求有关。
人类由野蛮蒙昧进入到文明有序的时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与伦理观念日益加强,从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强化稳定的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妇之礼被放到了“万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伦理关系中。《周易・序卦》把“夫妇”之礼放在首位,并且指出夫妇之道亦需久恒。对于国家来说,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兴衰。汉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专横,几乎颠覆了汉家社稷。后来窦太后、王太后又连续干预朝政,汉武帝宠爱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比起《关雎》中所赞淑女的贤惠贞淑,她们相差甚远。当时士人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具有社会代表性话语的《关雎》说成刺诗,反映了西汉经学家劝诫帝王正确对待“人伦之始”的大婚,不要过分贪图美色而忽视了贤德,要匹配爱慕有贤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长治久安。根据“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理论,帝王应该先治理好后宫,再由内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远,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主要在民间传播,“毛诗”学派要涉足政坛,其理论必须要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没有步前三家后尘于讽刺进谏,而立足于赞美“后妃之德”强调“上以风化天下”,从帝王统治角度出发把《关雎》阐释为“经夫妇”、“厚人伦”移风易俗进行教化的工具,这样就迎合了帝王统治天下的心理。《毛诗》广泛吸收了前人诗学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完善,最终集《诗经》学礼化之大成,在西汉末期被立为学官。东汉以后《毛诗》逐渐风化天下,而其余三家诗日渐衰退,以至后来大多亡佚。我们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就是毛亨所传“毛诗”。
《毛诗》每首诗都有序,其余各诗序都比较简短,只有《关雎》的序比较长,洋洋洒洒蔚然成篇,被称为《诗大序》,即学者专称的《毛诗序》。毛氏开宗明义地把《关雎》的喻义美赞为“后妃之德”,也对《诗经》进行了纲领性理论概括,把它看作弘扬王道之音,进而风化天下的工具。《毛诗》没有把《关雎》解释为“刺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风雅正变”理论。《诗大序》认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声音,而把西周后期政治衰乱中比较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称作“变风”、“变雅”,认为“变风”、“变雅”创作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道衰,礼义废”,这样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诸侯失纲,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继而也就有了讽世刺时的“变风”、“变雅”。《关雎》则是《周南》首篇,是礼义典范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将《周南》中的第一篇《关雎》作为刺诗,而从帝王治国由内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风化天下出发,用《关雎》为“后妃之德”垂范:忧虑君子进谏贤德之人,而不能过分沉溺于美色,爱怜窈窕贞顺的女子而注重其贤淑之才,且还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 朱熹及后代对《关雎》的新解
对《关雎》解读自东汉以后变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学时期又有新解,理学大师朱熹就与《毛诗》的解释有很大差异。朱熹晚年本着“尽去《小序》,尽涤旧说”的目的做《诗集传》。但他并未“旧说”尽去,而是对其进行了许多扬弃。在《关雎》喻义问题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说。朱熹在解读上确实有自己的一番见地,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关雎》最终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内治”上,而古代中国历史上固有的圣人情结,使朱熹把《关雎》中的君子与淑女附会于文王与大姒“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在他们看来历史上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对世人起着垂范性的教化作用,认为《关雎》是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
朱熹又从《关雎》推到《周南》进行解释:认为《周南》中《关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诗皆言后妃之德,《关雎》只是其中的个体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阐明文王因为身修而达到的国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齐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彰显了其由内而外的治家治国之道。朱熹把君子与后妃落实到文王与大姒,本意可能并不为附会历史,但是把历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妇树立为齐家的典范来让后来者效仿,一方面为此诗提供了历史例证,契合了世人的圣人垂范情结;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来证明“修身齐家”做好后能使国治天下归。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也被后代大师们所关注。随着“诗学”的发展,清代学者不再固守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径。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对某人的特指,更不见得要附会至文王夫妇。崔述的《读风偶识》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解释《关雎》也都不再拘泥于“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润觉得“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皆相宜。显然已经透过经学解读的藩篱向外拓展,开始倾向于从诗歌审美方面关照《关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以古史辨派开创的现代“诗学”已经跳出经学解读的重围,开始真正从文学审美角度审视《关雎》。现代“诗学”基本都把《关雎》看成是有关恋爱婚姻的诗歌,但具体观点之间也存在差异。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而郑振铎先生则解释为描述婚姻的结婚乐曲。
综上所述,我们从历代学者对《关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段的文学作品及一些对先人优秀作品的解读都不是空穴来风,各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或对前人作品的演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因为主流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当时的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倾向,拥有话语权。学术话语一旦与主流意识相结合,那么它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与后盾,从而成为权力话语。这也是为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权威性话语靠拢的原因。
身为汉初名将,韩信为西汉的开国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遍。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正因为韩信如此丰富精彩的人生,才使他成为了最有故事的历史人物,仅与他相关的成语就有30余个。
1.胯下之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2.一饭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4.战无不胜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国士无双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6.十面埋伏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7.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8.拔旗易帜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语典故】: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9.置之死地而后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典故】: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语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1.兵仙神帅
【出处】:明·茅坤《史记钞》:“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释义】: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2.居常鞅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3.功高震主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14.金石之交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独当一面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17.不赏之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18.匹夫之勇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9.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0.推陈出新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成语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fu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21.勋冠三杰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22.伐功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3.伪游云梦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成语典故】: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
2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5.肝胆照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26.钟室之祸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8.问路斩樵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协助汉王刘邦与楚兵相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惜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何故?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29.传檄而定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30.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31.鸟尽弓藏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典故】: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32.气吞山河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33.乡利倍义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34.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