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⑵ 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
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音频、PowerPoin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导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二、学生初读课文,订正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从网,古声 。)
养生丧(sāng)死无憾(丧:为动用法。《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教师范读课文,疏通课文词句(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课文词句要点备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标题的来源。)
梁惠王──魏国的国君。战国中期,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焉、耳、矣:句末语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黄河。河内,即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其:代词。前者指代河内,后者指代河东。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必修2《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义互训。加少:更少。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敬辞,请允许我
(必修2《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是:指示代词,这。
句式:直耳,是也。译:只是没有罢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不要。下文无用法同。
之: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多于邻国:介宾结构后置,比邻国多。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尽。
(必修2《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数罟:数,cù,密,与疏相对;罟,gǔ,从网,古声。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
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豚狗彘之畜: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非宾语提前的标志。之提宾一般用于否定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岁也:省略式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有什么区别呢。
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无:表假设语气,假如不。
斯:则,那么。(比较: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代词。)
四、重点词句积累与梳理
板书:
PowerPoint 投影:
积累与梳理:
1、词语:
五十步笑百步
养生丧死无憾
2、活用:
鼓之(名动),衣帛(名动),不王者(名动),树之以桑(名动)
3、虚词:
之、于、其、是、斯
4、固定结构: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均介词结构后置);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五、问题探究(课文内容分析):
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板书(PowerPoint 投影):
梁惠王: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何也?
邻国之政
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林
王道之成: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夺其时
谨庠序教
结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结:孟子的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六、课文背诵指导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写作特点:
⑴ 结构严谨。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个有机的整体。
⑵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⑶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2、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明确:不可,因为也表示轻快感情(《醉翁亭记》中20多个也字写乐),矣表感叹、畅快升级,焉字一般用于满足式的感叹畅快,有总结强调的作用。这样用,反映了孟子谈话内容的层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问:为什么在以战喻和王道之阻语段不用或少用语气词?
明确:以战喻是叙述,描绘形象,而语气词长于感情的抒发;王道之阻是对梁惠王的指责,照应开头。对梁惠王的指责,孟子运用了对比、类比、整句,更显气势,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语流。
4、问:有人评论: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请你总结一下,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文气的?
明确:
⑴ 文言语气词的分层运用。
⑵ 排比、对比、类比、整句的运用。
5、PowerPoint 投影课文要点.
6、全班齐读课文,多媒体音频朗读,学生跟读、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课文词句练习。(另印,略)
1、适度的痛苦让人喋喋不休,而太多的苦难则让人们默默承受。 所谓沉默的诗意,或者诗意的沉默,并不是里面只有鸟语花香曼语轻歌,没有血泪苦难和绝望,而恰恰是拽着眼泪和一无所有时的哀恸,是穿山越岭返乡之路的跌跌撞撞,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周濂
2、和一种文化,一座城市,一个人,一条狗,一本书,一首曲子…… 建立起关系,需要独特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因缘性。正是这种无法 被量化和还原的特殊记忆让我们成其为我们,让我们了解那种只有我们才了解的好。 ----周濂
3、“不就是”与“又怎样”的逻辑看似深刻,但仔细想想漏洞百出。谁说五十步和一百步没有区别?“西红柿是水果”和“西红柿是板凳”,都是错,但此错与彼错何止五十步之遥。类似的,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法西斯主义也是意识形态,同为意识形态,二者当然有云泥之别。 孟子的这套道理(不忍人之政)有没有说服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善良淳厚的中国百姓一直在抱着最深沉的“不忍人之心”去体恤统治者 ----周濂
4、第一眼瞥去,那模样是令人心悸的孤独。 ----周濂
5、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周濂
6、陈嘉映把基于数学语言的理解称为“技术性理解”,技术性理解就事物之可测量的维度加以述说,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精确结构和机制,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常识的理解,因为它“触及不到很多日常事实”。与此相反,自然语言虽然只能进行短程推理,但它始终坐落在生活形式之中。自然理解天生就包含着直接性,这是一种与周遭事物打成一片的“领会”和“感悟”,包含着心领神会的洞察、知觉的同情以及历史的移情 ----周濂
7、改变看待事物时的.面向,是达成理解的关键所在。 ----周濂
8、人在路上走的时候,如果他要突然回想什么事就会机械地放下脚步;想要忘掉刚才的倒霉事就会不知觉加快脚步。昆德拉将之归结为“存在主义数学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这个方程式可推断出各种原理: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它迷上了速度魔鬼。 ----周濂
9、原来中国历史上对三光还有另外一番解释:范仲淹批评朝政,主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生被贬放三次。第一次送行,朋友们说,此行极光。第二次,朋友们说,此行亦光,最后一次说,此行尤光。他笑答,仲淹前后三光也。 ----周濂
10、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读到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 事实上多少人因为做到了后一种情况而沾沾自喜啊 ----周濂
11、存在的质感并不取决于事件的堆积,生命的丰盈其实更在于内在化的体认与理解。 ----周濂
12、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可以替每一个“为什么”配备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倘若没有客观的标准,寻求一个说法总是容易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正是思辨哲学在今天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所在——左右都是一个说法,好坏也能成为一种理论,只要前后逻辑一致并对智性有所启迪,即使褊狭那也是深刻的褊狭,即使荒谬那也是深刻的荒谬。 ----周濂
13、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去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在常态生活中以良民心态逆来顺受,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又以臆想中的暴民面目骂娘。在良民与暴民之间,我们还可以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周濂
14、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交付之后便意志坚定地把它当作福音传递他人,则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蒙昧,哪怕它以信仰的面目呈现。 ----周濂
15、我养过一只小狗,见到任何人都会扑通倒地,然后亮出柔软的腹部邀请被抚摸。这种因为对世界懵懂无知而拥有的绝对安全感真叫人嫉妒。 ----周濂
2.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3.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4.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5.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6.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