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孙文与康有为经典语录 正文

孙文与康有为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5 06:36:09

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清.康有为)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时务学堂招考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唐.权德舆)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清.康有为)

学者,国之本也(孙中山)

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也(宋.李觏)

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宋.范仲淹)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清.康有为)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孙中山)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清.严复)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技术教育是手工劳动的升华,它能把手工劳动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程度(威.格拉德斯通)

教人者,成为之长,去人之短(清.魏源)

教义应该使人们爱上训诫,而不是爱上教师(培根)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

与其为成人造班房,不如为孩子建学堂(伊.库克)

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观念塑造孩子;我们必须爱他们,任他们的天性自然发展(歌德)

花在教育上的钱决没有白花(英国)

不要的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因为他诞生在另一个时代(犹太人)

如果不教儿子识字,他会变成牛(斯里兰卡)

潇洒的风度和幽雅的谈吐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从摇篮时期起 就开始教育增养出来的(巴尔扎克)

今欲自强,非讲兵不可;讲兵非理财不可,理财非学校以开民智不可(清.康有为)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存乎学校(时务学堂招考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唐.权德舆)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清.康有为)

学者,国之本也(孙中山)

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也(宋.李觏)

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宋.范仲淹)

风俗弊坏,由于无教(清.康有为)

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孙中山)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清.严复)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技术教育是手工劳动的升华,它能把手工劳动的效率提高到最高程度(威.格拉德斯通)

教人者,成为之长,去人之短(清.魏源)

教义应该使人们爱上训诫,而不是爱上教师(培根)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

与其为成人造班房,不如为孩子建学堂(伊.库克)

哈同花园的奇遇

徐悲鸿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四赴上海以后的1916年2月考取了震旦大学法文系,他在上海总算是有了立足之地。在震旦大学入学不久,徐悲鸿便在报纸上看到了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

在旧上海,哈同花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近代上海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园,被誉为“海上大观园”,花园的主人是远东第一富豪犹太人哈同。从1910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哈同夫妇曾在哈同花园办过多种形式的义务学堂,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到哈同花园念书。学校提供食宿,学生不用交学费,另外还能得到一些书杂补贴。

仓圣明智大学也是设在哈同花园里的一所义务学堂,课程主要是文字和佛学。学校设有图书馆、礼乐器室等,校长由热心文化事业的哈同花园总管姬觉弥担任。校名中的仓圣,指的就是仓颉,学校奉仓颉为先师,每年春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徐悲鸿从报纸上看到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以后,便马上开始着手创作,准备应征,他想以此挣点稿费。他根据传说中仓颉“四目灵光”的特征,为这位古代造字圣人画了一幅一米多高的水彩画像。画面中的仓颉满脸须毛,肩披树叶,眉毛下面是上下重叠的四只眼睛,神采飞扬。

徐悲鸿的画在众多应征稿件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他不仅得到了一笔高额奖金,哈同夫人和校长姬觉弥还邀请徐悲鸿住进哈同花园作画,同时他们聘请徐悲鸿为哈同花园的美术指导和仓圣明智大学的美术教授。走进哈同花园,是徐悲鸿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会,他从此开始得到了上层社会的青睐。在哈同花园,经校长姬觉弥介绍,徐悲鸿首先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康有为先生。

拜康有为为师

徐悲鸿第一次见到康有为时,康先生已经年近六旬,这时老人已经很少再收弟子了,但是,当他见到眼前这位气宇轩昂、一表人才的年轻人的时候,老人竟喜不自禁,马上答应破例收徐悲鸿为入室弟子。这样,几天之后,在辛家花园康宅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徐悲鸿跪在地上向老师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能被一代国学宗师一眼相中,可见青年徐悲鸿的魅力。

拜师之后,康有为邀请徐悲鸿住到自己家里,让他为家人及朋友画像,同时在国文、金石、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给予徐悲鸿全面指导。在康家,徐悲鸿认真地浏览了老师收藏的大量历代书画、碑帖作品,并将“石门铭”、“爨龙颜”等名碑临摹多遍。在老师亲自指点下,徐悲鸿得“宗碑派”真髓,艺术造诣突飞猛进。

康有为是民国初期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先驱人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国外,游历欧洲。当他看到欧洲各国的美术状况后,感触颇深,他认为“罗马画为全欧第一”,而“我们的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很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变法的思想。他还提出改进中国画不仅关系到中国文明的进步,而且与振兴工商业有内在联系,应当派留学生到欧洲去学习。康有为这些改革中国画的思想对青年徐悲鸿触动非常大。

携蒋碧微出奔日本

徐悲鸿在哈同花园期间结识了从家乡宜兴初到上海的18岁美少女蒋碧微,一见钟情。可此时的蒋碧微却不是自由之身,她在13岁时,就遵父母之命与苏州的查公子定了亲。这个查家是姑苏大户,退亲根本不可能。这令徐、蒋这对相恋的年轻人十分苦恼。

看到这种情况,康有为亲自出面帮徐悲鸿解决难题。他让徐悲鸿藏在自己的家中,对外声称要去法国留学,实际精心准备着徐悲鸿与蒋碧微私奔日本。在两位年轻人临去日本之前,康有为先生还特意为徐悲鸿写下了“写生入神”四个大字,同时署上了“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写此送其行”。既表达了先生对徐悲鸿这一时期艺术的评价,同时也充满了对这位天才弟子的无限寄托。

徐悲鸿和蒋碧微在日本待了不到半年,因为手上的经费花光了,便返回了上海。回来后,徐悲鸿马上去看望康有为先生,他在谈话中向老师表达了想去欧洲留学的愿望。康先生说现在世界大战打得正酣,眼下去欧洲不太可能,不如先去北京,看看能否弄到一个官费留学的名额,将来出国,两个人的生活可以过得宽裕一些(官费,就相当于现在的公派出国)。康先生又说,去北京的话,他可以介绍几位朋友。

听从了老师的话,1917年12月,徐悲鸿、蒋碧微夫妇一同北上。他们先乘船到天津,然后再乘火车来到了北京。这是徐悲鸿第一次到北京。

到北京后,徐悲鸿拿着康有为先生的介绍信,首先找到了康先生的大弟子罗瘿公先生。罗瘿公是北京名士,在政教两界很有地位,著名的京剧大师程砚秋就是罗瘿公先生一手栽培的。罗瘿公看到老师的信后,马上给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给徐悲鸿一个官费出国留学的名额。

“你可以去法国留学了”

徐悲鸿经罗瘿公介绍去见傅增湘总长,见面时徐悲鸿表达了想争取官费去法国留学的愿望。傅总长说:“听说徐先生画儿画得好,能不能画几幅让我们看看?”

于是,第二天,徐悲鸿把自己画的多幅作品送到了教育部。几天后,徐悲鸿又去见傅增湘,傅先生说:“你画得确实很好,只是现在世界大战未停,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一定少不了你。”徐悲鸿公费留学之事就这么简单定了下来。

与傅增湘先生交往,年轻气盛的徐悲鸿还做了一件傻事: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18年的10月,徐悲鸿听说教育部派了两位北大教师去欧洲留学,他坐不住了,马上跑到教育部,当面质问傅总长,责备傅增湘先生说话不算数。

傅总长解释说:“世界大战还未停,你不必着急,这次派出的两个人仅是考察不是留学,你再等一等。”

回家以后,徐悲鸿还是想不通,他就给傅增湘先生写了一封措辞更加尖锐的信,发泄自己的不满。几天后,徐悲鸿遇到罗瘿公,罗瘿公说傅总长对徐悲鸿的谩骂非常生气。

徐悲鸿也是郁闷未消,他说:“既然不派我留学,当初为何还答应我?”罗瘿公说:“这段时间教育部从没派遣过留学生,你公派留学的名额也未被取消。”听罗瘿公这么一说,徐悲鸿对自己的做法非常懊悔。

时间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教育部开始派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傅增湘马上召见徐悲鸿,见面时徐悲鸿觉得很局促,无地自容。傅增湘先生毫不介意,第一句话便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去法国留学了。”很快,徐悲鸿收到了公派留学的通知。

1、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康有为

2、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3、开创则更定百度。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康有为

4、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康有为

5、民智者,富强之源也——康有为

6、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天入地不犹人,曲径危桥都历遍,出来依旧一吟声。——康有为

7、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8、国家以官而任事,则当因事而立官——康有为

9、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康有为

10、以民情验天心——康有为

11、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康有为

12、重精神,贵德育——康有为

13、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康有为

14、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康有为

15、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康有为

16、仁也以博爱为本——康有为

17、工业盛而商业荣——康有为

18、人才出于教育。——康有为《中外名人言论集》

19、市可知治乱,商可见盛衰,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康有为

20、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康有为

21、凡物皆始于气,既有气,然后有理。生人生物者,气也。朱子以‘理在气之前’,其说非。”——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