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章的多句名言。
4.结合自己的学习情感体验,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思路。
2.结合自己的学习情感体验,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意点出“敬业”
二、寻找论点,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或中心句
预设: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工作
第一要敬业
凡职业都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苦乐全在客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凡职业也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3.将原来的句子缩减为五句话
预设: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先说说有业之必要
第一要敬业
第二要乐业
乐业即责任心,敬业即是趣味
4.明确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理清思路,明确三者的关系:有业——敬业——乐业
有业是基础,敬业是良好态度,乐业是最高境界
三、合作整理,发现方法
1.分组讨论,以“我喜欢第几段,因为这一段有( )的论证方法”的句式讨
2.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名句,展示,并齐读
安其居乐其业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难矣哉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四、自由讨论
1.你认为你的“业”是什么?你如何做到敬业与乐业?
2.你觉得学习乐吗?
五、教师
敬重学业,乐于学业,就会迎来丰收好季节!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乐 业
敬 业
有 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敬业和责任的深刻内涵,同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敬业与乐业》就是宣讲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篇文章,这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职业学校对在校的学生所作的演讲词。让我们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展示课件并展示艾克瓦里的图片素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作者所认为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样的生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
3.划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间起过渡联结作用的语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领悟品味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进行品味。
1.作者在论证“要有业”“要敬业”“要乐业”这些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哪些例子?讲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经典语句、格言,找出并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说说这些材料所证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3.品味本文演讲和口语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时,怎样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的?还有哪些语句如话家常?
(2)作为一篇
【设计意图】1.通过分析作者证明观点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理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联,从而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2.通过品味语言,了解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四)质疑问难,思辩拓展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文中作者在谈到“要乐业”这个观点的时候写到“‘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我们的身边也常常听到同学抱怨“学习好苦啊”,如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导他要乐学。
2.文中作者认为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是同一价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不同意见的小组拟定一个简单辩论提纲,展开辩论。
3.小组内交流:你未来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你将怎样对待这份职业?
【设计意图】1.通过解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2.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在思辩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对家人或熟悉的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自己职业或学习的态度,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将责任和趣味统一起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人的职业观,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3、理清的结构,理解的主题
4、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
学生准备:1、课前阅读课文完成“自学学案”
2、查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特色分析
此设计有三大特点:
1.重视学法的指导。如课前有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照学案,自己预习课文,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更是以小组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养成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教师适时地给以“导”和“点”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重视问题设计,形成文体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讲。读过课文的同学想必一定能感受到大师的博学、幽默与平易吧,同时也一定会为他的演讲所折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语言通俗严密。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吧。
自学学案部分:(此部分由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一、 问题导学:
1、 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能说出生字的音形,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查出意思,背给同学听。
3、 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
5、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6、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7、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第三部分(第 段):
二、 预习检测:(一)填空:
1、《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与其师 ( )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2、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论点,围绕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接下来,分别谈论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
(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粘蝉( )
(三)、解释下列词语
①断章取义: ②不二法门: ③安居乐业: ④强聒不舍:
课堂教学部分:
一、学案自学部分展示:(检查预习,分组交流)
1、分组互查、质疑、交流。
2、全班质疑、交流,投影展示部分优秀学案。
3、教师点拨。
二、研读学习,理解内容:(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阅读2----5段)
2、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阅读6----7段)
3、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阅读第8段)
4、“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三、品味语言,感悟特色:
1、从讲演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
B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谈理由,并体会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论证;论述怎样做到敬业时,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一个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这样以两种差距悬殊的职业作比,对比鲜明,说服力强。试仿照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为课文第三、第四段再写一组类似的论据。
2、读了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1) 要
(2)当堂交流,学生老师进行点评。
五、布置作业,课外训练:(学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