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漂母之恩的经典语录 正文

漂母之恩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8 20:24:43

1、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2、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着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3、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她却凛然说:“男子汉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我伶悯公子才会送饭,哪里图什么报答!”韩信以后作楚王时,找到那位漂母,赠她千金。

7、《世说新语》:顾荣应邀赴宴,见烤肉者垂涎,便将自己的那份让给他吃。同席者耻笑顾荣,他说:“一个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他逃难南迁。每到危难之际,总有一个人随身保护他,顾荣问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9、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10、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2.

3.

4.感恩父母的励志故事汇总

5.关于感恩的励志故事10则

6.

7.

8.

9.感恩励志小故事汇总3篇

10.关于感恩节的故事

凑巧的是,“漂母之恩”与“胯下之辱”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韩信一个人身上,这两个故事的教育概念却是截然相反。但接受效果可以殊途同归,一种是正面传统的母性母爱教育,一种是记取耻辱不忘耻辱,从负面激起成才的志向教育。韩信之所以成为兴汉三杰,其成长基础应该与这两件事都有很大关系。

历史过去了两千两百多年,居然在民间还流传着韩信这两个童年故事,不能不算是一种神奇。韩信还算一个历史传奇的故事人物。我想这两个故事应该就是韩信本人说出来或者记述下来的,因为他童年的故事只有他自己才记忆清楚,为什么他要牢记这两个生活故事呢,无外乎是要记住这特殊的血性与耻辱,作为自己人生奋进的自省教训与目标。

据说韩信的祖辈也是官宦人家,只是到父辈才穷困潦倒,直到父母双亡,丢下他这个孤儿。对于那个岁月的孤儿无外是两种生存空间,一种是要饭,一种是流浪。天荒地老的年代,每个人生存环境都很艰难,特困的`人要饭都要不到嘴。在韩信快要饿死时,出现了漂母这个好心人接济他一顿很“丰盛”的餐食,让他有了活命,你说他能记不得吗?

至于那个恶棍如此地欺侮韩信,要他从其胯下爬过去,韩信为什么当时就没有反抗,不会不爬吗?一个血气方刚的小男子汉,怎么就自愿吃下这杯苦酒呢?这也说明,韩信自幼也有极其儒弱的一面。这也是他幼年自尊就不太美好,这就是后来有些人标榜他能屈能伸的优美处。

要说韩信这个历史人物,我认为还是不能赋予他过多的光环,不能把他看得过于神圣。他留给社会和历史好多故事,也可能是后来人的杜撰,只能是一个个无稽而荒诞的传说。把历史上的人物如果对他贯穿于优秀思想可不是研究历史的法则。竟然还出现他童年的故事倒是值得可笑的。

其实,如今人再讲起漂母故事,也并不是再彰显汉将韩信的那些什么人生的优美之处,而是表现施恩和感恩这个人生哲理的主题。今天“漂母之恩”的传说对儿童确实有点启迪,一个正常人要常怀感恩之心。现今有些独生子女的小公子和小公主,他们在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无限的优越,在安乐窝里还不知道安乐,更不理解什么叫施恩和感恩。这样就需要经常对他们有这方面的感化教育。

至于胯下耻辱的故事为什么还需要灌输给小朋友呢,我看还是不能机械地看这个问题。耻辱与人生的尊严有关,这种耻辱多是人生在卑微时,或者是在没有能力时,可谓到了人生生活命运的谷底,就会任人宰割、任人欺凌。因为他没有能力反抗,更没有能力竞争,用老百姓的话说,走投无路,撑不起认真船,说不了认真话,只好采取极端无奈的举动,即使到后来发迹时都不会忘怀,这样就会在一个人的人生留下了永久耻辱的印记。

我在想之所以在淮安老城区,后来有人兴起确定胯下桥这个值得纪念的地名,我认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韩信这个人物名留千古,主要目的还是记述这个值得记取教训的史实故事。让后人有一个正确的耻辱观。让人们记住:光环尽管耀眼让人荣耀好更向前进,而耻辱也同样可以激人奋进。

也许这只能是听来的故事,听说后来韩信当上将军以后,那个曾给他耻辱的无赖就在他的帐下从军。而且也被韩信所认识了,那个无赖知道自己已经死到临头,任韩信宰割。这时的韩信却一反常态,不但不杀他反而把他封了官。后来这个无赖记住了不杀之恩,肝胆涂地,勇敢地战死在疆场。这样就把韩信的形象拔高了,韩信竟然把胯下耻辱和漂母之恩一样厚待。也就是把韩信拔高到能记取恩惠和耻辱大义的人。不由得让人去思维想象,韩信之所以如此处理这两件不同性质的后事问题,说明他想到恩惠与耻辱对他的发迹成长同样起到了催化剂的助力效果。

我现在想到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的人生成败教训并不值得现今人牢牢记取,我倒认为编写韩信这两则故事的人倒很值得钦佩。他竟然在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很别致地构思了这两个截然反差情节的故事。就是因为这两个故事很具有社会典型性和人性说教性。在事实依据并不充分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够流传这么久远的年代,能人性化地警示着不同时代的人,还为流传到现代的后代提供了影响基础,真是难能可贵。

原文

淮阴侯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忘报乎!’”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翻译:

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河边钓鱼为生,经常因为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有发达之日必定感谢她,可是她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回报?”

韩信后来成为楚王,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

漂母进饭

【拼音】piāo mǔ jìn fàn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水边钓鱼为生,经常是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后来成为淮阴侯,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可是她却不收他的礼物。

【典故】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漂母: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全无忌惮、高山深涧、天假其便、疾恶好善、推贤扬善、孤军独战、装点门面、就汤下面、腰缠十万、轰雷掣电。

【示例】漂母进饭,没收千金之恩。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

释义

①以【一饭千金】【千金一饭】(李群玉“益愧千金少,情将一饭殊”)【千金答漂母】【千金答浣纱】【漂母恩】【漂母食】(陆游“漂母能分食,偷儿肯恕毡”)【漂母惠】【漂母餐】(李白“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等谓施恩赐怜,急人之难。

②用【漂母】指惠施的人。

③用【食依漂母】(陆游“食非依漂母,菜不仰园官。”)【淮阴饥】(杜挚“食其处监门,淮阴饥不餐。”)【韩信贫】(李白“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等谓贫困或有本领的人处于厄境。

④信钓于城下:韩信在淮阴城下的淮河边上钓鱼。

⑤诸母:许多老大娘;漂:洗丝绵。

⑥饭信: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饭:动词,给……吃。

⑦竟漂数十日:意思是说,(漂母)一连十几天分饭给韩信吃,直到漂洗完毕为止。

⑧喜:高兴,快乐。

⑨自食:自己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