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孔夫子的歇后语大全】
孔夫子穿西服 —— 土洋结合;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棒槌 —— 打杂;打咱
孔子盗银 —— 绝不可能
孔夫子跌在汾河里 —— 湿字不少;识字不少
孔夫子下凡 —— 一输到底;一输到地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
孔子拜师 —— 不耻下问
孔夫子的脸 —— 文邹邹
孔夫子的小手巾 —— 包书;包输
孔夫子骂街 —— 胡日日
孔夫子的褡褳 —— 书呆子;书袋子
孔夫子门前读《孝经》 —— 枉费心机
孔夫子下乡 —— 不知路
孔夫子讲演 —— 出口成章
孔夫子的手帕 —— 包输;包书
孔子推磨 —— 难为圣人
孔夫子倒埋 —— 文屁通天
孔夫子掉进河里 —— 诗书长流;尸书长流
孔夫子挎刀 —— 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朝武当 —— 大圣下降
乡下人不识孔夫子 —— 读书老爷;独输老爷
孔夫子进太庙 —— 每事必问;每事问
孔夫子的学生 —— 高材
孔夫子的裤兜 —— 书袋子;书呆子
孔夫子背搭连 —— 两头输;两头书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埋没人材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卵脬音抛:文诌诌
乡下人不识孔夫子:读书老爷(独输老爷
孔夫子擐搭裢:两头书(两头输)
孔夫子肚皮:书橱(舒徐)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孔夫子的手巾:包书输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下凡:一输到底地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自不量力
1.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2.近代的弘一大师,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破旧的手巾也好,咸苦的蔬菜也好,跑一整天的路也好,住在小茅屋也好,世界上什么都有味,什么对他都了不得。
3.贫穷的夫妇凭空得到二十万元,最初喜欢得不得了。但是到了晚上却烦恼钱要放到哪里里呢?抽屉吧,不保险!床底下嘛,也不太安全!枕头下面……左思右想,一夜睡不着觉。过了几天,他们又为了二十万元该如何利用而吵嘴,夫妻几乎因此而破坏了多年的感情,后来一反省,才彻悟钱使他们苦恼,终于又把钱还给原来的主人。
4.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5.生活在二十世纪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现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
6.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
7.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9.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
10.一个人对于亲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随侍左右也罢,生离死别也罢,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为情苦。
11.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
12.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13.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
14.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医生。当身体感觉到有一点不舒服时,要训练自己坚强起来,体会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处之。能够这样,你的病就已经好了一半。
15.美国的海伦凯勒,她是又哑.又聋.又瞎的残废,可以说是一个十不全,但是她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之一。
16.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身体必定会有死,死和生是相对的。
17.到底“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视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识水平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还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视生命,因为死对他而言是茫然无知的。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之下交还了生命。”
18.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与万物同朽。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对于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19.对于生死不要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20.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1.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
22.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见律宗大德弘一大师吃饭只有一道咸菜,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大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过一会,大师食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茶都没有得吃吗?怎么吃这种清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23.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小时候,曾在皇觉寺当沙弥。相传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时夜已深了,寺门已经关闭,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当他躺在地上,望着夜空满天星斗时,兴之所致,吟了一首诗,曰:
“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24.一个人该住什么样的地方,事实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主要在于个人胸襟的宽阔如何。一个胸襟宽阔如当沙弥的朱元璋,虽然席地而卧,却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觉;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意。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些孟子的经典名言吧!
孟子的经典名言
(一)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二)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三)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六)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七)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八)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九)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十)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十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十二)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十三)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十四)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十五)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十六)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十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十八)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十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二十)仁者无敌。
(二十一)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二十二)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二十三)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二十四)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二十五)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二十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二十七)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二十八)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二十九)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三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三十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三十二)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三十三)其进锐者,其退速。
(三十四)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三十五)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三十六)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三十七)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三十八)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三十九)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着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四十一)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十二)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四十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四十四)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四十五)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四十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十七)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四十八)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四十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五十)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五十一)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五十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十四)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五十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五十六)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五十七)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五十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十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六十)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六十一)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六十二)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六十三)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六十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六十五)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六十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六十七)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六十八)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六十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七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七十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的典故: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