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背部经络疏通语录 正文

背部经络疏通语录

时间:2025-11-08 05:22:19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如何判断经络是否通畅

一级:舌下两条静脉隐现,主干直径在 2.6毫米以下,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整条舌下静脉无扭曲、怒张。

二级:主干饱满,直径不超过2.6毫米,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1/2,轻度弯曲。

三级:主干饱满,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轻度弯曲。三级者表示气血循环有瘀堵。

四级:主干饱满,曲张明显,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或将及舌尖,外带有粗枝状分支或鱼子酱刺状。四级者表示体内有早期肿瘤。

十二经络所主的负面情绪

事实上,每个脏器都主导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可以改善或消除这些不良情绪。

1、胆:负面情绪主焦虑

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的心境。

2、肝:负面情绪主愤怒

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3、肺:负面情绪主悲伤

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负面情绪主悲伤。肺经淤堵的人容易悲伤。疏通此经络,可以减低悲伤情绪,找回正向能量。

4、大肠经:负面情绪主懊悔

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负面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大肠不通容易烦恼、无名火;大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疏通大肠经、改善大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

5、胃:负面情绪主急躁

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面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人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疏通胃经,可以缓和急躁的情绪,排出体内的毒素。

6、脾:负面情绪主抱怨、委屈

正向能量主思考;负面情绪主抱怨、委屈。五行当中,脾主土,属于大地坤土之性,能承载一切的好与坏。若脾的功能正常,可以接纳一切寒热温良、酸苦甘辛。若脾的经络淤堵,就会对它的无私接纳产生抱怨、委屈。

7、心:负面情绪主怨恨、仇恨

正向能量主欢喜、喜欢。负面情绪主怨恨、仇恨。怨恨比抱怨更强烈,有恨之入骨的势头,恨是由内心的最深处升起来的。生恨日久,耗伤心气、心血,导致心经淤堵。心脑血管问题,多来源于心经淤堵。

8、小肠:负面情绪主哀愁

正向能量主悲悯、怜悯;负面情绪主哀愁。怜悯之心人皆该有,若怜悯过度及成哀愁。哀愁过度及成哀伤。哀愁过度及容易产生溃疡,容易堵塞小肠经。疏通小肠经,纠正偏颇,可以平和的对待一切哀伤之事。

9、膀胱:负面情绪主消沉

正向能量主积极、向上、阳光,微笑;负面情绪主消沉。膀胱经为一身阳气之所,为阳中之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膀胱经的位置正好迎向太阳。若膀胱经不通,人体阳气就无法升腾、部散;人体缺少阳气,就像天上缺少太阳,晴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会积极向上,阴雨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容易郁闷、消极。

10、肾:负面情绪主恐惧

正向能量主智慧;负面情绪主恐惧。肾精充沛,智慧、勇敢。若肾精亏损、肾经淤堵,就容易生不出智慧,遇事恐惧、恐慌、害怕、惊恐。孩子经常看恐怖电影,玩一些血腥的电子游戏,均容易损耗肾精,影响智慧。

11、心包:负面情绪主压抑

正向能量主欢乐,愉快;负面情绪主压抑。心包经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帮助心传达快乐心情的,若心包经堵塞,心的快乐的信号就无法传达出来。因此经常疏通心包经是可以有效排解压抑,提高快乐指数。

12、三焦:负面情绪主紧张

正向能量主轻松、心乐;负面情绪主紧张。若三焦功能不够协调就会生出紧张的情绪。学生考试前的紧张、员工面试前的紧张等都有可能是三焦功能不相协调所致。通过疏通三焦经,协调三焦的功能,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中医学生学习的宝典。下面是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①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

③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督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督脉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所以又称为“阳脉之海”。其次,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任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处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所以又称“阴脉之海”。任,又与“妊”意义相通。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冲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与足少阴经相并,挾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任脉

(2)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冲脉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2)基本功能

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经。

5. 阴跷脉、阳跷脉

6. 阴维脉、阳维脉

拓展阅读:内经与亚健康

这是一份关于亚健康的调查问卷。 你经常打哈欠吗? 在中医里,经常打哈欠是胃经的病,叫做善伸数欠。胃气不舒,因胃寒老堆荽着身体,人体有自愈力,它想把这个胃气给舒展开,打哈欠振奋胃气。

另外一种病叫做但欲寐,白天总想睡觉。但,只是的意思,想睡而又睡不着。在《伤寒论》中归类为少阴症,也就是心肾方面的毛病。 你会失眠吗? 亚健康是在指标上查不出来,但健康已经出问题了。

失眠在中医里就是心肾不交,或者思伤脾,思虑太重。时间久了会很难治。也属少阴层面,已经到第五个层面了,已经是病人了。

中医能在病人没有癌症以前,就已经把脉出会形成癌。脉是气脉,当气脉出现问题时,气血发生变化时,能够把脉出来。CT扫描能扫出有形的东西,扫不出无形的。 你喜欢把腿放在高处吗? 放在高处是因为腿发沉,人老腿先老。大腿前侧,基本是胃经所主。大腿后侧,尤其是沿着腿部的正中线,一直上到头,是膀胱经所主。膀胱经是为太阳层面,是表。如果腿发沉,喜欢放在高处,中医里叫做阳虚。阳虚是太阳膀胱经出问题了。

或者经常腰酸背痛腿抽筋,我们知道腰酸,是肾的问题。膀胱经是从头从我们的精明穴一直上去,沿着头一直下来,沿着后背,在后腰处,膀胱与肾相表里。当膀胱经痛的时候,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就明显地是膀胱经的.问题。全是阳虚。

人体所有功能运化全靠阳,阴虚可补,气怎么补。这也是一个很深的病。 你在星期日晚上,会有上班恐惧症吗?

不愿意跟上级或熟人见面 这两条归属于胃肾病。肾主恐,胃经有病,如有忧郁症,会总觉得屋子特别亮,太晃眼,受不了。在胃经病里叫畏人与火,害怕与别人接触,不愿意和陌生人见面,怕光。

这些已经是忧郁症的前期,甚至已经是忧郁症了。一定会有失眠的像,没有失眠的话,也会多梦。梦特别多是虚火扰头的像。 早晨能睡多晚就睡多晚 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造成的,在中医里叫做阴阳颠倒。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的阳气都在生发,人的阳气也应该跟着生发。如果此时你的阳气得不到生发,属于夜猫子型,在夜里阳气全调起来,子时以后精神得不得了,11点以后特精神,一玩就玩一夜,最后的结局就是抑郁症。很多上网瘾的孩子,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实际上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接触,他已经沈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要从心理和身体上关心这些孩子,一定要带他多出去玩,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而不是上网的习惯。

阴阳颠倒会造成人的心智的混乱。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 经常坐着发愣发呆的人,中医认为是神不足。实际上是脑子不够用,阳气上不来也是阳虚症。很多人爬楼梯时,会觉得脚已经够到楼梯上去了,实际上没够到。

上楼和下楼如果出现脚痛,是不同的经脉在痛。上楼脚痛,是胃气不足,也是三阴经出现问题。下楼后腿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 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 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叫做消渴症,最初的感觉容易口渴。

口不太渴属于太阴症,属于脾的问题。

如果特别口渴,就是少阴症,更低一层。

按六经辨证来讲,口不渴为太阴症,口渴为少阴症。 怎么也想不起朋友的名字了 是记忆力出问题了,中医认为是阳虚。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会突然的出现记忆力急剧衰退,基本上是属于膀胱经的问题。同时三阳经也都出问题了,包括太阳和阳明,有可能胃也不好,或者是决断性也差。年轻时耗散太大,这时就可能出现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或被蒙蔽心智,那是另外一种。 身体体重突然下降或上升 按说是脾的问题,脾主肌肉。肌肉突然减少或增加很多,说明你对身体已经没有能力关心了。胖了,瘦了,已经没有感觉了。 便秘,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 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这是身体很虚弱的像,是中焦气不足。便秘属于津的功能出现问题。是元气大伤。 中医对治亚健康分不同层面。身体的病,当然要用药来治,但药不是万能的。关键是要在情志上,生活习性上,改变自己。 中医的要点(《黄帝内经》的要点) 人为本,病为标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强调身心互补

重视人文关系

四大健康忧患 人为本,病为标,病只是人的习惯、生活方式等坏毛病发展出来的东西。根本性的是人。能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是治好病的根本。病只是表现。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人体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所谓本性,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依据自己就能够达到和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把眼睛比作秋水,把眉毛比作水边的风景,没有了眉毛这个风景就显不出水的柔美。

眉目传情,正如诗是在两句之间的韵味。人的气质与神情,是眉是眼,更是眉眼之间散发出来的灵气。

养眉重在补气血

好看的眉毛,不用纹,也不用描画,全靠保养气血未来。「眉似春山不用扫。」

发为血之余,眉毛也是毛发的一部分。《内经》有云:「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也。」

眉毛的美恶,和足太阳经气血的盛衰有关。如果足太阳经血气旺盛,则眉毛长得漂亮,浓密,润泽。相反,如果足太阳经的血气不足,则眉毛就会稀短、细淡,容易脱落。

除此之外,眉毛也和人的肾气相关。肾气足,则眉毛浓密,肾气虚亏,则眉毛稀少。

足太阳经,即足太阳膀胱经,「太阳」指阳气大盛,在身体最外层,起自眼睛,行经颈部,背部,至足部脚趾处,共有69个穴位。

按摩攒竹穴

想要拥有漂亮的.眉毛,就不能忽略足太阳经的保养。这条经络也是人体重要的排毒通道,壮足太阳经络,可以强肾脏,延缓衰老,促使眉毛变得乌黑浓密。

经常按摩,疏通经络,有助于保障气血的畅通。

攒竹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眉毛生长的起点就是攒竹穴所在之处。攒,为聚。竹与眉相通。竹之根部横生,眉毛亦横生,竹叶状如眉,而眉毛亦如竹之丛生,故名攒竹。

攒竹穴在眉头,轻轻按,会有酸痛的感觉,经常按摩按压,可以刺激眉毛的生长。不仅可以帮助眉毛生长,还可以缓解眼睛疲劳,让眉目传情。

多按摩整条眉毛

轻轻闭上眼睛,两手的食指或中指的指腹,放在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上,接着,分别往两侧的眉毛推,推至眉尾。反复十余次。让这部分的气血活跃起来。

站桩

站桩,也是打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好方法。

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之前的发文《上班如上刑?三招赶走「节后综合症」》中的第三招,是对站桩很好的讲解。

有人站桩之后发现长出来很多长眉毛。正如《内经》所言:「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毛,便是眉毛中的长毛。站桩之后,气血打通,肾气也壮了,眉毛中的「毫毛」变多了起来。

涂抹生眉

鲜姜生眉方:

生姜切片,用其擦拭眉部,改善眉毛稀少。

茶水美眉:

隔夜的茶水刷眉,长期坚持,可以使眉毛变浓变黑,也可以有效防止眉毛脱落。

维生素E胶囊:

睡前,用维E胶囊从眉头涂抹到眉梢,坚持一周,眉毛会有明显改善。

黑芝麻油方:

用50毫升黑芝麻油浸泡60克黑芝麻,之后每晚用它涂抹眉毛,促进毛发生长,令眉毛乌黑亮泽。

眉心松,展慧中

「眉生白毫者多寿」。老年人有几根长长的白色眉毛,是长寿的表现。如果是年轻人长了这样的眉毛,则多半有早衰之象。

眉毛粗浓的人意志坚强,但生性都较固执。眉毛再好看,如果总是蹙眉不悦,那也没办法好看。早上起来看镜子,或是自拍,发现两眉之间有拧巴的纹路,则说明心中有焦虑和紧张,这压力压在心底,显现在眉间。所以说「愁苦就在心头眉间」。

「眉宇宽广则心坦,眉压眼者流滞。」同侧的眉眼距离宽大,说明人常处于心情舒畅的状态下,久之则眉目间宽广坦荡。这样的人性格也偏豪爽,不太拘小节,有爱心但不细致。

如两眉压眼,常因遇到事情诸般不顺,经常皱眉,久而久之,形成眉压眼之势,这样的人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细致认真,但不够豪爽,不够主动,说话吞吞吐吐。

凡事尽力而淡定,努力且从容。愿每个人都能「眉心松,展慧中,脸微笑,心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