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纪录片采访语录大全 正文

纪录片采访语录大全

时间:2025-07-28 14:12:39

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但在他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顾城和谢烨、英儿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成为议论的话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顾城1979年写于《一代人》中,他的诗是他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1993年他却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妻子谢烨以极端惨烈的方式告别了世界。20年了,如何解读顾城?他的去世还有什么隐藏的秘密?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获悉,凤凰网文化频道即将推出纪念顾城等一代朦胧诗人的首部纪录片《流亡的故城———纪念顾城逝世二十周年》,试图还原顾城以及那“一代人”,而编导吕美静也向成都商报记者提前披露片中独家采访到了顾城生前最好的女性朋友文

历时两月 试图揭开顾城死亡之谜

《流亡的故城》3分钟预告片已提前发布,昨日,记者联系到凤凰网文化频道负责采访和剪辑该纪录片的编导吕美静,她告诉记者,他们的拍摄工作刚刚结束。9月中旬就开始着手拍摄和采访,纪录片的首播时间11月中旬,初定15号左右。因为纪录片拍摄的素材共有30多个小时,需要精剪为1个小时。

吕美静讲述了他们的全程采访过程以及期间获得的宝贵资料,有珍贵的照片、手稿、录音,他们采访了顾城生前多位好友,包括诗人杨炼、芒克、西川、诗歌理论家谢冕、唐晓渡、小说家友友、摄影家肖全、策展人宋新郁,《顾城海外遗集》主编荣挺进等;10月8日,登陆新西兰激流岛探访顾城建造的第二个故乡“小木屋”,并和顾城的姐姐顾乡聊天。但因为拍摄时间十分紧张,新西兰方面就联系了当地专业拍摄团队。拍摄者也尝试和警方沟通,试图揭开顾城死亡之谜。

另外,在北京,拍摄团队一共探访了北京三环以内四十处地方,还去了顾城曾经生活过和对他有重要影响的地方以及诗中提到的地方,例如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举办诗会的地方:紫竹院,玉渊潭,圆明园等,还前往东四十四条,探访了1978年芒克等人主办的《今天》杂志社老编辑部———时隔35年,现在的小院已经变成公租房,物是人非。

拍摄目的 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顾城

纪录片也有顾城朗诵诗歌的片段,这是顾城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只有一分钟,他声音纯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他抬着头闭着眼睛,音调上扬,陶醉在自己的朗诵中:“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朗诵的过程,顾城的语气神态就像一个单纯而敏感的孩子,他念念有词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白。

吕美静称,拍摄纪录片其实是试图在某种意义上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顾城和那“一代人”。至于采访了众多人的内容,吕美静称,在顾城的朋友中,诗人杨炼分

摄影师肖全提供了多张顾城在成都参加诗会的照片。“有一张是顾城在生气,谢烨在安慰他。”诗人西川则是从诗歌角度对比了海子的死和顾城的死,“流落他方,故城难离,成为顾城终年之前的巨大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芒克在家中

顾城之殇 “文

顾城的姐姐顾乡不愿面对媒体,就派了一个他们最信赖的朋友,也是顾城生前最好的女性朋友文

期间传出顾城的遗言,显示是英儿离开顾城,顾城试图留住谢烨,谢烨却执意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1993年10月8日,顾城留下给父母的遗书,用斧头砍倒谢烨,在树上自

吕美静说,现在,英儿和丈夫刘湛秋居住在澳洲,日前丈夫病重。文

“生死之托” 想为顾城做一次辩护律师

随后,吕美静向成都商报记者提供了他们采访文

采访中,她也提到了顾城给她的'信件,“我觉得顾城给了我一份生死之托,我来替顾城说明这一切,其实就是想做一次顾城的辩护律师,我替顾城说清楚,就是他当时所面临的两个视为珍宝的女性是个什么情况,以及到最后他们面对的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非常撼人心魄的情感纠纷。”

至于顾城是否托付文

顾城离开的20年,正是不少人丢失的纯真时间

谢礼恒

今年,顾城离开20年,如果顾城还活着,今年57岁。

每个热爱诗歌的文学青年,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云烟与急

又到了纪念顾城的季节,而那个一同殒命的女人,纯情得清丽得让诗人爱到骨头里的谢烨,人们又了解多少?是时候换一个视角,来看看谢烨是谁,尽管所有与她有关的记叙,都无法绕开童话般的顾城,甚至许多就来自顾城的自述———无论中间另外的那个女人到底是谁,到底做了什么,顾城和谢烨的生命已然熔铸一体。

在凤凰网的采访名单里,部分诗人和摄影家我也曾面对面采访,他们提到的谢烨,都是“纯净”、“温柔而倔强”,她被顾城要求不能打扮,不能戴耳环项链,甚至不能穿泳衣,对谢烨这个上海女孩来说,是痛苦的。但谢烨的才华和柔情又让顾城深深迷恋,只是顾城太极致、太孤僻、太独特,让谢烨的光芒被埋没。但有一点是确信的,谢烨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顾城的诗性的送别。

“顾城瘦得吓人,烨有些忧郁,却清丽健美如初。”顾城在新西兰去世前第14天,姐姐顾乡去激流岛看他,描述见到顾城夫妇的样子,当天是顾城生日,1993年9月24日。这14天的经历,被顾乡后来写进《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中,日记形式,大部分时候,顾乡甚至是帮着谢烨说话的,谢烨总是说,顾城,他就是那个鬼样子……转眼,又开始为顾城担心这,顾忌那。

一个疯狂的诗人,一个美丽的情人,一个温柔的妻子……貌似真正的顾城,应该是很安静的,即使他最后做出了一些疯狂的举动,但,谁知道,越安静的人,就越疯狂。梦想中的伊甸园,终究被现实摧毁。面对爱和呵护都难以厘清的谢烨,难怪顾城只能在1979年8月29日对谢烨的情书里说出爱的真相:我不怕世界,可是怕你。

谢烨决意离开顾城,让情感和生活上都十分依赖谢烨的顾城无法接受。顾城写了一首名为《回家》的诗,中间的四句泪眼婆娑:我离开你/是因为害怕看你/我的爱/像

一朵花开在20年前,

(来源:成都商报)

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那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2、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3、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6、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7、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8、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9、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2、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3、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4、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15、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6、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7、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18、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1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20、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21、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3、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4、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25、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27、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8、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29、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30、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31、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3、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34、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5、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38、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9、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

40、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41、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42、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43、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44、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4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46、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7、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8、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49、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50、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51、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52、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53、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54、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55、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扩展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火过电视剧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去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据了解,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一年多时间里,选取了中国最具美食风味的60多个点,从城市到乡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记录了一段段历史。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一吨钢,如果把它所有的环保成本省下来,不去装的话,它能够省一百块钱;

一吨煤,能够省一百五十六块钱;

一辆车如果不装环保设施的话,能够大概省两万;

油品少升级一次能够省五百个亿。

十年前,我问空气中是什么味道,我没有得到答案。

现在我知道了,空气中是钱的味道。

在中国,每天要消失80个自然村,我们房屋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

在中国一共有200多家地级市,其中184家要建成国际大都市。

现在中国有13亿人,但如果我们把目前城市规划当中这些人口都加起来的话,它是34个亿。

1998年我拿着一个箱子来到北京的时候,在这上学,找到工作,在这个城市找到我自己的

价值跟归属。如果没有中国的城市化的话,我现在应该是在山西,我父母帮我找的一个单位

里面,带着蓝袖套,打着算盘度过余生。

城市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繁荣。未来还会有三四亿人要进城。

这个必然到来,不可避免。他们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可思议的文明和财富。

但是假如用投资拉动工业和拉动城市发展的模式不改变的话,结果会是什么?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做的测算是,十五年之后,我们的耗煤量会达到六十亿吨,

我们的用车量会达到四亿辆。这意味着什么。清华的倪维斗院士告诉我说,这意味着我们将在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我们就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这意味着在中国,雾霾还只是刚刚开始,堵车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

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果你没有时间去参加一家环保组织,

那么你还可以做什么:

(1)如果你在五公里范围内出行,试试乘坐公 交、骑自行车或拼车;如果开车,发动机空转不要超过30秒。

(2)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试试拨打12369电话举报。柴油车的“黑尾巴”含有大量PM2.5,危害公众健康。

(3)如果看到有餐馆直排油烟,试试要求他们安装过滤装置,或在美食网站打差评。

(4)看到工地土堆裸露尘土飞扬,怀疑加油站有油气泄露,试试打电话给12369。

(5)如果你家在烧煤,在能够负担的情况下,尽量不烧劣质煤炭。让妈妈试试清洁炉灶,保护家人的健康。

(6)你还可以试试随手拍定位工业污染源,监督举报违法行为,在微博中@当地环保部门。

(7)试试关注污染企业名单,拒绝购买他们的产品,大气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时,试试参与公众意见征集,表达你的声音。

一念之间,改变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