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逆转夺冠,振奋人心的一幕,至今还在国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而女排的主教练郎平更是让人难忘。以下是语文迷网整理提供的关于郎平的`资料,欢迎阅读。
郎平,1960年12月10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
运动生涯
1973年,郎平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
1976年,郎平进入北京
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
1978年,郎平入选国家集训队。
1978年,郎平随中国队获第八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银牌;
1979年,郎平获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
1981年,郎平获德国不来梅国际排球邀请赛冠军,个人获得“最佳攻球手奖”,同年还获得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个人获“优秀运动员奖”;
1982年,郎平获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第九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金牌;
1983年,郎平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得冠军;
1984年,郎平获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
1985年,郎平获上海“新民晚报杯”国际邀请赛、“海鸥杯”国际女排邀请赛和第四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并获“优秀运动员奖”和“最佳运动员奖”;
1985年,郎平退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专业;
1987年,郎平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留学,并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后赴国外打球。
郎平的经典语录
1. 现在中国排球教练能够 ‘出口’到传统的体育强国美国,我觉得是一种荣耀。在中国,也有很多外教。那么中国教练执教外国球队,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2. 体育就是一种娱乐,大家应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输赢。不要总是把体育上升到爱不爱国的高度。
3. 以后谁不听话,我就拿榔头砸谁。
4. 她们(美国女排)每天训练完都挺高兴的。她们从不认为锦标是最重要的,她们最常说的是‘Ididmybest(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我们中国人一直挂在嘴边的是 ‘一定要拿冠军’,仿佛拿了亚军都是失败。
5. 我不希望渲染‘和平大战’,我就是个老北京,只是这些年我的家乡发展太快,以至于我每次回来不依靠GPS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我也不会说‘只要打出水平,打出高质量的比赛就行了’这样虚伪的话,因为成绩也很重要。
6. 球迷们很职业,也很懂球,他们愿意看到五局精彩的比赛。当然作为教练来说不希望打五局,神经脑细胞死太多。
随着电影《夺冠》的热播,女排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墨墨祝福志愿者协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和骨干志愿者集体观看《夺冠》影片,透过荧幕感受女排精神的力量。
女排能取得这样的战绩,离不开平时日复一日的默默训练,离不开赛场上的团结战斗、奋勇拼搏。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女排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夺冠路上,智勇双全,郎平教练不仅有着丰富的运动员从业经历,还有着教练特有的睿智和沉着。是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拼搏的精神,带动和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挑战自我;继往开来,勇攀高峰。这,既是深沉的家国情怀,又是高远的个人理想;朗平临危受命中国女排主教练受到的质疑。但她抗住了压力,最终向世界宣告十连冠胜利。
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人们都背着自己的包袱,学生有升学压力,成人有工作压力。是被迫负重行走最终被压垮,还是不负每一寸时光,取决于内心。为了什么?当你得到一个让你满意的答案,内心能便从中不断汲取力量,增添灵魂的厚度,从而企及更高的高度。
女排精神,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辉煌时愈战愈勇,低潮时沉潜蓄势;是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是球可以输,人不可以输的坚强信念。只有我们内心能做到真正的强大,便不会被眼前苟且、挫折磨灭。
爱拼才会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我们都是公益的追梦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之所向,一往无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朋友和我们一起聚更多的爱,发更亮的光,助更多的人!
中国女排新郎平—朱婷的故事
郎平、朱婷两代“铁榔头”,用一场感天动地的胜利,在里约完成交接。
大长腿朱婷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分别获得28分、33分和25分,成为中国女排的得分王,被评为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MVP)。
2007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朱大楼村的修车匠朱安亮一念之差,想让三女儿放弃升入初一,到外面去打工。如果不是三女儿坚持要去上学的话,这个贫困农家可能会多一个打工妹,每年能从辛苦攒下的积蓄中给家里面寄回几千、万把块钱,但中国女排却将失去新一代的“铁榔头”、里约奥运会女排MVP。
是的,朱安亮家的三女儿就是如今大红大紫的中国女排主攻手朱婷。
8月21日的里约马拉卡纳齐诺体育馆,在巨大的声浪和欢呼雀跃的人群中,朱婷张开她那臂展长达2.13米的双臂,将恩师郎平揽入怀中。郎平强忍泪水,拍着决赛中独得25分的朱婷的肩膀,哽咽地说道:“好样的,你是好样的!”
读书还是打工?
1994年,朱婷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她已经有了两个姐姐,后来家里又添了两个妹妹。父亲朱安亮在郸城县秋渠乡朱大楼村以种地为生,为了补贴家用他开了间修车铺,农闲时给人修车,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2007年朱婷小学毕业,老朱想让她辍学打工,13岁不到的朱婷在人生转折点上做出了选择——继续读书。
当时的朱婷身高已经超过1.7米,到了初中后很快被体育老师推荐给了周口市体校,从此走上了排球之路。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和农家姑娘刻苦的精神,朱婷从市体校、省体校到河南省青年队,再到河南省队、国家少年队、青年队、国家队,一步一个台阶。在偶像郎平的麾下,这个农家女孩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22岁就登上人生巅峰!
女儿功成名就,但父亲朱安亮和母亲杨雪兰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两年,朱婷陆续给家里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商品房……这个22岁的女孩正用自己的努力反哺家庭。
奥运后加盟土超
在刚进国家队时,朱婷展现了强大的进攻天赋,但下三路的技术并不算好。每当朱婷接球、垫球出现问题时,郎平总会将她搂到身前,手把手告诉朱婷应该怎么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主攻手。
在郎平的教导下,朱婷一点点蜕变,接一传、发球等环节都慢慢变强。更加全面的朱婷将在奥运会后到欧洲闯荡。今年5月土耳其女排联赛豪门球队瓦基夫银行俱乐部正式宣布,朱婷将以超过100万美元的转会费加盟。排管中心能够允许朱婷这样年轻的女排核心到国外打球,也开了中国排球的先河。朱婷将如愿进入世界最高水平联赛土超锤炼。
在朱婷加盟瓦基夫银行队后,当今世界三大赛的三位现役MVP也将齐聚土超,未来朱婷携手2014年世锦赛MVP希尔对抗费内巴切的2012年奥运会MVP、韩国名将金延璟,将成为土超的头号看点!
这次中国女排里约奥运的征程,有一个名字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河南人的骄傲!那就是河南周口姑娘朱婷。
都市频道里约赛前独家采访朱婷:赛前她说不会让河南老乡失望! 朱婷做到了!
作为里约奥运会女排MVP,朱婷还有个王之蔑视的“表情包”走红网络,22岁的朱婷王的“霸气”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东方今报记者 肖萌 吴情异/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
为了这场比赛 父老乡亲挤满朱婷老家小院
出征里约前 父亲给朱婷准备了十斤挂面
可以说,这是里约奥运中国人最关注的比赛。
8月21日上午6点多,东方今报记者来到了女排队员朱婷的老家——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秋渠乡朱大楼村。
郸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朱安亮的家就在郸城的边陲,与河南沈丘县、安徽阜阳交界的朱大楼村。三地交界之处的道路甚至已经不能用“崎岖”来表达,通往朱大楼的村道看起来已年久失修,小轿车入村考验的不仅是驾驶技术,更是底盘的坚硬程度。
朱安亮早已经是村中的名人,不是因为自己女儿参加了奥运会,在这之前,老朱精湛的修车技艺早就闻名乡里。朱安亮家在村里很好找,随便打听热心淳朴的村民就会告诉你:门口有水泥路的那四间平房就是。
北京时间的8月21日上午9点15分,中国女排对阵塞尔维亚,这是阔别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站上世界巅峰的对决赛场。朱安亮并不是太在意比赛的结果,他当然希望能够胜利,但更关注的,是自己女儿朱婷的快乐。
在此次出征里约之前,朱安亮专门为朱婷准备了十斤挂面。“怕里约那边西餐她吃不惯,打比赛一定得吃好,挂面吃着习惯。”
奥运期间,朱安亮跟朱婷通了一次视频,当时巴西是夜里两点,朱婷仍正在大巴车上。他坦言自己很想闺女了,打完这场,估计应该能见到了。
大妈攥着国旗 从小板凳上站起身来
“我不紧张,昨天也休息的很好。”8月21日6点多,朱安亮和家人就已经开始布置家中的小院,一台液晶电视从乡里搬来早早的被摆放在院中,几十年的老邻居在6点多逐一来到了“朱家小院”。
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比赛,不仅是乡亲,各级领导和媒体也会在比赛开始前齐聚小院,期待陪着朱婷家人,见证着荣耀的回归。
几箱矿泉水,50多张凳子,院子被一遍又一遍清扫着。“隆重”,对于偏远农村能走出来奥运冠军,这仿佛是奇迹。
50多张板凳显然不够坐。距离比赛开始还有15分钟,“朱家小院”已经被挤的水泄不通了。朱安亮和老伴坐在第一排中间,和周围的村民一样,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国旗不断地挥舞着,而这些国旗是村民们自发购买的。
比赛开始,随着赛程的更迭起伏,朱婷的家人神情和动作也不断变化中。朱安亮抱着自己的外孙女,紧紧盯着电视屏幕,每当中国队得分,朱安亮都会欢呼雀跃,而当失分时,这位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则会咬牙跺脚,神情显得更加坚定。
0∶1、1∶1、2∶1……在开局不利的形势下,中国女排反超对手,当第四局女排姑娘们拿到赛点时,小院里的时间仿佛凝固了,两分钟后,“朱家小院”沸腾了,朱安亮从小板凳上一跃而起,旁边的老伴则瞬间热泪盈眶。一切都在排山倒海的欢呼中,这个小院里的五星红旗全部被高举了起来!
朱婷的每场奥运比赛朱安亮都会观看,上一场对阵荷兰,朱安亮说那是令他最紧张的一次,而这次的决赛,他的紧张程度被刷新了。
“我希望她能好好休息两天,因为太累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善言谈的朱安亮说出了最想说的话。而朱婷的母亲则说:“我现在非常幸福。”
为了这一刻 她努力了太久
里约奥运会,成为了朱婷的“封神”一役,但一路走到今天的顶点并不是那么轻松。
练下去是朱婷“不走老路”的唯一机会
朱婷在家中排行老三,朱安亮当然知道自己的宝贝女儿有多累。用他的话说,“体育这种东西哪有不累不受伤的。”
1994年的11月,朱婷呱呱落地时,朱安亮绝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走上“体育路”。毫无任何体育经历的一家人本本分分的种地、打工、修车,日子仿佛就得这么过。 家中3亩多田地,这对于朱家人来说生活起来的确有些困难,因此朱安亮不得不窝自己的修车棚里为生活拼搏着。
朱婷的大姐身高1米85,当初就是因为家境原因而放弃了体育行当,如今老三朱婷再次表现出了身高优势,或许体育也是个门路呢。在学校体育老师的劝说下,朱安亮决定带着朱婷去周口学体育试试。
“第一次学习排球是2007年,先把她送到了体校。”朱安亮永远记得那个时间,当时13岁的朱婷身高已经接近了180cm,那年,这个“大个子姑娘”坐在父亲农用三轮车上,第一次走出了村子。
在体校学习三个月后,朱婷的母亲杨雪兰打起了退堂鼓。小朱婷有时回家说起来自己的训练会哭鼻子,母亲就和朱安亮商量,“别练了,把朱婷接回来吧!”不服输的朱婷没有退出的打算,而朱安亮也认为“那不行,得尊重妞自己的意思。”而练下去,可能是自己女儿“不走老路”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