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1
电影《夺冠》以中国女排传奇人物郎平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女排3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女排现役队员的参演更让影片增色不少。作为中国体育的最大IP,想把“中国女排”拍好并不容易。导演陈可辛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做减法围绕两代女排队员和3场比赛来讲故事。《夺冠》并非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此前的作品大都寂寂无声,远没有《夺冠》这样受关注。除了中国女排这一特殊题材之外,拍摄手法、故事处理、人物预设等方面,陈可辛都拿捏得比较到位。
中国女排是一个集体,要想还原过去30多年历程,135分钟的影片时长是不可能的。陈可辛说,过去两年的故事积累,足足可以拍5部电影。如何取舍,如何更准确地还原、展现女排精神,这就要求导演和编剧得有取舍。
从1981年至今,中国女排共拿到10个世界冠军,《夺冠》一头一尾选取了其中两场比赛,对应新老女排两个阶段。
第一场是1981年第3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在最后一场3比2战胜日本队,拿到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另一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但影片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中国队决赛3比1战胜塞尔维亚的那场球,而是聚焦到与东道主、世界第一巴西队的8强战。
这两场比赛虽时隔35年,却是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时代在变、队员在变、对手在变,但中国女排的精神从未改变。
上世纪60年代,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的调教下一度创下118场国际赛事连胜纪录。中国队能在大阪从霸主日本队身上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对提升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言而喻。用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话来说,“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你们后悔一辈子!”
里约奥运会与巴西这场球也是世界排坛的经典之战。此前小组赛,中国队以第4名的成绩勉强进入淘汰赛,8强对手则是世界第一、主场作战的巴西队。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与巴西队的交手战绩为1胜18负。即便这样,中国女排仍顽强地以3比2淘汰巴西,此后接连战胜荷兰和塞尔维亚夺冠。
巩俐称出演女排英雄压力与挑战并存。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2
1月19日晚,由陈可辛导演执导的将于大年初一全国公映的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全球首映礼在北京英皇集团中心举行,记者现场欣赏了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体育影片。整部影片回顾了中国女排振奋无数国民的夺冠之路,重温跨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夺冠》让人热血沸腾!赞叹的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女排精神不朽!
电影不是历史,这部电影更不是纪录片,记者怀着一些细节必然有艺术加工的心理踏进首映礼现场,然而惊人的历史重现依然让人感人肺腑,那才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和不少青年球迷说起当年漳州训练基地竹棚下的艰苦训练,他们甚至怀疑记者话语的真实性。直到这部影片首映,老女排们的艰苦训练再现,不少年轻人都感叹道:“这是真的吗!天呀!”当初上世纪70年代,老女排就是在泥地里训练,在粗糙的木地板场地上进行防守训练,姑娘们身上有不少血水,还扎上了倒刺,训练完毕,大家相互拔刺,包扎伤口,这是真实的`历史。至今,在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博物馆里,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初老女排训练时用过的旧球衣和护膝,上面还有血印和泥土。
伴随着著名播音员宋世雄老师的解说声,人们眼前是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杯最后一战中国女排与“东洋魔女”日本女排的决战,比赛起伏跌宕,第五局决胜局中国队14比15落后,日本队率先拿到赛点,谁的关键防守,谁的关键进攻扳平,直到中国队最后拦网以17比15取胜,日本队球员防守补位将球垫飞的角度都与历史一样。当然,还有国人上街庆祝的画面,体现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意义,女排精神就此诞生。
还有2003年女排世界杯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五局“和平大战”,几乎都是神还原。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奥运会夺冠,就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而1/4决赛中国队与巴西队五局鏖战是经典中的经典,最后一球魏秋月并未传徐云丽快攻,而是与朱婷眼神一瞬间的默契,由朱婷后攻拿下制胜一分,淘汰巴西队,简直就是赛况再现。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3
太真实了!这是记者的感叹。影片一开始画面上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就贴在现在中国女排北京训练馆墙壁上,是女排精神的写照。随后的那句话高度概括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中国人渴望找到某种方式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的风貌一出现,就瞬间将人们思绪拉到那个奋斗年代。
中国女排40年征程弹指一挥间,从球员到教练,郎平的确是贯穿前后的那个人,直到现在仍是中国女排主帅。从最初老女排那第一个黄金时代,到陈指导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再到如今郎平指导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这简直就是中国女排“黄埔军校”,而陈指导和郎平几乎贯穿始终的其实是情怀,两人演绎的对手戏感人至深,赛场上惺惺相惜,而共同的情结恰恰就是女排精神。
许多话语直抵人心,陈指导这样对郎平指导说:“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对我说,时代变了,中国人不再需要中国女排了”,他摸着自己的胸口直言:“但是我需要!”其实,她们流露出的恰恰是对冠军的无限渴望,以及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女排精神传承至今永不褪色,他们书写了传奇,五星红旗如此鲜艳,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雄壮。
影片在里约奥运会夺冠颁奖中落幕,银幕上闪现出中国女排历史上十次登上世界之巅的画面和记录,那广大球迷熟悉的一幕幕在闪回,中国女排10次夺冠经历,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了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那才是初心。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4
电影《夺冠》在万众期待中启动预售,对外宣布全力支持电影奋力冲顶,并邀请广大粉丝朋友免费观影,重温中国女排跻身世界强林的高光时刻!
据悉,影片在定档之初已成为贺岁档呼声相当高的影片之一。论阵容,陈可辛导演、巩俐和黄渤领衔主演,加上中国女排原版人马,可以说是华语电影顶配阵容。论题材,电影讲述的是中国女排贯穿近几十年的历史故事。论期待值,这部电影可是让中国人等了三十年了!
作为体育营销界的行家里手,三雄极光紧抓绝佳的营销契机,搭上《夺冠》这辆体育电影快车,和广大粉丝一起走进院线重现荣耀,致敬英雄。
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比赛场上咬牙坚持,缔造绝地逆转的传奇,创造前所未见的纪录,这就是中国女排!坚持“比别人做得多一点”,致力让用户体验更好一点,书写着照明行业的新篇章,这就是三雄极光。互相欣赏、互相靠近,这也是促成三雄极光这次选择为电影《夺冠》助力打call的原因。
为女排姑娘喝彩,三雄极光不是简单粗暴地诉求品牌或者产品信息,而是通过免费邀请粉丝观影,重温中国女排夺冠高光时刻,旨在通过其精神内核传达出企业与世俱来的独有气质。这个春节,三雄极光邀您一起“燃”起,再度传递这份荣耀!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5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役中国女排球员走上银幕演自己,中国女排球员们过了一把电影瘾,但令人震惊的是她们的演绎超越了演员,或者说她们真实再现了她们自己,幕后故事直击泪点。
朱婷演朱婷自己,来自农村的她其实内心比较自卑,刚进国家队就是不爱说话,在场上更不会招呼队友,非常闷,这在影片中真实再现。朱婷自己都直言:“我第一次演电影,这也是对我的一次再教育。当初,就是父母家里孩子太多,自己如果打不出来,就可能去广东打工。”朱婷身体单薄,郎平给她营养粉完全属实。为了让朱婷能够释放自我,郎平不断鼓励朱婷在场上大声地说话,朱婷还是闷。坐下来,郎平用话去刺激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队里都一样,朱婷急了,“你别说了!”郎平说:“我需要的就是这股劲儿。”尤其是郎平问她为什么打排球,朱婷终于说话:“为了我爸妈!”再问,朱婷再说:“为了成为你!你满意了吧?”现场鸦雀无声,朱婷爆了。郎平静下来说:“那你就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影片中,朱婷痛哭的那场戏完全超越了表演,因为这就是朱婷自己。就在与巴西队里约奥运会1/4决赛决胜局,郎平对着朱婷直言:“朱婷,你要成为你自己!”从过去到现在,朱婷成为中国女排队长,成为世界顶级球星,有多么不易。
还有一个人,记者根本没有想到电影会触动这一点,那就是2016年著名球员曾春蕾无缘里约奥运会出征大名单。拍这一点,需要直面矛盾的巨大勇气。更让人吃惊的是,由巩俐饰演的郎平和曾春蕾本人的对手戏相当精彩,全国花蕾粉丝团会找到鼓舞人心的答案,曾春蕾的泪水与倔强真实感人,那简直不能说在演,而是带血的释放,为何曾春蕾无缘里约,真的是因为伤病吗?那是曾春蕾长久的伤疤,她到底如何承受?电影给你答案。
1.我不希望渲染‘和平大战’,我就是个老北京,只是这些年我的家乡发展太快,以至于我每次回来不依靠GPS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我也不会说‘只要打出水平,打出高质量的比赛就行了’这样虚伪的话,因为成绩也很重要。
2.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3.吃蛋糕得加练,谁不听话榔头砸。
4.巴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每一次发球全场都发出振聋发聩的嘘声和口哨,每一次巴西队得手却是震天响的欢呼和掌声。郎平跟姑娘们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他们越嘘我,我越要发好,抛好球,狠狠地打!”
5.今天,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让我们再次荣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赋予我们的金牌,感谢奋斗拼搏的日子,感谢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
6.她们(美国女排)每天训练完都挺高兴的。她们从不认为锦标是最重要的,她们最常说的是‘Ididmybest(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我们中国人一直挂在嘴边的是‘一定要拿冠军’,仿佛拿了亚军都是失败。
7.现在中国排球教练能够‘出口’到传统的体育强国美国,我觉得是一种荣耀。在中国,也有很多外教。那么中国教练执教外国球队,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8.以后谁不听话,我就拿榔头砸谁。
9.技术一般不要紧,团队互相弥补往前走。
10.球迷们很职业,也很懂球,他们愿意看到五局精彩的比赛。当然作为教练来说不希望打五局,神经脑细胞死太多。
11.不要去设计结果,不要刻意去想结果,把过程做得好一些,谁努力到最后,谁坚强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
12.体育就是一种娱乐,大家应该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输赢。不要总是把体育上升到爱不爱国的高度。
【相关新闻】
对话人物
陈忠和
58岁,中国女排前主教练,曾带领中国女排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牌,打造了中国女排的“黄金一代”。2009年,他卸任女排主教练,现任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
对话动机
陈忠和与郎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37年前,当时他担任郎平的陪打教练。上世纪90年代,女排“五连冠”后,他又协助郎平执教中国女排。2000年底,陈忠和竞选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得票并非最高,却获得了郎平关键性的一票。
“如果说郎平是我的恩人,一点都不为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忠和曾说,“后来我指挥女排的很多方法都是从她那里学来的。我们在中国女排队中,共事了20多年,感情比普通人要来得深厚得多,这一点永远也不会改变。”
谈决赛
“意料之中的胜利”
记者:你看了女排奥运决赛吗?
陈忠和:原本徐云丽(女排国家队队员)的母亲打电话邀请我去她家看决赛,但我在外出差,就和几个球友在宾馆看的。
记者:你对这场球的预期是什么?
陈忠和:在我意料之中。这场球我们胜算比较大,虽然小组赛输给塞尔维亚,但我们心态各方面比较好,队员们气势排山倒海,这种力量非常大。
这场比赛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好,郎指导的指挥和换人都是恰到好处的,每一个人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记者:本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状态低迷,淘汰赛越打越好,你如何评价这种表现?
陈忠和:其实,也不能说很低迷。因为队伍还比较年轻,刚进入第一场比赛,往往容易放不开,队员想法也比较多。
女排在最困难的时候,遭遇了梦想“三连冠”的东道主巴西队,能够击败巴西,非常可贵。我们就是心态的改变,也没有退路了,反而是巴西压力大。我们把包袱卸给对方了,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比赛时,不管是落后还是领先,队员的表情都不紧张;但巴西出现了那种紧张的眼神和表情,生怕掉了一个球。
记者:今年春节后,女排曾在漳州封训备战,你还去看望了中国女排,她们当时状态如何?
陈忠和:我去看望了两三次,她们当时状态不错,这帮队员条件很好。
保证奖牌,冲击金牌,是出征里约前定的目标。我当时跟郎平说希望蛮大,我们确实有这份实力。但困难也在,毕竟美国队、巴西队比较难对付,技术比较细腻,攻防比较全面;反而,打俄罗斯、塞尔维亚,我们胜算比较多。塞尔维亚进攻能力强,但传小球、串联比较薄弱。
记者:当时郎平压力大吗?
陈忠和:压力很大,奥运会毕竟四年一次,去年女排世界杯夺冠后,奥运会要求起码要保三争一吧。另外,女排一直关注度很高,曾经辉煌过,队员自身要求比较高。
谈中国女排
“魏秋月抢时间做手术”
记者:自2004年雅典夺冠后,中国女排的状态一直起起伏伏。原因是什么?
陈忠和:主要是伤病多一些,像赵蕊蕊本来连续打8年也问题不大。有人说,我不敢起用年轻队员、保守,那时候主要是伤病困扰了队伍的发展和训练。
2008年到2012年,教练一直在不停地更换。同时也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新队员还没到那个火候,顶不上来;老队员伤病,比如徐云丽、魏秋月,又没办法支撑下去。
记者:造成伤病的原因是什么?
陈忠和:伤病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长期慢慢积累的。伤病的预防我们当时做得不够。
这是一个矛盾。队员小伤小病应该让她们好好休息,但有时候也会担心耽误了训练。竞技体育靠磨、靠练,如果练得不够,比赛就很难拿出好成绩。
记者:当时老队员有伤病还要继续打比赛?
陈忠和:那没办法,奥运会四年才一次。像魏秋月现在这种情况,抢着时间做手术、恢复,再到奥运会去。
记者:排管中心请郎平执教前,你和郎平有过沟通吗?
陈忠和:没有。在那之前,她曾来福州到我家里坐坐,也没有聊到。
如果身体状况没问题的话,郎平接这个位置是最合适的。毕竟她这么多年都在从事排球工作,国内国外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人格魅力和号召力,在队员面前有威慑力,等等。
记者:她的执教风格与其他教练有什么不同?
陈忠和:90年代,我与她共同执教了4年。她把我叫去当助手,我一点犹豫都没有。
她继承了袁伟民的一些经验、作风、管理风格,包括球场上的训练理念。袁伟民当时训练很严格,但很关心队员,训练抠得比较细,对细节抓得比较紧,问题看得比较深和透彻。郎平看问题比较尖锐,每个运动员细小的环节都处理得比较好。
另一方面她引进了一些国外医疗、体能、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的经验,组成了复合型团队。以前我们在康复训练这方面比较粗,现在根据每个人身体情况,量身定做体能训练。
谈郎平
“场下比较温柔,会关心人”
记者:在郎平还是运动员时期,你曾是她的陪练,可否谈谈运动员郎平给你留下的印象?
陈忠和:1979年9月,我到北京做女排的陪练。当时我从基层慕名过去,还有一些紧张。
第一天,袁伟民就安排我和郎平一起训练。郎平是一个好强、好胜、不服输的运动员,当时她的条件非常好,也能吃苦。她打比赛不服输,有一股韧劲。我在跟她陪练时,会增加一些对抗力。
她在比赛时,那种猛劲能出来,比如说撞击。我们现在叫“霸气”,打球打到很疯狂的状态。
记者:在球场下,郎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忠和:场下还是比较温柔,她比较会关心人。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那个年代,烟买不到,我又抽烟,她春节时还帮我买一些烟。因为她母亲原来在宾馆里面,能够买到烟。
她是外表看起来挺坚强的,但内心还是有温柔的一面。她没有太多时间陪女儿,有时会跟我们讲小孩儿的情况,流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
记者:九十年代末,她要出国,你支持吗?出国这些年,她有什么变化?
陈忠和:当然是不希望她出去的,希望她能够留下。当时因为她个人的种种原因,我们也还是支持吧。
她始终没有放弃排球。这些年,国际上排球技术的发展很快,她吸收了一些国外的经验,特别是体能、康复方面。
记者:当时她执教美国队前,是否征求了你的意见?
陈忠和:当年她想带美国队时,打电话问我。我说很好啊,这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力量,没什么不好。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相遇,外界出现了很多不好的声音。那段时间她怎么看待外界的质疑?
陈忠和:那时我跟她联系比较少,毕竟她带美国队,我带中国队,又是在中国比赛。
坦白讲,2008年时我的压力也很大,因为我的任务和设想是拿到金牌。
记者:这次女排夺冠后,女排精神又被提起。你怎么看待女排精神?
陈忠和:精神是看不见的东西,应该是从每一天的训练中去体现,而不是喊口号。没有每天的训练做基础,谈什么精神?
1.
2.名人经典励志语录大全
3.
4.精选经典的励志名人名言
5.
6.
7.
8.
9.
10.
她们像是英勇无敌的女战士,在沙场上顽强抵抗外敌,即使孤注一掷,依然坚强勇敢,她们完美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意义。她们必将永远传承,永远坚持。下面是相关的
【女排精神:坚持不懈,永远传承1】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
女排赢了!
想必,这一刻无数人热泪盈眶,不为金牌、不为胜利,只为那么一口气,那么一种精神。
奖牌有三种颜色,传奇的写法却只有一种。回顾女排的里约征程,可谓跌宕起伏。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跌跌撞撞晋级;淘汰赛越战越勇,一路突破终夺冠,演绎逆袭传奇。
这让人想起那句古语: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与强大的对手抗争、与自己的状态抗争,可谓有志气、有锐气,更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顾30多年来写入国人记忆的中国女排,又何尝不是如此,两起两落,一路挣扎,却始终目光坚毅望着前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三连冠”到“五连冠”,振奋了一个时代;九十年代后,新老换代,成绩滑坡,女排在低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新世纪初的十年,中国队卧薪尝胆再出发,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队的竞争队列,雅典奥运会逆转胜俄罗斯夺冠,让举国皆若狂;接下来,女排再陷低谷,一路挣扎;里约奥运,签运不佳,却是“紧紧咬住”,战胜了自己与对手,终于让国歌为自己奏响。
在国人眼里略显沉闷的里约奥运,在后半段被“女排精神”点亮,正是因为女排姑娘们让人看到,在历经繁华、走过低谷后,“女排精神”在里约写下了最新的`版本。没有一场胜利是唾手可得,没有一个冠军不是经历风雨,恰如歌中所唱的,“梦想需要多久的时间,多少血和泪,才能慢慢实现”。多少人说着梦想,却不过是空想,唯有挫折中前行、不磨灭初心,梦想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郎平说,女排精神与胜败无关,它一直在那里。的确,女排精神,并不在胜负,而是从每一场球中抠出来的。说赢了才有“女排精神”,是一种结果论,是忘记了赢得这荆棘之冠充满血泪的过程。但,可以赢得潇洒,但一定要输得不甘心、输得有价值;满足于输,就可能永远也不会赢。我们说快乐体育、享受比赛,但最高的快乐、最好的享受,可能仍是战胜对手的那一刻。
今天,我们正需要重新叫响“女排精神”。从个人看,处身一个盛大的时代,有机会、有舞台,但也要看到,只有一步步地往前走,才能抵达远方;从国家看,发展不易,前行惟艰,击水中游之时,更需要鼓起精神与意志。的确,我们不能无限拔高“女排精神”,这对于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可能不公平;但我们也需要理直气壮地赞美这种精神,因为只有有了强大的“精神力”,才能迎接光辉岁月,写下灿烂诗篇。
不止为冠军,不止于冠军!30多年,女排一直都在,我们一直都在。
【女排精神:坚持不懈,永远传承2】
"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
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
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