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释迦牟尼经典语录大全 正文

释迦牟尼经典语录大全

时间:2025-09-16 17:04:57

【释迦牟尼佛经典语录】

1、真正止灭欲望后,生死束缚解开,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的平和。

2、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3、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了信赖。

4、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

5、忍一时,争千秋。忍也是一种学习和磨练。

6、守护自己的人,也守护别人眼中的自己。

7、走路时,每跨一步,就如同把脚带到地面,我们要把快乐、祥和、宁静带到地面。

8、安静的心是最高的品质,它是没有分界的,是完整的、纯洁无染的。它就是全神贯注、觉察力、爱和最高的智慧。

9、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10、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1、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如何自新,才真正要紧。

12、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3、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4、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5、含蓄是一种美,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16、我们为了控制执著,必须观照好感觉的大门。

17、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18、无聊的时候,最好到户外走一走,最糟糕的是一直看电视。

19、向不同行业的人吸收新知。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20、勿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你要问自己,我这辈子只有这样吗?

21、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22、我们不小心跌倒时,不要急著爬起来,既然已经摔倒了,就在原地享受一下摔倒的滋味。

23、由于助人而受亲爱,由于柔和而有魅力,由于温和而为人所偏爱,由于有一切德而受尊重。

24、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25、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26、感觉寂寞,只是因为你无所关注,无处付出。

27、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28、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要改善。

29、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30、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31、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32、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拓展:佛教经典静心语录(经典篇)】

1)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5)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荆

12)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 世事茫茫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19)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23)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5)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4)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1、刹那便是永恒。

2、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3、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4、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

6、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7、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8、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9、入佛种性,到于彼岸。

10、立志如大山,积德若深海。

1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2、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

13、时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14、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

15、心如灵空,无所分别。

16、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17、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18、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19、专念于佛法,未尝有散动;而以悲愿心,方便行于世。

20、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1、菩萨离迷倒,心净常相续。

22、应自修行一切智道,应勤增长菩萨境界。

23、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24、行如来行,住如来道。

25、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26、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27、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28、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29、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30、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31、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32、正念观察,调伏己情。

33、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34、不取为实,不着为净。

3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6、永离诸相,心无所住。

37、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38、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39、于诸众生,恒起大悲。

40、心常寂静,知足少事。

41、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4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3、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生长一切善根大愿。

44、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45、于佛境界起信心,得佛灌顶心无着。

46、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47、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槊无上道。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9、若无我相,则无增减。

50、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 度众生,只要使其闻一声佛号,即已令其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会进入佛门。

2) 那个善的标准是万缘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无论什么事情,世间善法、不善法、佛法、非佛法,统统放下,就是这一卷经、一句名号,就成功了。

3) 佛法法门很多,我们所修的法门不同,一定要彼此互相尊重,不可以彼此互相破坏。互相破坏,你修得再好,你还是要堕三途受果报。为什么?你破坏别人的道心,你造的是破和合僧。

4) 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5) 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遇到佛法,还能遇到圣教,你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要帮助这个世界、帮助这个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这是我们的责任。从哪里做起?从我心开始。

6) 人应该从哪里去着想?生我能带来,死我能带去的,这个东西我要把它看重。你要为这个来忙,那你就对了。

7) 欲报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父母现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

8) 佛法所修觉、正、净。礼拜修清净心。拜佛时心里没有妄念,至诚恭敬,身体动作要按照规则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得很正确。这是最高明的养生之道。身体是机器,如常不动,就会出毛病。礼拜是最好的运动。因此,有人一天拜一百、三百、三千拜。

9) 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造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10) 我们嘴巴里讲学佛,哪一天真正地跟佛学过?那学佛学的什么?学佛的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我们用这个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没有分别,怨亲平等,这就是学佛。

11) 这个事情,诸佛如来帮不上忙,要靠自己,诸佛如来只是提醒你而已。诸佛如来告诉你,你有业障;再告诉你检查业障的方法,怎么样把业障找出来;再教你消除业障的方法。消业障,得要自己做,自己不干,业障不能消除。

12)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13) 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大,我们有什么力量来抗御?我们凡夫不受诱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离开经教,不离开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佛菩萨与我同在。

14) 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不能抵消的。譬如说我过去做的恶事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事可以弥补、可以抵偿,没有这个道理。

15) 有利害得失,没有不造业的——遇到顺心的事,生欢喜、生贪爱;不合自己情意,生怨恨、生嗔恚。不仅嗔恚是烦恼,贪爱也是烦恼。贪爱的果报是饿鬼道,嗔恚是地狱道。

16) 人的思想善、言论善、行为善,这个世界就变好了;如果是思想不善、言论不善、行为不善,那就愈变愈坏。所以,外面环境不是天然灾害,它与我们自己的心行息息相关。

17) 我们印经布施,这是法布施,这个功德利益是真实的,为什么?有一些众生读到经,他会开悟。纵然不开悟,佛法的种子落在阿赖耶识里,这个种子是他将来开悟的真因。我一生印经,是跟印光大师学的,这个不造业,这是真正的好事情。

18) 因为真心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着想,所修积一切善业功德,我自己不要,都回向给十方一切众生。为什么教你这么做?能够帮助你破我执。

19) 佛存的是什么心?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绝对没有。佛的心,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的愿,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我们要学佛的存心,学佛的大愿。

20) 无量无边的烦恼,那个病的总根就是这个“贪”字。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度悭贪的,是来对治这个烦恼的。

21) 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药可救了。

22) 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23) 凡夫之所以会退失道心,天如禅师说得好,有退失的因缘。“因”是对于宇宙人生道理、事实真相没有真正明了;“缘”是内有贪嗔痴、自私自利,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缘外缘都不善,你怎么会不退转?

24)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人的体质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养生之道。你想要相好,你的心要好。你要身体好,也要心好。你的心好,样样都好;你的心不好,想好也好不了。

25) 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26) 佛法发源在印度,十一世纪之后,佛法竟然在印度灭绝了,这不是佛法有障碍,而是这个地区的众生有障碍。

27) 佛虽然不在世,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持都记录在经典上,我们细心去读、细心去体会,依照这个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叫做学佛。

28) 这个世间人,被财迷了心窍,患得患失,一生都过着苦日子——没有的时候想贪有,有了又怕丢掉,真的是天天在操心,结果那都是冤枉心。

29) 学佛不仅仅自己得到修学的真实利益,我们为了报佛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一切众生之恩,我们要把这些真实的好处普遍推荐介绍给大众。推荐介绍,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第二愿——称赞如来。

30) 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把王位舍掉?这什么力量?没有别的,智慧。佛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佛把王位舍掉。快乐是从放下得来的,佛是彻底放下,这是真实智慧,佛的快乐没有人能够比。

31) 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32) 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33) 你想早一天成佛,希望成佛的道路上不要有障碍,要怎样才能办到?对人对事对物,都用一个真心。对你亲爱之人、对你讨厌之人、对你的冤家对头,统统用一个真心,决不用第二个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

34)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35) 我们修行人,要把全心全力用在求生净土上。这个世间事,帮助苦难众生的事,要不要做?有缘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事做。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回来度这些众生不迟。

36) 古人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世间什么样的恶事都可以做,破坏僧团、破坏正法,那个罪不得了!不是世间任何恶业可以相比的。

37) 现在有许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悭贪?不能,因为他是为贪心才去布施的。听说佛门是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诉他,布施没有好报,他才不布施。这样修布施,是增长贪心。

38)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39) 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40)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阿弥陀佛即是信号,心中无即失了航线。

41) 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三天不读圣贤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转了。

42) 这个世间人善变,喜怒无常,人家跟我们很好很好,你要知道,那是假的——人家对你怎么好,最后对你不好了,把前面好处都一笔抹杀了。这就是什么?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那就大错特错了!

43)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什么?方便是手段,又说善巧方便。应用智慧,用种种方法来诱导众生,来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是方便。

44) 我们的身体不是人设计的,大宇宙的运作也不是人设计的,但是它很有规则;很有规律,我们称这个叫天道。人这一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行为,要能顺乎天道,那就非常健康;违反天道,那就很麻烦。

45) “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46) 正觉,梵语讲“三菩提”,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地位;正等正觉叫“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的地位;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7) 说实在话,我们凡夫的业障很重,想做好事,要靠三宝力量加持。如何能感得三宝加持?只要我们真正发心,有决心、有毅力,为众生,不为自己,自然就感得三宝加持。

48) 意教,念念不忘帮助别人破迷开悟,时时刻刻不忘记这桩事情,你自然长智慧。所以求智慧怎么求法?这是求智慧的秘诀。到外面求学,那是增长知识,不是增长智慧;常常有意愿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智慧。

49) 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

50)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