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经典动漫电影《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篇一】
《美女与野兽》,是我童年时印象颇深的童话,当年这套童话故事和《蓝胡子》一样都令我害怕,它们无外乎都有这集中元素:漂亮美丽纯洁可爱犹如童话里出现的姑娘(还的确就是童话里的)、长相粗犷令人生厌的男主角、一个逐渐被揭开的阴谋(或真相)……《蓝胡子》的故事曾经是我小时候巨大的心理阴影,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妻子用钥匙打开蓝胡子反复叮嘱不能打开的那扇门后,看到真相时的惊恐。同样有阴影的,还有《美女与野兽》里,女孩在空旷的城堡里,忐忑等待野兽出现的场景,飘起的窗帘,若隐若现的烛光,轻轻响起地脚步声……这一切,恐怖得令人发寒,成为幼时我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连90年代迪斯尼那个动画片的版本我都一直不敢看,一直觉得看着看着就会回到小时候看完童话,睡不着觉,睁眼到天亮那个噩梦般的晚上。
长大后系统地阅读了欧洲童话,把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按照第一类看到最后一类,而《美女与野兽》也是其中的一个类别。这个童话有许多版本,法国作家加布里埃尔在1740年系统的写了第一个,后来还有法国版、意大利歌剧版、40年代的电影以及流传度最广的1991年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版。这部动画片是奥斯卡史上第一次动画长片入选最佳电影,同时也开启了迪斯尼动画90年代崭新的辉煌。这个版本碍于我上面提到的原因,一直只在电视上看了些许片段,倒是1946年让·谷克多拍摄的电影版看了许多次——这也得益于标准公司推出了数码修复版的DVD,让我在2011年以能够非常清晰的方式去欣赏这部佳作。
到了2014年的这个全新的奇幻版本里,故事又进行了一些改动。故事像是融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戏剧,将原来“心爱丈夫被诅咒”的故事,延伸成一部充满复杂纠葛的豪门恩怨——特别是多出来的前妻,更将这种纠葛上升到新的境界。坦白说,不到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既要说清楚原版故事里的种种细节,还要为新增加的剧情留出空间,此外还得为照顾商业元素,为连番大战的动作场面再留出时间,这样下来,难免顾此失彼。
不过这个新版还是有几个优点值得称道。首先是演员的搭配。在《阿黛尔的生活》里有过出色(真的是“色”)表演的蕾雅·赛杜当女主角,她虽然不是我脑海里童话小说里那种完美无暇漂亮公主的模样,但在这个进行了剧情改动的新版里,她的气质倒比较贴近;而演野兽的文森特·卡索则真的是非常完美,其演员身上本色的.野兽气质,与童话故事里那个野兽相得益彰。
而最让我觉得目不暇接的,就是电影里对场景的刻画。据说花了5000万欧元来进行制作,场景大到作战场面,小到城堡里每一块石头,都非常具有质感,用我朋友的话来说,每秒都可以暂停下来截图当桌面。在这方面,本片的美指已经登峰造极到了变态的地步,如果不理剧情不理演技不理一切,单凭这个画面,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也是值得的。
最近这几年,把儿时那些脍炙人口的童话翻拍成电影,好像成为了一种潮流。白雪公主已经被搞上银幕好几次,都已经提起剑和小矮人们勇敢作战,冲锋陷阵了;而这次,《美女与野兽》也已经冲着爱情版《指环王》的调调直奔而去。童话不再是童话,就连梦幻生活里的王子,也有了前妻;看到这样的故事,不知道将来的小孩子会做何感想?
2017经典动漫电影《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篇二】
第一次在豆瓣写东西,更是第一次写影评,也算不上影评,我还是把它叫观后感吧。美女与野兽里面的贝儿是迪士尼公主系列我最喜欢的人物,小的时候看童话故事里面的美女与野兽不是这个版本的,真的是超级喜欢,特别喜欢这种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让我无比憧憬。
最近特别迷恋动画片,无论是近几年的新片还是20多年前的片儿,画面都是那么的美轮美奂,我承认我是外貌协会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我并不认为这和我同样注重内涵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毕竟人人都喜欢让人看着舒服的东西,好吧,我又为自己找借口了。
同样的,该片儿里的王子就是因为只看外表才被变成野兽,他粗暴,他易怒,他不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愿,他不知悔改,直到真正感受到爱,可能在电影里面这样的爱有些夸张,可能有些不现实,但还原生活中同样受用,善良天真的贝儿在小镇子里不爱说话,大家认为她是怪人,她不喜欢她的生活,她心里有个梦,当她对野兽放下戒心的时候,她在城堡里的生活是快乐的,也正是因为她用自己的真心感动了野兽,使他变成了一个温柔的野兽,最终被解除魔法,最终获得美好的爱情。
在这完美的结局里少了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会有这样的结局,对待任何人都要将心比心,自己活的也快乐,在爱情里更是这样,真心总能换来真心,希望爱情的美好給我们带来的都是甜蜜。
真心没有文采啊~
2017经典动漫电影《美女与野兽》观后感【篇三】
《美女与野兽》是一则家喻户晓的传统童话,属于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中的第425C类故事,即丈夫被施了魔法。既然是类型故事,可见题材并不新颖,不过“正义对邪恶的对抗”、“丑陋之下隐藏着善良”、“贪婪与满足之间的平衡”、“美与丑的视觉对抗”等具有冲突性的内容,从精神层面到视觉感受都给人以吸引。就像魔法的黑洞,诱惑着人们去探究。
另一方面,野兽与美女之间的恋情本就是明显具有“斯德哥尔摩症”性质的虐恋,犯罪的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深究起来,该故事的情节可谓是扭曲的。但恰是这样的故事吸引着众多的儿童。如法国出品的2014版《美女与野兽》中听故事的男孩女孩,在恐怖处想要捂嘴,但还是壮着胆子跟妈妈说,要继续听下去。其实很多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无论故事再动听,都摆脱不了故事本身神角度对善恶正邪的抉择。人类对那么罪那么美的追求也许是天性。
2014版《美女与野兽》好玩的地方在于,导演虽然没有强化斯德哥尔摩症的概念,但也没有把野兽塑造成全然的善的形象。在该片中野兽从始至终都是人的存在,变身前他充满欲望一意孤行,变身后他暴虐自责将自己深深困在沉睡的城堡中。导演并未流露出对野兽遭受惩罚多少的同情,也没有带多强烈的教导作用,只是通过华丽的视觉效果来呈现一个关于日久生情的故事。导演是擅长通过特效来凸显电影华丽本质的克里斯多夫•甘斯,曾指导过还原度极高的惊悚片《寂静岭》。
“魔幻现实在恪守电影美德的法国人手里,中世纪的复古奢华美感,渗透在影片各个角落。”影片的剧情节奏是缓慢的温吞吞的,虽然故事有悬念但悬念已知,不太适合急躁的中国当代人。换个角度讲,影片放慢了中国观众呼吸的节奏,利用制作的精良,演员的表演,细节的考究,吸引观众进入法国颇具代表性的巴洛克时代,感受法式浪漫风情。开场商人变卖家产,展现了不少颇具法式浪漫主义特色的绘画作品、家居摆设。而身着巴洛克时代繁复礼服的美人们,以一种半成熟的典雅风范,生动地诠释出法国贵族仕女的行事作风。贝尔在凛冽的湖面提着厚重的裙摆逃跑,给人感觉每桢都可截图。
在野兽城堡,法国重量级男星文森•卡索饰演的野兽对贝尔的关照与宠爱同样体现在每天的衣着与珠宝上。导演有借贝尔姐姐们直白的语言表达,她穿的什么奇怪裙子。更加强了观众对服饰的注目。该片的服饰对剧情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终由贝尔回家时佩戴的红宝石引发剧情高潮。贪婪的哥哥们出卖贝尔带更坏的人到野兽城堡掠夺盗窃。而最初贝尔着红色盛装回家,实有让爹爹看看自己即将出嫁的意味。
“法兰西玫瑰”蕾雅•赛杜在影片中的表现如导演所言:“她有一种法国女性的美,并且总是在变化,这是男人最爱的”。前往野兽城堡是贝尔成长的分界线,或者说爱情是贝尔成长的分界线。从稚嫩到一步步成熟,在贝尔的举手投足间有迹可循,面部表情拿捏到位。如果说影片中国版上映还有些微不足的地方是,法国电影公映的是英文版本。如果是法文版,观众的情感会更对路一些。但总归比中文版好。
改编电影《刺客信条》台词
1.我们是刺客。
2.信仰万物皆虚,意识到社会的基础是脆弱的,我们必须成为自身文明的守护者。
3.并非是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生,而是一生选了我。
4.当其他人盲目的追寻真相和真实的时候,记住。
5.什么是超越?
6.万物皆虚。
7.万事皆允。
8.也即是信仰万事皆可,明白我们是自身行为的决策者。我们必须承受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不管是荣誉还是悲剧。
9.这些话语揭示了我们信条的智慧,
10.凭借我们心中的信奉,我们看到世界真正的样子,并且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看到。
11.真正睿智的人不会向你指明真相,而是教导你去发现真相
12.我们服侍光明却耕耘于黑暗。
刺客信条:万物皆虚,万事皆
游戏改编电影总是有着很大的风险。在诞生过《魔兽》这种怪物级游戏改编电影的2016年,我们总是有一种已经把话言尽的感觉——就个人而言,在大的方向上,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内容是“魔兽:情怀是把双刃剑 打交不能全靠它”没有说明白的了。
如果没有看明白,那就看两遍。
但令人遗憾的是,每一部新的游戏改编电影总是舍不得进步,顽固地守着来自用户规模更小的游戏圈的既有财产,不情愿在一部好电影的方向上多走两步。技术的升级无法改变观念上的陈腐,而后者才是实现一部成功游戏改编电影的绝对关键。
为什么游戏改编总是比漫画改编要难?无他,两个字,交互。
漫画除去流行文化的痕迹,本质上依旧是文学的一种特殊视觉载体——这和电影本身是有着很高的重叠的。电影从始至终都必须有其文学属性,但凡无视/轻视这一属性,无论如何也难以制作出能够获得大众欢迎的电影。而所有基于文学的呈现载体,观众与其的互动大都是被动的,尤其是有着视觉元素的参与——纯文字尚可依赖阅读者的想象力,但强叙事必然强调观众的被动接纳,即便是读者的参与,也停留在对语境和含义的解读上。与之相反,从诞生的第一天始,互动性就是游戏的第一本位,甚至在近年来发展出以《我的世界》《见证者》为代表的低叙事、高沙盒,高度强调观众主动参与的特征。同时,复杂的故事和叙事手段,是随着技术发展和观众需求而逐渐发展的结果,但凡主次颠倒,就难以获得观众的青睐——游戏开发商顽皮狗就很懂得其中的分寸,《教团1886》为典型的“电影化”游戏,就不那么幸运了。
要将高互动的游戏产品改编为低互动的电影产品,其中自然有着必须舍弃的内容。电影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性消费品,通过对观众的引导,强调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而游戏则尽量避免成为一次性消费品,注重观众/玩家的主动探索,增强对游戏机制/背景世界的理解,并且高度强调内部圈子的作用——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就大不相同。
具体到《刺客信条》上,就不难发现电影的创作者们犯了哪些错误。《刺客信条》的魅力在于复杂多端的阴谋论吗?在于圣殿骑士和刺客组织的延绵斗争吗?或许是。但其最具吸引力之处,应该是历史的参与感。玩家操纵刺客祖先潜行刺杀,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自由活动,并且在虚构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互相往来。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是这些内容提供了游戏的绝大多数乐趣,而不是绝大多数时间不见首不见尾的远古外星科技伊甸苹果。
那么《刺客信条》的电影做的如何呢?
游戏改编电影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自己是想成为游戏IP的衍生品,还是一部独立的电影。这很重要,并且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区别。前者无需照顾大多数普通电影观众的背景缺乏,对原本系列中就存在的既有素材加以整合和延伸,再加以展示游戏的独特视觉要素,就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衍生品——《生化危机》的系列CG,《刺客信条》本身的真人衍生电影,都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的,它们只需要满足粉丝的意愿即可,不需要承担更为复杂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电影,很大一个要求就是能够自圆其说,问题从电影内部即可找到答案,不需要外部补充——你不可能要求所有观众先做上几十个小时的功课,再去看一部2小时搞定的电影。《寂静岭》抛开游戏背景,是一部能够自圆其说的恐怖/惊悚电影;《波斯王子》抛开游戏背景,是一部能够自圆其说的奇幻/动作电影;《生化危机》(1限定)抛开游戏背景,是一部能够自圆其说的丧失/丧尸电影。
但无论是《魔兽》还是《刺客信条》,都过于依赖“游戏本体”这根拐杖,后者甚至到了坐轮椅的程度。
你又怎么能期待它小跑和大跳呢?
好的背景设定不等于好的故事设计,这个道理就跟“人被杀就会死”一样浅显易懂,但不可避免地,有的人就是不明白。
出于保护IP的意愿,随着游戏大厂纷纷自建厂牌突入电影行业,和上个10年的游戏改编电影相比,今后的游戏改编电影将受到更多来自于游戏大厂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面的。首先,更多为人称道的游戏元素将在电影中得到保留,我们再也见不到“德意志游戏改编世界第一”的乌维·鲍尔之流随便糟蹋他人心血了,再也见不到《生化危机》这样把原型拧成麻花捧老婆了;其次,游戏厂商的保护欲望和影视行业的既有规律必将展开更深层次的碰撞,是游戏玩家优先,还是电影观众优先?是想讨好旧粉丝,还是想拉入新粉丝?以及最关键的问题,是想拍游戏衍生品,还是想拍电影?
如果做法和心思是前者,却想得到后者的产物和结果,只有一个词能形容,那就是心术不正。
编剧构成上,我们见到了来自“惊世大作”《法老与众神》的两位编剧,以及和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合作过《麦克白》的迈克尔·莱斯利。这种经验缺缺的编剧和导演的搭配显然很经济,并且对于游戏大厂来说,也更容易传递想法和施加压力。一个首要的影响就是,电影是典型的麦格芬争夺战,但就电影自身来讲,却没能说明白“伊甸苹果”这个麦格芬重要性——我们知道它影响Freewill,拿到它可以控制全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化和形而上的概念来说,究竟怎样才能够从一个物理实体达到其目的呢?危险是危险,但究竟有多危险,怎样危险?这是个在一整部三幕剧电影中都没能给出明确解释的问题。
出于此,在《刺客信条》的游戏中,才有了不断强调“信条”这一做法,将抽象化和世界规模的对垒,转为世袭和家族化的门派斗争,为个人编织复杂的,或者说苦大仇深&波澜壮阔的身世背景,再将其投影到所谓的正邪对抗之中——但不要忘了,游戏体验的重心依旧是历史。但到了电影中,占到篇幅1/3的西班牙宗教审判的历史背景根本没有任何必要性,只是为了给一系列炫酷和高还原度的超长动作戏码添加表演空间而已——事实上,这些下了巨大功夫的动作设计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可取之处,片方对其重视程度甚至达到了影响正常叙事的地步——人物没有交代,和历史没有交集,来龙去脉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为数不多的台词量还全是西班牙语自带硬字幕,于观众于自身都产生了严重的割裂,呈现出巨大的架空感。
那么另外2/3的现代戏份呢?和游戏的做法一样,形而上的正邪对立一定要落到个人私仇上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但全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局限在Abstergo的研究机构内部,和古代情节一样,只见一叶不见泰山,必然会导致割裂和架空——典型例子,就是我们虽然见到了小时候的主人公卡尔·林奇,见到了他的父母惨剧,但是高度片面和短暂的表现使得观众无法与其产生任何有效的情感联系。而整个现代戏份由于过于强调故事的神秘感而显得非常空洞,不厌其烦地抛出哲学和神学词汇,但除了Animus功夫练级和拗台词拗姿势以外,对整个极富talent的演员卡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
没错,请来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迈克尔·威廉姆斯,杰瑞米·艾恩斯,布莱丹·格里森这样的演员,使出莎士比亚的浑身解数,却只能在中二爆棚的世界里念着中二爆棚的台词,如果这样也能够视而不见的话,您是真爱,真爱无敌。
没有任何规矩禁止历史题材电影不能跑跑酷玩杂耍,但对一部电影,以及电影观众来说,肤浅的虚构世界和愚蠢的正邪对抗,是不足以撑起一部有着雄心壮志的游戏改编电影的。
Not attractive nor connected. 《刺客信条》就是游戏改编领域的《灵魂战车2》,视觉语言上的高度风格化是一招险棋,但是很遗憾,过于羸弱的底子,令这招没有奏效。
在最近看的恐怖片中,《生存游戏》可以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故事讲的是一青年在测试一款叫做stay alive的恐怖游戏时,离奇身亡。其好友(男主角)在遗物中发现了这款游戏,为纪念死去的好友, 决定和几个朋友一同将游戏玩通关。在游戏的过程,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在游戏中死去的游戏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居然以和游戏中同样的死法相继被杀掉。在发现这一秘密后,为了生存,大家不得不继续玩下去。最终,在现实世界里击败了Boss,保住了性命。这个Boss 本身就相当恐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匈牙利血腥贵妇伊丽莎白.巴瑟里(Elizabeth Bathory)。这女人为保青春,残害了六百多名少女,食肉浴血。电影结局一般,同许多恐怖片一样,结局预示着新危机的开始,这款游戏正式发行了!
整部电影没有美国式的血腥(据说未剪切版的很血腥),但是恐怖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当游戏与现实交叠时,画面变得昏暗,再配上恐怖游戏中非常经典的铁器磨擦地面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不由想起前段时间玩的两款游戏《silence hill》和《silence hill original》。寂静岭系列的标志就是阴霾的学校与医院,恶心的`丧尸(其中丧尸护士可以说是恐怖游戏的经典之作,名声在外),低沉的背景音乐,挑战玩家的精神极限。
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那是什么感觉,整个过程中神经都是绷紧的,紧张得很过瘾。电影版的《寂静岭》除了比较血腥外,完全没有把这种恐怖氛围体现出来,而《生存游戏》做到了。据说,这部电影的场景来源于另一款很有名的游戏《zero》,有时间一定下来玩玩:)。呵呵,希望不要被吓到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