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 正文

道德情操论经典语录

时间:2025-09-23 21:02:47

1亚当·斯密的理性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对经济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他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奠定经济学的基础,到今天经济学的研究者还在不断拿出来学习研究,并不断得到新的收获和启迪。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作为斯密的第一部著作,斯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他认为人是自私的,但人的自私不是纯粹的,人还有同情心,有利他的一面,“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对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经济自由没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别是在其鼎盛时期。如果贪婪肆意猖獗,人们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如果客观的逻辑和合理性成为每一个不公正结果的庇护所的话,人民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个人这一概念是随养相互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才形成的。道德规则不仅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其相互关系。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的话,社会将会崩溃。”亚当·斯密一生中曾五次修改《道德情操论》,到1790年斯密去世前几个月第六版才而世,可见斯密对这本著作非常重视,其本书中的思想也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哲学和法学是基础,经济学是其核心,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知出版,1786年斯密修改的第四版而世,这也是斯密修改的最后一个版本。

“经济人”这个概念不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但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经济人”假设思想的经济学家。通过对18世纪初英国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商人进行观察,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性,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利己的,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利益会促使他去寻找最有利的用途,避开最不利的用途”。对财富的追求是每个社会的大多数有用劳动力行动的动机。斯密还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他指出分工使得劳动变得专业化,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能够得到提高,相同的时间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分工还可以使得劳动者省却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工作的时间,分工从事单一工作有助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总之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生产更多产品,“劳动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处,它最初却并不是由于任何人类的智慧,预见到并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带来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是非常缓慢的和逐渐的结果,这是一种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彼此交换出于人的利己动机,在交换中人们发现,从事单一工作要比从事所有工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人们专门去做一项工作,分工就出现了。由于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通过分工使自己生产专业化而扩大了产出,社会总的产出也增加了,每个人都通过交换消费多种商品,使得远比自己一个人生产自己消费的所有商品要更有效率,能消费更多商品,利己的“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每一个人都不断地竭力为他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诚然,他所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宁说必然地导致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会的使用方法。”通过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自利的“经济人”推动社会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求:即个人理性、自利心和市场自由(看不见的手)。在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下,“看不见的`手”(市场)会使整个经济在人们追求私利的同时达到最优。在斯密思想中,经济学和道德哲学、法学是密不可分的,自利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选择,“经济人”并非只是自私自利的人,有利他心的一面,受自身人本性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受法律约束,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并没有指出是完全自利,具备完全计算能力的人,受道德和利他性,的影响,斯密的“经济人”会做出非个人最大化的选择,并非完全理性

2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纳骚·威廉·西尼尔(1790-186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英国当时的政治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斯密去世那年西尼尔降生,西尼尔也提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西尼尔一生主要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绪论》、《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等。西尼尔主张政治经济学脱离价值判断、政策宣传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依赖的一般事实可以概括为四个“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

2.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去的更多的财富(收入效用最大化原理)。

2.2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使得人们当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会自行限制人口增长(人口原理)。

2.3劳动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力量可以借助所生产出的产品继续作为工具,可以无限制的增加(资本积累原理)。

2.4农业劳动技术不变条件下,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时,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边际报酬递减原理)。

西尼尔认为四个基本命题中的第一个是意识问题,其他三个是观测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问题的注解,所以他的经济学基础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西尼尔还反对古典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全部利润是最后一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主张节欲论,认为节约是牺牲当前的享受,和工人的劳动没有区别,应该得到相应的利润作为补偿。

【2】: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It is nt fr the benevlence 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r the baer, that we expect ur dinner, but fr their regard t their wn self-interest. --亚当·斯密 《国富论》

【3】: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4】:包含着某些真理因素的谬误是最危险的。 --亚当·斯密

【5】: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 --亚当·斯密 《国富论》

【6】:财富是交换劳动的权力。 --亚当·斯密 《国富论》

【7】:人天生,并且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亚当·斯密 《国富论》

【8】: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亚当斯密

【9】:做同一种生意的人们极少相聚,除非为了共谋反对公众或抬高价格 --亚当·斯密

【10】:劳动技能的影响要大于有用劳动占比的影响,文明社会里产品的数量更多可以表明这一点。 --亚当·斯密 《国富论》

【11】: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 《国富论》

【12】:意识到被人所爱,自有一种满足感,对一个心思纤细与感觉敏锐的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带给他的幸福,比他或许会期待的那一切可能从被人所爱当中得到的实质利益更为重要。 --Ada Sith 《道德情操论》

【13】: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亚当斯密

【14】: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消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亚当斯密 《国富论》

【15】: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 --亚当·斯密

【16】:在竞争中,个人的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 --亚当·斯密

【17】:只要有了和平、低税收和宽容的司法当局,一个国家要达到最高富裕水平不需要其它东西。 --亚当·斯密

《常识》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悦己》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我读》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你不能主动,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平淡和缓地应答,你不该成为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节性阵雨的沙漠植物。

《我执》

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迟疑畏惧,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还同时和自己的记忆谈判、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过去的陌生人。

《我执》

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

《我执》

所以他是一个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因为喜欢孤独的人必定也喜欢爱情;因为唯独在爱情中,才能最圆满深刻地体会孤独,而且这还得是不可成就不会成就的爱情。就这么闭户独居,你不会感到孤独;但是在一个人的怀抱与自己的小房间之中拉锯,且终于舍弃前者回到密室,你的孤独才是完美的。

《我执》

真正的作品是不表达什么也不沟通什么的。正如瓶中信,在完成的那一瞬间,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也中断了和读者的关系;存在,同时又消失在无始无终的海洋之中。

《我执》

等待情人的电话总是难熬,特别是当你留口讯,对方却保持冷静,爱理不理的时候,所有人际来往,莫非一种应答关系,不回电话的就是主人

《我执》

比如仓颉造字,据说在他造成第一套文字的时刻,“天雨粟,鬼夜哭”。天何以雨粟?鬼又何以夜哭?因为自此以后,它们无所遁形,它们的真实被文字套牢了。

《我执》

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我执》

故事,故去之事。天宝物华,盛世遗风,痕迹全留在一盏灯一管笔身上了,作者的责任就是把握这点前朝余留的幽暗微光,在未来的无尽黑暗里往回照出一点回忆的朦胧。

《我执》

以前我曾经认为师生恋没有更深层面的问题可言,如果学生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因为一个人很博学而去爱他,是很无聊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为了这个原因去爱一个人的话,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好好读书呢?那样自己不也可以变成一个很博学的人吗?后来我才了解,原来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有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

《我读》

当你想和一个人从头来过,想要创造新的自我,却又不可能割断那不忍让它保存的记忆,就把它沉入水中吧。

《我执》

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奢华与教养》

“‘自我’根本是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

《噪音太多》

怨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种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毒蛇般地折磨和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与价值观。所以要隐忍不发,是因为有这种情绪的人根本没有发泄报复的能力。

《常识》

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

《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

我不能不想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那个著名譬喻,他说:一个有人性的欧洲人要是知道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或许会感到伤恸,并且沉思当中的悲剧意义;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回到日常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意思是人类在理性上会接受一套普世的价值,但是在感情上却会受限于具体时空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发展自己感情上的道德想象力,要能同情共感地体会他人面对的处境。

《常识》

说到反省一个国家的心态,鲁迅数十年前写下的“阿Q”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有力的象征。阿Q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的才妙。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常识》

人在孤独之中,特别是夜里,听着歌手以现代录音设备所赐的低吟技巧泣诉(从前唱歌的人使用横膈膜,而非喉咙),你会以为他是你认识的人,正伴和着你的寂寞和思念。重点并不在于世界上是否只剩你俩,也不在于他唱的是不是他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在于他和你参与了这个情感形式的游戏,丰富且填满了它。爱情是一种幻觉,情感形式亦然,但它们的效应是真的。

《噪音太多》

有些人似乎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含糊的“西方反华势力”,以为西方主流媒体一定也是听命于政坛的反华派甚至政府本身。其实那些媒体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它表现出深植的偏见和意识形态机器的共识运作。 ……有事更要命的或许是媒体人那种未经反省却又自命正确的价值观。照听命的价值观形成的潜在共识,政府是个压迫人权的政府,中国传媒也是不可信的宣传机器,所以中国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省自觉。

《常识》

只有实际的行为才配得上道德判断,所以单恋,其实是超越善恶的爱恋。

《我执》

“极端的美是摧毁性的,人工不可制作,也不能负担。万一它偶尔在某一刻出现在人的身上,那是不祥的。”

《我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