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
2、《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孙武《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4鲁迅《狂人
3、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国--克里姆林宫中国--故宫
4、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童年的朋友》节选自《童年》,体裁小说,作者高尔基,是苏联(国籍)作家,他的代表作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一面》作者阿累,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文中提到的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写的《毁灭》是一部长篇小说。
3、《我的老师》作者魏巍,原名魏鸿杰,现代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长篇小说《东方》。
4、赵普是北宋(朝代)政治家,关于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文中“太祖”指赵匡胤。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6、《月迹》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世情小说,描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7、《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8、《列子》的作者是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人。
9、《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文章的作者是魏学ィ明末人。
10、《为梦想,相约在北京》主要讲的是第二十九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相关内容。
11、《为学》选自《白鹤堂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文学家。
12、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写道“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宋祖”指赵匡胤(人名),“风骚”原为《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13、《〈礼记〉一则》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时代) 儒家礼学论著选集。
1、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 )。
2、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经历十年艰辛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3、我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是( )。
4、被称为“一代词宗”的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是( )。
5、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代的( )。
6、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白话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
7、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8、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 )和( ),他们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 )。
9、《春秋》三传是指( )、( )和《谷梁传》。
10、公安三袁是指( )、( )和袁中道。
11、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 )、俄国的( )和美国的( )。
12、“三言”是指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的三个话本集:( )、( )和( )。
13、王勃、杨炯、卢照邻和( )并称为“初唐四杰”。
14、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15、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指吴沃尧(又叫吴趼人)的( )、李宝嘉的( )、刘鹗的( )和曾朴的《孽海花》。
16、元杂剧四大悲剧指关汉卿的( )、马致远的( )、白朴的( )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7、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 )、白朴的( )和郑光祖的( )。
1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 )、( )和( )。
19、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 ),莫里哀《悭吝人》中的(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 ),果戈里《死魂灵》中的( )。
20、“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对司马迁的( )、班固的( )、范晔的( )和陈寿的《三国志》的总称。
21、我国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
22、杜甫的“三吏”是( ),“三别”是()。
23、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 )和( ),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 )和( )。
24、最能体现新文学实绩的小说集是( )的( ),诗集是( )的( ),长篇小说是( )的( )。
25、1930年3月,进步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和曹禺的剧作( )和( )。
26、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淮南子》( ),《三戒》( ),《秋声赋》( ),
《容斋随笔》( ),《游子吟》( ),《剑南诗稿》( ),
《西厢记》( ),《官场现形记》( )。
27、写出下列作品的作家及其国别:
《丑小鸭》( ),《简爱》( ),《源氏物语》( ),
《静静的顿河》( ),《茶花女》( ),《怎么办》( ),
《三个火枪手》( ),《巨人传》( )。
28、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 )、( )和( );按情节繁简和结构分为( )、(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为(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 )、( )和( )。
29、阿Q的( )使他常常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满足状态。多年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
30、莎士比亚名剧( )描写了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父亲、骗取他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是( ),曲作者是( )。
【参考答案】
1、《论语》,2、《史记》,3、《战国策》,4、李清照,5、陶渊明,6、《狂人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