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1.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3.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4.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5.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7.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8.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9. 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0.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1.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2.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3.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4.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5.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6.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7. 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8.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9.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0.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1.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2.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23.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24.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5.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6.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27.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28.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29.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30.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31.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32.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33.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4.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35.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36.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37. 未成佛果,先结善缘.
38.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9.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40. 你硬把单纯的事情看的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41、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42、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43、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44、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4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4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8、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49、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0、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佛的大能力,也只能做助缘而已,修行成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努力。
逃离困境就是远离菩提。逃避现实的困境,就是逃避菩提、远离菩提。
要知道,食物就像药物,都是在情欲与贪欲之外,它并不是为了力量,也不为夸耀,或心智的扩充,它只是为支持你的身躯。
与其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不如说是人类创造了上帝。
好的举止是由许多小的牺牲构成的。
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得罪君子,其为怨浅;得罪小人,其为祸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则智慧丰饶。
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得比较烦恼。
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
大地最卑贱,万物依之而生。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如木工调直木,弓师矫正箭直,造沟者疏导水,贤人调御人心。
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安乐。
大乘,是菩萨的净土,安住于大乘,便是安住于净土。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内心能不受欲望的冲激与勾引,烦恼自然减少。
光用钱布施是不能成佛的,要回光返照我们这颗心,去除妄想、去除执着,证入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智慧,才能够成佛作祖。
贪欲其实很苦恼,凡夫迷惑颠倒误以为乐,智者深见其苦。
感恩每个人,用感恩心过日子,舒畅多了。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贪求,是最严重的贫穷。
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保任,就是悟后保持妙用现前。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每一件善行,都是引人至天堂的一级台阶。
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才受尊重。
认命比抱怨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除认命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个人有什么委屈或者道场有什么争执,要想想看整个佛教的兴盛为重要。
善待你的敌人,你的敌人自然会消失。
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每个人的心,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我们是佛的弟子,应当时时刻刻以整个佛教的兴盛为考量。
凡事心存和乐,而不厌烦暴躁。
重复训练正念,才是了生死的第一正法。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即使是一声轻轻的赞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真理并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
「无我」才能如实了知,诸事本末,「无我」方能确保不曲解人意。
学佛除了智慧之外还要有勇气。
一味的忙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在忙些什么。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愚者求师之过,智者从师之长。
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
不二过的人,每天都拥有新的生命。
人生就像尾巴一样,长度并不重要,好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多多鼓励,必定胜于大大责备。
将你的生命投资于别人身上时,你就不再只是一个人了。
处世无奇以率真为本。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令我们烦心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躲得了一头大象,可是却躲不了一只苍蝇。
人并非生而贵,而是因其行为而贵。
空的思想,是佛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
当死亡来临时,你所面对的,是一生所造邪恶的负担。
用空性思想去修习忍辱,那么我们的忍辱,才能够与佛陀所说的忍辱相应。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见性之人在生活中,是既现实、又超越。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不要立志成功,应该要立志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卧室,患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监狱。
起烦恼时,要回光返照—退步原来是向前。
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真正的佛是什么呢?觉悟的心,一颗觉性,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举凡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当你闭上嘴巴,苍蝇就永远飞不进来;当你不开口的时候,恶业就不能对你造成威胁。
真正享受生活,是不经过任何比较的。
「认识你自己」,那么生活就会简单多了。
自己觉得很行,就是一种负担。
执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是最殊胜的,叫做偏见。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处。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莫只见别人眼中的小草。而未见自己眼中的木梁。
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去做,才会相应。
当你贫穷时,那就用身体去布施,如扫地、洒水、搬东西。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布施。
佛法是什么?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千金难买赤忱心。
布施时心不恭敬,犹如在沙漠上种植谷物,得不到丰硕的果实。
体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责人,先责己于人,是名君子。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与一切对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实可御虚,拙可制巧。
找到自己的工作,乃是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懂得生活的人,连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第一次作善事,要靠努力来完成,而一再重复你的努力,「善行」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以平等心,过著没有欣厌取舍,没有祸福得失的生活。
有非常之胆识,始可从事非常之事业。
众生造业的勇气,是很可嘉的。
睡眠,是坟墓的外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你认命比抱怨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训练自己的定力,能使你处于乱中而不动,处于顺境而不逸。
钱总是在那里,只是口袋不同而已。
人睡著了,梦境就真实不虚;人不觉醒,世俗琐事就成为致命的葛藤。
执著近于迷惑。
天地间之事,有甚多为你观察乃至梦想所不及者。
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事情本身并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是我们的思维令它如此。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休。
眼睛别老是睁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后哪一样是你的。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当我们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最好采取尊重的态度,否则会更显我们的无知。
要听两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经验的人。
艰困的环境使人成长、成熟,从艰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能体谅别人。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时间是最苛厉的暴君,无情地抽取我们的健康、体力、容貌、才能以及生命本身。
用无住的心去为一切善,就通通是本来面目的现前。
稠人广众之中,不可纵口议论,非惟惹祸,抑亦伤人。
做人就要敦伦尽分地活在责任、义务中。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佛法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就是本性,天上天下,只有自己的清净本性,可以作依靠,包括释迦牟尼佛都不可以依靠的。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人生在历史上只是一刹那。在短暂的时间中,应好好体会生命的美妙,而不是把光阴花在竞长短、争雌雄。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人有可能逃过法律制裁,却不可能逃过因果业力。
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没有大智慧的直观,所说的客观,也是一种主观。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必太杂,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
因果是:下雨天不带伞,就一定会淋到雨。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闻恶,不可即嗔,恐为谗夫泄忿;闻善,不可即亲,恐惹奸人近身。
禅学重要到没有它没办法成佛。
世间人叫命运,修行人运命。
果实的职务很尊贵,花朵的职务很甜美;可是让我坚守叶子的职务,谦逊地奉献浓荫吧!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会收获品德;一个人若种下骄傲的种籽,他必收获众判亲离的果子。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世间一切都是暂借我所用,却非我所有。
一枚硬币,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阳光。
地狱不为苦,不了自心为最苦。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灵魂,都是善与恶的交战地。
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能享受到生活之真正乐趣。
用感应来度众生,有一天会让众生失去信心。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著为了什么?
智慧虽然无形,却能丰富你的生命。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伤害大于对受害者太多了。
世界间有三种人:
世上最可悲的事,就是背叛你自己的良知。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执幻为真。
未来是属于勤勉于现在的人。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伤人之身,易医治;伤人之心,最难疗。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与念头,做个正正当当、俯仰无愧的人。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觉得寂寞。
贪婪的火,灼伤了你的良知。慈悲的水,清凉在你的心中。
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教育。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颜料画虚空,不显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烧干大河水,摩擦柔软皮,不能发出沙沙声。任何言语于我心,我心亦如是。
忍辱多福。
在老鼠眼里,猫就是狮子。
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
妄想对是生命无谓的浪费。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一】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二】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