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乔家大院经典说说 正文

乔家大院经典说说

时间:2025-05-06 11:36:50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张艺谋在乔家大院执导拍摄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因此而名扬四海。前些年,一部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全国播出后风靡全国。作为一个似乎与乔家大院很有缘的乔姓人,我对乔家大院由感兴趣到向往,心中蕴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亲自到乔家大院去感受一下。去年冬日的一天,我如愿以偿。

急驶的大巴在乔家大院附近刚刚停下,我的心中就生出了一种难以明状的亲切感,乔姓人看乔家大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放眼观望,周围到处都是悬挂着“乔家大院”牌子的酒店及其它各类店铺,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旅伴们七嘴八舌风趣地对我说:“老乔,这回到你家了,好好看看你的家啊!”“你打算怎么招待我们?”我一边兴高采烈地回应着,一边和他们簇拥着来到了乔家大院的正门。抬头一望,右方挂着一块不太清晰的“山西AAAA级著名旅游景区”的牌子,围墙上留下了斑驳痕迹,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我这个摄影爱好者已顾不上照相了,便迫不及待地跟随导游走进了这个神秘而又真实的乔家大院。

导游介绍道:“乔家大院是山西4A级著名旅游景区,于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又名叫乔‘在中堂’,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邸。”听着导游的解说,我用数码相机拍下了乔家大院建筑注释:内分6个大院,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布局宏大,工艺精美,观其外,如城如堡,高大雄伟;察其内,如宫如殿,威严高大,富丽堂皇。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居民建筑的一颗明珠”,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刚走进乔家大院,我心中就产生了不少疑问:乔家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势力?能建如此豪华的住宅?带着这些疑问,我便请问导游,美女导游不无感慨地说:“乔家原是清代晋商巨族,发迹于清乾隆初年,衰微于民国末年,前后称雄包头商界200余年,故有‘先有夏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誉。盛极时,统领几十个字号,横跨几百万平方公里,拥资千万两白银,可以说财大势雄。在乾隆至民国的200余年间,乔家几代东家和掌柜在北中国商界、金融界呼风唤雨,真可谓弄尽风流!”

深入乔家大院,有一种古朴典雅之感,院内青砖灰瓦、雕梁画柱、雍容华贵。标准的清代四合院建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整个设计呈“双喜字”形状;屋顶排瓦煌煌,美不胜收;门楼斗拱翘然,妙不可言;院墙壁垒巍巍,高不可攀。院内有院: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跨院。院内门窗、橼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独具匠心。院内砖雕、石刻、木雕等到处可见,和合二仙、四时如意,五福临门、八仙献寿等彩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连房顶上的140个烟囱也没有一个雷同的,真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沿着用青砖铺就的甬道走进乔家北院,更是另一番景象。两座主楼坐北朝南,名曰明楼,巍然矗立,傲然俯视,其高大之形如山如岳;其雄霸之气如君如王。明楼上悬“光前裕后”匾额,彰显出主人雄视千古的大气。走进楼内,古朴典雅的装饰映入眼帘,特别是后墙东西两侧的两挂门帘,更加引人注目。导游介绍道:“这两挂门帘后面并没有门,它后面只是主人设计装修了像门一样的两面镜子,这样既显得室内空间比较大,又使来客以为还有两间卧室,留个悬念呢!”最后,导游幽默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地的一句成语叫‘墙上挂门帘——没门。’”众人听了,都会心一笑。

走进乔家南院,布局宏大,结构精妙,如园林之幽美,如宫殿之辉煌。特别是屋顶护栏和墙壁门头上的雕刻美轮美奂。砖雕葡萄,枝壮、叶茂、葡萄繁,鲜美鲜活,真乃砖雕之神品。砖雕兽头像,其状特异,兽之形态;其态特异,兽之神韵。其天兽耶?其仙兽耶?砖雕小门,雕饰精美,颇为雅气,冠名“洞达”更见雅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有两幅书法极品,一幅乃赵铁山书法,是乔“在中堂”主人乔致庸孙婿、近代著名书法家所写,文词之优美,书法之韵美,砖雕之精美,令人赞叹;另一幅是百寿图,是乔“在中堂”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用篆字书写,能工巧匠雕刻于墙壁上,百寿图上还配了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为“履和”,相传是清廷陕甘总督、军机大臣左宗棠来乔家时撰写。

“雕梁画栋底蕴厚,古色郁香犹为珍。”庞大的布局结构,精美的雕刻彩绘,高耸威严的院墙,乔家大院无不显示出一种贵族的气派,真可谓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民俗学的殿堂!

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在乔家大院的古老的石板甬道上,听着导游娓娓的解说,进出数不尽的门槛,看着青石砖瓦的古宅,心中生出无限的感慨。千年风雨沧桑,茶马古道上已经寻觅不到了晋商的足迹,惟有这一座座庭院记录着百年的辉煌与荣华。我想,乔家大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建筑群的宏伟壮观,不仅因为它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体现出的精湛的民俗建筑技艺,更重要的是它独领风骚的晋商文化、“汇通天下”的雄心胆魄和“五世而衰”的教训,让你在斑驳间透视它昨天的繁华,在陈旧里回味它厚重的历史,在沧桑里解读它的内在精神……

2.有才华、性格又温柔的人往往不漂亮;才貌双全的,自恃聪明漂亮的人又很难温柔;而漂亮温柔的人多半没什么才华。

3.不要去恨你爱过的人,不要去等他可能回头。

4.男人,易承受不住幸福的考验;女人,易承受不住痛苦的考验。

5.不要过于天真和幼稚,因为婚姻不是一个坦白的地方,而是一个外交地。

6. 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不只是为了自己或者只是为了对方。

爱情不是奉献自己毫无所求,而是相互扶持走到天长地久!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对方。

7.那些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的人,到关键时刻就会溜走。

8.强迫和乞求来的爱情是不牢固的。

9.有爱情没有成为夫妻是人生一大遗憾。

10.老年人容易怀疑真的,青年人容易相信假的。

11.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人生最大的麻烦和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

12.有人说,人到了50岁以后,宜清闲,不宜急进;宜藏锋,不宜露势;宜口讷,不宜激辩;宜淡出,不宜雄起。

13.朋友就是财富,有时一句话就能帮助你扭转乾坤,人际关系是生产力啊!

14.保守一个秘密比传播一个秘密更有价值。

15.智者无言,无言自威,不要信口开河,要勤睁眼睛慢张口。

16.为痛苦失意的人说一句安慰同情的话,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

17.长寿之人都是不苛求别人的人。

18.有人说,认识一个人要机缘,了解一个人要靠智慧,以后和睦相处要靠宽容。

19.真理也需要掩饰,赤裸裸的真理会刺耳,选择适当的方式说真话,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20.学会分辨小人,因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十个君子还要麻烦。

21.人与人之间过多的猜疑和防备是不必要的社会运行成本,是自己折腾自己,并最终使自己丧失幸福。

22.事临头三思为妙,怒攻心一忍最好,退一步海阔天高。

23.人在困境、险境、绝境时最需要别人帮助,因此**之美真是功德无量。

24.常见到以德报德和以怨抱怨,而高尚的人能以德报怨,缺德的人才以怨报德。

25.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更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26.山西乔家大院的对联——“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27.谁能够准确把握住不做什么和做什么这条人生底线,谁就能够站稳脚跟,抵住**,这也是人生浮沉的分界线,事业成毁的关键点。

28.有人说,要学会交往,因为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但是也要学会独处,缺乏独处的能力,耐不住寂寞,离开人就活不下去,也是一种灾难。

29.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

30.不要生气,不要失望,不要欣喜若狂,一切都会过去。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就是在这时节我再次走进了位于大雁塔西北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排队、领票、安检,我满怀期待地步入了博物馆正门。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修筑的唐风建筑群落,气势雄浑,古朴大气。一进博物馆院子,东西两侧草坪上四株怒放的西府海棠在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这树形如巨伞,粉白花朵,密密匝匝,在阳光下灼灼闪耀。花朵从七八米高的树冠倾泻而下,形成几帘花的瀑布。钻到花荫下,我才看清这粗壮的老树,主干到一米高处便分成四五个枝杈,黑色的枝桠如虬龙盘旋而上,奔向蓝天。许多游人膜拜这吉祥的神树,祈福的卡片挂满了树枝,春风吹拂,卡片摇摆,落英缤纷。在和暖的阳光里,在花香浮动升腾的气息中,我步入了那存放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展览馆。

时间如流水,拍打在岁月的河岸上,大浪淘沙,留下几枚精美的贝壳,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足迹。在幽暗的灯光下,在封闭的展柜中,磨制尖锐的石器,散发着泥土味道的陶器,绿锈斑驳的青铜器,光泽温润的玉器,稀有的蜜色宋官窑瓷器,清雍正皇帝的祭红碗,一件件珍宝,从一楼展厅陈设到到三楼展馆,带领我穿越时光隧道,清晰地看到人类在陕西这片古老土地上前行的足迹。

我凝视着玻璃柜中的一个陶罐,尽管罐沿有豁口,颜色是陈旧的土黄色,我还是一眼看到了罐身上两条红色的鱼儿,鱼尾轻摆,穿越岁月的尘埃,正向我游来。也许,那时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洞外豺狼在嗥叫,但在那个陶器模具上,他们依然耐心地用小木棍画下了在水里游动的鱼儿,既然抓不住那从指间溜走的精灵,那么就让它们在瓦罐上游动,随时随地触手可及。那笔画简洁的游鱼,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和母亲,她们每次亲手衲得一双普通的千层底鞋,在白色鞋底子上都要用黑线绳子绾了一排排三角形的荞麦疙瘩花。“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呐?”“好看嘛!”好看就是美哦。那陶罐上的双鱼告诉我们,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走在了追求美的路上,美在劳动人民的手中一代代传承着。在历史博物馆里,一件件或质朴或精美的器物,都用花鸟鱼虫日月星辰花纹来装饰,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光潜老先生《谈美》中所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的脚步再慢点,让我多看一眼豆(一豆羹的`豆,豆是器具)底美丽的镂空花纹,让我再细细观赏铜觚上飘动的白云纹饰和隆隆作响的雷花纹,倾听编钟上从金戈铁马的战国时期传来的悠扬古乐......

秦汉时期的展物异常丰富,从兵器戈矛戟到兵车零件榖轭辐辋,从盛煮饭食的箪豆鼎鬲到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阵型,每件展物,都让人叹为观止!秦在陕西崛起并最后统一天下,所以文物就异常丰富。一件秦时期的铁质犁铧,让在农村长大的我很是兴奋,从青铜时代到铁器世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展柜中的铁犁铧呈倒的“人”形,长约五寸,铁制部分约一寸宽,埋在地下时间久了,上面的铁锈似乎手指一碰,就会掉渣渣。这造型,异常熟悉,30多年前我家就有木头的弯曲犁,犁尖呈飞翔的三角形,铧是明亮的坡形,与眼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犁铧并无大区别。田野里,套着轭头拉犁的黄牛,高举鞭子扶犁前行农人“嘚咻——”的吆喝声,脚下新翻的土地松软潮湿,是永远定格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劳累一晌,农人并不着急回家,而是找来一片瓦砾,将犁铧擦拭得明亮如镜,犁铧是农人的宝贝。进入21世纪,弟弟买了一台东方红旋耕机,夏秋时候出外劳作。他告诉我,在户县耕地时,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平坦坦的八百里秦川,一排排弯月形的犁铧插进地里,在拖拉机轰鸣声中,黄土在脚下翻滚,那一刻感觉自己开着轮船在大海上劈波斩浪前行,过瘾得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从一个小小的铁犁铧发展到现代化的旋耕机,大批中国农民终于放下了沉重的农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幸运的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农业的过去,现在,我还可以畅想更美好的未来!

一片浑厚古朴的老瓦,一方沉重结实的空心砖,一块块雕刻精美的瓦当,让我目不暇接。秦砖汉瓦,曾是中国建筑的巅峰,这样珍贵的文物,在我的家乡曾经俯拾皆是。铁王乡的凉武帝村,是汉甘泉宫遗址,三十年前农民种地时,一边锄地一边往地头扔瓦砾,遇见大块头的用镢头砸碎,边砸边骂道:“这瓦渣咋这么多呢?整得地里啥庄稼都不长!”多少精美的瓦当,就在这哐当哐当声中,粉身碎骨了。作家阿莹90年前后去铁王采风,吃惊地发现农民家里猪圈上的围栏杆竟是汉代的雕花石栏杆。小时候我去云陵脚下的大疙瘩村走亲戚,村民围着云陵旁新钻一眼井样的深洞看,上中学后,才知道那是盗墓者所为。可悲的是,当时满村老老小小没有一个人报警,任凭盗墓贼猖獗作案、恣意妄为。凝望着博物馆中的淳化西周大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1979年出土于我们县石桥镇史家塬村。多亏姚生民等文物专家的发掘和保护,才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没文化,真可怕,在文盲充斥的年代,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甚至因为愚昧无知而破坏,至今想起依旧心如刀绞!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今天,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收看《国宝档案》等栏目,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逐步增强,破坏文物的悲剧再也不会上演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说,走进博物馆,看得见的文物,让每个公民反省深思、头脑清醒!

泥火幻彩,唐三彩工艺精湛,神韵独特。我喜欢看那一匹匹骏马俑,马身肥硕,四肢蹬踏有力、鬓鬃飞扬;成批的骆驼俑,有的昂首嘶鸣,有的竟然驮着六人一组的乐队……那一个个人物俑,更是姿态万千:文官一脸傲气,睥睨斜视,武官目视前方,专注凝神,胡人俑就是活脱脱的现代西亚人,大胡子,高鼻梁。他们,是泥土烧制的俑,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穿透岁月,在向每一个参观者展示着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无数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向我们展示了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吸收着异域文明的硕果,昂然前行。今天,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走向未来!

在三楼展厅,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烤炉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赏。四方形的烤炉,底部炉齿,烤炉上方两端横放着两串烤肉,宽大的烤肉签,圆嘟嘟的肉块,似乎搁几块点燃的木炭,肉香就会混合着孜然味随风飘来。古人,也喜欢烧烤啊!是不是和今人一样,炎夏坐于街头吃肉喝酒大声谝呢?一对金代陶制相扑俑,让每位观者忍俊不禁!两个人俑,和今天大家见到的日本相扑运动员一样,从头到脚肉乎乎的,胸部乳头翘起,全身上下只穿了丁字裤,裆下一大坨肉,俩人手交叉放在小腹前史,面部表情凶狠,眼珠子外凸,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相扑这项运动,在现代是日本国粹,在中国汉代兴起,在11世纪金国时期,已经非常普及了,所以才会在渭南出土这样的文物。历史,在博物馆里,不再是遥远的年代,不再是索然无味的事件,历史和我们离得这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岁月是一条河流,今天我化作一条鱼儿,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窥得几朵美丽的浪花,让我欣喜若狂!我又伫立海棠树下,像只蜜蜂一头扎进花的海洋,拼命地吮吸着历史的醇香滋味,沉醉在这珍宝馥郁的花香中......

走进历史博物馆,让历史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