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感叹,中高考真的离我们很近了
书桌上推着数不清的卷子,陪我们度过了那些数不清的日夜
有想放弃的时候,有想呐喊的时候
但最终,我们坚持了下来
只有战胜了过去的你,才能赢得中高考
在中高考的最后的时光,用“他们”的故事,给你中高考的力量!
上海高考倒计时3天,中考倒计时17天
不要忘了初始目的
从前,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向他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往回走的时候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便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贪心的地主没有赶回来,因为他走得太远,累死在路上了。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人,他们虽然不贪,但是也走不回来。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挂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找木块,找来锯。还没有锯两三下,他说:“不行,这锯不快了,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锉刀。于是,他丢下锯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得给锉刀安个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拿起斧头去校园边的灌木丛寻找小树。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得磨一下。
磨刀石找来后,他又发现,要磨快那把老斧头,得把磨刀石固定好,必须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料,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我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挂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走完一段,不妨回头看看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干脆停下来,深思片刻,问一问: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这样或许可以活得简洁些,不至于走得太远,失掉自我。
每年的高考都会成为一段时间的热话,而今年的高考我作为一名考生家长,有更多的亲历和感受。
社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让人既感动也增加了莫大的压力。来汉中工作已六年有余,儿子也异地随读六年。高考临近时,亲戚朋友的电话不知怎么就多了起来,都关心的是儿子的高考备战情况,一番询问过后,免不了还要再三叮嘱,要怎样照顾孩子生活,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刚开始时,我还有许多的温暖和感动,但越到后,越感受到的是压力,我自己在想,要是考得太差,都对不起这些亲戚朋友的热心和关心。回到韩城后,家里父母更是一幅小心翼翼的样子,甚或连说话都要低压声音,小区大妈每日里怎么都不能叫停的广场舞也居然停了下来,静了下来,空气无名的紧张了起来。小区内外,街道上迎战高考的标语横幅更是无时的在刺激人的神经,社会各行各业的高考志愿服务者聚焦在各大考区校门口,交警出动那么多人,提早进行交通管制,出租车一路绿色通道免费接送考生,让人感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无比的温暖。据说,在韩城不知哪个考区,带队老师将带班学生的准考证都遗忘到在住的宾馆,交警知道这事后,立马用摩托车带着老师飞驰一路,赶在禁止考生入考场之前取回了准考证,几十名考生考试没有受到影响。此事听说后,无数的家长都感动的不知说啥,也再次让人感受到,在中国高考就是“天大”的事,考生及家长都有一种受宠的感觉,但也多了一份无名的压力。
接送、候场的家长,成了高考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寒窗苦读十多年,有孩子的努力,更有家长的心血,高考原本是孩子的事,但现在越来越演变发展成为家长的事。从高考备战,学校就会召开各种各样的家长会,给家长提诸多的要求。临到高考,家长更是后勤工作要全力保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无论工作再忙,也要请假陪孩子完成高考,当然这个时候单位领导大部分还是都“通情达理”的,在请假时一般都会“绿灯放行”。高考的第一场是家长来得最多的,中国人向来有讲究,也不知道,从哪流传过来的说法:说是高考送考的考生妈妈,穿旗袍可以让孩子高考“旗开得胜”;穿红衣服,有“开门红”的好兆头。于是,在各考点门口竟然成了考生妈妈“争奇斗艳”的好平台,各式各样亮丽的旗袍明显比往常多了许多。大红的、粉红的衣服也格外的多,格外的引人注目,妈妈们的穿着打扮不仅吸人眼球,倒是可以缓解一下家长们的压力。接送、候场的家长有开宝马、奔驰等高档小车的;有骑着破旧摩托车,自行车的;有穿着讲究的“贵富”,也有衣着旧时的“老农民”;他们都聚齐在考场门外,或坐或站,认识的,不认识的,这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都谈的是孩子的学习,都谈的是考试是上学的事。有的.家长谈笑自如,神色轻松;有的家长双眉紧皱,一脸沉重;有的家长神情激扬,高谈阔论;有的家长神情低迷,喃喃自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神态,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家长候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苦最累的还是孩子们。高考的主角当然还是考生孩子们了。高考在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能让你“光宗耀祖”,而且对于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可利用资源”优势的平民娃,是改变后半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键一搏。可能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些道理,他们还似懂非懂,但常期来自社会的影响,来自老师的不断强调,还有大多数家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导唠叨,足以让这些孩子能感受到高考的重要性,当然还有更大的压力。不知道有多少的考生先要倍受考前失眠的折磨痛苦,就两天、四场的考试压力就足以让他们难以承受,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下,还想再考出好成绩,那种心里的焦虑可以想象,但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不说远的,就在高考的第一天第一场考试中,在汉中,就有一名考生,听说是复读生,因为不堪压力,可能拿到手里的
2017年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后续还会有好多的事要继续,分数、报考、入学,在时间的延续中,大家的关注也会渐渐衰退减弱,高考这一热议的话题也会随着秋风吹起而飘散飘落,生活又将回归到原来的平静。
一切都会结束,一切还会开始,明年,夏来时,再谈高考。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