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塔尔寺作文【1】
八月二日早八点,我们从兰州西固区的一家商务宾馆出发前往青海湖。
汽车行走在兰州城内,各式各样的车辆如同甲壳虫一样爬在路上,走走、停停更像是蜗牛在爬行,甚至比蜗牛都慢。好不容易爬到东川镇,却东川镇的路面坑坑洼洼。走在路上如同不倒翁一样,一跌一晃真叫人闹心。
离开东川镇,来到黄河岸边。汽车沿着公路向黄河上游而行。看到黄河如同看到久违的老朋友,倍感亲切。我们将车停在路边,看那浑浊的黄河水向东缓缓而去。哦、我猛然意识到这水将要流经我的家乡——陕北延川。
我们继续前行不久,便是一座黄河大桥。我们向右拐来到了桥上,车停靠桥边,再一次领略黄河的风采。站在大桥上,看那水、看那山、看那景。看什么,什么美。再次的拍照、留影。我们告别了黄河、告别了大桥。我们驶入京藏高速公路。
汽车在京藏高速路上行驶,行至青海与甘肃交界处的收费站时,有两重型货车亲密接触,我们再次遭遇堵车,足足堵了有半个多小时。就在这段时间里,我收到儿子的短信,问我们到哪儿了。并告许我们西宁有个塔尔寺值得一看。还有在去青海湖的路上有日月山、倒淌河等景区也可以去看看。看到儿子的短信,我们便决定到塔尔寺一游。
车过了收费站,在青海的地面上一路畅通,再没有发生堵车现象。当我们路过西宁时,大约是一点左右。看到公路两边的高层林立。整齐而有序的排列,卫生也很干净。虽然没有经过城区。但西宁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宁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来到塔尔寺时大约是一点半左右。塔尔寺有很多的游人。我们把车放在停车场,走出停车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海。我们自然就来到这开满各色鲜花的山坡前。这里有很多游人在拍照留影。有许多人顺着山坡向山上走去。也有很多山上下来的人。
我们以为塔尔寺就在山上。就随着人群向山上走去。走到半山坡有个买酸奶和饮料的两个中年人。我们问塔尔寺在山上吗?他们告许我们塔尔寺在下面,顺手给我们指了塔尔寺的方向。沿着他们所指的方向望去。哦、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塔尔寺了。我们问山上有什么?他说山上没有什么。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塔尔寺的全景。我们买了几瓶酸奶和纯净水。就再也没有上山。
山上下来,景区外商铺林立,商贩云集。游客在那里讨价还价。我也在那里买了一顶藏族帽子,老婆买了一顶草帽,两件披肩,一件给女儿,一件给自己。牛肉串、羊肉串也来了几串。
进入塔尔寺这里真可谓是人满为患。人们排着队从一个大殿里进去、出来,再从另一个大殿里进去、出来。由于我对塔尔寺没有多少了解,听讲解员讲了很多,我也没有记住多少。一个感觉这里的建筑很辉煌,很古老。我根本就没有记住我游览了那些殿宇、那些塔。我也说不清楚这些殿宇、这些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
在这里走进大殿,便是烛火缭绕、一片赤诚之心。走出大殿,便是芸芸众生,手拿相机卡卡拍照。在这里我看到了人们对佛的赤诚与崇拜。
也许烛光升起的地方,就是佛光普照的地方。也许佛光普照的地方就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我在这里看到了鲜花。本不太信佛的我,似乎感觉到了佛的存在。在转经筒前,我真诚的转过了每一个转经筒。在佛像前我双手合十真诚的祈求“佛祖”对我及家人的保佑。
在塔尔寺里面转了几个小时,才转了几个殿堂,还有很多殿堂没有去走、没有去看。五点多我们离开了塔尔寺,前往青海湖。由于在塔尔寺停留的时间太长,日月山、倒淌河便没有去成。这应该是我们这次旅游的一个遗憾。
游塔尔寺作文【2】
藏传佛教是藏族同胞们信仰的一种宗教,为了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我们乘车驶上了银白色的像一条长哈达一样的公路,它带上我们驶向通往塔尔寺的路,塔尔寺,我来了!
初至塔尔寺,我觉得塔尔寺没比普通的庙宇大多少,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我错了,塔尔寺是格鲁教的发源地,也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传闻说宗喀巴大师出生时,***妈正在放牧打猎,她凭直觉用藏刀割断自己的脐带,生出宗喀巴大师,流了不少血,后来她发现在自己生孩子的地方长出一棵在高原极为罕见的佛教圣树——菩提树!并且每一张菩提叶都像佛主的第七化身——狮吼的形状,并且还有十万片叶子,于是后人将这十万片叶子比喻成了十万件功德,七岁时宗喀巴大师削发出家,13岁时转至西藏,开创了格鲁教派,便永远没有回来过,他母亲听取了一位高僧的意见和当地信徒一起用石头把树给包起来,之后宗喀巴大师的徒弟——四世用银包了一圈,于是就变成了大银,保留至今。而那树一直长到了塔外又连出一棵树来,令人惊叹!
在主庙外,更有一些信徒在对佛主拜十万个“五体投地”(一种祭拜的方式),表明对佛主的敬重!
圣神的宗喀巴大师,令人敬重的佛主和金灿灿的大金瓦寺,让人捉摸不清的宗教……
塔尔寺之游【3】
今年“十一黄金周”,我同爸爸、妈妈来到了青海的西宁市。到了西宁市的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塔尔寺。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距西宁市25公里,是喇嘛教六大著名寺院之一,在全国及东南亚地区也享有盛名。它占地约600多亩,共有800多间房屋,是由小金瓦殿、大金瓦殿、活佛院、佛教大学、酥油花馆……组成。一到寺院大门,门口的如意八塔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有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七步,步步开朵莲花的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修成正觉的菩提塔……
看完了这些,我们随导游来到了小金瓦殿。小金瓦殿是这里的护法神殿,里面有一个“功德碑”,相传人们如果能把钱贴在碑上就能吉祥如意。离开了小金瓦殿,来到了大金瓦殿。殿外有许多磕长头朝拜的人。他们五体投地要磕十万个长头呢!所以这里的地板两三年就要换新的。
殿内,这里的佛像面前不点香,而是摆酥油灯。离开了这里,我们又来到了同壁画、堆绣、酥油灯花并称塔尔寺三绝的酥油花馆。在这里陈列着颜色各异、小巧玲珑的酥油花制品。酥油花虽然好看,但是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所以制作酥油花的人必须在旁边放一盆加有许多冰块的水,这是为了用冰水将手的温度降低。如果手的温度高于酥油温度的话,酥油就会化掉。
酥油花真是一门残酷的艺术。而现在在寺里已有三十多位僧人会制作酥油灯花塔尔寺的建筑和景物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一天也看不完,真让人叹为观止呀!
塔尔寺作文【4】
今天早上起来,发现天空湛蓝一片,一眼望不到边,就像大海一样,看上去世界就像反过来一样。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由于寺内有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而得名,是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进门,我们就能看到了八个塔式的建筑,讲解员说这就是寺院的标志:八宝如意塔。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
来到大金瓦殿,看到一座被保卫起来的大金塔,外部镶满了珠宝。讲解员说金塔里面就是大银塔,银塔里面还有石塔。这里就是宗喀巴的出生地,后来长出了一颗有十万片叶子的菩提树,现在菩提树还在塔的里面。
在塔尔寺有三样东西被称为“塔尔寺三绝”,那就是:酥油花、唐卡和壁画。酥油花是用酥油做的花,各种各样,花红叶绿,是喇嘛们在寒冬腊月里,用冻僵的手捏出来的,所以非常珍贵。什么是“唐卡”呢?唐卡就是用珍珠、玛瑙、宝石、翡翠等奇珍异宝堆砌起来的画像,现在只剩下了十八幅,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在庙宇的各个墙壁上都能看到壁画。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画面构想巧妙,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更不用说多壮观了。
塔尔寺真是个值得一看的名胜古迹,来到塔尔寺,让我开了眼界,我深感不虚此行。
来西宁之前,对塔尔寺的印象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很早就知道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酥油花、堆绣、壁画是其艺术三绝;模糊的是,毕竟一直从未亲临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圣神感,就像镜中月,水中花一般的遥远与渴望。
庆幸,这次青海行,让我终于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向其靠近,又靠近。
未及门前,忽然落雨了。漫天的寒风夹杂着细雨迎面而来,不一会儿,眼前的塔尔寺便罩在一片蔼蔼和苍茫之中,空气中到处弥散的清冷不由使人打了几个寒颤,但这一切,丝毫没有阻挡寺院门前的人潮入流,我几乎是在前后游客的摩肩接踵中被涌进来的。进去一看,偌大的寺院,人头攒动,喧嚣嚷嚷,而我属于独行客,心中不免有一点怅然,选择了一处稍微安静些的人流紧随其后。
路过如来八塔时,一位三十出头的当地导游吸引了我,她头戴蓝色的藏帽,身穿红色的藏服,肩上披着洁白的哈达,耳朵上,脖子上,手腕上缀满了藏银首饰,佩环叮当的样子很好看,尤其是她的脸红彤彤的,肤色也略显粗糙,大抵是被高原凛冽的风吹的吧?她正在用生硬的西宁普通话给游客介绍着如来八塔的由来。由于人多吵杂,我没记住八座白塔的名字,但我清晰听见了,这座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白灰抹面,素白明净,底座青砖砌成,古朴淡雅,还有经文,佛龛,梵文等将白塔描摹得神秘而幽远。听到这里,没有理由的,从内心深处升起一份敬仰出来,连穿行的脚步也轻了起来。而我身边的游客,争先恐后在塔前竞相留影,我掏出手机晃了很多次,终还是未能定格住这厚重大气的一瞬,有些遗憾。
行至其主殿大金瓦殿前,游人密集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殿前有几根粗壮的廊柱被五彩羊毛编织的藏毯包裹着,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去,抬眼便见上方高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四个字硕然生辉,而眼前那些镀金的云头,滴水的莲花瓣,金刚套兽和铜铃以及屋顶的“火焰掌口”,也处处显出精致和厚重的气息来。大殿顶部是红白相间的大银塔,四面缠着数不清的白色哈达,塔上的盒龛里,宗喀巴大师用他微笑俯瞰着长跪不起的人们。据说,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依然还在生长着,殿外的百年菩提便是它古老枝桠的衍生,真是神奇呢!
由于是主殿,在其间逗留的时间较长,殿里光线昏暗,千百盏酥油灯闪烁着淡红的焰火,每一颗焰苗都投下斑驳的影子,恍惚迷离,幻若梦境。灰尘味,羊膻味,酥油味,经书味,还有各类法器味、喇嘛身上的体液味,统统混杂在一起。那种独特的气息和味道,好像从时间深处走来,不停地侵蚀着我的肌肤和灵魂。大殿空阔、寂静,佛就在浑浊、迷离、神秘幽深的气味中穿行。我甚至感觉到,自己成了佛的一部分,与佛的呼吸和心跳一起……
从殿里出来,门廊间整齐地摆放着巨大的经筒,黄铜制成的经筒,不断被人转动,咣啷啷,咣啷啷的声响。据说,转一次经筒就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就等于接受了一次佛祖的亲吻和抚摸,不管你有多么深重的罪孽,都可以通过转动经筒借以救赎,使心灵抵达澄澈明净的境界。
大殿二楼,是一圈回廊,只有两步宽的样子,从窗户望进去,幽暗的光线,应该是酥油不灭的灯火。侧耳细听,帷幔里,那晃动的灯影里,传来喇嘛们低低的诵经声,而我眼前高高供着的35尊鎏金铜佛像,似在平视脚下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又似在无声指点着另一种江山,这江山,只与佛有关。
在大金瓦殿门口,几个藏族大嫂,带着身边五六岁的孩子,正把双手举到头顶后,全身伏倒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叩拜着。台阶下,隔着几步远,是一棵生长了四百年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树皮粗糙,连裸露的树根都是盘根交错在一起,似乎轻言诉说着这所寺院久远绵长的沧桑岁月史。
盯着这棵树,我一时怔住了,不知那裸露在地面的菩提根,干瘪得令人心疼,又何以给这么大的老树撑起一片婆娑和苍翠?当我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的时候,起风了,很冷的风,还飘雨了,很细密的雨。可眼前的菩提树,依然安静地挺立着,任风雨吹打。它和大金瓦殿里诵经的喇嘛和跪拜的信徒一样,姿态肃穆,目光虔诚,一年年站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方圣洁和安宁。
至大经堂时,雨依旧在落。大经堂,一座规模宏大的讲经堂,据说鼎盛时可容纳数几千人念佛诵经,在整个西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堂内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这里每年四月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客如织。
正是旅游旺季,殿内拥挤不堪。我挤在人与人的缝隙里,一步步往前挪着,两只耳朵灌满了男女导游此起彼伏的讲解声;两只眼睛不停来回努力张望,想把这大殿的宏伟壮观和肃穆庄严收入眼底,拥在怀中。
殿内供奉着太多的佛像罗汉,主要以泥塑或铜铸为主,虽已历经多年、斑驳陈旧,但仍可以清晰可辨,一座座大大小小的佛像都有生动的表情、精致的线条,并且造型优美,超然神圣。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佛像,除了心存敬畏之外,意念依旧很模糊,倒是班禅十世大师和蔼沉静的仪态让我倍感亲切和崇拜,尤其是他从西藏到青海的传经途中,摸遍了五万人的头,满足了五万人的心愿,何等的胸襟、气度和豁然。
刚进大经堂时,一阵浓烈的膻味熏得我很不习惯,渐渐的,随着导游细致的讲解,我的身体也融在这一片佛经无限宽厚之中了。甚至,那一刻,我与佛之间,有了极为亲近的感觉。我的脚步紧紧尾随导游,听他讲娓娓道来这博大的佛学世界里,究竟曾容纳了世人多少的悲欢离合?而我的眼睛、耳朵还有心窝深处,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今的高原人正是以这般最浓重最真诚的铺设,来珍藏和怀念佛以及佛经的莫大精深,大经堂,真是可窥一斑。
身处大经堂,不得不说塔尔寺三绝了。其一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可这酥油花虽然美丽,却也有另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残忍花”。因为喇嘛们为了制作出精美的酥油花,要让自己的手时刻处于极低的温度中,往往一幅酥油花雕塑完成后,很多喇嘛的手基本上都废掉了,想来真的很残忍。
塔尔寺的壁画,也叫唐卡,似乎随处可见。不论是镶嵌在高大殿堂的墙壁,还是画在僧人的佛堂,以及门、梁、柱甚至藻井之上,每一副都用笔精细,着色艳丽,体现了非常浓郁的藏族和印度艺术风格,若盯着这些活色生香的唐卡久了,会和藏民一样,内心升腾起一股子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来。
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是将各种绸缎剪成所需的形状,塞以羊毛或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再精心秀在布幔上的。要说的是,这些堆绣,从姿态到动作,高低起伏,立体感和真实感很强,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的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就是寺院里的喇嘛们堆绣而成,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伸展到山腰,数万信徒和游客瞻仰膜拜,甚是壮观!
从大经堂正门出来,门口两侧的长廊里聚集了许多虔诚的拜佛之人,身着脏兮兮的藏袍,皮肤租糙,满脸几分黝黑几分古铜色,老幼妇孺皆有之。其叩拜的动作让我震惊,甚至瞠目。虽然,这些姿态曾经在影视镜头和图片里看到过,但是,当他们如此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时,我还是感动得泪眼婆娑。我很想拍下那虔诚而执着的身影,却又怕亵渎神灵,只用眼睛把他们的身影摄入了心里。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塔尔寺的上空,瓦蓝瓦蓝的,一团团棉花朵似的白云飘渺着。寺院里,那些高高扬起的幡旗、红白相间的墙面,流金溢彩的屋顶,都无一例外地色彩明艳起来。阳光懒懒照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更让寺院呈现出几分澄明清透,幽静旷远的意蕴来。
我一个人坐在台阶上,还在细细回味刚才酥油灯昏暗的火光里跪拜的一个个身影。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我无法肯定他们中间有多少人会成为信徒或者已经是这里的信徒,但我清晰看见,在那一刻,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正在向着佛靠近,或许,在这一次次的.跪拜会使他们内心的远望,挣扎、躁动乃至罪恶,渐渐平宁、释然、甚至解脱。你瞧,他们双手合十举起头顶,然后放在胸前,双膝跪下,手撑地面,向前伸直双手,整个人匍匐下来……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此时,台阶下,一群游人围着导游,导游嘴里说出长廊里的信徒们想实现心中一个愿望就要拜十万次,我听到了,也震撼了。
“十万!”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可我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烦的表情。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身边纷纷拍照的游客视若无睹,好像告诉我们这些俗人,你等欣赏风景,我自潜心向佛。比如此时,我很明显感到,我杂沓的脚步和他们内心的清宁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这一幕,怎不让人感慨万分呢?
我不记得是怎样离开的,但我记得,我是听着他们轻轻地念经声和手与石板摩擦的唰唰声,我还记得,那一瞬,平日里堆积心头的那繁冗和浮躁忽而沉寂下来。是哦,那一刻,也许我和他们一样,心是很纯净的,如同婴儿的眼神,映出一地清澈出来。
最后说说这里的喇嘛。从进寺院第一眼,我的视线里不断有喇嘛出现,最老的七八十岁,最小的五六岁,他们和别的地方不大一样,似乎很悠闲,也很随意。或行走,或端坐,或聚集一起闲聊,或独自背着经文箱子穿梭于经院,却大都面色平和,安之若素。其中,在经院门口时,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喇嘛,从我身旁经过,红色的长长的喇嘛服一直拖到脚后跟,我担心他被绊倒了,赶了两步想上前提醒,那小喇嘛,可能以为我要给他拍照,用长袖子捂住脸面,撒腿跑了。我看着他的影子,没入一条长长的、有菩提树的枝蔓缠绕的阶梯,愣是回不过神来。这么小的花季少年,何以将自己幼小的身体和灵魂皈依在清净的佛门,又何以在梵音袅袅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塔尔寺的外面,从门缝渗进来的那份繁华、喧嚣和纷扰,不知对于他们,是怎样一种诱惑,又是怎样一种释然?
近三个钟头过去了,该告别塔尔寺了,不知怎的,心中竟有了几分留恋。一边往出走,一边竭尽感官细细捕捉,想努力把这偌大的寺院变成一张一张的底片,贮存在我的大脑里。走着走着,忽然想起,好像从进来后就一直没有听到寺院的钟声,不免有些怅然。这是我来寺院前就想好的,有那么一口锈迹斑斑的老钟,一声一声响彻起来,钟声里,我安静站着,回味一种被善念和从容洗涤过的高原岁月,也是幸事一桩呢!
我的双脚已迈出寺院门了,可我的思绪还在一片恍惚中,仿若从那一盏盏昏暗的酥油灯里,渗出一种生生世世的信仰,在游丝般的灯火中,永不熄灭。
(第一首)
湟水流经山坳中,如来八塔映天空。
衣冠络绎观三绝,袍袖匍匐入几重?
彻悟尘缘谁了断,追求永恒吾认同。
谦卑宁静修行者,境界还凭坚韧功。
(第二首)
藏传佛教,洪武年建。六百余年,香火延绵。
因果轮回,抑恶杨善。守戒持修,定慧悟空。
格鲁派系,宗喀巴诞。著名景区,雄伟壮观。
修蝉义理,心存善念。盛世寺庙,游人如织,
比丘罗汉,菩萨佛顔。般若知慧,波罗密多。
特撰此赋,酬佛佑团。行摄安返。诸君读之,
阿弥陀佛、扎西德勒。
(第三首)
端坐如莲山体清,大金瓦殿放光明。
无声承德经幡挂,有佛潜心信仰成。
投地板中书日月,转经筒里摇人生。
真言六字口中诵,手语轻抛功利名。
(第四首)
天高云淡大鹰旋,日丽风和浩瀚边。
牛马奇多春景异,人烟稀少土山延。
塔尔寺内禅情盛,省府街旁骨碎鲜。
汉藏相连香火旺,虔诚信众尽欢然。
(第五首)
夸雄佛亦有纷争,释迦行后几枝生。
一人之下私封取,多旨于中质变更。
唯得经余归好善,才能众引入良诚。
九重天上祥云出,圆塔飞光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