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八个小时的车,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一站——周庄。
周庄始建于1086年,到现在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江南六大古镇之首,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称。周庄的大部分住户都是临水而居,它们的房屋都是两层或三层的,都分布在小河的两岸,第一层都用来放杂物或者卖东西,二楼以上才住人。它们的房屋从外面看都是青瓦白墙。小河两岸种着婀娜多姿的柳树,还有一块块的大青石。在河岸边上挂着大红的灯笼。青瓦白墙的`小楼与清澈的小河,还有造型独特的石拱桥连成了美丽动人的风景,像极了画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夜晚的周庄,没有杂乱的叫卖声,只有小桥流水,还有随风而动的大红灯笼,让人们彻底忘掉工作的烦恼和忧愁。我真想就住在周庄,每天就生活在这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里。
儿时读鲁迅的《社戏》,对江南水乡,或多或少的就有了迷恋。盼望着,能在那漾漾的柔波,诗心空灵如画的韵致中戏耍,坐一回乌篷船,听着桨橹发出欸乃的声响。
直到我在苏州有了自己的寓舍,已是人到中年。去山塘游玩的机会虽也多了些,断然没有那种素雅童真的意趣了。夏日,固然树影婆娑,河水清丽,难免游人是多了些,熙熙攘攘的样子,大抵景致不及你看的清醒,人流便涌动推搡着你,象浪头上的小船,随波逐流的去远了。
若说十里秦淮是大家闺秀,七里山塘便是小家碧玉了。向日去相看,不及夜晚来的实惠,少了炎热和许多聒噪。三两友人最是相宜,或是携了女友则来的惬意。不失为观景,颇朦胧的滋味,仿见景中有你,景中有我。七里山塘,是不是有七里堤岸,虚数还是实指?我没有认真的丈量过,也不曾考证。
夜游,不能不说说灯笼。两岸高高矮矮的旧居,一幢幢明清古宅,顶端或青兽,或垂檐飞翘,或转角门楼,抑或是河里的彩船,一应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眩着七彩的光,有丝质的,有绢纱的,有玻璃纸做的,至于是否还有古老纸糊的,都不甚紧要。远远的看了,红红火火的一条古街繁华景观。
沿着青石台阶走下桥头,逼仄的甬道,是水乡人家临河的水墙码头。隐约可见系船石兽,兀立在河边,雕刻着各色纹饰,已被绳勒,游人手摸的溜光圆滑。可以想见,当年穿梭在河道里乌篷船的身影,走下担柴的汉子,长袍马褂的商贾,摇着纸扇的文人,学子,挎着竹篮叫卖红绫的阿妹,走马灯是的穿行。还有淘米洗菜的阿婆,水洗青石板捣衣的阿嫂,似历历在目。甜香诱人的蜜饯,膏糖,茶楼酒肆的旗晃,耳畔不时飘来的丝竹弦歌。
秀美的江南水乡,是吴越大地独有的古镇巷衢文化。十里秦淮比起鲁镇倒也广大,美则美亦,然新添了的仿古建筑颇多;再有就是木渎,现代商业气息过于浓厚,淹没了清韵古风。周庄略算体面,巷陌纵横,水网交汇,一如迷宫,凡不能直观。大体没有山塘街保留昔日风貌的完整。唯其山塘,多有明清遗风古韵。
眼前的山塘河流,晃动着玉带一样的清流,烟水迷蒙,灯影恍惚,透着醉红,一如饮罢葡萄美酒般让人眩晕。
街前的门脸不甚阔大,画着门楣,雕着栋梁,精致而小巧。朱门石鼓,门槛高可及膝,非官宦人家,必是书香门第。进的们来,厅堂高挂中堂条幅,又见笔砚纸墨在案,茶盏置于几上,仿佛主人才刚出门迎客去了。挂在墙上被烟火熏澤成黑黑的壁龛,犹如古铜。当年的奢华,一览无余。阁楼板房,梯道,嘎吱嘎吱的老旧声音,让你重拾老先生迈着八字方步的稳重。
后院显然宽大了许多,假山逝水,小巧危危,。花坛海棠花团锦簇,翠叶护着红花,犹如美女的云鬓衬着粉红香腮。连理海棠,相依相偎,仿佛是蜜月中的情侣,沐浴在月光下,游人的脚步,都无法惊醒她沉醉的梦。
绕过侧门,曲栏回折,由偏房回旋,登上层楼,是一所 楼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阳台。可能是大家族拜坛,或者是家族聚会祈福唱堂会一类的正厅。凭窗而望,河水淙淙,船桨阵阵,依稀可闻。收回目光稍坐歇息,高背藤椅,几案上,苏小妹早已备好碧螺春香茶。小呷一口,温润敞亮,口齿留香。未几,台上款款走出素衣旗袍女子,怀抱琵琶,欠身以礼,开腔便是吴侬软语。听不甚了了,也不打紧。一曲“茉莉花”,多半是耳熟能详。或者评弹,“明月几时有”余音绕梁,令人心神摇荡。若还不能尽兴,干脆自己扮了艺人模样,同苏小妹胡乱拍一张小照,发到空间也好,向友人吹嘘也罢,都不相干。面对着此人,此情,此景,唯其有,喝一声采,“赏”。赏什么?问自己钱包好了。
码头的乌篷船刚泊了岸,早有心急火燎的游客眼巴巴的注视着。待船娘解了锚绳,篙头一点,轻轻一划,船便荡荡悠悠的'离了水墙堤岸。缓缓的驶出河道,阁楼上的丝竹声渐渐地就小了下去,也许是消弭在浪浪的水中,亦未可知。船头有长长的竹篙,船尾有摇动的浆橹,听说也有脚踏的,似自行车一般,我是没有遇到。船头梨开水面,把水草向后甩去,哎乃的桨擼声声,又摇碎了一河的月光。这时,你就再也无法分清月的白,灯的红,水的青,人的影,整个心思都融进了山塘当中。
随诸着时间推移,月亮就爬的很高,很高,没过了高楼大厦的顶端,一溜排的粉墙黛瓦,沉浸在夜色中,不知所以。水,离的很近,很近,流过好几个拱桥。有弯月相近的,远远的看,衬着月的晕光,水面上漾出一幅圆月样的桥洞,月桥合一,不谓不奇;有孔洞样式的,桥沿有碧草,隐约可见,砖石上有青苔,我几欲疑心似植物生长了的桥。明明是有生命的,甚至还开着小小的花,大概是野蔷薇,也许是紫罗兰,我不能认识,就不便计较理会。然而,总是佩服当年修桥的工匠来,竟然把山塘的里弄,山塘的水流,山塘桥石,山塘上的月光,交错结合的如此巧妙。我搜寻了满肚子的学识,到底不能描摹的生动。
月桥下的船舷擦肩而过,有人惊呼,手中的相机,险些没有跌落水中。船娘照样没事人似的,依然哼唱着江南小调。
明灭的瞬间,断回我的遐想,人生就像航进的小船,夹岸有许许多多值得观赏的景致,且不要匆忙错过。莫若人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话,担心有时几乎多余,小船总有驶到码头的一天。
七月十一日傍晚,我们来到周庄。周庄是一个有着九百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他以悠久的传统,淳朴的民风,古老的建筑,清澄澄的河水和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成为我向往的旅游胜地。
周庄在灯火的照映下,显得宁静优雅。这里有江南富豪沈万山的沈厅,有船从家中过的张厅,有文人赋诗的迷楼,有许愿祥地的全福寺。入夜时分,在灯火中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气息。
这里的桥与众不同。最出名的是画家陈逸飞笔下的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的钥匙,当地人称为鈅匙桥。石拱桥。世德桥,石梁桥。永安桥,还有最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富安桥。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河道两岸的一步街,商家不用出门,就可以和对门的邻居递东西,又叫友谊街。这样的小巷我们在城市中从未见过,在这里却可以随处可见。虽已是晚上,人依然是熙熙攘攘。河面上的摇橹船来回穿梭接送游客,一副热闹的景象。
我为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而陶醉,这里真是最美的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