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宝宝奶爸育儿说说 正文

宝宝奶爸育儿说说

时间:2025-09-08 00:24:35

1、《只有营养师知道:孕期健康这样吃》

我推荐怀孕后第一本买的书就是这本,更准确的说,从备孕的时候就可买了,里面有部分备孕时期的知识。而且不光自己要看,也要让家人看,尤其是照顾你的妈妈婆婆,因为通常都是家人使劲喂产妇吃各种东西。众所周知,孕期营养非常重要,孕妇需要补充好营养,但是并不意味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身边很多人尤其是到了孕晚期体重蹭蹭的涨上来了,其实根本没长在宝宝身上,都成了产妇身上的脂肪了。而且产后瘦身也是一个大难题,真的不太好瘦回去。

这本书不仅涉及一般孕妇应了解的营养知识,还覆盖了特殊情况下的孕期营养知识,比如妊娠糖尿病、双胞胎等情况应该怎么吃,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不同体型的孕妇的具体营养需求和一日饮食样例,给孕妇及家人提供相对个体化和实用的营养指导。学习完这本书,孕妇能够吃对吃好吃得安心,推荐给大家。

2、《西尔斯母乳喂养全书》

太有名的一本畅销的母乳全书。《西尔斯母乳喂养全书》被誉为母乳妈妈的圣经,权威、可靠、易懂,关于哺乳的所有疑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从指导初为人母者成功迈出母乳哺育的第一步;到回答喂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再到重回职场的母亲如何继续母乳喂养等方面给妈妈们最科学可信的指导。

母乳喂养的好处大家应该都知道,也相信很多妈妈都想坚持母乳喂养,但是母乳喂养的路上会遇到各种让人抓狂崩溃的问题,当你遇到问题时,翻开这本书,书里都会有解答,比如常见的乳腺炎、追奶、哺乳期用药和断奶等等问题。是一本需要产前认真阅读的书,同时也是母乳喂养道路上的一本很好的工具书。

3、《怀孕圣经》

这本书很多明星也都推荐,算是一本孕期百科类全书,块头也不小,个人认为没必要每个字都看完,可以随着怀孕进入不同的阶段,查看相应阶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这样一本书放在家里可以随时翻阅,以免有什么问题就立即上网看那些不靠谱的答案,看的自己胆颤心惊。

4、《法伯睡眠宝典:如何顺利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

这本书提倡的法伯睡眠法风靡全美,在教儿童如何自己入睡方面效果显著,在国内的育儿论坛中也深受育儿达人的推荐。讲解的清晰易懂,有案例和流程,新手妈妈可以提前学习。

5、《第一次当奶爸》

市面上在售的孕育类书籍通常都是写给妈妈或者是由妈妈撰写的,这让准爸爸很难感觉到这些书有什么意思,但是准爸爸也是需要提前做好

6、《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珍藏 套装1-10册)》

大名鼎鼎的崔玉涛儿科医生不用再多做介绍吧,他可是无数宝妈心目中的男神。这套系列书图画加文字,不仅能给妈妈们很舒服的阅读体验,也把育儿的方法讲的通俗易懂,能让新手父母真正看书育儿。另外也建议给家里的老人看看,如果在育儿方面出现冲突的时候,可以搬出崔神来,免得让矛盾加深。

国外育儿心得一

法国人没有经常抱着宝宝的习惯,宝宝几个月大就会被安置在一块围起来的安全的婴儿区,让他们在里面摸爬滚打,再大一些就把宝宝放在地毯上让他来回爬。他们认为这样长大的孩子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法国父母对待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平等”。即便宝宝吵闹,父母也只会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我们经常会看见法国父母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聊天,认真地回答孩子充满童真的问题。例如,在面包房里,一个售货员会对一个挑选蛋糕的孩子说:“小姐,您挑选好了吗?”孩子从小就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只要不是特别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一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和小同伴之间也会相互邀约,一起开派对,这时父母只充当“司机”的角色,仅仅负责接送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社交,并和他的社交圈保持距离。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法国父母主张的“平等”或许戳中了许多中国父母的要害。我们经常从一些视频中看到国外的宝宝像“小大人”那样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头头是道,这便是我们的孩子所欠缺的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把他们的话当真并站在他们的角度认真思考,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这点呢?

国外育儿心得二

在美国,很少见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同时因为人工费用高昂,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因此育儿的担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养儿育女在美国,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一种新的时尚潮流应运而生——父亲育儿。购物中心、各种游乐场所,随处可见抱着、用小篮提着、背着、或是推着可爱宝宝的大男人。父亲分担育儿职责成为一种时尚,在美国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盛行。

据报道,美国有两百万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而让妻子去工作养家。这么做的家庭有的是因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有的是因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欢陪在孩子身边。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结成各种组织联盟,互相交流育儿心得,上演活生生的“奶爸团”!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研究发现,由于大多数男性与女性行为方式的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亲抱起孩子时,动作往往非常温柔,可很多父亲却和孩子玩得更“疯”,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更高程度的兴奋。有研究表明,婴儿早在两个月大时,就能分清过来抱他的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是父亲来了,他会全身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准备好和父亲“疯一场”。这种外在刺激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

国外育儿心得三

在日本,任何场合下“礼节”都是第一位的,这里的“场合”甚至不分在家还是在外。宝宝会自己从手吃饭以后,妈妈则会教育他,饭前必须说一声“我要开动喽”(日本的传统,寓意为感谢祖先赐给我美食),饭后会说“谢谢款待”。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出门了”,父母会回一句“走好”,寓意一路平安;回家后要说一声“我回来了”,家人也要应一声“欢迎回家”。这些在我们看来没太有必要的“礼仪”,日本却沿袭了数千年。

日本的公交车也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席,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即使车上没有“老弱病残”大家也绝不会去坐,没有其他空位就站着。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专席就是老人孩子们的特权,一切以他们为先,即使空着也不坐,或许正是人们时刻把“礼节”放心中的体现。如果有人违背这个规则,会被车上所有人视为异类,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家长也会从小教育孩子乘车的规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日本全社会从小还到成人都那么遵守秩序的原因吧。

连垃圾都是干净的

日本全民环保意识都很强,日本的小孩子更是从小被灌输环保思想。家中的垃圾会按材质分类盛装,并且装袋前一定先清洗一番,所以日本人连垃圾都很干净。妈妈做这些时会让孩子在一边看着,等他大一点便和他一起做。在幼儿园或学校时,孩子们会把拉圾装进自己的袋子里,带回家处理。日本孩子从小知道要少开空调,不是因为日本人吝啬,而是他们几乎人人知道开空调会造成“热岛现象”,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给日本给地球带来危机。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我们大人在教育子女时总强调在人前要怎样怎样懂礼貌,却又纵容他们在家里可以“没大没小”。或许,“礼节”这堂课真应该效仿日本人那种“不分地点,让礼仪成为习惯”的思想。环保亦是如此,无论我们的口号喊得多么激昂,都比不上牵着宝宝的手将废旧电池装进回收箱这一个动作来得实在。教育正是在这种不分地点、不分大小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建立起来的。

9.育儿心得2017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读书笔记篇1

再来说说作者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关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人都知道,他是连续四季的科学判官,经典台词是“科学是我判断的唯一标准”,因此被大众称为“科学男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科学男神怎么会跳转成科学奶爸呢?

据说,这主要缘起于7年前他大女儿的出生。像我等父母一样,宝宝的到来,让魏教授开始密切关注各种。结果他发现,很多在科学界已被批判多年的概念理论,仍打着“脑科学”的旗号在市面上大行其道,比如“右脑开发”“大脑只开发了10%”等错误观点。还有些商家出于商业目的,对科学理论进行了曲解、篡改或恶意夸大。

作为一个脑科学工作者,魏教授对这种现状很无奈,也很痛心。在他看来,伪科学育儿观点的流行不但让家长白花冤枉钱,更是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时间和机遇。于是,两年前,他跟多位从事儿童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好友们共同发起了早教平台爱贝睿,通过写文章、公开课、开专栏等形式,给家长普及靠谱的科学养育知识,旨在让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宝宝。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就是这些努力的结晶,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全书不发鸡汤,也没有纯粹基于个人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读书笔记篇2

脑科学很神秘?蝙蝠侠效应、心理理论、躯体标记假说、神经可塑性,书中干货密集、术语一堆一堆,不过别担心,理论高大上但内容通俗接地气。虽说这是一本育儿书,可最大的特色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阐述育儿知识。作为一名脑科学的小白读者,这也是一本不错的入门科普书。通俗易懂超有趣,读的停不下来,一不小心爱上脑科学。

比如为啥自己数学差?原来空间认知不够,出门经常分不清楚东南西北。空间认知能力是数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怪不得最强大脑里有些选手那么全能,数理项目那么厉害,空间推理能力也杠杠的。那怎么get到这项神奇的技能?难到要拜访名师,送精英学校?其实一个妙招——多用空间方位词汇就能四两拨千斤。自己成长路上的拦路虎,终于有信心带着孩子拿下!

又如固定的日常生活规律,看似不起眼,原来这么重要!身边有位妈妈曾毫不在意的说,我们玩到几点孩子就几点睡,和朋友K歌到凌晨,孩子就随着兴奋到凌晨。当时觉得这样不太好吧,可是除了对身体发育不好之外,其它方面后果还真说不出个123。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固定的生活规律,对于提升孩子自控力很重要!

另外,本书最出彩的是卸掉各种光环的叨叨魏,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呈现如何科学养育孩子。可算的上是二维版本的爸爸去哪儿真人秀。各种生动案例,可以直接复制到日常场景运用。

比如表扬别说你真棒,这些道理懂了但是怎么做?知道正确表扬方法了,可是家人、亲戚、邻居你总不能挨个普及吧,当他们用错误的方法表扬孩子,你又该怎么引导?

孩子发脾气,理论上你知道应该123步走,可是真实场景下还是很难理性面对,同样情景叨叨魏会怎么做?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又发脾气了!各种负面情绪一拥而上,想心平气和都难!而叨叨魏的默认思维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到了!多么迥然的差异,书中这些鲜活的案例,呈现了单凭理论无法展示的内隐知识。

还想知道更多妙招?叨叨魏在书里还准备了不少,大家自己去寻宝吧!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读书笔记篇3

—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怎么才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很多家长,尤其是初次为人父母的家长,经常会为了以上这些问题到处“寻方问药”,可是,如今的育儿市场真可谓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实在让人眼花缭乱、难分真假:

有的是卖品牌,只要是略有名气的早教机构,课程基本都是都是万元起跳;

有的是卖概念,用诸如“右脑开发”“全脑记忆”等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的新词热词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并取得其信任;

还有一种比较腹黑的,就是卖焦虑,四处摇旗呐喊“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引发家长们的各种恐慌,继而慷慨解囊。

琳琅满目的教育产品究竟有多少是货真价实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一代的宝爸宝妈们对于孩子教育的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的作者魏坤琳教授指出,基于认知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投资,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现在学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如果给宝宝灌输知识或技能,知识或技能会陈旧。比如,我们过去常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可是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用学校学到的知识来开展工作?用了四年甚至更多时间所学的的专业,有多少人毕业后还在从事相关工作?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有篇文章指出,当今天这一代小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现今65%以上的工种将不复存在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时代,想通过传统教育“押题”孩子的未来,风险太大,也不可行。

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存量的学习,面向的是过去,而真正有竞争能力的人,需要有适应未来的能力,就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应对自如、把握人生。

所以宝爸宝妈们需要或多或少懂一点大脑发育的规律,全方位助力宝宝大脑发展,着力培养孩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好奇心、求知欲、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因为这些才是他们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