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秋晚的江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正文

秋晚的江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时间:2025-09-18 04:15:12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 巢(cháo) ?芦 苇(wěi) ?剪秋 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

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1

《故事二则》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

齐桓(huán héng )公

敷(fú fū )药

拴(shuān suān )住

骨髓(sǔi suǐ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通______,义为______。

2.火齐之所及也 ______通______,义为______。

3.汤熨之所及也 ______通______,义为______。

三、想一想,连一连。

《扁鹊治病》 西门豹 A.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纪昌学射》 蔡恒公 B.无论学什么,都要从基本功入手。

《西门豹》 飞卫 C.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课文整体梳理。

《扁鹊治病》是_______,扁鹊是_________时期的名医,他_______次要给______________治病。

《纪昌学箭》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______的纪昌,堪称名师的______,本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纪昌学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能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1.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牢牢—( )

聚精会神—( )

2.依照词语“百发百中”的结构形式,写出两个词语。( )( )

3.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纪昌学射的过程,这个词语是( ),跟这个词意相反的词语是( )。

4.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扁鹊治病》故事:小病不治加深,防微杜渐,这就是防——这就是这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大道理。如果能穿越时空,你想对临死之前的蔡桓侯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huán fū shuān suǐ

二、1.“还”通“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2.“齐”通“剂”;火剂汤。

3.“汤”通“烫”;用热水焐。

三、《扁鹊治病》——蔡恒公——C

《纪昌学射》——飞卫——B

《西门豹》——西门豹——A

四、寓言,战国,三,蔡桓侯,好学;飞卫;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

五、1.牢记 目不转睛

2.一心一意 一板一眼

3.持之以恒 半途而废

4.因为做事要从基本功练起。

5.学习要持之以恒,刻苦学习才能学友所成。但学习也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六、示例:蔡桓侯,虽然你是国君,扁鹊是那样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2

《繁星》

一、看词语,写拼音。

怀抱( )

纳凉(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静寂——( )

微小——( )

模糊——(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极不稳固,就要倒下或坠落。( )

2.形容非常安静。( )

四、课文整体梳理。

文中通过写自己三年前在___________看星光,又写如今在___________看星星,表达了对繁星的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辨字组词。

萤( ) 眨( )

荧( ) 泛( )

2.辨析下面词语分别属于哪种感觉描写海上的夜的。

柔和——( ) 静寂——( ) 梦幻——( )

3.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六、想一想,说一说。

根据文中的描述,你也想象一下繁星满天的画面,并说说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huái bào nà liáng

二、热闹 巨大 清晰

三、1.摇摇欲坠 2.静寂

四、南京自家后院 海上 赞美喜爱

五、1.萤火虫 荧光 眨眼 广泛

2.触觉 听觉 幻觉

3.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六、略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3

《现代诗二首》

一、看词语,写拼音。

芦苇( )

霸占( )

二、精挑细选。

1.装 妆

( )扮

假( )

2.峰 锋

山( )

( )利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眨眼,比喻很短的时间。( )

2.鸟或蜂、蚁等的窝。( )

四、课文整体梳理。

1.《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_______、斜阳_______的画面。

2.《花牛歌》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五、重点段落品析。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

2.从“斜阳”表达出是________。(时间)

3.“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想一想,说一说。

《花牛歌》中你还能想象出一幅花牛在草地上怎样的的画面呢?说一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lú wěi bà zhàn

二、1.妆 装 2.峰 锋

三、一瞬 巢

四、1.归巢 倒映 江面

2.草地 白云 太阳 山峰

1.秋天

2.傍晚

3.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4.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六、略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4

《走月亮》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n shǒu tián kònɡ é luǎn shí zhuānɡ jia fēnɡ sú tiào yuè pú tao

( )( )( )( )( )( )( )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古老 细细 闪闪烁烁 柔和

( )的月光

( )的溪水

( )的传说

( )的星星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续写句子。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牵手 填空 鹅卵石 庄稼 风俗 跳跃 葡萄

二、柔和 细细 古老 闪闪烁烁

三、1.把字句:月光把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

被字句:高高的点苍山被月光照亮了

2.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校园的教学楼,照亮了楼前美丽的操场,照亮了校门前长长的小路。

3.走过月光蒙蒙的小路,走过一排排整齐的大树旁边。

四年级语文练习题5

《芦花鞋》

一、辨字组词。

搓( ) 祈( ) 屑( )

差( ) 折( ) 稍(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路人

一( )芦花鞋

一( )污迹

一( )雪屑

一( )叹息

一( )刺骨的寒冷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鞋的制作工序是( )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 )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 )再编织成鞋( )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这个片段写了( )。

3.用“___”画出鞋的制作过程的句子。

4.用“先……然后……再……”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搓(搓衣服) 祈(乞求) 屑(不屑)

差(出差) 折(折合) 稍(稍微)

一(行)路人

一(双)芦花鞋

一(丝)污迹

一(蓬蓬)雪屑

一(声)叹息

一(股)刺骨的寒冷

1. : , , 。

2.芦花鞋的制作工序。

3.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那鞋很厚实,像暖和和的鸟窝。

4.我先用针穿了线,然后找出碎布,最后把碎布缝在一起形成布口袋。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班级、时间:

14造价1班:20xx年3月 日(星期 )第 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