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你能说说生活中的角吗 正文

你能说说生活中的角吗

时间:2025-09-19 02:26:3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一、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

“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2、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剪刀、水彩笔、活动角、木棒、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数学中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出示实物图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

3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新知

(一)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

4、议一议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 、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最大。)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