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的教学课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3、课题质疑
二、初读(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最难读懂的句子。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朗读方法。
例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例2:“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猴王出世的教学课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2.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2、师:这首歌是那部动画片的片头曲?(生答:《西游记》)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3、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玩皮可爱。(板书:玩皮可爱)
2.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字数相同
师:从每一个小短句所写的内容来看呢?(都在写它的食物)简单说这四句就是在写一个“食”字,内容是有关联的。再看看句子的结构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动词后边跟着动作的对象。)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应用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指导学生读这两组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大家都读过古诗,老师考考大家对“对子”的本领。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这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什么?(
(生读)
师:前面作者分别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况,看看作者最后这两句跟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结)
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无畏),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用“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神异出众)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对象分析
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五、媒体设计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示意图上标出故宫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PPT展示旅游路线图,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 课文研读
(一)第三四段
1.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表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明确: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
建筑精美宏大壮丽 宏大壮丽
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一)请大家齐读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太和殿的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
2.本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
明确:
1.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词语有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
2.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3.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说明由外到内,外观着重描绘色彩,内景着重描绘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段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着重描绘内部装饰,突出的特点是用“龙”做装饰。皇帝自命“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也突出皇权的威严。
2. 介绍建筑物的特点,适合用空间顺序介绍,还要找准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朱漆方台,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第二个立足点是雕金蟠龙,方位词有周围、下面。
3.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造型的,具体来说是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旁、由上到下。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朱漆方台上雕龙宝座、雕龙屏、盘龙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盘龙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表现出太和殿内饰的庄严富丽,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状貌描写殿内龙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姿态,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1.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举行重大典礼
2.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五)第12-15段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1.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
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御花园;打比方。
(六)第15段
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课堂小结:
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游览故宫的话,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2.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四、文本延伸
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试着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注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字数在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