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人物形象的解析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分析人物形象;
2.挖掘人物形象背后词人想表达的深层意蕴;
3.学会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描述人物形象。
三.教学时长: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
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
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
生:……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
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
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
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
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文本抓字词)
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美、慵懒……
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
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他们大都是些什么词?
生:动词、形容词。
师:很好!刚才品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动词和形容词。
换而言之,把握住诗句中的精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将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四)三读课文,悟情感
师:比如,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学们带着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反复的诵读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两个字。
生:大声诵读,应该较容易的寻找到。
“懒”字和“迟”字,其词人虽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言有尽却意无穷,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竭力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同学们试想想,自古女子都爱美,词中主人公却懒得打扮,这“懒”和“迟”透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呢?(该形象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惆怅、郁闷、抑郁)
师:如此绝世美人为何惆怅?
①深闺寂寞x。“女为悦己者容”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跟花儿一样,易开易落啊!
③盛年独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没有精工刻画女子穿衣的动作,而是把视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罗襦”的图案上,为何?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师:由此可见,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来说,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师:同学们刚刚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请诸位不妨再想想,温庭筠一大老爷们,怎就如此了解女儿心思呢?而且刻画的还是个极美却极惆怅的女子?
生:……
师:同学们鉴赏诗词不要忘了其根本——“诗言志”,所有的诗词无论塑造什么形象,最终都是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不仅要分析词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词人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终记住言为心声,诗山词海,声声传情。那么刚刚那个问题,同学们可否结合诗人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认识呢?
生:……
师:词人表达了:对这种女性慵懒之美的赞赏,对青春年华虚度的感伤和惋惜,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别忘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四)朗诵全词,练表达:
经过刚才一番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课初搁置的那个问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诗词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无关联呢?后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一幅画,读者读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那副画。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用心里最美的语言,描写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面,尤其要注意重点将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最精妙的字词突显出来。
生:创作,选取两三个同学来展示。
师:评价(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重点字词,突出主题情感的`地方要重点评)。
(五)课外拓展:
赏析温庭筠的《望江南》,并分析词中哪些词用得精妙?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菩萨蛮温庭筠优秀教案二
1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温庭筠的词,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可以进行初步的鉴析
3重点难点
内容和能力上,落实翻译和中心归纳,加强鉴赏的基本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导入】教学过程
一、由“专题导言”导入新课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二、赏析《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1、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2、结合注释自读。
(1)两个多义注解,你怎么选择?(探究、讨论)
提醒: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①“小山”。课本给出三中解释,屏风、发髻、眉毛。此处理解为“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更恰当,“重叠”若用来形容“眉毛”不太合适;而“明灭”是说阳光照到有金碧螺钿装饰的围屏上呈现出或明或暗、金光闪烁的景象,闺中的寂寥在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下鲜明。
[也有说“小山”是眉的:①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鬓云”的其他诗句:①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唐·白居易《长恨歌》)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帖。一说缝图案到衣服上,一说熨(多音)烫衣服。取后解,简洁明了。
(2)齐读,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
贵族、美丽、孤独、寂寞——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翻译:先独立翻译,后讨论比较。
3.思考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后讨论)
(描写女子从起床的肖像而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着装的一系列动作或细节,从中展现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2)说说你体会到抒情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探究、讨论。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各抒己见,也可参考《商山早行》的中心和作者的有关介绍)
提示:此词表面上看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和自矜自怜的情怀,但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可参考“鉴赏助手”⑩关于“闺怨”的寄托)
(3)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4.写作手法:
细节刻画、对比、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整合鉴赏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
2.完成“积累运用”第1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春天到了,正在拔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描写春天绿色的段落,仅供参考!
描写春天绿色的段落
1、春天就像一个绿色的世界,我就是一只小燕子飞进了这个绿色的世界里。我在绿色的世界里快乐的生活,我听着美妙的歌声、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优美的风景。
2、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斜着翅膀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天空,叽叽喳喳的叫声像优美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伶俐的小燕子翘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到了,好像在向我们炫耀春天的美丽。
3、我爱春天,爱她那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报春花,告诉我们春天到了,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报春花也鼓起了小喇叭,奏响春的乐曲。
4、我爱春天,爱她那寒意犹存而又不乏温暖的初春的风。是她轻轻拂醒大地,失眠了一夜又一夜的大地欣然睁开了睡眼,随即又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春风是生命的使者。
5、路边的柳枝发芽了,嫩绿色的柳枝像一只只口琴,风姑娘用它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歌,一支支柳枝上有青色的柳絮,像一个个稻穗,挂在柳枝上。柳枝的枝干是多么的挺拔,多么的高大,多么粗壮,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也是春天的景色。
6、河里的水碧绿,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河里的鸭子和鹅欢乐的嬉戏着,鱼儿在水中快乐的玩耍着,看那蜜蜂还是一如既往地辛勤忙碌着,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像花中的精灵翩翩起舞。河岸上那浑身长满了小黑点的蟾蜍也从昏睡中醒过来无精打采的睁开了眼睛,好像想再睡一会似的,看温暖的塑料大棚里小韭菜正在贪婪的吸吮着甘露,茁壮的成长。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出来朵朵金花,散发出浓郁香味。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啊,一场春雨过后,到处生气盎然,春笋得意洋洋地从土地探出了脑袋,贪婪地吸允着雨后的清新空气,并且慢慢地从土地里一点一点地爬了出来。树叶绿油油的,青翠欲滴,大树也好像神气了许多,挺直了腰杆,舒展了额头。真是春雨贵如油啊!春天的土地上也弥漫着独特的土壤味,让人心头舒坦了许多。
8、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迎春花开了,金黄金黄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粉红粉红的樱花也开了,整齐斗艳,一团一团的挤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有趣的事,最能代表春天的到来,要数罗平的油菜花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了田间地头,一阵风吹来,油菜花的芳香引到了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忙碌着。
9、春天到了,迎春花开了,那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就像一串串风铃。在这温暖春风的抚摸下,田野里的野花也在竞相开放。看,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10、春天到了,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路旁那高大的白杨托起一层绿茸茸的嫩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河边的垂柳已是枝叶繁茂,柔软的枝条弯弯曲曲的垂下来,微风一吹,他们便尽情的舞动。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啊,温暖的春风已吹醒了万物。
附:美丽的春天的段落
1 春风暖,吹绿了北国。这幅瑰丽的画卷,它是春天的杰作。春天是个魔术师,阳光是她的画笔,大地是她的画板,蘸着浓浓春色,她不停地画呀画呀,山青青,水碧碧,杨柳绿了,桃花红了,人心暖了。一笔一笔点染人间繁花似锦,一笔一笔令江山溢彩流韵。
2 春水涨了,在山间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枝头青了,让那春天的意气四处飞扬。柳笛儿很嫩,很悠扬;牧鞭很柔,脆生生地响。谁家的少年,在煦暖的阳光下捧一卷书,诵读着春天的华章!
3 春天在每棵树的枝头发了一个芽,春天在每朵花里写了一首歌,春天在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感受春天的拥抱,感受春天的那绿色的生命,激动的泪慢慢地掠过脸庞。
4 春天,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春天,生气勃勃。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人间,为人们点缀这个大千世界。她走过河流,鱼儿立刻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嬉戏着,追逐着她踏过高山,山上的草儿破土而出,花儿都争先恐后地开了,争妍斗艳。她来到原野,山坡,天空,牧场所到之处无处不存有春天的气息,到处都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5 花坛里的鲜花争芳斗艳,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开放着,簇拥在一起。一片红色的,一片黄色的,一片紫色的,一片玫瑰色的……朵朵鲜花沐浴着春天和煦的阳光,竞相开放。枝头上的小鸟放开喉咙,快乐地唱出婉转动听的歌曲。小树也从冬眠中醒来,穿上美丽的绿衣裳,抽枝长叶,像一个卫士挺立在那里,守卫着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