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基因突变的。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体生物变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教学展开分析
1.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2.课时安排
1课时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
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电脑演示PPT,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4.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
一章引入: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图片,各种各样的变异人都是正常人由于外界因素导致变异。(从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
第一节引入:由本节题图引出如果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时,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通过正常血红细胞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比较,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探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编码血红蛋白分子中谷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发生替换。致使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错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化(谷氨酸—缬氨酸),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异常。
为了让控制 血红蛋白 分子合成的 DNA碱基序列 发生了改变(变成)
转录 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mRNA上相应 密码子 改变?翻译信息 改变
血红蛋白 异常红细胞异常(镰刀型)
通过板书详细描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2、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对概念的强化理解:a.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碱
基对的增添和缺失也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b.若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c.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
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d.此外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基因突变的概念的讲述通过指导学生看书并对其强化理解。
3、基因突变的原因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强烈的日光下要涂抹防晒霜,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呢?”
基因突变的原因讲述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下知识梳理并留下思考。
4、基因突变的特点
(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
(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识记。
5、基因突变的意义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
江思照《植物演绎的“败战计”》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有些植物在与昆虫等强敌的斗争中,在没有棘、刺、毛等防御武器和致敌死 命的化学武器的情况下,并没有甘为奴隶、任其宰割,而是与强敌玩起了智慧超群的“败战计”。
②前不久,英国研究人员证实,人们与植物谈话可助它们生长,而且女声比男声更能刺激植物成长。这个事实说明植物对声音非常敏感。不仅如此,美国科学家最近还发现,植物在受到敌害后,会马上发出一种只有声音探测仪才能听到的“独特声音”,意思是向周围的伙伴“报警”:狼来了,请大家做好迎敌准备!
③而“报警”的方法还不是仅此一招,还有其他招术,还可能是多招一起用。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山艾树灌木之间就能够彼此“对话”和“报警”。他们用剪刀破坏了盆栽山艾树灌木的叶和茎,就像蝗虫破它们的效果一样。然后他们把一些已被破坏的和健康的山艾树灌木重新栽种在一起,以测试邻近山艾树灌木受侵害的程度。探测结果显示,被破坏过的植物很快就发出了“独特声音”,同时还散发出以前从没有被探测到过的化学物质。后来的检测结果显示,发出“报警”信号的山艾树灌木的近邻,遭受蝗虫的侵害最少,而与其相距较远的则受害较为严重,说明它们的“报警”让近邻受益匪浅。
④尽管研究人员还没能确定它们散发到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具体成分,但这个事实至少表明:每种植物似乎都有本家族由挥发性化学物质或声音构成的“家族语言”。
⑤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在厄瓜多尔南部丛林中考察时,发现在一种名为贝母的植物未被虫子啃咬过的绿叶上,竟然要比遭受虫子啃咬的绿叶留 下的白斑数量要多得多。为什么健康的绿叶也会有大量的白斑呢?
⑥为了弄清楚真相,科学家在数百片健康的贝母树叶上,用白色修改液模仿出白斑。三个月过后他们发现,自然绿叶与长有白斑的绿叶和涂有白色修改液的绿叶相比,后两者遭受它们的天敌——矿蛾侵害的程度和频率要轻得多、低得多。
⑦科学家们对此相当惊讶,因为事实表明,长有白斑的绿叶实际上是在假装生病:它们为模仿那些已被矿蛾毛虫咬过的`样子而长出白斑,这一招可以有效地阻止矿蛾毛虫在它上面产卵或继续产卵,而在已经长满白斑的叶子上,矿蛾毛虫会认为之前的幼虫早已吞掉了这些叶子的营养,再在这上面产卵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害虫便会弃之而去。
⑧有的植物为了保全自己,还会变着法子玩隐身。
⑨如有的植物就喜好穿“迷彩服”来隐身。我国研究人员在江西西部的山林中考察时发现,以往所见的一些植物叶片都是单一的绿色,但在这个地方它们的绿叶上竟然镶满了白色花边。仔细研究后才明白,这些植物通过基因变异,给自己穿上了以白色花纹为主的“迷彩服”,因许多食草飞虫视力欠佳,它们在林中觅食时,会被离地面较近的植物叶片上出现的非绿色花边所迷惑,误认为这种白色花边是射入林中的光斑,因而抛弃它们而选择单纯的绿叶。
⑩科学家认为,植物所演绎的这一系列“败战计”,充分显示植物具有非同寻常的生存智慧,而解读它们的这些智慧,会大大拓宽人们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思路,并有利于人们找到更便捷、更有效的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妙法。 (摘自《大科技》)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简要概括植物与强敌所玩的“败战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说说这种语言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第①段首先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演绎的“败战计”,接着②-⑨段具体介绍植物演绎的“败战计”,最后第⑩段总结“败战计”对防治病虫害的作用。…2.语段语言生动形象,将白色花纹比作“迷彩服”,“穿”“视力欠佳”“误认为”“抛弃”等词语赋予植物或食草飞虫以人的动作、心理,生动地说明了植物为保全自己而变着法子玩隐身的特点。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
作为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生物学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的出现无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今天当我重温这部史诗般的名著时,是怀着一股崇高的敬意品味其中的原理思想的。
而作为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能用毕生精力研究生物学,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已经很好地诠释了一位科学家该有的奉献精神。而面对物种不变性学说已经成为社会正统理论时,达尔文又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提出自己认为对的真理,突破种种束缚,更是令人称道。
通读《物种起源》,我发现,该书用极其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生物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而是“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规律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这种发展和进化,不是什么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他用物种变异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种的观点,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它在整个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我想,《物种起源》的出版,离不开达尔文对真理始终不渝的坚持,这种坚持永远值得我们崇敬。
相信自己并不是轻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逆反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就如达尔文当初的选择。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坚定写下“捍卫真理”这四个字的勇气……
如今,而以我们的感悟,在达尔文那期待中的未来,也许他的成就达不到画出宇宙生命的整个循环,但他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圆弧。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旨在阐释自然的学说登场时总如同华贵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义犹如玫瑰色的霞光给那些做着晨课的学者头上镀上了一缕金色。但等到了约定的时间,自会有那完美的思想适时地出世,将未知地渊中的宝藏铺陈罗列,用科学的明光给这个时代盖上玺印。”
我想,只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在,捍卫真理的旗帜就会永远常在。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作文篇2
众所周知,达芬奇著了一本巨著,这就是《物种起源》。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
达尔文创造性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用以解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含变异和遗传、生存斗争、选择即适者生存的内容:
一、变异和遗传:从长时间的角度看,变异是普遍发生的,这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
二、生存斗争:生物自身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一般呈指数增加,但是由于生存条件的有限,这一矛盾是地球上的物种被淘汰的外在原因之一。
三、适者生存的理论:生物的变异是选择的原材料,在生存斗争中,有利的变异将较多地保存下来,有害的变异则被淘汰。有利变异在种内经过长期积累,导致性状分歧,最后形成新种。生物就是这样通过自然选择缓慢进化的。
而现代达尔文主义,是将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说结合起来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是可以诱导的,诱导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主要有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因素主要是一些诱变剂。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根据可能是有点说不过去。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作文篇3
一个月来,我对《物种起源》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和研究,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达尔文理论的核心乃是“自然选择”,这是一个虽不复杂,但易被误解的概念。赖特在《道德的动物》中对这个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这里借鉴一下,“自然选择”就是:如果在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性状的变异,且某些性状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会在群体中(明显地)扩散开来,结果(显然是)物种中遗传性状的总体表现发生了变化。达尔文就是利用这一模型,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展开了解释。自然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一点只有亲自看一看此书才能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吧。
一、博物学。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看看达尔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对海量资料地把握,是我最为惊叹的。博物学者的确很“博”,种植、养殖、观察、考察,从家鸽的毛色到白垩纪地质层的特点,无一不知。在对大量感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博物学者们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了诸多理论。许多现代科学如地质学、生物学等都产生自博物学。虽然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博物学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学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影响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书中对某些动植物有趣习性的描述让我不禁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计划周密”的行为,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如第六章关于盔兰属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绝。
三、达尔文谨审慎的学风。达尔文有理由为自己建立了这一解释力强劲的理论而骄傲。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并不自负,他对自己理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所有质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杂交不育性与多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这一节中,达尔文写道,“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这个结果大概不是经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达尔文的谨慎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承认。他在第七章中对为什么与长颈鹿亲缘很近的动物没有长出长脖子时,写道,“正如对为什么人类过去有的事情没有在这一国发生而在那一国发生这种问题,期望得到确切的回答一样是不合理的。”
本书的阅读使我理清了许多之前模糊的问题,如进化是否有方向,复杂性与适应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谈两点。
首先,物种的起源我们已经探究很深了,但生命的起源和初态是怎样的呢?最初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似乎就像宇宙学“一切物理定律在此失效”的大爆炸奇点一样神秘。现在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假说孰优孰劣,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是令人着迷的问题。此外,生命的最初形式是什么,似乎已有公论,就是海洋中的蓝绿藻。但是这种最初的生物是无性繁殖的,这就意味着没有变异产生,而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试问,没有了材料,自然如何“裁剪”出其它类型的生物呢?有人可能说基因突变产生了变异,可众所周知的是,突变对个体常常是灾难性的。一种不利变异如何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当时其实存在会产生变异的生物,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一个与此问题相关的疑问就是“寒武纪大爆炸”,而对此的解释现在只停留在假说阶段,也值得我们深入探寻。
再一个,对复杂现象的认识。《物种起源》里专门有一章“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是达尔文回应各种质疑的。其中,达尔文对批评者提出的各种疑难现象做出了自然选择的解释。无疑,我们说这些解释是精彩的,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想要“证实”这种解释很难,“证伪”亦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进化作为一种复杂现象,我们无力了解它的每一环,于是我们对某一现象的原因只能做出推断,确保逻辑上的正确性,至于进化历程中是否真的是这样,只有“上帝”知道了。这一点,历来是进化论批评者的主要攻击对象。这个问题说起来复杂,可能会涉及一些科学哲学的命题。但简而言之,我认为,这是进化论的可能问题,也是进化论对人类世界观的最大贡献。对偶然性的肯定,对复杂现象的敬畏,是我们对自身理性能力局限性认识的进步。进化、社会历史、神经活动,都是复杂现象,它们的运作是无数因素综合使力的结果,而这种综合绝不是简单求和,而是一种质变。我对复杂现象一直充满兴趣,所以,下一阶段,准备读读梅拉妮·米歇尔的《复杂》,看有什么启发没有。
物种起源读书笔记篇4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此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五=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
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这是书中最基础的问题。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是,最初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一个被常人忽略的事实使达尔文认为——生命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达尔文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
我们可以从这一结论中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
《物种起源》这本书中不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敬佩、学习,还有更多的观点:“自然选择说”“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我们都要去好好学习。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科学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