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好人,他们总说:这件事如果那样做就最好了!言下之意有无限的遗憾与惋惜。常听人讲,有钱难买找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人们善良与美好的愿望是“美满”,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幕: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归来,在通天河上方经历了最后一难,只因未完成老龟所托付的事而身坠河水之中。所有经文都打湿了,石头上晒的经书又撕破了,唐僧为此事痛心疾首,还是孙悟空道出了禅机:天地本不全,不全正应全之理。唐僧遂转悲为喜。
凡事都是对应的,像生与死、全与缺、幼与老、满与亏、成与败、悲与喜、有与无、强与弱、盛与衰、美与丑、爱与恨、长与短、深与浅......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只有相对的东西,都要顺其自然而存在,这个自然就是永恒的规律性,不要逆天行事,对自己也不应太过于苛刻,不要事事较真、较劲、没有哪个人一辈子都走直路的!
很多人有着让琐事“变大变强”、威力无边的本是,任何一个件小事,也许都会被小题大做,而滋生一种让自己厌烦和挫败的.情绪:错过一次瑜伽课程,或者在钢琴练习时发挥不好,又或者朋友聚会的时候自己没有收拾得光鲜亮丽......这些都足以成为一个大漩涡的中心,将所有的挫败感和自我放弃都卷入进来。他们肯定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我把这件打扮不好?”“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一份工作?”最后,又会回到本质问题上面,“我为何总是这么悲惨?”
当然,这些人对于他人是很客气的,但却忍不住对自己过于苛刻——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些不可理喻。但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既然都知道这些想法是愚蠢的,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不去想这些呢?
世上再好的火车也不能永远都在轨道上行驶,人一生难免有出错的地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时残缺与遗憾或许才是最美的展现。
我们总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好人,他们总说:这件事如果那样做就最好了!言下之意有无限的遗憾与惋惜。常听人讲,有钱难买找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人们善良与美好的愿望是“美满”,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幕: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归来,在通天河上方经历了最后一难,只因未完成老龟所托付的事而身坠河水之中。所有经文都打湿了,石头上晒的经书又撕破了,唐僧为此事痛心疾首,还是孙悟空道出了禅机:天地本不全,不全正应全之理。唐僧遂转悲为喜。
凡事都是对应的,像生与死、全与缺、幼与老、满与亏、成与败、悲与喜、有与无、强与弱、盛与衰、美与丑、爱与恨、长与短、深与浅......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只有相对的东西,都要顺其自然而存在,这个自然就是永恒的规律性,不要逆天行事,对自己也不应太过于苛刻,不要事事较真、较劲、没有哪个人一辈子都走直路的!
很多人有着让琐事“变大变强”、威力无边的本是,任何一个件小事,也许都会被小题大做,而滋生一种让自己厌烦和挫败的情绪:错过一次瑜伽课程,或者在钢琴练习时发挥不好,又或者朋友聚会的时候自己没有收拾得光鲜亮丽......这些都足以成为一个大漩涡的中心,将所有的挫败感和自我放弃都卷入进来。他们肯定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我把这件打扮不好?”“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一份工作?”最后,又会回到本质问题上面,“我为何总是这么悲惨?”
当然,这些人对于他人是很客气的,但却忍不住对自己过于苛刻——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些不可理喻。但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既然都知道这些想法是愚蠢的,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不去想这些呢?
世上再好的火车也不能永远都在轨道上行驶,人一生难免有出错的地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时残缺与遗憾或许才是最美的展现。
有这样一批父母:对待工作,他们追求完美,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对待孩子,他们也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同样成功,教育孩子别太苛刻。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怕孩子误入歧途,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教育孩子过分苛刻,孩子容易患强迫症。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完美主义者,从怀孕时就开始注意健康饮食、胎教,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在家中只能说英语,不许用汉语交流。孩子的周末比平常还忙:上钢琴班、英语班、奥数班……事事都要求做到最好。生活上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如被子要叠得整齐、坐姿要端正、写字要工整、饮食要注意绝对卫生……
在这样完美要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就会变本加厉,导致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迟到。
青春期不仅是生理上发育的阶段,也是心理上的转折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少男少女开始变得对自己不满意了,无论身材、长相,还是学识能力,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希望能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更完美。父母完美主义的`教育,也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无论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
因此,教育孩子时应暗示:既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绝不要为自己的弱点唏嘘哀叹,相反,要学会悦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己有优势的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