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艰苦、朴素、不挑食、不嫌贫。红烧肉好,不能贪恋;绍兴酒好,不能沉迷,总之酒肉于我如浮云。但我爸却不干,总是穷讲究,比如说,晚饭随便配碗酱油汤,我爸也不肯胡乱熬,一定要特意切点葱叶放进去,香。类似这种时候,我妈就抱怨“穷讲究”,我爸就怡然自得答:“穷归穷,还是要穷讲究。”
后来我渐渐长大,才发现自己不小心耳濡目染了不少“坏习惯”。比吃蒸鱼必要葱丝才衬得蒸鱼体格纤细,一看见葱叶就觉得不合身,辜负了鱼的好身段;上好香菇菜蒸包,配红茶、清豆浆和汤都可以,但配牛奶就满心疙瘩心慌手汗;蒜泥白切肉如果买的净是瘦肉,兴致就会跟肉一样干瘦下来。
这些症状被人无意间指出时,挺让我汗颜。米面饭菜,随意胡吃两口,挡挡饥也就罢啦,吃个粉丝还摆鱼翅的谱,真是没事穷讲究……
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就到处说,苏州爱吃的人,都赶早去馆子吃头汤面。因为面下多了,汤就不清澈,所以头汤面最好。一碗焖肉面可以排列组合出十几种搭配,还不用提苏州的“银丝面——小宽面——银丝面”循环传奇。一碗面也讲究。
唐鲁孙说以前他们家试厨子,做3道菜:一个鸡汤,看文火功夫;一个青椒肉丝,要脆不泛生嫩而入味;最后看个蛋炒饭,炒得要润而不腻,不泛油,老嫩适中,没生葱味。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3道家常菜也讲究。
《我爱我家》里亲家母要吃打卤面:“打卤面不费事,弄点肉末儿打俩鸡蛋,搁点黄花木耳、香菇青蒜,使油这么一过,使芡这么一勾,出锅的'时候放上点葱姜,再撒上点香油,齐活了!”劳动人民吃个家常面,也讲究。
我以前以为西安的坨坨馍就一面疙瘩,但被人训导说,要9成面粉加1成发酵的面粉,烤个“虎背花心儿”状,才酥才脆才香才嫩,才配得上腊汁肉。一个馍也能讲究。
一道菜、一碗面、一个馍,经典美食,就是这些小东西里讲究出来的。
追求趣味讲究细节偶尔散发点文艺腔的讲究,其实是随时随地适用的,穷人和非穷人都有讲究的权利。日子要过出滋味来,就得讲究。生活里大大小小微妙动人的可爱瞬间,都是讲究出来的。
所以说,穷讲究不是坏事,是对现有事物的珍惜和欣赏。日子的滋味,也就是抢个头汤面、琢磨个勾芡卤、嚼个饭是否焖熟、咂吧一口汤咸淡是否适度,这么些细讲究累积起来的。
○春分已过,汾河边上的株株垂柳,远看就是鹅黄转嫩绿的层层叠叠的轻雾。迎泽公园还在修缮,不知道里面的那几棵耆年的西府海棠今年开了没有。偶在街头碰见一棵争春的连翘,忽啦啦的一树淡黄,闹”醒了半条街巷。人也有些按捺不住,初暖的正午,会骑着公交自行车,绕着城区小环线兜一圈,春风拂面,思绪蹁跹。这不就是兴”吗?这不就是比”么?最经典最早的比兴”就在《诗经》了。向阳兄弟写过一本书《青春诗经》,他在古老的经典中看到了青春,看到了爱情,而我却在经典中读到了食”,读到了春天的味道。殊途同归,都是性”也。
1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桃花,自《诗经》以来就是美丽少女的代称,占尽春光第一枝”,温庭筠说,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桃花易谢,青春易逝,如何能留住那一抹粉艳,桃花酿由来已久。只是现在人们的节奏快了些,忘记了这些古老的乐趣。
○踏青时,不妨捡拾些桃花的落英,在树下的清溪中洗濯,晾在竹篾上、笸箩里,微干便可用汾酒泡,看花瓣在酒中舒展,看酒色渐渐粉红,岁月流走,过了夏天,过了斑斓的初秋,在越发萧索冷清的深秋的夜里,倒一杯桃花酿,念着春,看桃色如何从酒里染到了脸上。也是一乐。
2谖草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卫风*伯兮》谖草就是黄花菜,也叫忘忧草。形似百合,花细如针,也叫金针菜。早春的菜场,偶能遇见,有人买了插瓶观赏,我却买了焯水凉拌,淡淡的清香,花瓣厚实,有汁水粘稠,不宜加辣椒油等味重之物,蒜泥香油轻点即可。晒干的黄花菜就南北皆宜,人人待见了。
○太原的名吃——打卤面更是离不了黄花菜。泡软的黄花菜不要早下锅,容易煮的太软,在打卤勾第一遍芡汁儿之前放就好,稍煮再第二遍勾芡汁儿,撒韭菜段儿,浇面的卤就成了。高汤烧肉、香菇木耳,黄花韭菜,既有厚重的香,又有春天的鲜。何以忘忧,跌碗打卤面吧。3瓠
幡幡瓠叶,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瓠叶》瓠又名壶卢、蒲卢,匏,就是今天所说的葫芦,因为和福禄”同音,中国人特别喜欢。《诗经》中也屡次出现,从嫩叶到老果实,居家过日子都能吃用。青嫩的小葫芦,叶子焯水,可以凉拌,果实剁碎,可以包饺子,清凉解毒。而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的北瓜,西葫芦,估计真就是西域来的葫芦。
○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凉拌西葫芦。西葫芦切丝,用酱油醋腌制,加小葱新鲜朝天椒,不用蒜泥,就是一道爽口微辣的下饭菜。葫芦丝略微韧性,口感爽脆。在家做过几回,尝此菜的朋友们都停不下口,几乎很少人第一口能准确地说出这竟然是西葫芦丝。猜来猜去,揭晓谜底,举座惊讶,也算是饭桌上的一件小趣。
4荼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谷风》荼,野菜中苦味菜的总称。荠菜甘甜,荼菜苦涩。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富贵病多了,人们反而发现苦菜的好来,食苦清肠降脂,苦尽甘来。例如蒲公英对消化不良、肠胃不适大有好处,白蒿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马齿苋调节血糖,鱼腥草、穿心莲清热解毒。西南三省的人酷爱鱼腥草,江浙人喜食马兰头、苜蓿草头,而山西晋南人最爱的就是灰灰菜、白蒿。
○几乎所有的荼”都可以用香油蒜泥、盐糖等生拌或者焯水后熟拌,晋南人还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就是蒸菜”:白蒿洗净切碎,与面粉拌匀,上锅蒸熟,然后或直接调味或蘸酱油碟子或回锅炝炒,有野菜的清香又去除了稍许苦味,还有点面粉的糯粘,的确是晋南的一道美食,只是真的要看月份牌才能吃到,二月白蒿三月椿四月才有槐花香,错过了荼”就只能等到下一年的草长莺飞时了。
5蒌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周南·汉广》汉水之滨,蒌蒿满地,河豚欲上,岸边是竹林和三两枝桃花,水中是知晓江水变暖的鸭群,嘎嘎地叫着。可不是遇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好吃的太多了。蒌蒿就是现在的芦蒿,俗称是蒿子秆,空心的比牙签略粗的'浅绿的蔬菜。
○在太原五龙口市场,一包包地从长江中下游溯水而来。两湖菜馆和淮扬饭店都有一道春天的必点之菜——芦蒿炒腊肉。芦蒿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说不出的非香非臭的气息,也许是水泽气,总之野性十足。喜欢此味的,清淡地配茶香豆腐干炒,不喜此味的,配油亮的老腊肉炒,芦蒿吸入厚味,相抵相融,好吃的不得了,反而腊肉却成了药渣,可以功成身退,弃之不顾了。
6竹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卫风.竹竿》《诗经》中的竹不止这一处,但大多出现在卫风中,古老的卫国啊,后来被道学者斥之为淫”。真是以偏概全,冤枉了几千年。那时候的河南淇水一带正是卫国的中心地带,气候温暖,虽然大象不一定还有,但竹林肯定是郁郁葱葱、岁寒不凋。苏轼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有了竹林,衣食住行便都有了保障,审美的乐趣更不用细数了。单说这冬笋、春笋,就让人舌津潮润、肠鸣肚响的。冬笋相比起春笋来粗大厚实,纤维多,自然口感老,适合清炖、白烧,最好吃的就是上海菜的腌笃鲜。而春笋,我更喜欢炒双笋片,嫩绿的莴笋、洁白的春笋,日月同辉,未下箸就已经醉心于盎然春色,更不要说味道鲜美,口感清脆。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7荏菽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雅*生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华民族的先祖教会我们种植瓜豆、繁衍至今。荏菽就是豆类,青的豌豆,黄的大豆,绿的蚕豆,红的小豆。在山陕谷地,更是豆类大家族的发源地,至今逢年过节、祭祀和红白喜事,都少不了红豆饭,叫个红豆饭,其实也是杂豆饭,只是红豆遇碱,一煮就软,深红地染得满锅满碗。豆荚嫩时,便是上好的菜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华民族的先祖教会我们种植瓜豆、繁衍至今。荏菽就是豆类,青的豌豆,黄的大豆,绿的蚕豆,红的小豆。在山陕谷地,更是豆类大家族的发源地,至今逢年过节、祭祀和红白喜事,都少不了红豆饭,叫个红豆饭,其实也是杂豆饭,只是红豆遇碱,一煮就软,深红地染得满锅满碗。豆荚嫩时,便是上好的菜蔬。
8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周南*芣苢》这是一首简单重复的欢快的采摘之歌。芣苢就是车前草,又名车轮草、田灌菜。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此草好生道边及牛马迹中。因而得名。车前草种子繁多,也因之具有多子”的吉祥寓意。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车前草不仅能斗,更能吃。
○车前草性寒味苦,有利尿镇咳之用。嫩芽洗净,焯水后挤净水份中苦汁,便可以凉拌、清炒或者调馅儿包饺子包子,因为苦味,所以加点糖中和最好。我更喜欢晒干后留存到夏季酷暑之时煲汤用,苦辛正好凉血解解毒。冬瓜连皮和籽洗净,切厚件。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半小时,最后调入盐和几滴香油,清爽的老火靓汤,以喝汤为主,车前草和冬瓜块也就光荣牺牲了。
9苕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苕之华》这是一首哀伤的歌,饥馑之年无所食,只能吃苕之叶,苕之花。本来我以为此处的苕是南方所谓的红苕(shao)、红薯,还心想红苕叶,红苕都很好吃啊,细查之下才明白此处的苕竟然是陵苕,凌霄花,又名紫葳,如今除了观赏以外,只是一种入药的药材,行血去瘀、凉血祛风,且孕妇慎用。
○再读此诗,便体味出了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悲凉。《诗经》的时代虽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浪漫图画,但更有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之苦怆。
人生就是一曲不完美的奏鸣曲,味道也是,苦也罢,甜也罢,都要体会。我一朋友说的更绝:人生就是无趣,咱的意义就在于从无趣中找出有趣来。”希望这篇《诗经》中的春之味甜咸齐备、五味俱全,让生活更有生生不息之趣味。
1、面条
立夏时节,正是小麦登场的时节,老北京讲究吃面,意在庆祝小麦丰收。据说,立夏吃面这个习俗源于晋代。那时,吃面是为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句话说得好:入夏面新上天。其寓意立夏吃面可强健体魄,为人们带来好运。
老北京喜欢吃炸酱面。炸酱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和蛋白质,营养很饱满。但是炸酱面的猪肉脂肪含量过高,常吃者易发胖,容易造成油脂摄入超标。建议在食炸酱面时,可少放点瘦猪肉,多放点黄瓜,萝卜丝等配菜,以此降低一碗炸酱面所含的热量。
除了炸酱面,北京人最爱吃的还有打卤面。做打卤面要先把黄花、木耳、口蘑用热水发开,洗净后,不要倒掉发蘑菇的水,滤出后打卤用。取汤锅加葱姜和煮熟的五花肉切薄片,与黄花、木耳、口蘑一起放入锅里加入煮肉的汤和发蘑菇的水,加入盐、酱油调味后勾芡,再加入打散的'鸡蛋,取出倒入汤盆,卤就做好了。在起锅之前,用铁勺炸点花椒油,趁热往卤上一浇,嘶啦一响,椒香四溢,就算大功告成了。
2、夏饼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现代多以海蛎饼代替。而夏饼经常用于母亲送给已出嫁的女儿。在立夏吃夏饼,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说。
制作夏饼并不复杂,有甜、咸两种,甜的主要加以芝麻,白糖;咸的,则更为丰盛,伴以盐、韭菜、肉末、虾米、香菇、胡萝卜、鸡蛋等。
夏饼是将和好的面压成薄饼,里面包上肉丝、韭菜等,放入锅中煎炸制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面饼,话丰收,其乐融融。
3、春卷
春卷分饼和菜两部分,卷菜的饼一定要是新鲜做得的烫面薄饼,讲究圆、薄、滑。擀好的饼一定要再上面轻轻抹一层油,为的是不让饼和饼之间粘连,同时吃起来口感也较为爽滑,配着卷在里面咯吱咯吱作响的蔬菜,一软一硬,口味一流。
春卷里卷的蔬菜一般都是随您喜欢来选择,大多数家庭中会选择简单的豆芽菜、韭菜等。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春盘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
4、扒糕
另外,老北京人立夏时还要吃扒糕。扒糕做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用荞麦面制作的。夏天凉吃,冬季可用油来煎着吃,佐料配以腌胡萝卜丝、蒜泥、辣椒油,还有就是用芝麻酱、芥末酱、酱油、醋等混合勾兑的酱料,吃起来很好吃。
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立夏还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吃樱桃、芽笋、青蚕豆、蒜苗、苋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在吃以上美食的同时,不妨多食用时令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