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女人的三种心态说说 正文

女人的三种心态说说

时间:2025-11-14 10:31:09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或渐悟或顿悟,或隐藏或彰显。人生的三种态度感悟是什么?

人生的三种态度感悟篇一:

受益良多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共享。本文出自梁漱溟先生与同学们每天例行的“朝会”上的一次谈话,时间是1933年前后某一天的黎明时分,天色微明而周围一片寂静。这篇谈话来自于先生个人的生活感受,以及先生自己切身的体会,有别于浮泛空谈,且言简意赅。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

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

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人生的三种态度感悟篇二: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荏苒,似水流年的日子如流水般静静地淌过,流过韶华青春亦流过人生往事。

人类在这无限的时空中,寻找自我,寻找精神家园,亦即寻找心灵的归宿,寻找便成了生命的历程。有的人,在寻找中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终归一生,仍不明了我为何而活,我要到哪里去,我从哪里来,最终因恐惧而死,未能绽放生命之花。

有的人,超越了环境的限制,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人生,绽放生命之花,终生命结束之时,以风的洒脱离开这个虚无的世界,到另一个空间继续寻找生命。

寻找便是人生,人生就是不断追求自我满意的过程。金色的落日下,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浩瀚的大海和无尽的苍穹,伸开双手,发出了对人生那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我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我为何而活。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茫,是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强烈碰撞发出的悲鸣与叹息,是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问。

陈子昂感叹浩瀚宇宙下生命之短促,世事之不测,壮志之难酬,便留下了千年孤独的呐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触摸人类难以摆脱的忧伤。

终其生命之结束时,有人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因为曾经悲痛过;有人认为,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曾经绽放美丽,化为永恒。

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终免不了爱恨离别,酸甜苦辣的惆怅与悲壮,亦也无法避免是成是败的怡悦与悲哀。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追求自己满意的道路上,因免不了这些虚无,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享受人生本身之美,方能豁达。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描写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却有着不同的结果。

木商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所知觉的只是一棵值几个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也脱离不了自己的心习,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的只是一颗苍翠劲拔的古树。因三人以不同的态度知觉同一事物,便有了不同的目的。

木商盘算着怎么架屋,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学科里去,观察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而画家只聚精会神的观赏者它的苍翠的颜色以及它不屈不挠的气概。究其原因,因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已——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应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人生态度。此三者,不可选其一者,也不可选其二者。这三种人生态度便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唯有如此,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创造自己,欣赏自己。在其生命结束时,淡看人世苍生,方能海阔天空。以云的轻抚笑看往事,心灵得一方净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

谈人生的三种态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着精辟的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当应创造人生,谱写生命的乐章。我们便需要实用的人生态度。鲁迅曾说过:人,第一要生活,第二要生存,第三要发展。活着,第一件事就是要活下去,维持生活,就要利用环境。利用环境,我们便懂得什么对我们有用,什么对我们无用,这便产生了意义。意义产生于实用。

初只一看,这种人生态度是赤裸裸的人与人之间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其实不然,实用态度的最高境界是“善”,一切利用者不能突破善的内在要求。利用环境,要达到和谐,即我能索取亦能舍得。和谐即便是善。若是我们的利用践踏了他人之生命与尊严,那么我们便没有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利用环境,要心存善念,一念之善,天必从之,举头三尺有神明。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至善之境界。

寻找生命的历程中,当应思索而行,思考人生,照亮生命前行的道路。这需要科学的人生态度。在寻找的途中思索:我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为何而活,探究人生的真理与真相。懂得了人生的真谛,知道了活着的意义,便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余华力作《活着》中的福贵,在遭受了接踵而至的命运给予的苦难,依然顽强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东西而活着。活着便是忍受,忍受生与死,幸福与痛苦,忍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这就是活下去的希望,为活着而活着。“我思,故我在”便是笛卡尔的人生。体悟生命,思考人生,追求生命至真之境界。

也许渺茫的人生无法面对无限的时空与无尽的苍穹,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便免不了困苦,难免遭遇爱恨离别,是成是败的境遇。对此,有的人悲伤至而轻生,有的人放弃自我之信念,便庸碌无为的草草了结一生。

面对困苦与苦恼,我们当应有美感的人生态度,用艺术的眼光看人生,领略人生本身之美。寻找生命的历程,是一次完整而根本的旅途,崎岖只是一段美丽的风景。面对困苦,从创造的位置上跳出来成为客位的欣赏者,站到适当的距离,欣赏人生。人生正因为不完美而完美,不要轻生,不要抱怨,用艺术的眼光看人生。若是福贵终日愤世嫉俗,他也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每一次的苦难,福贵只是把它当作人生旅途上的美丽风景,欣赏着她,体悟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至美之境界。

完美的人生,便是由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人生态度之完美和谐整体。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在创造中欣赏人生,在欣赏中创造人生。

人生,便是寻找生命的历程。便是一次旅行,山一程,水一程,走过的都是风景,尝过的酸甜苦辣都是幸福。人生路上,总少不了孤独与悲伤,且歌且行,遇到多少美丽却是错误的风景。远看云聚云散的洒脱,望一群飞鸟起舞的逍遥。在创造中欣赏人生,在欣赏中创造人生,书写人生一页页唯美流年,勾勒一幅幅诗情画卷。

人生路漫有穷时,惟有苦难无尽处。面对苦难,不要浮躁,不要着急回首流连风景,“慢慢走,欣赏啊”。

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只差那么一点点。那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勇气并愿意做别人不要做的事情。早安。

1. 真正的爱情,只有同风雨,共患难,一起分享人生的苦与乐,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却是能幸福的相守一辈子,不管环境怎样变化,都能始终如一,为了爱人可以付出一切,经得起世俗的考验和平淡的流年

2. 人活着为了什么?答案:一个念想。

3. 如果你有鸭梨,把它放冰箱里,它就会变成冻梨。

4. 但凡死缠烂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爱你,那只是在跟自己赛跑。真正爱你的人,做不到死缠烂打。因为自尊不允许。我们一直深信,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包括尊严。多少浅浅淡淡的转身,是旁人看不懂的情深。——苏芩

5. 青春的世界里,不需要固结你的思想,只有追寻美好的梦想,人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要持之以恒。让我们像江河一样,向着大海不断奔流吧!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谱写青春的音符,留下奋斗的足迹。

6. 雨懂云的沉重,才会义无反顾;风懂叶的无奈,才会纯情而舞。有些人,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有些人,只一眼相知,却是魂魄相依。懂,无需太多语言,有时只需一个微笑,一眼凝眸,它是灵魂与灵魂的对白,它是心与心的共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相惜。

7. 人人都应是社会的主人,都应对社会的前进负有责任。

8. 有时候,我们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最终会成为我们做过的最漂亮的事。

9. 人言纷杂,保持自我;工作勤奋,娱乐适度;对待朋友,不玩心术;处理事务,不躁不怒;生活讲究,量入为出;知足常乐,一生幸福,祝福你周一工作快乐!

10. 今天有许多人不是不愿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11. 饥饿,能保持清醒头脑。寂寞,能复原人性缺失。担当,能解决一切问题。时间,能给出一切答案。

12. 睡觉是最好的解脱,睡着了,不悲不气不孤单,什么都烦恼都没有。

13. 改变你的观念和态度,你就能得到你想拥有的一切。

14. 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15. 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蒙田

16. 一生中,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而心灵像一个筛子,在世事颠沛流离中,慢慢的一些人就漏掉了。不过,对于智者来说,他们漏掉的只是别人的过错与不足,他们不会刻意去记恨一个人,而会记住他人的好和善,并时时充盈自己那颗感恩的心。宽容、大气的生活会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喜乐与安然。

17. 当第一线光明照彻天际,当第一缕阳光洒满人间,当第一丝清风拂过脸颊,当第一曲铃声悠然响起,那是我的祝福早早来到,愿你拥有一天好心情。

18. 你跌跌撞撞,落得一身的伤,就当是为青春,画下的残妆。

19. 有一种人天生是用来疼爱用来宠的,即使他从未把你放入他的生活他的心里,你仍然愿意为了他的笑容答应他所有要求。

20. 不要为失败找借口:应该直面失败,并迅速找出失败的原因。

21. 不要放弃,放弃了今天就是放弃了一辈子。

22. 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23. 如果你是单身,请你不羡慕那些天天粘在一起的小情侣,也不要妒忌那些在寒风中可以拥抱在一起紧握双手的两个人。你也不会想承受他们可能因为分歧因为距离,偶尔闹起的小脾气,那些吵架伤人分手的话,会影响到你的美好情绪。你现在能做的只是打理好生活,冷了穿好衣服,努力学习充实好自己,以最好的姿态期待他的出现。

2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25.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6. 人在旅途,谁都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自己要学会调节,有时间去郊外爬山行走于田间吧!看看那广阔辽远的天空;感受一下山间的清楚亮丽。

27. 做你想做的梦,去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一个机会去做所有那些你想做的事。

28. 因为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使其绘上斑斓的色彩;因为希冀明天更加美好,将其纳入绚烂的幻境。有梦就有目标,有想就有力量;有梦就有方向,有想就有动力;梦是人生的期盼,想是生活的调剂;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不要让太多的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29. 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

30. 是什么让我们坚强?。

31. 人不要太任性,因为你是活给未来的你,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你。

32. 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磨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坚强的信念。

33. 高度的判断不在于事野,而在于心态;距离的判断不再于长度,而在于行动!

34. 青春不仅仅是月亮、林荫、交谊舞,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地球多一个高等动物。假如你能让青春放逐出自己的思维,让它驰骋在大自然纷繁的境地,回旋在物质的深层结构,奔波在宇宙无限的区域,那么你会为之迷恋,为之振奋,为之倾注出自已的全部热血。

35. 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著。

36. 人一辈子总是不能想当然的去做计划。有时候你以为是在谈恋爱,其实只是上了次床;有时候以为是约了个炮,没成想却爱上了对方。

37. 建立一个朋友档案:以免人到用时方恨少。

38. 美好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和拥有的。

39.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0. 每个早晨,我都在等,等你睁眼发现,发现我在你眼前;每个早晨,我都在等,等你侧耳聆听,聆听一声温柔的早安。我要让你每天听见,早安!

41. 梦想能够让你存在。有梦想就会按捺不住,喷勃而出。

42. 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43.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44.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45. 人生活在得失间,得亦是失,失亦是得。生活总要简单,简单到日月交织,映出的天空只是黑与白的年代。一颗心终究无法承担过多,只要懂得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些,便会走的毅然决然。

46.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理想,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的涌流

47. 从现在开始,聪明一点,不要问别人想不想你,爱不爱你?若是要想你或者爱你自然会对你说,但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别人会很骄傲和不在乎你。 ——再也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顺其自然以最佳心态面对,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往往在最在乎的事物面前,我们最没有价值

48.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49. 别人不会在意你的一切,只有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

50.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51. 清风揽明月,祝福悄悄走。白云深处千山远,一片温馨永存留。牵挂丝丝剪不断,化作绕指柔。祝你清晨多愉快,幸福无尽头!

52. 你要小心应对的几种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人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韵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