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2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7、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8、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3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1、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32、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3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6、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37、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3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9、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精选
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3、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5、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8、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
1、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2、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邵雍《迷悟吟》
3、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黎里,英国散文家
4、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7、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英)毛姆
8、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9、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准南子》
1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1、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2、人类被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13、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三毛
1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5、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以诚信为主题的格言
1、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3、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7、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8、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9、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德)康德
10、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1、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尔斯泰
12、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3、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英国作家
14、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15、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关于诚信的励志格言
1、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2、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5、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6、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为政》
8、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9、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12、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13、多虚不如少实。——陈甫,宋朝哲学家
14、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英)莎士比亚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15、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16、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17、诚实最好的政策。——弗兰克林
1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19、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2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出自《论语·颜渊》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
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
1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论语·学而》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出自《论语·宪问》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
15、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
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24、子曰:“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泰伯》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
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
35、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
3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
37、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9、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
4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
4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子罕》
4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出自《论语·子路》
43、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
4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4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为政》
4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
4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
49、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
5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二
【原文】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