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武汉热干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麻婆豆腐……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小吃莫过于武汉的特色美食——热干面了。
刚捞出来的热干面热气腾腾的,米黄色的面条团团围坐在一起,多像一个可爱的胖娃娃啊。面条上那褐色的芝麻酱、绿色的香菜、黄色的榨菜丁、白色的葱花……五颜六色的,看一眼就令人食欲大增。端上桌后,芝麻酱、小麻油那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欲罢不能。搅拌过后,只见每一根面条上都裹满了芝麻酱,有点像蚂蚁上树的情景,太好玩了。吃上一口,唇齿留香,那独特而诱人的味道和口感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如果再配上一碗甜酒,那真是人世间最好的美味了。
前一段时间我去武汉吃热干面的时候,目睹了它制作的全过程。我非常感兴趣,网上的一些资料也让我更加了解武汉热干面的制作方法。它的做法很特别:面条一定要纤细筋道,色泽黄而油润,调料的熬制搭配也是按照秘方精心配置的。老板头一天晚上把面条在大锅里煮上八成熟,然后捞出沥干水分,分份装起来。第二天来了客人,就把其中一份面放到大漏勺里,在沸水里快速烫一下,捞出来之后倒进碗里,然后放上各种调料,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就做好了。
热干面的吃法也很有意思,吃的时候不能一点一点地品尝,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吃,嘴要塞得满满的,这样才能品尝到武汉热干面独特的风味。
热干面的由来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个典故。相传20世纪30年代初,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剩下了不少面条。他怕面条变质,所以将面条煮熟,凉在案板上。李包不小心碰到了案板上的油壶,麻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凉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再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的津津有味,后人把这种面起名“热干面”。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告诉了我们热干面的特别之处,因为它是在误打误撞中研制出的一种美食,既不同于汤面,也不是凉面,有独特的烹饪之法。
色香味俱全的武汉热干面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美食,吃完了的感觉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还—想—吃—!听到这里,你们是否也垂涎欲滴了呢?
描写武汉热干面作文2
热干面,是我们湖北的一大特产,与炸酱面、刀削面、伊府面、担担面合称中国五大面,知名程度可想而知。在湖北省一提起热干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传说热干面是这么来的,以前有一个姓李的人,以卖凉面、汤面为生,有一天,有一些剩面,没有来得及卖出去,他便铺在案板上晾着,准备明天再用,结果一不小心打翻了装麻油的瓶子,油泼到了面上,无奈,他只好把面拌均匀,再晾,第二天,他用这种面用水烫一下,然后拌上凉面辅料,结果美味无比,香气浓郁,顾客争相抢购,有人问他这面叫什么名,他答日:“热干面”。从此,他和他的面一起,名声大震。
说起热干面,以武汉最为美味,以前,我在长江大桥旁的小店点过一碗,不一会儿,便从厨房的蒸汽中闪出一个人,手中托着碗热干面,还没有拌过,看着那白中带黄的热干面上铺着一层发散着芝麻油亮的芝麻酱,上面洒面了翠绿的葱花,还有那黄澄澄的萝卜丁,我急不可耐地把它拌好,挑起几根,放在嘴里,那散发着油香的粗面条上包裹着一层滑腻的香气浓重的芝麻酱,还带着爽口的啦味,真是色、香、味俱全。
因为我们一家自都喜欢吃热干面,所以我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为了满足我的胃口,姥姥就买来做热干面的碱面,用油拌匀后下了给我吃,虽然没有了那武汉热干面的辣味,但那爽口的芝麻酱浓香,也令人陶然。
热干面,我的早餐最爱。
描写武汉热干面作文3
热干面是武汉的一道名小吃,它以它独特的味道和口感赢得了武汉人的心。
刚捞出来的热干面热气腾腾,放上各种佐料后香味扑鼻,芝麻酱、小麻油的那股浓浓的香气老远就闻得到,真是令人食欲大增。吃起来又香又干又有嚼头让人百吃不厌。武汉的餐馆里、食堂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的踪影,在外地工作的武汉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
说起这热干面的来历还有一段小故事。据说,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他怕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钉煮熟捞起来,晾在案板上。不小心将油壶里的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灵机一动,索性把麻油拌合到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烫几下,滤出水,放在碗里,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佐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诱人食欲。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热干面的大名传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
这热干面的制作工序也不简单,还有许多讲究。先要在头天晚上把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开晾凉,拌以麻油。第二天吃时,烧一大锅滚水,将面放在笊篱里烫热,再拌以芝麻酱、小麻油、榨菜丁、虾皮、酱油、味精、胡椒、葱花、姜米、蒜泥、辣椒等。这个学期劳动课第一节课就是学做热干面,我还没试过,等有时间,我也来做一碗正宗的热干面。
正是因为热干面的味道这么可口,这么受武汉人的喜爱。使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
描写武汉热干面作文4
武汉是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城市。
武汉的历史悠久,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就是在武汉发生的。武汉有许多名胜古迹,有雄伟壮观的黄鹤楼;有风景宜人的东湖;还有长江上英姿飒爽的八座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小吃也很多,有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还有蔡林记的热干面——
我最喜欢吃热干面了。记得有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突然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心想:是什么味道,这么香?我跑了出去,看见桌上有一碗面。我问爸爸:“这是什么呀?”“这是热干面。”爸爸一边把芝麻酱,一边说:“热干面是武汉的美食,这其中还有个故事哪。”我说:“快说,快说。”
爸爸说:“有一个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他怕面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煮熟后捞起来,晾在案板上,不小心把油壶里的芝麻油洒在面上,然后把面摊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昨天做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荡几下,滤出水,放在碗里,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佐料,热气腾腾,诱人食欲,人们争相购买,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热干面。”热干面就此得名。
听完后,我迫不及待开始品尝热干面,热干面非常有劲道,有一股香香甜甜的味道,在我口中回味,满嘴余香,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嘴上还有一些芝麻酱,我舔了舔,意犹未尽。
这就是我的家乡,历史丰富的文明古城;这就是我的家乡,小吃美味可口的美食城;这就是我的家乡,多河多湖的“千湖之城”;这就是我的家乡,独一无二的城市——武汉。
描写武汉热干面作文5
热干面是家乡武汉的风味小吃,在家乡的任何一家小吃店里都可以看见它。
在武汉,每天早上,都可以听到一句话:“今天你吃热干面了吗?”这差不多可以作为早上的问候语了。各种职业、年龄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会选择热干面做早餐,可见热干面的魅力有多大。
每次回家乡,我都不忘吃上一碗热干面。到了外婆家,我总会来到厨房里,对外婆说:“外婆,给我来碗热干面!”外婆总是笑着说:“心心要吃热干面啊!好,好,外婆做!”
外婆先把带碱的、又圆又细的面条放进锅里,煮到九分熟。然后摊在面板上,用植物油拌匀,把面放进一个竹漏勺里。接着加特制的芝麻酱、葱花、酱醋、辣椒酱和辣萝卜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正宗武汉热干面就做成了。我接过面,拿起筷子,仔细地把面拌匀了,“呼呼啦啦”地吃起面来,一口下去,辣辣的,直让人叫爽。不一会儿,一碗热干面便被我吃得碗底朝天。
热干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汤,为了方便搅拌,通常只加少量的卤水。所以,吃热干面的时候,会觉得口干。不过,你可以买一杯豆浆。热干面和豆浆,是最好的搭配,一边吃热干面,一边喝豆浆,真是一大享受。
武汉人吃热干面时喜欢喝一碗鸡蛋米酒。吃完后,嘴里溢满了芝麻酱和米酒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当然,我们在面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香菜、海带丝等配料。
热干面很受人们的欢迎,外地人却吃不惯。这让我很疑惑,思索了好久,我才明白:其实热干面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味道,而是我们武汉人对家乡的感情。我们忘不了热干面师傅热情的招呼,忘不了早上那阵阵面香,也忘不了芝麻酱浓浓的味道。
我爱吃热干面,更爱我的家乡——武汉。
我回湖北爷爷奶奶家已经有十天了,每天早上,爷爷都会给我买一种美味的武汉特色早点:热干面、炒粉、糍粑、面窝、豆腐脑、三鲜豆皮、酒酿、烧卖、汤包、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从不重样,让我开开心心地过早!吃得我口齿留香、流连忘返,呵呵!想想我在广州一成不变的面包加牛奶式早餐,我真感觉在这里的日子如天堂一般。
听爷爷的介绍才知道,原来湖北的早点可有名了,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还美味可口,比较有名的有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谈炎记水饺、蔡林记热干面、老谦记的豆丝、顺香居的烧梅、五芳斋汤圆、谢荣德的面窝。其中,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和老通城豆皮更是被称为武汉早点三绝而驰名中外。
我觉得汤包倒称不上特别有特色,因为别的城市的汤包也很有特色,比如上海的灌汤包等。我觉得热干面和豆皮那才是真正的武汉特色早餐!
来武汉不吃豆皮,就象看阿根廷队的球赛没有看到梅西上场一样遗憾。武汉著名的老通城豆皮店创办于1939年,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毛泽东爷爷1958年两次视察武汉都亲临老通城酒楼,十分喜欢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
其实豆皮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没有豆,为什么叫豆皮呢?原来,豆皮外面有一层薄薄的皮,而这层皮是用豆粉做的。豆皮上面是已经蒸熟的白色的糯米、棕色的牛肉粒、绿色的豌豆粒、酱色的豆干丁、红色的胡萝卜丁、香菇丁等等,吃在嘴里,又软又香,皮香肉嫩,色香味俱全。
热干面就更是家喻户晓了,也是我的最爱。每次回湖北爷爷奶奶家,热干面都是我必不可少的'早点,这次回来,我还了解到了热干面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1930年,老汉口的长堤街,有个在关帝庙卖凉粉和汤面的人叫李包。在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李包的生意不好,到了晚上收摊,还剩下许多面没有卖完呢。李包发了愁,武汉的夏天又湿又热,当时还没有发明冰箱冰柜,小本生意的李包当然不甘心将这么多的面条放馊了倒掉,实在可惜。他就想了一个主意,干脆把面条煮熟了放在案板上晾起来。那天李包的心情实在不好,收拾东西时也是漫不经心,不小心打翻了油壶里的麻油,眼看着香喷喷的麻油顺着案板流进了煮好的面条里,真是覆油难收啊!李包知道生气也没有用,就把麻油和面条均匀地拌在一起,面条也因此变得光亮起来,他将面条用蒲扇扇凉了,放在一边。
第二天一大早,李包起来闻闻拌了麻油的面条,咦!一点也不馊呢?他就在沸水里烫了又烫,再滤干捞在碗里,浇上做凉粉用的佐料,有食客很远就闻到面条的香味,就争相购买,品尝过后,纷纷觉得好吃,有人就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这个李包,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三个字:热干面!这三个字就成了这种面的名字,也从此成了李包的当家小吃。他后来干脆连凉粉也不卖了,专卖热干面,还教授了很多徒弟。从此武汉三镇到处都是热干面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弟子姓蔡,开了家蔡林记,成为武汉热干面的名店。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对美味的湖北早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呢?那就赶快到武汉来品尝品尝吧!
妹妹的女儿叫杉杉。开学后才上一年级。
大半个暑假在我们这里,只顾着玩的发疯,身上却总起一些小疙瘩,闲下来时,就不停的抓痒。后来听***妈小瑞说,这叫做水土不服。
要回武汉了,在我们家吃顿午饭。我们做的焖饼。这在我们这里属于家常饭,家家都会做。但要真正做得好,做得地道,也有许多讲究。按地方志上一些记载,曾有一个京戏名家来我们这里献艺,点名就要“湖滨楼”的焖饼。那天适逢阴雨,派去买饼的小伙计就偷个懒,从旁近一家小店买了一份。结果,那名家只挑了一筷子,就拍手不吃,又使个小性,要罢演――这哪里是我要的正宗焖饼!
我的小外甥女也扒不过两筷子,就丢下不吃,问她,说:你们河北的饭不好吃!
问:那你们武汉吃什么?
她回答:热干面。
问:什么是热干面?
答:就是又热又干的面呗!
武汉人不叫做吃早饭吃早点,叫做“过早”。到武汉的第二天,小瑞就带我们去街边过早了。几步路走下来,发现些武汉迹象了。沿街边走着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时就能看见边走边吃的形象。他们左手托一个小花盆样子,薄薄的圆纸桶(也可以叫做纸饭盒)。右手拿了筷子,边走边挑着面条往嘴里送。有赤了上身,腆着鼓肚皮的大汉,呼噜呼噜吃的八面威风;也有窈窕明媚的时尚女子,走的轻盈,尖着嘴巴也吃像轻巧可爱;更有老太太,走路也已经颤微微的一步一挪,也一手托着纸钵,一手挑面条往嘴里送。一边嘴里塞面,一边抬起眼睛来看路。我们看得有些发呆,也忍不住景仰。赶紧绕着大弯,给那位奶奶让道。又忍不住回头,看她驼着背影,看她一手托钵,一手挑面,一步一挪颤悠悠的渐行渐远。这不禁让人感叹:她这样肯定已经走了几百年,还会走下去几百年吧,嗯,甚至一千年。
卖热干面的铺子,遍地都是。我们去的这家也是生意红火。当街面板上盘曲堆积了小山般的面条。黄金颜色,丝丝清楚,没有半点粘连(后来,我也忍不住问过卖面师傅:这面条堆在这里,却不粘黏,什么原因?师傅手里忙碌,嘴里回答:很多原因。)。那些面条应当是已经煮得熟的。面客点饭后,师傅就抓一把面丝,放到一个带柄的小竹篓里。然后去一个大汤锅里逛啊逛,这也是个热的过程。把竹篓里的`面倒进那个小纸钵里,另有人往里面加调料。柜台里面看不清楚,也叫不上名字。只见那人手法飞快,从几个调料碗里,用一把小汤匙在舀,刷刷几下就成全一碗,往前面一推,好了。从点餐到吃到嘴里,前后应当不过五分钟时间,这就叫做现现做现卖的快餐。
从汤锅里现捞的,热是没问题。难得的是一个“干”字:那面初看来也没什么大特别,调料也简单的很,好像有榨菜末,小葱花什么的,再就是略一些汤汁。问题在哪里?略一调弄就出来了。挑动一下,刚出水的面条就发干,吃到嘴里有种干涩的香,好似有什么火样的东西一下子把面条烘干了。再吃,再挑动,上面一层面条,竟如在烈日下暴晒过,吃到嘴里,还是软软的面条,但心里又不得不说“果然热,干,面”!我也好奇,又伸筷子去纸碗底下一抄。下面明明还是有些面汤的,可上面又是被什么烘干了呢?我没有问那卖面师傅,想到的情景是: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师傅说:这,有很多原因。――天上九头鸟,你知道他在用哪个脑袋和你说话?
我也开动自己的脑筋做了一个浅层的研究:可能是与调料有关系。调料中应该有麻酱。嗯,应该是。吃起来是这个味。但在我们北方吃面条,吃涮羊肉时也拌麻酱的,可却没有这么“干”样儿。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或者也是“有很多原因”。
小瑞的住处,往后转过去不远,一趟街都是卖美食小吃。到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各家门店都有自己招牌,各个招牌下都是各色小吃。五花八门,酸辣香臭。我尝了几个煎包,比我们那里的皮要薄,馅大,汁也多。臭豆腐霸气当街,不想吃也得闻。儿子还斗胆试了一块,我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敬而远之。
其中一天早晨,我和老婆儿子三个河北人,难得自己出来一次“过早”。还是那趟街,想来想去,还是要了三碗热干面。我提义,我们应当一手托纸圆桶,一手使筷,边走边吃,这才叫做真正的会吃武汉的热干面了。走不两步,老婆就叫苦边天:不行不行。这么走着吃,老怕迎头撞了什么东西。再就是哆哆嗦嗦,筷子杵不到嘴里去。最后,我们只好停顿到一个街角,围着一个电线杆子,站没得站,坐没得坐,心惊胆战的吃完了几桶面。现在想想,差不多可以用几句诗来形容“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学吃热干面的!”――好多表面文章好做,内里的功夫却不是一天半天能修得来。
武汉小吃自然不少。除却热干面,还有一样很受当地人热捧的叫做“豆皮”。看那家老字号,从早晨六点钟到近中午十点多。从门口锅边排队一直到当街。看如此盛况,也是妹妹小瑞重点推荐,我们也挤在队伍里等着挨着。最后拿到,去里面小铺子里坐着吃。那间老屋子不过十五六平米。坐着站着来回钻来挤去的都是食客,天气是武汉式的闷热,屋子里不装空调,几个电扇只在那里鼓吹热风。不是不想好好品尝一下传统的盛名的老字号“武汉豆皮”,我是真的怕自己再待不一会就成了外地人肉包了。这时,我那外甥女杉杉同学,就吃的得意洋洋。把大半碗豆皮扒到自己脸前,埋头大吃,半天含着饭嘟囔一句:你吃这一块,我还要吃一大块。然后,她还要一碗“蛋酒”。
武汉还有“来双扬”的鸭脖,还有剁椒鱼头。妹夫大伟不失时机的讲解:这个鱼头必须是胖头鱼才能做,其他鱼不行……他还骄傲的盛赞一种他们湖北老家的一道“锅巴炒饭”。说是就算武汉大厨几次想学,我们不教的。好吃的很!只是他们想学,我们不教。呵呵。我也百分百的感动,胀着肚子,也奋力吃了几口。的确不错,金黄瘩巴,香脆,又有米粒,又有些碎的青菜末盖在下面。强忍住一个念头不好说:这在我们老家,蒸米饭糊了锅,不是要扔掉吗?不是要喂那什么吃吗?看看看,还是又说出来了。真是欠抽。老妹千万注意。你若看到以上几句,千万删掉,不能让妹夫看到。大大的不该,不该哦!
上面那些吃过的东西,写出来的感受,不过十有一二。字面有限不再多说。本节结末处,略再提几句。一周过后,我们回到老家。没进家门,老婆就一片声嚷着要买豆沙包,还要买个葱头生吃。说自己想得要哭出来了。儿子回来也大叫,还是自己的饭吃着舒服。这几天在武汉,也吃过他梦想中的“匹萨、寿司”,又是一顿接一顿的贝壳鱼虾,江鲜海味,他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呲牙咧嘴皱眉头,按着肚子找厕所。据他说,是那里水,喝不习惯。
我们晚饭是小米粥,馒头。炒了半棵大白菜。一口稀饭下去,那些老旧相识的米粒们顺顺当当的下去,在肠胃里各自安分妥贴,又有米汤平稳安然。舒服不过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