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结束个人离别感言1
尊敬的乡亲父老们:
你们好!
如若,一段故事,最终的结局是分离,那么,我愿收起所有的牵念,将它尘封在心里。如若,一段路程,要用距离来疏远,那么,我用手中的笔墨,沾满忧伤的书签,在流年的扉页上,印满滴滴墨迹。
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次的相聚,也会有千百次的分离,我实在想不起我们最初时的样子,是笑着相聚还是麻木的走到了一起。我只知道,岁月终有一天会将我们的相聚变为离别,将握手变为分离。
三年了,过去的一切终将变成回忆。轻轻触摸着从摩托车上摔下来的一道道印迹,突然想起围坐在草地上促膝而谈时的样子;想起藏历新年老百姓欢歌笑语的情景;孩子们领到冬衣、新书时微笑的表情;想起一个人默默地走在十公里土路上,孤独和寂寞来袭时眼角的泪迹;想起洛追叼着烟卷傻笑的样子;想起索郎巴登的卷发和憨厚的笑容;巴其次仁伸出厚重的双手,期望我留下时的眼神......
人生如棋,演变着进退分离,三年来的'磨砺,让我懂得了宽容和珍惜,明白了真诚、善良的真谛!他们送来的牛肉、酥油,还有一杯杯青稞酒......装着的是情谊,表达的是真挚。
我从未思考过什么是价值,在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价值。当别人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你,第一时间来找你,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我从未想过做什么最有意义,但我想当你付出后,所有人都信任你、尊重你,那么你一定可以体会到做什么最有意义!
这里留下我生命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这里留下了我许多的遗憾和感动,这里有淳朴和善良的人们,还有用虔诚垒砌的玛尼石......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人擦肩而过;生命中总会留下了一些痕迹;生命中总会留下一些感动。我无意抗拒命运的安排,只能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回味着每一次的相处,感悟生活中人们经历的艰辛。
有相逢就会有分离,每个人都会有说再见的时候。是时候离开了,因为离开预示着重逢,期待生命中久别的重逢。是时候说再见了,因为再见预示着再一次的相见!
再见了洛隆,再见了马利,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了同甘共苦的同事,再见了我那淳朴、善良的乡亲......
驻村工作结束个人离别感言2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
首先请允许我向您们问一声“您们好吗?”大家的回答也许不尽相同!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烦心事!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慎重的选出了全村人民信赖和依靠的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今后三年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他们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他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在这难得的今天,我想占用大家一点时间讲一讲我的几个想法和村内工作的思路,希望能起到一个相互沟通、了解的作用。
一、认清我村的形势,改变我村的形象,力争三年内我们村的面貌有大的改变。
1、与外地比较我村有利条件:茶叶、茶厂、公路已通、电站、气温等。
2、与外地比较我村差距:增收项目不多、茶叶品种落后,管理跟不上,群众商品意识不强,能人效应不突出;村风村容不理想。3、在三年内改进我村工作、改变我村面貌形象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一是干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二是改变观念,树立商品意识,围绕项目抓好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工作;三是发挥能人效应,带动我村的经济工作全面进步,促进我村的村民走向共同致富道路;四是干群一心,共同塑造一个良好的油菜坪。良好的油菜坪概念是:村民富裕文明、村内社会风气良好、村民法律意识强,依法维护自己权利,形象塑造靠大家;要有大局观念。五是村民及村民代表要多提良好建议,让新一届村委会班子带领我们走向全新的明天!在这里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提出不切实际、超越现实的意见;二是站在群众立场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三是站在当前利益立场,妨碍长远发展等。鼓励、希望大家向我们提出合法合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意见。
二、党员、干部、群众要加强法律学习,掌握新科技,推进依法治村、科技兴村办法。学法、守法有一个过程,学法切忌一知半解,误入歧途;学习掌握新科技,树立科技意识,运用新科技抓好农业生产、家庭增收,推广新品种。
三、全村人民要自觉拓宽增收渠道,找准适宜自身能力的项目大加发展。
四、加速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坚持实行“两公开”,引导村民理顺“三者”利益关系。
以上所讲的东西付诸行动需要一个过程,也有很大的工作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在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支持和组织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付诸于行动!以上我的想法不完全、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建议和批评,只要符合大家的心愿,我们都会认真听取。最后,我希望新一届村委会班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替村民当好家、替村民做好事、替村民做好主,使油菜坪村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驻村工作感悟【1】
三月一号到位,即刻投入工作。第二天、第三天参加晨会和研判会看文件、了解村里的情况,准备驻村一年的生活环境,感性地知道了一些事情。第四天急急忙忙地入户,脑子里只有“八必问、八必讲”的内容,对入户材料的熟悉,对民情
贫困户艾麦尔大叔65岁了,洋缸子57岁在乡幼儿园做清洁工,老两口多年没有生育,几年前领养了一个孩子已经四岁,靠低保和打工为生。因为没有劳力,有4亩地租出去了,现在南疆取消了义务工和五统一政策,想把4亩地要回来自己种棉花。工作队入户的时候,大叔泪流满面地说,我没有亲戚,共产党是我最好的亲戚,我现在65岁,如果是45岁我就开心了。工作队走的时候,大叔依依不舍,尽管大叔满院子满屋子满身上下都写着贫困,他却是真情流露、对党发自内心好的热爱。一边是满眼的生活贫困,一边又是满心的精神财富,不免让人心里沉甸甸的,多么希望大叔能早日摆脱贫困。这是工作队第一次去艾麦尔大叔家里入户,后来在街上遇上了,依然是亲切。
妮萨罕大妈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房子大收拾的干净整齐。老伴已去世多年,原享受低保,此次政府清理被取消了低保,表示理解没有怨言。对当前各项惠民政策都非常开心,特别是盼望多年取消的义务工和五统一政策终于取消了,使老人家滔滔不绝,开心至极。大妈说她经常看电视听新闻,知道总书记、知道陈全国书记、知道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遗憾的是自己没有结上亲戚。临出门,老人家小心地问我能不能和我接亲戚,我说当然。于是我认了妈妈,妈妈认了女儿。妈妈将我拉到屋子里拿吃的,拍照,紧紧的拥抱。当我们离开走出好远的时候,再回头望,妈妈依然站在家门口目送我们。
克齐科大叔身份证上是1937年出生,自称身份证号码错了,实际年龄已经80多岁了,对解放前的动荡和赤贫记忆犹新。克齐科大叔饱经风霜的面孔上留着一大把迷人的白胡子,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一家人谈笑风生,满屋子洋溢着幸福。他还和小队长开玩笑说,义务工取消后,小队长都没事干了,以前小队长总是叫我们出义务工,手都是硬的,现在的手是软的。
老党员会议结束之后,我看到有一位开会的颤颤巍巍的老人家走过来双手握住我的手,不停地说“亚克西穆”。瘦弱的身体、粗糙的大手、单薄的外套,让我唏嘘不已,我赶紧跑到宿舍,取了自己的羊毛披肩给老人家披上,一问才知道老人家已七十多岁。我从党员信息策上查到,这位老人家叫古丽阿依姆,1966年入党,已有50年的党龄。后来这几天的时间,我又碰上两次这位老党员,她记得我给她的羊毛披肩,总是在我还没看见她的时候就认出我,过来打招呼。她的笑容慈祥谦虚,充满了善良和爱。
第一次入户的时候就在大街上碰上了瘦瘦高高的阿米娜,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姐姐。阿米娜能说很简单的汉语,她陪着我走了一段路,并未说什么。第二次我再碰到她的时候是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她依然热情地上来拥抱我,因为不能说太多的汉语,只能不停地叫我姐姐,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并转身求助双语干部,便知道了阿米娜的想法,阿米娜希望我能教她初三的女儿学汉语,女儿想考内高班。我顿时为阿米娜希望通过上学走出贫困的强烈意识震撼了,当即答应了她。阿米娜的女儿叫热则耶,到今天我们已经上了四次课了,小姑娘很聪明,学习积极主动,已经掌握了很多汉语词汇,会写能识,但读不准,四个音调的发音都是错的,不敢说,说出来也听不懂。在刚刚结束的一堂课上,我已经感觉出小姑娘的明显进步了,她敢开口说话了,很有信心。一年后,热则耶是不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呢,我很期待。
我深知在今年不间断的走访中,走访内容必将日益深入,情感必将日益深厚,我们走访的方法和经验也必将越来越丰富。在走访的过程中才真正能体会到民情是什么样的,只有深入到农户的家里、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才能知道如何惠民生、怎样聚民心。
我的驻村生活感悟【2】
我是来自吐鲁番市审计局的一名审计专业干部,今年2月1日,我光荣的担任2017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到托克逊县伊拉湖镇依提帕克村开展驻村工作。
刚来这里,是天寒地冻、春节还没过完,而现在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至今也有50多天了,真的感触颇深,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环境改变的不适应;从舒适方便的楼房到经常停水无法正常洗浴;从周六至周日正常休息的机关到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的驻村生活。对于从来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我来说,真有很多很多的不适应,其实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些不适应,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不值得提起诉说的小小的不适应,但最最重要的是,我作为一个驻村工作队一队之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时常压的我透不过气,常常到了深夜还不能入眠,心里很烦、很燥。怀念起还是审计干部的时光,觉得还是干审计好,来这里干什么呢?作为专业的审计干部,我很清楚,审计工作如何入手,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完成好审计实施方案内容,如何做好审计服务工作,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等,这些我都很清楚,思路也很清晰,但驻村工作,对我来说,时常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作为队长,我经常想起大家常说的一句至理名言:“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因为这个,有段时间,我急的天天上火,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从何做起?
当我把这些心里话告诉了咱们托克逊县督导组组长蒋颖妹妹时,她热心的开导我、帮助我,指导我如何做好规定动作,如何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收集整理、归类档案
接下来这段驻村时间,我从走到过的地方、走访到的人,从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每个情景中深刻的品味着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真真切切的感悟到农村贫困户生活的不易之处。第一次深深体会到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来到了村里的一个贫困户艾合买提·库尔班老人家中,映入眼底的是一片杂乱无章的院落和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子里只有一张土炕,没有一件城里人用的现代化家电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难道这就是“贫困户”的含义?躇足于艾合买提·库尔班老人家中,我的心顿时沉重了起来,觉得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帮困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说实在的,没有驻村之前我对农村工作不是很了解,真想象不出农村除了东家有事西家找的这些事还能做什么,但都被艾合买提·库尔班老人家中的情形所打破,我开始重新思考,我应该怎样去工作,怎样去适应新的环境。从那以后,我就感觉到我每天都过的是不一样的生活,我开始学会用心去工作,学会包容,学会感恩,只有把村民当亲人,才能进入忘我的工作状态。现在才刚刚2个月,我一定会沉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地剖析自己,用心与农民沟通,把自己放在村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为村民服务的件件小事、点点滴滴做起,用自己的热情、汗水和辛勤来关注民生,服务农民,向村民露一张和气的笑脸,送一个亲切的问候,给一个满意的答复,帮困难家庭解决一个个生计问题,化解一个个村民反映的难点问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带领我们工作队的全体队员用平等互助、诚实守信和温馨便民的服务理念,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已,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和领导的期望。
在驻村工作中感悟别样生活【3】
伊勒格代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夏秋两季会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纵使在寒冷的冬日,也有许多人来这里的滑雪场滑雪,顺便饱览这里的雪景。
今年,我参加了2018年“访惠聚”工作,来到了如诗般美丽的伊勒格代村。出发时,正值西伯利亚寒冷空气来袭,这里的天气格外寒冷,我只好穿上了最厚的棉衣,还被冻的不住的打着冷战。
驻村工作之前,我认为村里的条件是落后的,但在工作几天后,我的认识得到刷新,我感到了村里工作在这一机制的管束下,变得更加扎实和高效,我意识到我是新兵,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新时代,对“访惠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必须加倍努力,学习过去的文件,翻阅过去的工作档案,把驻村工作的接力棒牢牢握在手里,力争做得更好。
经过几天的工作磨合,对村委会院落地理环境,办公室,工作人员都渐渐的熟悉了。今天的派工是入户走访包联户,老队员提示带好东西,我也学着老队员的样子,带好了三样物品: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张工作卡。工作卡用来表明我的身份,我是新队员要让包联户记住我,需要时能随时找到我,笔和本是用来记录百姓故事和诉求的。途中,边走老队员边语重心长的说着:在驻村工作中,我们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比较高。有时候他们希望我们帮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有时候,他们未必有什么诉求。只要我们肯坐下来,喝他家的奶茶,陪他们拉家常,谈谈琐事,用真心跟他们交心交朋友,他们都觉得很开心,很满足,我不住的点着头,也深为老队员丰富的基层经验而折服。
在农村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很多问题用耐心去化解。通过入户走访,一支笔、一个本、一个微笑,就能立刻拉近彼此的距离,产生真情,聚拢民心。随着入户走访次数的增加,和村民聊天中,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这里的农民对党心存感恩,也渴望着稳定的社会环境,渴望着自己不断的走向富裕,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驻村是辛苦的,也是美好幸福的。我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在热火朝天的基层实践中,在辛勤的付出中,不断感受着成长的快乐,体悟着不寻常的生活,我要把自己的真情洒在伊勒格代村这方土地上,为自己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让驻村生活成为永远的记忆。
我的驻村感想【4】
有一种幸福叫群众满意,有一种生活叫“访惠聚”驻村。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辗转中我在东方园的驻村生活已半年有余,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驻村生活的忙碌,更多的是驻村生活的充实。
今年3月份,我接到了“访惠聚”驻村工作的通知,要前往社区参加一年的“访惠聚”驻村工作,我怀揣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东方园管委会。说真的,当时我的思想还停留在帮助社区的群众做几件实事好事,感觉凭自己在机关的工作经历,就能做好驻村工作,可即便如此,我依然抱着谦虚谨慎和学习的态度,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主要是详细查阅和自学了“访惠聚”工作的相关资料,还了解了一些有关入户走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比如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住房情况以及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等等。
本以为做好充足的准备,就能做好入户走访工作,可事与愿违,我在入户走访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困难,回想起自己在“访惠聚”驻村的第一次入户走访,那时的我略显青涩和拘谨,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在了“机关人”的身份上,加上社区居民大多都是流动人口,自己所聊话题,居民不但不感兴趣,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认为我们的入户走访过于频繁。
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发现一切都不那么简单。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大到改善城区生活环境,小到化解家庭邻里矛盾,尽管看似都是小事,但对居民群众来说,件件都是大事,都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决不能敷衍了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挨家挨户通知每周一参加升国旗仪式。起初,居民群众对于参加升国旗仪式积极性不高,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与工作队的同事们专门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专门就居民参加升国旗仪式,主动向居民阐明升国旗的意义所在,消除居民群众的疑惑和顾虑,提高升国旗参与率,此外,我们还利用微信群和入户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宣讲居民参加升国旗的必要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主动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居民群众人数逐渐增多,居民群众对我们的驻村工作也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支持。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向我们提出社区建设和驻村工作的意见建议,有的居民建议在居住区多种树,提高绿化率,有的居民提出要治理小区乱堆乱放,创新城市管理的想法等等,这些意见建议看似简单,其中却饱含着居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就在前不久举办的百姓故事会上,我畅谈克拉玛依的发展变化,与居民分享了自己驻村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驻村以来身边悄然发生的变化,居民也争先恐后发言。“在咱们党的领导下,祖国强大了,咱们的日子也好过了,克拉玛依环境越来越美了,政策一天比一天好,虽然我们东方园大多是外来人口,但是学前三年免费教育、60岁以上健康体检一项也没落下我们”草根宣讲员马海玲说道,在座的居民投以赞同的目光。
在驻村工作中,居民群众的淳朴和生活的艰辛,给我上了一堂真真切切的实践课,作为驻村干部,也许我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放下工作的繁忙,到大自然看树木,听鸟叫;吃着家里准备的丰盛晚餐,饭后和家人谈天说地。但半年的驻村工作,让我学会了与居民群众拉家常、唠实嗑,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渐渐地,我的付出有了回报,居民群众在我跟前不再拘谨和沉默,而是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从他们感谢的声音中,从他们满意的笑容里,我得到了最大的鼓励,也收获了与居民的深情厚谊。
半年的驻村工作,重新赋予了生活和幸福的含义,让我明白了其实有一种生活叫“访惠聚”驻村,有一种幸福叫居民群众满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您们好!
我是市审计局派驻XX区十三里桥乡强湾村的第一书记XX,很荣幸能在这个场合发言。驻村以来,通过与村“两委”共同努力,我们村率先在XX区脱贫摘帽,受到省委巡视组王尚胜组长和省督导组组长曾垂瑞部长充分肯定,我也先后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接受了记者的的专访。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两年多来的驻村工作情况:
一是“抢阵地”
到村当天,看见很多人从村部附近教堂出来,很是热闹,而村部却冷冷清清。审计局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全省审计机关五面红旗,作为审计局的干部,我深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于是我决定抢占意识形态高地和先进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民心聚起来。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抓基层、强基础,提高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我们在村部建设了1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广场打造长150米、高4米的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廊,又安装了体育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我们又在沿路沿街悬挂60多块宣传牌,让醒目、简洁的核心价值观标语、口号深入群众内心。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敲锣打鼓把匾牌送到农户家里,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很多家庭因此娶上好儿媳、闺女嫁了好人家。在村部、小学建立阅览室,增加农业科技、法律等图书5000多册,方便村民借阅。
如今,全村上下“精气神”倍增,正能量多了,怨气少了;去阅览室的多了,进教堂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纷纷借助党的好政策,你追我赶奔小康。
二是“鼓腰包”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积极争取资金320万元,修建水泥路11公里,实现了“组组通”。修建了十三里桥乡到强湾村5米宽、4公里长的高规格乡村公路。
另外,我们争取电业资金500多万,新架设一条10千伏高压线路,安装2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升级改造8台变压装置,高标准改造全村低压电路,并安装了路灯,实施了“亮化”工程。也就是在协调高压线路施工中,夜晚10点多在回村的山路上,我骑电动车跌入山边深沟,腿部受伤住院一个多月。电力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全村60多户农户开始从事茶叶深加工。过去我村30多元一斤明前青尖,现在提高到近60元一斤。
结合强湾村离市区较近和紧挨南湾湖的地理优势,我们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现在,全村香菇种植和水产养殖40多户,每年产值达400多万元。新增了5家连锁店,10家农家乐。200多名村民在市内从事装修、保安、保姆等工作。引进一位在外发展成功的村民回乡创业,投资4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0多亩,建成强湾农场,开展科技种植和养殖,带动广大群众增加收入。
由于措施得力,2018年113户贫困户、422人,到2017年底,已脱贫93户、367人。
三是“拔穷根”
扶贫先扶智。文化低、教育落后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为发展教育,我们争取10万元为村部小学建立图书阅览室,完善体育设施,普及电子化教学。多方奔走,争取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成立强湾村助学基金,救助困难学子。
17年暑假,周湾组的贫困学子李传贵收到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录取通知书,而他的父亲刚刚被蜱虫叮咬而死,家境十分困难。望着其父的新坟,看着其一贫如洗的家,我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孩子辍学。在多方努力下,为其争取到四年25000元的学费。当钱送到孩子母亲的手上时,她激动地在我面前泣不成声。两年多来,我们共资助像李传贵这样贫困学子13名,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和家庭的命运。
回顾担任第一书记这几年,我深深感到,党中央高度关注“三农”、关爱贫困群众,人民群众拥护党、爱戴党,他们把我当作党的代表,支持我,喜欢我。亲切地喊我“董书记”,争先恐后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在我住院期间,很多村民都到意愿看望我。贫困户周继武老人逢人就说“董书记是我的救命恩人”。88岁的老大娘朱少华专门给我存了3罐“王老吉”,非让我当面喝下……
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再次选择了留任第一书记,是他们感动了我,是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我要通过辛勤工作让村民们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的关心,党的温暖,使“第一书记”变成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真情纽带,把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美好的现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