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河南人不讲究的说说 正文

河南人不讲究的说说

时间:2025-09-14 05:56:28

篇一:洛阳风味小吃

锅贴是一种煎烙类食品,是精粉面皮裹瘦肉、韭黄及各种作料制作,放进平底锅内煮前即成。呈柿黄色,吃着黄焦酥脆,皮薄馅香,灌汤流油。

锅贴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精美,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锅贴的形状各地不同,一般是饺子形状。锅贴是洛阳大众风味小吃。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是一旦凉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厨房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园赏花闻到宫墙外传来一阵香味,于是好奇的走出宫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陷多汁,相当美味。后来才知道,这是御膳厨房丢弃的饺子,因为凉掉了皮粘在一块,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热着吃。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呢,是有位广东师傅在偶然的机会下,到中国北方吃了煎饺,觉得很好吃,于是带回家乡,经过改良,才演变成今天的锅贴。

锅贴有讲究,须用平底锅(红太狼打灰太狼用的锅哦!),略抹一层油,将锅贴整整齐齐地摆好,要一个挨一个,煎时应均匀地洒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壶洒水,以洒在锅贴缝隙处,使之渗入平锅底部为好。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再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此时可淋油少许。约五分钟后即可食用。用铁铲取出时,以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黄色,周边及上部稍软,热气腾腾,为最佳。食时,皮有脆有绵,馅亦烂亦酥,香气扑鼻,回味无穷。真是美好的享受呀。(这做法是家人教我的,还有点是在网上查的……)

篇二:洛阳小吃--浆面条

洛阳小吃浆面条是风味独特,远近闻名的。

记得有一次,住在洛阳的表姨和表姐远道而来,表姨也一并带来了一道美食---浆面条。表姨说她要给我们做一个洛阳的小吃,表姐兴冲冲地跟我介绍洛阳小吃,说这次表姨要做的是浆面条。她说洛阳人很喜欢吃浆面条,浆面条也是洛阳人的家常饭食,洛阳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吃摊,但卖浆面条的小摊上是最多人的,座无虚席,那里经常有外地人、外国人来这儿吃小吃,赞浆面条的人最多。听说,很多人都是因浆面条而来的,表姐可是吃着表姨做的浆面条长大的,只要是觉得身体过度疲劳,身心不顺畅,吃上一碗浆面条,你会突然觉得清凉利口,可防暑降温,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听着表姐的介绍,我迫不及待的想尝一尝浆面条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我突然闻到有一股味,原来这是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表姨走了过来,说她要开始做浆面条了,我和表姐急着跑出去看,只见表姨打开了一个盒子,我奇怪的问表姨:“这是什么?”表姨笑着回答:“这是绿豆酸浆。”听到“浆”字,我想:“这一定是绿豆酸浆加上面条做成的,有什么好吃的。”可接着这一看,表姨做浆面条时动作很快,一看就知道表姨熟能生巧。她把酸浆倒在锅里煮,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表姨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放入香油、五香粉等调料。浆水煮沸时,把面条下锅,再放入花生、芝麻、芹菜、辣椒等调料,这样,浆面条就做成了。我尝了一口,果然名不虚传呀!味道清爽可口,咸、酸、辣都聚集在里面,碗中飘着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芹菜,色色俱全,浆面条与普通面条的味道截然不同,它香气四溢,诱得人们驻足不前,我想就是这样给外地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吃完后,立时会觉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我喜欢洛阳的浆面条,表姨不仅给我带来了可口美味的浆面条,还给我带来了始料不及的感受和洛阳浓重的`地方气息。

篇三:洛阳特色小吃作文300字

豫,这个字对于我们这里的人来说,实在熟悉的很。豫,这字笔画多吧,还真别说,那叫地大物博!可以说,豫是由“多”组成的。人多,名人多,特色小吃多,旅游景点多,特色文化也多……

让我带着你,走进河南,走进我们河南人的家乡。

首先,你必须了解,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正因为人多,正因为每个人都抱着“中”的精神与思想,名人也多。

名人太多太多了,一时说也说不了,就直说我们焦作市的名人名作,都不在少数,司马懿、许衡、山涛、向秀、李商隐、朱载

人既然多了,主意也多了,特色小吃也很多,可别怪我没提醒你,我说过了,你不要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染指垂涎了。先说说省会的鲤鱼三吃,还别说,就因为“三”字,真的让手指大动,一吃,干吃。二吃,糖醋瓦块,头尾杂加萝卜丝,做汤。三吃,应该是这“三吃”中最有意思的了,是把糖醋汁拌一窝线面条吃,跟杭州西湖醋鱼拌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的,可以和意大利面条比比高低来了。说完省会的鲤鱼三吃,再说说特色小吃相对较多的开封小吃吧。一大特色“小笼包子”,可以说,小笼包子是开封的标志。是由北宋时期有名的“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算起来,起码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子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鲜香利口而驰名。其次还有黄焖鱼、桶子鸡、五香风干兔肉、道口烧鸡、胡辣汤等等。怎么样,感兴趣的话,来尝尝吧!

说过了小吃,也该说说旅游景点了。焦作的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都是人间仙境。河南的旅游景点实在太多咯,就简单的给你说说吧,登封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白云山,林州红旗渠,信阳鸡公山,开封清明上河园……

焦作的地方特色文化,最为著名的是太极拳,陈氏世传太极拳。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之功,里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焦作四大怀药:铁棍山药,牛膝,地黄,菊花。据说这四种怀药大补呢!

豫,一个“中”的省,让豫在“中”中繁荣昌盛!

篇四:洛阳小吃一条街_300字

我的家乡在洛阳,我们一家人就住在洛阳的老城区。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数老城的南大街了,它现在是洛阳老城著名的小吃一条街。

白天,远远望去南大街的两旁挂满了鲜红的灯笼,路的两旁还有许多商铺,有卖衣服的,有卖鞋的,还有卖家具的,许多人来这里逛街,挑选东西,非常热闹。

到了晚上,南大街一片灯火通明。走近南大街,一股股的香气就会扑鼻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走进南大街里面,你会看见路两旁的小车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小吃,每辆车的招牌上都有介绍小吃特点的主要内容,有甘梅薯条、麻辣烫、麻辣粉等。有的人双手那满了小吃,他们吃得非常香,看着我都想流口水。我跑近跟前,看见我平时最喜欢吃的甘梅薯条,忍不住买了好几包,狼吞虎咽地一口气把它们吃完了。南大街的小吃最晚能持续到大二天的凌晨四点。

洛阳的小吃不仅吸引着洛阳人,还吸引来许多外地人,外国人。白天晚上都很热闹,我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我感到很高兴。

篇五:传统美食——洛阳水席

今年“国庆节”,我回到了老家河南,第一次吃到正宗的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是河南的一大名菜,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以汤为主,吃完一道,再上另一道,如行云流水,所以叫“水席”。水席共有二十四道菜,先上八个饮酒凉菜(四荤四素),接着上十六个热菜,每三个味道近似的为一组,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并带两个小菜,叫“带子上朝”。“水席”中的第一道菜由萝卜丝做成,因类似燕窝风味叫“燕菜”。第四道菜是甜菜或甜汤,最后一道压桌菜是酸辣鸡蛋汤叫“送客汤”表明菜已全部上完。我最喜欢第四道甜汤。我吃了“水席”,满肚子都是汤汤水水。

洛阳水席不仅盛大宴会受欢迎,而且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寿日、年节喜庆等也习惯用水席。他作为传统的饮食文化,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马说》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 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

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教案从诵读入手,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然后疏通文义,为理解内容做好了铺垫。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训练朗读,把握朗读语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未能详尽地介绍韩愈的人生经历,学生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难以对他的“不平则鸣”有深刻体会,宜在课后强化相关知识的课外阅读。

《马说》优秀教案 篇2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 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优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腊八粥微信文章:腊八粥的由来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那我们先来说说和信仰有关的,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前,曾游历印度名川大山,为探究人生的究竟,寻奇人、访长者、刻苦 修行。有一天,他来到摩揭陀国,因又饥又渴,于是昏倒在地。这时一位好心的牧羊女用自己的午饭救了他。

这午饭是用粘米、糯米粥混合在一起,里面还加上了一些野果。释迎牟尼吃起来感到无比的甘美。也就是在这一天,释迎牟尼得道成佛。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后来每到这一 天,僧众们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用此来纪念释迦牟尼 成佛日, 所以这一个供佛的粥,叫做腊八粥,久而成俗,渐渐通向民间。

这一说法其实还满可信的,因为历代有许多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 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更详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这些都是见于典故中的有关腊八粥的记载。

腊八粥微信文章:各地腊八粥的习俗和做法是什么

1四川人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2天津人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3山西人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4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5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6宁夏人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青海人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8山东人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9河南人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10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11浙江人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腊八粥微信文章:腊八粥的做法详细步骤

1、先用温水将赤豆.黑豆.莲子泡30分钟。

2、将洗干净的血糯米放入电饭煲的锅中。

3、然后放入泡好的红豆.黑豆.莲子。

4、放入洗干净的红枣。

5、放入核桃仁。

6、放入去壳的桂圆和洗干净的枸杞。

7、放入去皮的花生仁。

8、倒入适量的温水

9、将锅放在电饭煲中。

10、将锅放在电饭煲中。

11、时间到了就可以盛出放糖~一碗香喷喷甜丝丝的腊八粥就可以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