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家族:
老长沙的九门提督,外八行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盗墓家族,势力庞大,涵盖文物走私的所有环节,几乎所有的明器,流出长沙必然经过其中某一家。为何称呼为九门提督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被认可的是,因为古代大城都有九个城门,来往的客商进出城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老九门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长沙城里做买卖,你只能在这九大势力中选择一个,没有其它路可以走。
——出自盗墓笔记番外本《吴邪的盗墓笔记》
九门概述
老九门分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
上三门:张启山(张大佛爷),二月红(解雨臣的师傅),半截李。
上三门为官,军爷戏子拐杖仙,都是家道殷实的老家族,而且正式的身份大体已经漂白,有着门面上的正当买卖,而且在官面上势力庞大,倒斗主要靠自己的伙计。上三门的三位老当家,都是赫赫有名的老瓢把子,当时道上说一不二的人物。说他们是土夫子,可能有点屈就,因为当时他们家族的势力已经类似于小军阀。
平三门:陈皮阿四,吴老狗(主角吴邪的爷爷),黑背老六。
如果说上三门的传说大部分都是英名、美名或者是市井八卦,平三门的传说大部分就是恶名了。平三门为贼 ,阎罗浪子笑面佛,是夹喇嘛的主力,都是些孤胆英雄,手下最多几个徒弟,整天在山里走的就是这些人,这些人都比较年轻,而且贪欲很重,杀人掠货什么都干,名声是靠拼杀出来的,所以也没什么顾虑。
下三门:霍仙姑(霍秀秀的奶奶),齐铁嘴,解九爷(解雨臣的爷爷)。
下三门为商,美人算子棋通天,是故事比较少的一门,都是已经往古董商靠的商人,主要以倒卖为主,虽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自己活动。下三门和平三门的来住关系密切(比如吴家跟解家就是姻亲),而上三门和下三门,因为无利益瓜葛往来相对少。
九门人物
张启山:老九门的大当家,人称张大佛爷。是上代张起灵(张瑞桐)的孙子,与普通人混血的张家后人。属于被本家逐出的一个小家族,从东北南迁至长沙。张启山参加过近代革命,是开国元勋之一,但用的不是真名。解放后对九门进行过一次彻底大清洗,目的是为了保护一个无法现世的秘密。(注:张家族长都叫张起灵,张启山祖父是上代张起灵,原名张瑞桐。末代张起灵为我们所知的闷油瓶"小哥")[1]
二月红:(解雨臣的师傅),长沙花鼓戏班子的名旦角,用戏台上的功夫盗起墓来如行云流水。妻子是个卖阳春面摊子家的女儿,平淡无奇(吴邪原话),而二月红是个标准美男子,风流多金。妻子早逝,给他留下三个儿子。他终生未再娶,死后在解雨臣的主持下将其与妻子合葬。
半截李:姓李,九门排行第三,真名未知。一次盗墓时被同伴打断腿封在了古墓里,侥幸逃出后只剩了半条命,从此心狠手辣,极为多疑。与解九爷、吴五爷关系比较好。深爱着守寡的嫂子,后来嫂子给他生了个儿子,出生时差点被产婆不小心摔到地上,五爷放狗及时接住才保下孩子性命。
陈皮阿四:据称是九门中最无人性的一个,曾经为了倒一个斗杀光了一个村子的人。少年时做过二月红的徒弟,对二月红和夫人敬如父母,十分喜欢二夫人。夫人去世后他性情大变,因为心狠手辣被二月红下令永远不得再进门。每到夫人祭日他依然会带上夫人爱吃的螃蟹,在二月红门前祭拜。吴邪遇上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
吴老狗:老九门的五爷,吴邪的爷爷。长沙吴家的后人,本有两个哥哥,最后活下来并留下子孙的只有他一个。他在江湖上闯出名号的时候还年轻,为人慷慨和善,又爱结交朋友,人缘极好。九门被洗涤时他得到风声逃过一劫,去松花江畔找到张启山,在张启山建议下去了杭州,之后经解九爷介绍娶了解家表小姐,做了上门女婿,有三个儿子。五爷好狗,身边养有一只三寸丁,解放后第一批军用犬培育机构,就是在他分布于各地的狗场建立起来的。[5]
黑背老六:一个孤独的刀客,终生与刀为伴,九门唯一一个打手出身的人。有个与他相好的青楼女叫白姨,年纪大了被卖往南疆做苦工,黑背老六冒着风雪千里独行把她背了回来,一步一个脚印,这女人后半辈子就死心塌地跟了他。黑背老六活到解放后,浩劫中与红卫兵发生冲突被打死。他的一生,是典型旧社会的悲剧人物。[2]
霍仙姑:人称七姑娘,霍秀秀的奶奶。霍仙姑相貌头脑身手俱佳,气场干净,气质宛如仙女一般出尘。年轻时爱吴邪爷爷爱到不行,吴邪爷爷结婚生子后便嫁去了京城,成了新政府的高官夫人。霍家是罕见的女性家族,历代当家的都是女性,女儿外嫁后生的女孩也都跟着姓霍。后来死在张家古楼中,被吴邪带回了头颅证实死讯。
齐铁嘴:擅长问算卜卦,而且奇准。虽小,很多人为求卦去他铺子里买古董,生意一直不错。有个儿子叫齐羽,当年文锦考古队的一员。吴邪从小习字的字帖就是齐羽写的,两人的笔迹几乎一模一样,吴邪自己都分辨不出。吴家有意识的把关于齐羽的一些事灌输给吴邪,为了牵制幕后敌人的注意力,让人误以为齐羽还活着。吴邪在懵懂时也曾怀疑过自己到底是谁。
解九爷:解连环的父亲,解雨臣的爷爷。解九爷在日本留过学,工于心计,老九门解体时,与张启山代表的官方势力暗斗了很多年,最后逃到杭州被吴邪爷爷保护下来,把他们随身携带的一个重大秘密,掩埋到了吴三省新宅子的地基之下、一个隐秘的南宋皇陵内。解连环和吴三省是表兄弟,相貌有些相似,多年来共用同一身份,吴邪的三叔实际上是两个人。解雨臣也在幕后支持吴家生意,吴家后来的发展其实是两家共同作用的结果。[2]
同人段子
【以下段子最初为君本华衣所著,南派三叔微博所证。】
有话这么说这九门。
那上三门为官,军爷戏子拐中仙,正如烟上月。
那平三门曰贼,阎罗浪子笑面佛,正如杯中酒。
那下三门经商,美人算子棋通天,正如花下风流。
【以下段子由荼稣(微博ID)所著。】
〔九门列传〕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史记》索隐
大佛爷军令如山,独承后世嗔恨怨;
二月红铅华洗尽,冲冠一怒为佳人;
半截李死里逃生,唯恋寡嫂成奇闻;
陈皮四狠戾毒绝,青花蟹藏情不表;
吴老狗笑面若佛,大智若愚避浩劫;
黑背六癫狂痴傻,单刀入地斩神鬼;
霍仙姑犹胜须眉,周旋寰转慑容威;
齐铁嘴不可说破,算尽天机一声叹;
解九爷执迷破局,虚空丈量临湘城;
惊天变风云难测,化传说九门提督。
同人CP
启红(张启山&二月红)
一五(张启山&吴老狗)
五七(吴老狗&霍仙姑)
五九(吴老狗&解九爷)
三八(半截李&齐铁嘴)
八九(齐铁嘴&解九爷)
二九(二月红&解九爷)
四六(陈皮阿四&黑背老六)
老九门新章节列表:
第一章 鬼车
第二章 齐铁嘴
第三章 甲东四墓
第四章 最后一节车厢
第五章 铁棺椁
第六章 持锣
第七章 双指探洞
第八章 夕阳鬼棺
第九章 龙骨随葬
第十章 黑毛漆棺
第十一章 一月花开二月红
第十二章 月满湘江
第十三章 上马吊[6]
第十四章 催鼓三响
《伪满洲国》作品描绘了日本占据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满洲国伪政权那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代。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一
接触迟子建的文字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就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好奇。我觉得通过文字的魅力,我想她一定优雅,有品位,是新一代知性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文字平淡不失色调,清新委婉又有一点郁郁的忧伤,因为她死去的丈夫。不错,当时是看到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遐想,我在脑子里描绘着那件旅馆,想象着停电时那个寡妇歇斯底里的吼叫。我想,那里的夕阳一定别样唯美,溪边的露水一定晶莹可爱。这是一种我的向往,自由的散心。慢慢享受时间在暮色中的流淌,没有我的故事,只是偶尔有片刻回忆,我只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悲伤中的主人公不正是吗?逃离正常的生活,在陌生的地方,疗养受伤的心。用爱将哀伤、痛苦和绝望凝结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终于魔术师丈夫化成蝴蝶,落在主人公的无名指上。映衬着蓝宝石戒指散发出的蔚蓝色光彩,让夜不再是夜,新的美好在此刻如此温暖光明。是那一次旅行,还是去听的那一些故事,或是在那期间的那些人的那些事,让她从悲痛中走出来,能从爱人的爱中复活过来??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昨天考试的作文,是faction还是textbook交给我们生活或是生命、人生多一点。迟子建的《夜晚》让她的文字蜕变,让她的生活重新开始,是课本中能给她的吗?但是如果没有课本,她能读字能写这些吗?所以这样的题目出出来是有什么意义。言归正传,说说最近读的《伪》。700多篇幅的文字,七年多的准备,这样的一本书,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五的故事,岂能一言两语说得清。这段时期的中国式最混论的年代,清政府走向灭亡,日本侵略东北乃至骄横全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的斗争,国内军阀的混战,以及太平洋彼岸所发生的一切,都颠覆着历史的足迹,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这些,都是伟人们的视角,平民百姓想的只是今天的温饱。书中描写刻画的都是这段特殊年代几个平民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小人物也终于有了在文字界的大舞台。这一次,他们不再是配角,不再是灯光背后的人物。弹棉花的老人,当铺和餐厅老板,店小二,土匪,剃头师傅,日侨,抗联军人,教师,乞丐等等许许多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主角,他们的人生记录着历史,他们的人生反应着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折射,也是一种缩印。我喜欢那一面被分成两瓣的铜镜,他古老却不失光泽,稳稳当当的沉淀着历史的粉末。
教师王亭业是可怜的细菌战牺牲品,他成了实验室里面被解剖的对象,不管他的代号是十六号,还是二十六号,精神麻木不是身体上的摧残,似乎是对有那么一群人的缩写。对吉来,该庆幸还是该悲哀?庆幸的时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富二代过得逍遥自在,仿佛是生活再世外桃源,说明我们经济还没有垮,在大多数人吃不上饭时,还是有几个富人。悲哀的是,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浪费。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玩世不恭。我绝对相信在那时,有像吉来这样的人,过着盲目庸俗的生活。弹棉花的老人,因为惦记着家里更老的老伴,为了能活着出去,不得不对汉奸对日本人低头献媚。但是却又有骨气和勇气在给他们准备的食物里加一些作料,鼻涕、洗脚水,甚至尿液。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书外的我都觉得大快人心,干得好!民族的骨气,连老人都没有放弃过斗争,中国怎么没有希望,怎不能屹立在东方?只是当时,小老百姓为了在艰苦的日子中生存下来,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在浑浊的空气中无力的挣扎着。
书的内容由几个部分分别穿插着进行,每一部分都有他的主角,就像黑白连续电视剧。沧桑中浸透着悲凉,困苦中夹杂着生的力量。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有同一个线索——战争。随着时间在变,战事在变,人民的日子也在变。所有的矛盾,所有的变化,都围绕着战争。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一丁点儿关于战争的描写,看不到敌我双方厮杀的场面,也看不到枪弹如雨林般的画面,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同样题材类型的书的不同。它的故事没有直接或者很明显的表达对战争的愤怒,对社会局势想要有一个具体的描绘。总体看来,更像是在描述他们的故事,用一种平淡的姿态来处理故事情节的波动。但是,读完后,能让人对整个局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刻意勾画却又不着痕迹。文字语言、篇章段落、故事情节的处理艺术技巧,迟子建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本书我看了好几天,真的让人有进入时空的穿梭的感觉。每每一进入书里面的文字,心底有一根神经就被牵动着移动。他的血,她的笑,他的苦,她的泪,他的故事,她的人生,他们的命运。文字会说话,立刻就是舞台中央的话剧表演。周围景物的描写,就是背景音乐的音符,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跳动。仿佛是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氧气分子,耗尽了读者所有的情绪,承载了作者所有的感情。是的,历史的烙印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历史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能再次浮现,重新点燃那颗炽热的心。这就是迟子建的文字,她的《伪满洲国》,我们曾经的伪满洲国。
迟子建伪满洲国读后感二
初识迟子建,大约是在2007年的初冬,因一本题名为“我的冬天下雪了”的散文集。身在清华的我,想着北国故乡此时也该初雪飘飞,“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淡淡哀愁,不禁让我喜欢上了故乡作家在故乡特别的季节和氛围中描写故乡土地上心情的文章。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独自站在白茫茫的场景中,远近的一切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是白的,地是白的,房屋也是白的,此时的天地融为一体,密云不断播撒的雪花就是密缝这天地融合的丝线。沉沉的氛围,沉沉的笔触,沉沉的感情,却被一位女作家用一支纤细的笔记在了如雪一般洁白的纸上,散发出了感情的真挚,对生活的珍视。文字和感情都如雪一样晶莹纯洁。
从此,知道了“迟子建”这个名字。
以后,对这个名字的印象逐渐加深,并且与“茅盾文学奖”联系在了一起。希望这个辉煌的荣誉不是这位黑土作家创作的巅峰,希望她的心灵和文笔都继续恬淡纯净地流淌,直到远方。
捧着《伪满洲国》这本厚厚的小说,作为一位东北人,自己的故乡就曾经历了这十四年的浩劫,自己的祖辈就曾经历这段身边的历史,1种苍凉感伴着好奇由我心底生出。关于“历史是英雄还是群众创造的”这样的讨论已经争鸣良久,且在哲学上按照各自的观点也都有了更易空间不大的确认。群众在书面历史的背后默默推动着历史,而英雄却是踩在无数群众的肩膀上、在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顺流一推、立于时代潮头而名垂青史的幸运儿,英雄与群众互为表里,辅车相依。可是,随意翻开身边的史书,历历在目的仿佛只有大人物的名讳,老百姓的身形被隐藏在了巨人的背影之后。
很庆幸,这部以史为背景也以史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就是以小见大——以1个个普普通通小人物的寻常生活反映大时代大事件的,至少绝大部分内容是远离英雄只有群众的。不知道史诗的定义为何,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部百姓所经历史的长诗。诚然,再重大的历史事件,尽管可能彻底改变今后几千年的人民生活,但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它的影响也是渐渐显现的,生活还要继续,只不过是在悄悄偏离原来的轨道。这有可能就是传统的.惯性,也是生活的力量。
故事从新京罗锅弹棉花匠王金堂老人家的事开始。新京是东北的中心地带,这一家人也是故事辐射的中心,所有人物都与王罗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为亲戚里道,或为邻里邻居,远的如下山胡匪胡二、鬼子军官羽田也都与王老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人有联系的关联者,就算康德皇帝也是老人妻子的族亲。世界真小,这是广义上王老汉的大的家事纪年。
大人物和小人物本没有什么实质区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多小人物一跃而成大人物还是靠出身机缘的因由。小人物经历的,在时代的笼罩下,大人物大概也要经受,只不过形式可能更随和,程度也更循序渐进。人物经历的事件,有小有大,有亲历有道听,但都有可能不经意间成为历史并改变历史,借用米兰达规则的表述就是“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历史”。作家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查阅了大量资料,可从书中展现了大多数伪满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看出,如抚顺平顶山惨案、日本拓荒团、强建集团部落、日本对东北经济的掠夺、骇人听闻的关东军细菌战731部队、抓劳工建要塞、东北抗联等等。“在那样的年代,人的命运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他(她)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意外的变故”,人命如发,随风飘摇。
把大历史和小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是这部书的特色,更为可贵的是,能把小人物的生活在历史的背景下展现出来,进而勾勒出小人物命运的脉络。我们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当时人的衣食住行言语风俗,看到了当时的生活轨迹。的确,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没有被剥夺生命,只要没有被逼到失望的绝境,生活就还要继续。能够揭竿而起、奋勇杀敌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能默默承受,默默地熬,熬生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城里人有城里人的苦闷,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悲戚,士农工商各有各的难处,当兵的不是附逆就是抵抗再有就是在上述二者之间挣扎。作品中让如此多的人物,什么人什么场合什么心境下说什么话,对一位作家也是很大的挑战。语言的东北化生活化平民化朴质化多样化,打造了这部作品的真实与动人。谁能想到中天的明月也可以金黄的玉米饼作比?大概不是久历饥饿饥肠辘辘的草根群众,是不会跳出婵娟玉轮的窠臼的。
我深深地赞成作家的观点。“战争是一场意外事件……芸芸众生只能默默承受。日本占领东三省期间,老百姓还是得按部就班地生活,其中蕴含着历史的伤痛和人生的悲剧”。对此,其基本态度是“尊重历史,保持历史的真实,在抱有1个作家应有的良知的同时,对我作品中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赋予他人性的意义”。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不会因为面对铁壁森森的历史就失去自己的人性,而历史也不会因为其自身的规律就甩掉创造者的人性。
我想,伪满洲国正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平民版历史。没有历史畅销书的纵横捭阖、幽默诙谐、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却有生活、有血肉、有质感。宛若就在身边,读来似临其境。这是一位东北作家用一颗东北心写的书,一段我们流着东北血的东北人,按着东北个性,说着东北话,主动被动走过的一段东北路。
北风吹,雪花飘,时间也已经流走……
01、《活着为了讲述》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他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这本书没有采用线性的讲述方式,而是在时间和事件中随意切换,既有对人生中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记录,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每一段都是精彩故事。
02、《巨流河》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
03、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这套书有四本:《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作者说:“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04、《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一部担当之书。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高尔泰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他在废墟上拾捡零落的碎片,细心擦洗、审视,慢慢地积攒、拼合,在时间缓缓的水纹中逐渐恢复其轮廓,丰富着大历史。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事件中的精微细节。他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一种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强健宽厚之风贯穿全书。
05、《上学记》
何兆武的这部口述作品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
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兆武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他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作者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