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阳春猪肠灌猪血说说 正文

阳春猪肠灌猪血说说

时间:2025-09-20 08:08:02

家乡是那么的美丽,又是那么的让人陶醉,它久久在我们心底里,是我们内心最美的风景。下面是我美丽的家乡

我美丽的家乡作文400字1

湛江是我经常回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

湛江位于祖国的最南边,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海边了!海边有很多椰子树,就象一个个蘑菇。那里有一块块绿油油的草坪,草坪上还有四季盛开的鲜花,美丽极了!

在海滩上,退潮的时候,那里可以看到许多的海带,还可以看到一些人在采摘。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那一个个露出来,美丽的贝壳。有的很小,只有虾米或指甲那么大,常常被人们串成项链,可好看了;有的像拳头那么大,放在嘴边吹,还能发出声音呢;还有的贝壳上面五彩缤纷,就像一件件被人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非常惹人喜欢!

我经常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散步,吹着有点盐味的海风,欣赏着海面上来来往往的大、小鱼船,听着不时发出一阵阵的汽迪声,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上既高大又威武的军舰,足足有好几层楼高呢,船上的战士站在甲板上,看起来特别小。

湛江的城市建设中有一座有名的海湾大桥,那是一座又高又长的大桥,就架在宽阔的海面上,非常雄伟。晚上,海湾大桥就像一条龙,奔流不息的车流就像龙的鳞,闪闪发光。两边的路灯就像龙的外框。天上的星星倒映在水面上,就像无数条鱼在龙的身边游来游去。

我爱我的家乡,我希望它建设得越来越漂亮!

我美丽的家乡作文400字2

我的家乡是内黄,我很喜欢我的家乡,家乡的人、家乡的灌肠……——题记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今天要和我的爸爸、奶奶回老家!我喜欢我的家乡,喜欢家乡的人,喜欢家乡的灌肠。

坐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老家了,一看发现爷爷不在家,奶奶又没拿钥匙,我们只好上公路找爷爷顺便带我吃我最爱的.灌肠。一路上很多人给我们打招呼,这种感觉,真好!听说过一句话,也不大记得了,好像是“城市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却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

现在看来真是这样,在城市里,那些一扇扇冰冷的门让我们认识最多就是自己的邻居,有时甚至一栋楼里的人都认不全,邻居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打。不像小农村里,附近十几家的人都认识,其乐融融的,很是热闹。在农村里,你不用进别人家门,就可以感觉到农村人的热情。我喜欢家乡的人!

我和奶奶继续走着,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爷爷,奶奶让爷爷先回家,然后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小小灌肠店,给我要了一份烧灌肠,不到一分钟,一碗烧灌肠就摆在了我的面前。猪肠灌上猪血,待其凝固了以后,再煮,煮完再切成片浇上蒜汁,一碗烧灌肠就成了。别看它程序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呢!那烧灌肠外面白白的肠子里面红红的血块再加上蒜汁,看了就让人食欲大开。咬上一口,猪血嫩嫩的,猪肠柔软筋道,让人止不住吃了一口还想下一口。我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时,肚子受不了了,只好回家。我喜欢家乡的灌肠!

我喜欢家乡的人,我喜欢家乡的灌肠,我爱我的家乡!

我美丽的家乡作文400字3

我的家乡坐落在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大塘村。这里既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但它以朴实的美,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的人。

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洒在村前的池塘上。一条条肥硕活泼的鱼,嬉戏相乐,溅起一圈圈圆圆的联想;有时它们想和人们戏耍似的;来去倏忽。有时一看见人影,就闪电般地逃开了;水面上飘浮着纸张、枝叶、生活垃圾等物品一去不复返了,只留在我们深深的记忆中。

到地里看看吧!那层层梯田,翠色尽染。那仍挂着露珠的番茄,红通通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半露半藏于青葱的叶子里。那青翠欲滴菠菜,那肥大厚肉的甜豆,那茁壮的冬瓜苗……笔直的垄畔,那垄畔间清澈的水,波光粼粼。一条条白色的地膜光闪闪。人们愉快地劳动,剪枝疏果,间苗锄田,笑语不断。是啊,往昔黑脏的工厂排污水灌溉的青菜能上人们发出内心的欢笑吗?

信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的湛蓝。乡间是树的天地:宅前,屋后,河边,道旁处处能看见绿树。盛放的木棉树,鲜艳璀璨,婆娑的芒果树朵朵黄花蕾点缀枝头,青葱的九里香吐蕊怒放,清香沁脾。引得多彩的蝴蝶在这棵闻闻,那棵吻吻。勤劳的蜜蜂呼朋引伴,留连忘返。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期待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我美丽的家乡作文400字4

我去过的地方很多很多,有高楼林立的深圳,有风景秀丽的张家界,可是我最喜爱的还是我的家乡—攸县。

我的家乡有很多优美景点。比如酒埠江就是其中最优美风景之一。它在攸县东部,有二个镇,三十多个村,大约三十多万人,七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那里山峦起伏,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自然公园,树很大,又很密,草很深,花开遍田野,一个酒仙湖在山的怀抱中,呈现出碧水映蓝天的美景。一条条小船在游人的划动下打破了湖水的平静,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小泡,看上去两岸的山和树似乎在水里摇摇摆摆,同时船上的艄公还唱起了山歌,美妙的歌声响在湖中,叫人心旷神怡。

刚离开酒埠江再往前走,就是峦山皮佳洞,那里有一条很长的地下河,河水清清碧绿,弯弯曲曲,现在已开发两公里长,还可以漂流。漂出洞口,就可以看见仙人桥,那是几万年前一个仙人搬着一个大石头架在两个大山上,桥下水潺潺,水是那么绿,那么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河里绿色的石头。离开皮佳洞,我们又来到黄龙洞,那里在大山洞中,离地面有200米深,洞中怪石林立,有的像观音座莲,有人像石猴观海,还有的像黄龙戏珠……在红黄蓝绿的灯光衬托下,美丽极了。

我们那儿的果子也很好吃,特别是我自己亲手种的葡萄。在那长藤上挂着的葡萄,像紫色的珍珠,又像一颗颗钻石。

我们家乡风景美吗?欢迎你们去我的家乡旅游。

我美丽的家乡作文400字5

我的家乡在“天府之国”四川,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而且还有世界闻名的大明星——大熊猫哦!

我的家乡山美。有白茫茫的西岭雪山,有道教圣地青城山,有“秀甲天下”的佛教名山峨眉山,还有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

我的家乡水美。有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有休闲养生的中国死海,有神仙住的地方——九寨沟。还有著名的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涪江等等都注入长江。

我的家乡不仅有美不胜收的山水,还有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比如:香辣鲜嫩的麻婆豆腐、软糯香甜的赖汤圆、好吃入味的龙抄手、香香甜甜的三大炮、可口的宫保鸡丁、美味的糖醋排骨、让你痛快得流泪的伤心凉粉……

我的家乡还有最著名的大明星,大家一定知道是谁吧?哈哈,对了,就是开头提到的国宝大熊猫。它们浑身只有黑白两色,但是,圆乎乎的样子超可爱!好些大熊猫还作为我们的外交使者到友好国家去生活,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大熊猫。你要是到四川来,可一定要去看看它们哦!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产。像涪陵榨菜、郫县豆瓣、香酥花生等等。另外啊,我们还有非常棒的蜀绣蜀锦,蜀锦上的主角大都是大熊猫、金鱼和人物。大熊猫像是会动,金鱼好像在游,真是栩栩如生。你知道吗,诗圣杜甫的名句“花重锦官城”,说的就是我们四川成都哦!

大家喜欢这个天府之国吧?来我的家乡做客吧!回去的时候,可以带上一些泸州老窖或者五粮液,如果不喜欢喝酒,茶也是很好的选择,除了“蒙山顶上茶”,还有竹叶青等等。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

童年记忆里,最欣喜隆重的日子就属杀年猪这天了。一大早,一家人就利手利脚地忙起来。

杀年猪的师傅和帮忙抓猪的乡亲们,早早就来到我家。爸爸把准备摆猪肉的木头桌子、木头案板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则开始切东北特有的酸菜——从缸里捞出来,洗净,沥水,然后用刀把酸菜帮儿片一片,再细细地切成丝儿。一切,就是一大盆。

堂屋的大铁锅注满了一锅水,灶膛里红彤彤的劈柴柈子燃得正旺,哥哥坐在小板凳上负责看火,小弟东一头西一头跑着看热闹。院子里,尖厉的猪叫一声一声传来,好戏开场了!穿着花棉袄的我赶紧拽着小弟躲到屋子里,在结满霜花的窗玻璃上,呵出巴掌大一块透明的地方,小心脏怦怦怦狂跳着,紧张地盯着院子里。那儿,爸爸领着几个壮叔叔,正全力对付着声嘶力竭、虽被绑缚着却拼命挣扎的猪。刀子捅进去,鲜热的猪血喷涌出来,接血的人边用盆接边用搅血的工具搅——这个工具是爸爸用干净的秫秸秆揻成的。

猪杀好了,大伙七手八脚地把猪抬到大铁锅边,浇上滚烫的开水,褪毛。接着,便是开膛。很快,又白又胖的猪头及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肥肠、猪肚、猪肺、猪心等下货,就被扔到门口台阶的大笸箩里。寒风一吹,全都冻硬了。

暖融融的堂屋里,木头桌子和案板上,摆了一方一方切割开的鲜猪肉,刷干净的大铁锅里重新添了水,灶膛里的火红彤彤的。妈妈把一方一方的肉,五花三层的,纯肥的,纯瘦的,还有连着瘦肉的大骨头,按比例下到大锅里,花椒、大料、姜片、葱段都一一投进锅里,不大会工夫儿,满屋子就飘散着年猪肉的浓香了。妈妈随时掌控着烀肉的火候,大火开后要小火慢慢煮,这样,烀出的肉才好吃。

妈妈的拿手绝活是灌血肠。半大盆子猪血早就搅好了,里面的血沫子纤维什么的都已清理干净。妈妈把葱、姜、香菜分别剁得细细碎碎的,把适量的盐、味精、花椒面、胡椒粉等都准备好,从肉锅里舀了些烀肉的'汤到小盆里,等到了适合的温度,把这些小材料和汤都兑到猪血里,慢慢搅匀,就可以灌血肠了。对了,妈妈还有一个秘方呢,就是把干薄荷搓得几乎成了面儿,也兑到猪血里,这样灌出来的血肠,有一种特殊风味,特别好吃!爸爸早已把猪小肠清洗得干干净净,剪成适合的长度,一头用八合线绑了,吹气,试好了肠子不漏,搭放在盆边沿待用。

灌血肠是协作的活,一般是妈妈唱主角,还要有一个人协助绑线,妈妈老嫌爸爸手笨,我十来岁以后,绑线就是我的活了。等大半盆猪血变成了一盆匀溜溜的血肠,大锅里的肉也就到火候了。爸爸把煮好的猪肉小心地捞到一个大铝盆里,那扑鼻的肉香满屋子缭绕!

煮血肠就用烀肉的汤来煮。煮血肠讲究火候:沸汤煮,容易把肠衣煮爆裂。所以煮的过程中要不时拿缝衣针刺破血肠验看,以防血肠“煮老了”——血肠煮过头,品相口感都不好。

血肠煮好,捞出,放砧板上晾凉了,才能切片,码盘。此时,锅内放入切好的酸菜丝,时间不长,伴着年猪肉特有香气的酸溜溜甜丝丝的酸菜香就充斥了屋里院外,惹得大人孩子忍不住吸鼻子:这烀年猪肉的汤炖出的酸菜,那可真叫打鼻儿香!

酸菜不怕炖,越炖越好吃。趁这功夫,妈妈开始片肉了。一方方煮熟的肉,五花三层的,肥的,瘦的,按不同的薄厚片出来,整整齐齐码在大盘子里,得好几大盘子呢。然后开始切血肠。切血肠的刀越锋利越好,妈妈用飞快的刀切出的血肠,切面光滑油润,深红色的猪血闪着特殊的光泽,香气浓郁,真可谓是血肠中的极品!帮忙的婶婶也没闲着,她用一只短把小刀,把大骨头上的瘦肉剔下来,装了满满两大盘子,那可是我最爱的拆骨肉啊。那浓浓的肉香惹得我馋虫翻搅,直流口水!婶婶看我馋得直打转,就悄悄塞我嘴里一块,哎呀,真香,真解馋!

酸菜终于出锅了,白米高粱米两掺的米饭也焖好了。妈妈用大汤盆盛了满满两盆酸菜,一桌一盆,酸菜上码着薄厚适中的大片五花肉,还有片得整整齐齐的油光闪亮的血肠,一盘子白肉、一盘子瘦肉、一盘子拆骨肉,用蒜臼子捣好的稠稠的蒜泥,兑上酱油,一样样端上桌,还不忘再扔两头大蒜在桌上!好,开席!

爸爸陪着杀猪师傅和帮忙的以及本家的叔叔大爷们坐在炕头,一边品着小酒,一边吃着猪肉血肠,说说东家西家的大事小情,吐吐一年来的辛苦,唠唠一年来的收成,声音越来越高,脸膛越来越红!

地下一大桌,大多是女人,奶奶婶婶们带着孩子,也吃得热热闹闹!大家一边吃,一边不停地夸赞:这肉,怎么这么香啊。尤其是拆骨肉,蘸点蒜酱,那滋味,美透了。年猪肉、酸菜血肠,没有一样不可口!有爱吃热乎的,就拿个小板凳,坐在火盆桌那儿,用双耳汤锅盛一盆酸菜,把肉片血肠都浸在酸菜汤里,咕嘟嘟,咕嘟嘟,菜香肉香缭绕满屋,吃得满脸热汗,别提有多满足了!

杀猪这天最累的人就是妈妈了,送走了客人,坐火盆桌旁草草吃一口饭菜,还得想着晚上给平时关系不错的、没空来吃饭的人家送点猪肉血肠去,一般是一块熟肉、一块生肉、一两根血肠。这一天下来,连吃带送,二百来斤的猪也就削去了小一半儿。但一年的欢欣祥和、邻里亲友间的真情互助,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时而在心里缓缓升起,时而在梦里丝丝缠绕。小时候的时光就仿佛是昨天的一样,甜在心底,喜在眉梢。尤其是那份厚重的乡情融合了阳光的颜色,格外地柔和,一点儿也不刺眼,如同年久微黄的老照片一样,充满了温暖和祥和。

记忆深处的小时候,父辈们似乎每天都会到碾房去推碾子磨面,有时候就是四五家排着,就听吧“吱吱妞妞的碾轱辘不停地在碾盘上迈着沉重的步子”,偶尔会听见大人们的话语和一两声驴子的叫声,也许是累了吧。当你从碾房的门口经过,一股驴粪或马粪夹杂的尿骚味格外扑鼻,还有那玉米破皮后的浓香,更有那妇女双手晃动的箩筛下的面粉飞腾的味道。

傍晚时分,随着瓦房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就知道母亲又在“礤硌豆子”或者“压饸饹”了,这时候的父亲几乎都会围坐在灶台前,一大把一大把往灶膛里塞着柴。灶台上有一张被热气熏蒸着的脸,脸上不时会流下汗水,母亲就会及时用袖管擦拭一下。那娴熟的手掌推压着礤上滚动的面团,礤下立时跳跃出排排的“硌豆子”落入滚开的汤锅里。我们那时候最常吃的还有玉米面“窝窝头”“贴饼子”等,每当饭食做好,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炕桌上,就着咸菜大口大口地吃个不停。

各家各户都是过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要是谁家缺东少西的,只要张开口吱声一句,邻里自然会有人帮忙,有物帮物,一点儿都不客气。遇见谁家的东西落在了碾房或大街上,一两天都不会丢的。

村里最闹腾的就是这群般上般下的孩子,每天总在阳光下追逐嬉戏。“过家家”“唱大戏”“追迷藏”“拉小车”都是六七八九岁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我也未例外。整个营子从东头到西头似乎很大,东头的孩子自成一波,西头的孩子也自成一波,今天去你家玩,明天去他家玩,今天去后山坡玩,明天去前山脚玩,哪怕是一间小破屋甚至是牛棚羊圈,都是大家临时的欢乐场。“过家家”女孩长得美的当妈妈,男孩长得高的当爸爸,几块石头搭起灶台,一个破瓦盆就当锅了,一群孩子有的采菜,有的揉泥团,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热闹地生活着;“唱大戏”孩子们会用锅底灰、粉笔把脸画得白一道、黑一道、红一道的,身上披上褥单子、麻包片子等,学着“洋匣子”里的腔调你一句、我一句地吼着。饿了就上这家的屋里寻点干粮,不然就是那么痴迷地玩耍着,直到太阳要落山,听见大街上谁的父母扯着嗓子呼喊孩子的乳名,大家就撒丫子奔向各自的家。到家了,手也不洗就爬上炕,坐到饭桌前,抄起一个大饼子就往嘴里塞,连稀饭汤也不喝一口。

最让人难忘的是腊月的日子,各家各户基本上都喂了一头猪,一进腊月就是各家宰猪的时候。由于整个营子就有两个会宰猪的,忙不过来呀。本户亲戚宰猪都是要提前约定的,避免一个日子,那样孩子们就坐不到一起了,缺少了热闹吧,这大人们想得也够周到的。宰猪的日子,也是孩子们最忙碌的时候呢,一大早的就要去请师傅来吃饭,还要去邻居家借“褪猪石”“梃棍”“刮刀”等。

当听见猪的叫声,就知道大人们已经抓猪了,直到把猪的四个腿,前后前后地绑在了一起,麻绳把猪的嘴头缯上,猪的叫声小了,断断续续地仿佛已经知道挣扎是毫无办法的了。两个膀大腰圆的大人用一根长木杠把猪抬起来,从猪圈抬回院子中,用生产队的大秤称一称,就放到桌子上了。为了防止猪不老实,就用木杠从猪蹄子与肚子中间横压着,你还别说,这时候猪真就老实了。这时候母亲就到天地爷那烧香了,嘴里小声地嘀咕着,也许是在为这头猪超度,也许是祈祷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吧。宰猪的师傅用笤帚和水扫干净猪身上的泥土,爸爸端来了先前磨好的荞麦面盆,只见师傅一手拎起猪的嘴角的摽棍,一手持刀,顺着猪的脖颈到胸的位置一刀捅下去,猪大叫着,四条腿不住地蹬弹着,随着刀拔出,一股子鲜血从脖颈的口子里涌出来,流进面盆里,猪每一用力蹬,血就由缓到急,有时候还似喷射状,溅到盆外的地面上呢。父亲不停地搅合着血与面,年纪还小的弟弟可是最怕这一幕的,一大早就躲去了姥姥家。一会功夫,猪似乎没有了力气,半天四蹄才蹬一下,浑身劲动一下,血似乎是流尽了,一盆的面如今已经成了血粥。师傅让我拿来了两根较短的木棒,他把猪的蹄扣绳解了,用刀在一条后腿的蹄寸内侧拉开一个口,然后就用长长的梃棍沿着猪的肉皮插进猪的体内,一直伸到两条前腿处、肋处等地,然后取出梃棍,蹲下身,用嘴对着蹄寸的口子,大口大口地往里吹着气,哇!气流顺着梃棍扎的线路走着,师傅让我们用手在猪的身上用力捋着,特别是几条腿处,不一会儿,猪的肚子等地方都鼓起来了,师傅又叫我们用木棒打猪的肘、肋等处,直到四条腿都鼓起来了,师傅才用细麻绳把吹气的口子扎紧。而后猪被大人们架上了灶台上搭起的门板上,半个身子又下到滚烫的开水中,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下锅的半个身子被捞起,只见师傅用刮刀、褪猪石等,在猪身上刮毛,毛连着外皮被刮下来,露出了白色的光皮。半个多小时的功夫,猪完全秃噜完了,猪毛都落在了地上,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赶紧用手把猪毛捡起来放进筐里,等着晒干了卖钱买好吃的,将近一筐的猪毛可以卖两块钱呢。

秃噜完的猪又被架到桌子上,师傅用刀子拉开了猪的肚子和胸膛,把猪的内脏都倒到了大盆里。猪的头也被砍了下来,用绳子挂在了院子的木杆子上。猪的血脖被割下来一圈,还有猪尾等,母亲洗好切好放进了锅里,开始煮肉。这一边师傅把挂在肠子上的脂油用手摘下来,让我用大壶灌满温水,跟着他到坟堆处,往肠子里倒了些水,师傅上下地逛荡了一会儿,就顺着一头倒掉了肠子里的粪便,然后让我沿着肠子往下倒水,他熟练地把肠子翻了过来,就这样往返了几个来回。翻好的肠子放到盆里经过酸菜水、盐水的清洗后就可以灌肠了。

师傅把盆里的血兑了猪油、葱姜蒜、煮肉的汤、盐等,不稀不稠、不咸不淡。师傅拿来半截带嘴的洋瓶,把瓶嘴塞到肠子的一端,另一端让我用麻匹扎好,一勺子接一勺子的猪血灌进了猪肠里,即将灌满还有缺欠为好,再用麻匹扎好,师傅用小盖顶端走,放入开水锅里煮,姑姑一手用筷子和了着,一手用大针扎着肠子,说是这样给肠子放气,就不会煮爆。肠子刚煮好,捞出来热气腾腾、颤颤巍巍的,大人们用手掰了一段又一段,先给孩子们吃上,孩子们乐呵呵地一边吃,一边屋里跑到屋外。

最热闹的还要数秋天的打谷场了。一进入农历八月下旬,各家各户用牛车、马车把地里的谷子、黍子、荞麦等拉回来,因为这时候地里的玉米等也都收进了仓子,场院也能够腾出地方了。谷子、黍子、荞麦都可以垛进光亮的打谷场周围了。村子共有两个打谷场,营子前山脚下一个,我家的大院子一个。大院子里的打谷场是我们最爱玩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来这里,在谷垛上攀爬,在谷垛间追跑捉迷藏,在麦秸堆里打滚。那时候的.天上的星星仿佛是孩子们手中的灯笼,你追我赶,欢笑声激荡在整个村庄的夜空。

太阳升起来了,从谷垛间的空隙射进来,照在打谷场上,被压磨的光亮的黄土地上堆着金黄的谷子,格外耀眼。此时爷爷脸上正堆满着笑容,时不时地提醒我一句:“撑好手里的袋子。”只见他弯下腰,收起一簸箕谷子,直起腰走到谷垛边,用力地簸了一阵儿,又转圈样的晃了几下,一手把簸箕搂在腰间,一只手轻轻把表层的细绒谷穗拨落,然后把簸箕里剩下的谷粒沿着簸箕的一侧滑进我双手挣开的口袋。忙活了一大早,谷子运回了家,仓忙吃下饭,又走向了打谷场。

今天是舅舅家打谷子,一进场,远远地就望见舅妈、母亲、老姑等一伙妇女正围着头巾,一手拿着邵谷刀,一手拎着一把谷子,沉甸甸的谷穗顺着刀刃唰唰地滑落到地上。她们一边削谷穗,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时而笑声不断。此时,在一旁的大舅正给拴在大树上的犍牛搭着套,待谷子邵完摊开要先用牛拉着“碌碡”转圈压一遍,然后用四股叉把上面的没有压干净的谷穗挑到一边,摊开后,要用连枷抽一遭,这样谷穗就干净了,成了“谷孬子”了,谁家抹炕、抹墙的可以当“瓤秸”用的。碾压和抽打好的谷子还是有细绒的东西在里面,这时候就要先用竹扫帚轻轻漫扫一遍,然后再过大筛子,由两个成年人来回晃荡着筛子,筛子里的谷粒随着均匀的晃荡力,顺着筛子细细的密密麻麻的眼洒落到地面。到了下午,起风的时候来了,大人们要用木锨“扬场”,随着一锨一锨的谷粒飞上半空,风吹夹杂着谷糠漫天飞离了谷粒,谷粒落在地上,更加金黄。爷爷说我们早上灌袋子的就是出过风的谷子了。

我一边听着大人们的话,一边感受着打谷场上温和的阳光。山村的日子到处充满着柔和的阳光照耀泥土的气息,很像母亲怀抱那淳朴的味道;山村的日子到处洋溢着大人和孩子们欢声笑语,像是幸福在小草的头顶拔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