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湘夫人赏析句子励志 正文

湘夫人赏析句子励志

时间:2025-05-01 07:19:12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表达对湘水女神的思念仰慕之词。全文只有234个字,不论是秋风吹拂木叶下凄楚浪漫氛围的营造,还是远望流水痴情迷惘神态的描摹,抑或是香草美玉装饰爱巢的尽心尽力,屈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湘水男神对女神的追思渴盼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湘水女神有多美

  湘水女神到底有多美?关于这个问题,文中并未给出正面回答,也许在作者看来,这没有答案的美会留给我们更多的遐想空间。好在湘君毫不掩饰他内心的'激动,我们从他的表现中可窥见一斑。

  “帝子、佳人”是对湘夫人的爱称,这称呼里有尊重、仰慕,也有幸福、甜蜜。湘夫人是天帝的女儿,理应得到尊重。“绝代有佳人”,若能获得佳人芳心,湘君是幸福的、让人羡慕的。再看佳人未至时湘君的反应:先是“思公子兮未敢言”,思念深重,但害怕愿望成空、美梦破灭,只得暂时把思念埋在心中,以图心里安慰。一如越人之歌所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太过长久的等待,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湘君竟精神恍惚产生了幻觉。唐人戴叔伦说:“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湘夫人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把这“胡思乱想”的湘君折磨得甚惨。最后,在确认佳人失约、美梦破灭之时,湘君却依旧坚持“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可叹,可赞。这就是忠贞的湘君,这就是凄美的爱情,这就是湘夫人的魅力。读到这,屈大夫也许会以调侃而警醒的语气问:“你说湘水女神美不美?”

  二、尽心竭力筑爱巢

  面对如此绝代佳人,湘君用什么独特方式赢得佳人垂青,表达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湘夫人》第三段里详细描绘了湘君用各种香草金玉为湘夫人装饰爱巢的过程。首先,“筑室兮水中”。将房屋建在江水之上,有现实因素:湘夫人为水神,房屋依水而建,符合水神的生活习惯。有浪漫因素:《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浪漫的爱情总如水般缠绵悱恻、悠远长久。其次,湘君装饰爱巢所用的材料更是值得推敲。“桂栋兮兰橑”,“桂”,芳香四溢,清雅高洁,有“九里香”之称,为百药之长,能治百病,养精神。与佳人相爱,必企盼佳人长寿安康,多么实在的祝福。“兰”,花中四君子之一,外形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之气质,优雅空灵。在中国写意画中,画家多用水墨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素洁,兰既是对美人的称谓,亦是美丽的象征,还可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湘君心中,湘夫人如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与此佳人相遇,必长相厮守。“罔薜荔兮为帷,薜蕙櫋兮既张”,“薜荔”,常绿植物,擅长攀爬,叶片为卵状“心”形。推想一下,看到用桃心编织的帷帐,湘夫人会否回心转意,如约而至?古人的浪漫远比今人的一大捧玫瑰来得妙,如此率真热烈爱意的表达谁能招架?“蕙”,蕙质兰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和秀外慧中的品德。湘君反复赞美心爱之人高洁的品行气质,亦是对自己的肯定。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生活及忠实、善良、美丽事物方面的和谐与默契。”忠实的湘君,美丽的湘夫人,愿他们的爱情地久天长。“芳椒”取多子之意;“石兰”可制作胸花,有迎接之意;“药”即白芷,可入药,亦可美容……凡此种种,每一种香草的运用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湘君的良苦用心。

  爱她,为她建一座房子,给她一个温暖的家。爱情终究要回归生活,生活就是一种责任,湘君表达爱的方式朴素又浪漫。那座芳香四溢、神奇美丽的水上宫室,寄托着湘君的希望与梦想。

  三、忠于爱情忠于斯

  就像湘君不顾一切追求湘夫人,屈原亦不顾一切追随楚怀王。梁启超在《屈原研究》中说:“他是一位有洁癖的人,为情而死。他极诚专虑地爱恋一个人,定要和他结婚;但他却悬著一种理想的条件,必要在这条件之下,才肯委身相事。然而他的恋人老不理会他!不理会他,他便放手,不完结吗?不不!他决然不肯!他对于他的恋人,又爱又憎,越憎越爱;两种矛盾性日日交战,结果拿自己生命殉那种‘单相思’的爱情!”湘君用独特的方式——筑室水中,表达他的忠贞,屈原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沉汨罗,表达他的忠诚。当屈原披发行吟江畔,渔夫见状问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的自杀结束了忠贞理想与残忍现实的矛盾,留下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的精神。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面对屈原的自沉汨罗,太史公茫然失落。和太史公一样,后人在为屈原扼腕叹息的同时都有这样的疑问:唯有死亡么?“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屈原《怀沙赋》)。“让我拿什么爱你?唯有死亡!”。

  原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jì)奠(diàn)。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赏析:

  总的看,本文在表达上有如下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玩味:

  第一,洪水作为线索,不断加剧冲突,推进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文章的高潮,随后,随着洪水退去而结尾——拟人化的方式,描写洪水来临危险不断加剧、令人恐惧的程度,而且这种程度在不断加深,课文的情节随之而不断发展变化,是的小说虽然短小,情节却跌宕起伏。

  第二,环境衬托、对比两种方式来写烘托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主要是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用对比来突出人物特点。——环境下、对比中人物的言行描写。

  第三,步步设伏,结尾点破的交代艺术。

  第五,简短的句子段落,定格般的表达效果,是每一场景都深深刻画在读者心中。

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马说课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课文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马说课文赏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

  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

  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小学课文荔枝蜜原文及赏析

  《荔枝蜜》作者杨朔,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卒章显志,借物喻人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螫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下面小编收集了小学课文荔枝蜜原文,供大家欣赏。

  荔枝蜜原文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弄到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酿造着未来…

  赏析

  当代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也巧妙地运用了卒章显志这一技法。文章开头,写自己曾被蜜蜂螫了一下,因而看到蜜蜂心里就不舒服。继而,作者描写了荔枝蜜的甜香,不觉动了情,由蜜想到酿蜜的蜜蜂,便到蜂场去参观。作者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感慨地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看到这里,你会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蜜蜂,表现蜜蜂高尚品质,然而作品结尾却来了个大转弯,从歌颂蜜蜂转到歌颂勤劳勇敢的农民:“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跟《岳阳楼记》结尾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文章结束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也点出来了。原来前边大篇幅地歌颂蜜蜂,正是为后边歌颂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样的结尾显得自然、有力,也统贯了全篇要义,此即卒章显志之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