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趣的“木”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画面的实物,初步认读汉字“床、树、桌、椅、林、森”等。
2、探索并认识常见的“木”字旁的汉字,知道“木”字边旁的汉字与“木”有关。
3、积极参与用身体变换汉字的活动,产生对识字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笔人手一支。
一段木头,汉字卡片“木、林、森”。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段木头,引导幼儿尝试探索汉字“木”。建议教师这样引导:
1、 这是什么?(木头)
2、 在黑板上写汉字“木”,启发幼儿认一认,读一读汉字。
3、 我们知道“”旁的汉字与手有关,“口”字旁的汉字与“口”有关,那么“木”字旁的汉字与什么有关呢?
二、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认识汉字:木、树、林、森。
1、 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猜一猜,读一读汉字:木、树、林、森。
2、 重点观察木、林、森,说说它们是由几个木组成的。使幼儿知道:“树”是由一个“木”组成的;林是由两个“木”组成的,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
三、看图阅读汉字:床、桌、椅、柜、棋、栏杆,找出共同之处,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1、 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物品?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汉字。
2、 找一找,这些汉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想一想,为什么都有“木”字旁?
四、运用已有经验,扩展想象,感知各种“木”字旁的汉字。
1、 你还见过哪些木制品?哪些字会有“木”字旁呢?
2、 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木”在汉字的什么地方?带领幼儿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什么汉字里面有“木”字
五、游戏活动:木、林、森。
1、 启发幼儿用身体逐一表示汉字“木、林、森”,教师观察幼儿用身体摆出的动作,选择个别好的动作幼儿示范表演。
一、基础知识(50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豁然开朗(huò) 问津(jīngɡ) B.亵玩(xiè) 鸿儒(rǔ)
C.箬篷(ruò) 篆章(zhuàn) D.决眦(cì) 幽咽(yè)
2、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4分)( )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花之君子 D.莲之爱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4分)( )
A.诎右臂支船 B.长约八分有奇 C.左手倚一衡木 D.舟尾横卧一楫
4、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4分)( )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阡陌(田间小路)交通,鸡犬相闻。
B.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于)。
D.急应河阳役,犹得(还能够)备晨炊。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那核舟的底面稍平,上面题着雕刻者的名字。
B.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偷盗、造反和害人的人不再发生。
7.指出下列对应有错的'一项(4分)(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刘禹锡
B.嘻!技艺灵怪矣哉!--《核舟记》--魏学洢--明朝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白居易--唐代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8.仿写。(4分)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写:
9、按要求填空。(16分)
①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
是 , 。
②《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
③无丝竹之乱耳, 。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⑤《望岳》中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
⑥《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
10、修改下面句子,使整句话连贯、顺畅。(2分)
王小明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①严谨的结构,语言流畅,在全市
①应改为: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 桃花源记(2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
13、从本文找出现在用的两个成语: ; 。(4分)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15、翻译句子。(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写出渔人和桃花源中的人在酒桌上的对话,要求写出双方说话的神情态度。(3分)
(二)大道之行也(1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a老有所终, b 幼有所长, c 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7、本文选自《 》,反映了 思想。(2分)
18、壮有所用这句话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应把它还原到_______(a、b、c)处。《桃花源记》中与该句话意义相通的句子是: 。(4分)
1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三)(16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左刻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20、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山高月小, , ,水波不兴。
21、翻译划线句子。(4分)
(1)
(2)
2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23、解释加点的词。(4分)
A、尝贻余核舟一 B能以径寸之木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如有所语
24、文中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请用原文回答)(2分)
25、文中能概括王叔远高超技艺的一个词语是: (2分)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画面的实物,初步认读汉字“床、树、桌、椅、林、森”等。
2、探索并认识常见的“木”字旁的汉字,知道“木”字偏旁的汉字与“木”有关。
3、积极参与用身体变汉字的活动,产生对识字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字卡、图片。
2、含有“木”字旁的操作卡片人手一份。
3、木头一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出示木头)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木”字应该怎么写呢?(出示字卡)这就是木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我们知道“扌”旁和手的'动作有关,“口”字旁和口有关。那么“木”字旁和什么有关系呢?
幼儿讲述。
二、认识汉字“树”、“林”、“森”。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土上有什么?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认识“树”、“林”、“森”,并和幼儿一起认一认,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着三个字中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都有木字)
小结:树字里面有一个“木”字,林字里面有两个“木”字,森字里面有三个“木”字,原来“木”还会藏在别的字里面。
三、通过游戏,感受“木”字旁。
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图片,你们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有什么?再猜猜旁边的汉字应该怎么读?
教师和幼儿逐一认识图片和字卡。
这些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哪里是一样的呢?
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木”字呢?这些“木”字在字的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
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张操作卡,请小朋友找一找这些字中哪些字里面有“木”字,用笔把它圈出来,然后和你的好朋友说说“木”在字的什么地方?
幼儿操作。
你找到哪些字有“木”字的?“木”在字的什么地方?
四、拓展经验。
你还见过哪些木制品?还有哪些字会有“木”字旁呢?
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写。
我们一起来说说“木”字在这个字的什么地方?
五、游戏活动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字不光我们可以写出来,有的字还可以用身体表现出来,你想试试吗?
教师带领幼儿分别用身体表现“树”、“林”、“森”。
游戏重复2~3次。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入“木”字旁的操作卡,引导幼儿再去找找“木”字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