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易学的视野出发,对形意拳理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厘清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形意拳习练者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但凡对中华传统武术各门派有所了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对传统武术的分类,一般来讲都是从它的拳理、拳法、功法训练风格特点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长拳类、形意类、太极类、八卦类,还有南拳、少林拳等武术。
长拳类武术、功架规整劲力顺达、横出直入,又是最早的拳法、其性属土而土能生金。
形意拳类的武术、拳法以练气的升降为主,故形意拳属金,金生水,在五行里面有金生水之说。
而太极曲曲流行,如棉似水,又因练太拳时,以腰为主宰,腰为肾之所在,肾属水,所以太极属水,水生木。 八卦掌要求以下盘稳固扎实,上身穿插自如,斜式正练,八卦属木,木生火,南拳属火,这就是大体上的分类。
形意拳是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它是祖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山西黄河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是融健身演艺、技击于一身的传统武术,而且是具有独特理论根据的武术瑰宝。形意拳发源于山西,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是山西永济县人,姬隆凤所创,他生于1602年,清朝神宗万历30年,卒于1680年,清朝初康熙22年。当时他偶得一书《岳武穆志》后,精心专研而得之其艺,当时称此为意拳,也叫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或姬可拳。他同其子姬训一起去河南安徽等地经商,将此拳传入豫皖等地,其后来有影响的传人曹继武,马学礼等人,曹传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此拳发扬光大,李洛能得戴氏传艺发展为形意拳,流传大江南北。
形意拳:易由心生,心之发动为意,意之所向为拳,形意拳由心意六合拳传习而来,其功法又是以五行生克制化而为指导思想。修炼人体内处五行为主,即外有劈、崩、钻、炮、横,内有心、肝、脾、肺、肾。
形意拳的拳法则讲究对外相合对应,对内也有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则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理论要求,以形取意,以意向形,形随意转,意至形生,像形取意形意合一。
内外同化调解脏腑气通,精气互化,人与自然同存,来达到延年益寿,功力增强,拳法娴熟的目的。形意拳把阴阳,五行理论作为总的纲领,总的纲领是什么呢?它是注释了,一丹田、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法之理,把它作为理论的'根据,创造出一套极具哲学内涵,而且比较系统的修炼方法和理论。
阴阳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易经,经典中的主要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理论,在《易经系辟上传》中说,一阴阳为之道,讲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运动使然。形意拳把阴阳之理,运用于拳法之中,形成拳法、理论的基础思想,在两仪歌诀中有: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作为阴阳所具有的含意,形意拳从三个方面演绎出一系列的阴阳概念。
从人体上来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脸部为阳,后脑勺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拳心向上为阳,拳心向下为阴。
以运动的形式上来说:动为阳,静为阴。起为阳,落为阴,快为阳,慢为阴,进为阴、退为阴。 从人体行为及其它方面来看,从呼吸角度来讲呼为阳,吸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开为阳,合为阴。功为阳,守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以拳理掌型来看,又分为阳拳,阳拳,阳掌阴掌又叫阴阳拳、阴阳掌,然后根据阴阳对立,阴阳转换,阴阳互济的运动规律和法则,使形意拳内外兼修,健身养生,创造出一系列技击原理和方法。
神妙的形意拳技击明显地具有阴阳特点,我们举例说明,这些动作明显地反映了阴阳特点,其攻防进退吞吐虚实真假束展智勇等方面也无不做说出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比如鸡型,从鸡上架,报晓无不是阴阳,虚实上下相合,其实就如两仪歌所讲,阴阳暗合形意之源,形意拳每一个动作无不表现出阴阳关系。而实战变化多端的手法,腿法,战略战术也无不是阴阳展开的体现。可见形意拳从理论到实践离不开阴阳互易的变化,阴阳学说贯穿这形意拳运动的始末。正如先师门说的:拳之大,贵在阴阳。中国古代老子讲过:“孤阳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形意拳前辈们就深刻体会了这一道理。从松与紧的关系来讲,我们把松着为阳,紧着为阴,也就是一松一紧,一阴一阳,阴阳相互平衡和谐。我们在平时做动作时,有松有紧,光松不紧,叫孤阳不生,光紧不松,叫孤阳不长,有松有紧才能劲力活泼在锻练时单练松不练紧是不行的,光练紧不练松也是不行的。气血畅通功力才能长进,有变有化,千变万化,贯彻一个道理,就是老子说的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形意拳以道为根本,形成了一套比较传统的完整的理念。丹书中说:“道自虚无一气生,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便从阴阳而生,一气生阴阳,再从阴阳中形成三体,何谓三体,三体者:天地人也,三才之象也,三才即三体,其词源出自周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马,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里指的天地人为三才,就是阴阳相合,由此三才而引,天有三才日月星,地有三才水火风,人有三才精气神,一个人活着,如果没有了精气神,那就是病态了。天体运行三大宝为日月星,地有水火风,这才是动的,当然还有山,但这些都是水火风的运动形成的,人有精气神,精气神兼备的人才有活力,人之三才又有内外三才之分,内三才和外三才是不一样的,外三才指的是头手足。内三才精气神,为人的原液,气是指人的真气,也是一个活动,人身体内脏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血,一部分是津,津就是唾液,这个津包括内分泌系统,它主要是主宰人体消化各方面的,还有一个精,是指传宗接代的精,就人的身体而言,人体的固体部分包括内脏,肌肉,骨骼,形意拳以三体之意而形成的三体式。桩功,凡是练形意拳的都知道,练拳必从三体式练起,它主要是练外形,又练其神,三体式桩成为形意拳基本功法和形意拳的精髓所在,万法出于三体式,而操练三体式时,还要讲三节,三劲、三势、三丹田等说法。三节是指根节、中节、稍节,上肢三节是肩、肘、手;下肢三节是胯、膝、足,从人体躯干讲,根节在腰、中节在肩,稍节在头,所以两手两腿加身躯形成了五个三节,就像太极拳中的要求身备五弓(功)三劲:劲是气力、功力的意思,就是力量。劲又分明劲、暗劲,化劲。
三心是指:心、足心,顶心、即本心,足心(涌泉)顶心(百会)。
三势是指姿势的高低、高势、中势、低势。
三丹田是指,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练功时要有三圆,三顶、三扣、三曲、三抱、三垂、三敏、三捷、即形意拳八势,这些都暗合着三才。
三圆脊背要圆,虎口要圆,手臂要圆。
三顶:头向上顶,舌顶上颚,手往外顶。
三扣:胸脯要扣,手背要扣,脚面要扣。
三曲:两臂要曲,两膝要曲,手腕要曲。
三抱:丹田要抱,心中要抱,胳膊要抱。
三垂:气垂丹田,膀尖下垂,肘尖下垂。
三敏:心要敏,手要敏,眼要敏。
三挺:颈项要挺,脊椎骨要挺,膝要挺。
所以,有形意拳万法出于三体之说,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2007年12月6日。和往常一样利用闲暇时间就逛逛书店。
在书店内,无意之中在书摊上看到有一本名曰“芒种”的杂志。随意翻着扉页中有一篇《颐养心身,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文章,根据此文中介绍说,“如今那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不堪,而各种慢性疾病或亚健康状况等问题困扰人们的时候,身体的不适以及情绪的波动让我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那篇文中就介绍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中国三大内家拳的养生之法”。
该文先介绍这中国三大内家拳的养生特点时说:“在其养生和技击方面具有独特魅力,近几年来成为深受着大众喜爱的健身项目,更因其植根于中国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文化之上,保健价值和文化内涵远在健美操、街舞等现代健身项目之上了。这三大内家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放松自然、恬淡宁静,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其实,大家知道太极拳时下是相对普及的,大多数人对她并不会陌生,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阴阳变化,在健身和技击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呐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这一点我在自己写作《认识中华武术之太极拳》的文章里,也这种提到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练习时一方面可以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和运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像关节炎、消化不良、心脏病等慢性病有一定的医疗作用,这也已经是无可推委的事实。对于形意拳作为清朝李洛能在传承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目前形成了山西派、河北派等不同流派,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内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外而易筋、易骨、易髓,经过特殊的训练,练成明暗化等等的内家拳劲道。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驰,则不能立于世。那形意拳的精髓,就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其拳中有十二大形则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下育化万物之道。当然,八卦掌则为清代末年董海川所创,目前形成了诸多不同流派,风格各异,但均以转掌为根本,身法飘逸,步法轻捷,在中国武坛可谓独树一旗。该拳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拳术,练功时可快可慢、可刚可柔、可轻可重,其健身和防身的作用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任取所需,其内涵包容了中国古代的哲理和文化,兼具典雅与英武于一体,所以历来被公认是文武兼备、雅俗共赏的高级武术。
此外,文章还介绍说:“‘太极灵、形意好、八卦巧’九个字就是形象地揭示了中国三大内家拳最为深刻的技击特点”。那么,所谓“太极灵”,是因为它听劲灵,它知己知彼,它对敌人的虚实了如指掌,而对自己虚实变化的功夫又练的得心应手,你认为是实的地方扑上去之后,发现是虚的,对手早已跑了;你认为是虚的地方不去理它,认为不会构成对你的威胁,谁知是实的,它对你打了个结实。你认为有的时候就没有,你认为没有的时候却偏偏有。“所以太极功夫高的人总是能让他的对手产生错觉,总是让他的对手琢磨不透到底有没有楼梯要下了”。“因为灵所以随时摸准你的心理,因为灵所以才能随时安排好陷阱给你踩”。所谓“形意好”,是指劲道好。常人使出来的劲道都是直的,而练形意拳的人使出来的劲道都是螺旋的。为什么?就是为了使钉子和物体接触的更牢更实。和那些“形意拳练得好的人一搭手就象卷入到机器里面一样,毫无反抗之力,正是合乎了‘硬打硬进无遮拦’,‘形意霸道不讲理’的老话,其实形意拳硬打硬进也好,不讲理也罢,一开始都是从道理中练进来的,功夫大了就显得不讲理了”。而所谓“八卦巧”,是因为八卦掌练的功夫奇特。原来八卦掌叫转掌,通过转圈把自己练灵活了,走曲线象走直线一样自如了,身体的灵敏程度那定非常人所比。八卦掌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练出“虎坐鹰翻,龙形猴象”的神意和内劲,总是在转换变化中击打对手,不要以硬碰硬,只要稍微一遇阻力就变,只打对手虚弱之处,决不会去打对手有准备而又是战斗力强的地方。因此要“更象水流一样,它柔软却什么硬物也阻挡不了它,它总能从防范不了的地方绕过去”。可见“八卦巧”是有其道理的。
对于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三大内家拳有着与众不同的好处,那就是平日里缺乏相应的休息放松和体育锻炼,使得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对于三大内家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武学养生精华之所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作为中国人理应继承和发扬内家拳文化之精髓,强身健体,养心怡神,的确是造福国民子孙万代的好事”。
附:《认识中华武术之太极拳》
知道太极拳是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神丐》开始的,那时我只是读小学的一个孩子吧。后来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个从体育学院毕业的实习生,据说是武术系专修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然而经过一两天跟这位体育学院毕业的实习生的接触,知道他姓陈,老家是河南温县的。以后在他实习的日子,我们高中年级的同学一边跟这位体育学院实习的“一代宗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和太极推手等,一边听他介绍说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一带,许多男女老幼在农闲时节勤于练习太极拳的事情。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有着“太极之乡”的美称。历史可靠的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自幼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出身于武术世家的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所以,一直至今陈家沟的人们对太极拳的起源的观念意识而引以自豪的。或许无论对于一些表现太极拳影视剧,还是平常生活当中有些许喜欢武术特别是喜欢太极拳的,都会喜爱着太极拳把武术与导引吐呐相结合,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讲究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并注重其实战性。此外,太极拳还拥有着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及后发制人等等特点。
以前,我们看过《神丐》、《太极拳》、《太极宗师》等影视剧,针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力借力、四量拨千斤的太极拳被进行大肆地渲染,同时也在强调着太极拳法中阴阳矛盾的转化。今天我们看到的太极拳有着很是明显的道家思想的痕迹。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达到有柔有刚,刚柔相济。从这种既重外形、更重内蓄拳法上,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精湛技艺,也能
对于太极拳,曾经引发过由明朝著名道士张三丰创立的,还是由明末清初的河南温县陈家沟农民陈王廷创立的争议。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有个走进科学的栏目,播出过《解密中国》的其中一期叫做《寻找“太极张三丰”》的节目。对于这种争议进行分析和解密,但却由于年代久远,武当山有历经劫难,有关张三丰的资料现存非常少,至今人们也没有在武当山找到确切的历史记载,来说明太极拳是由张三丰所创立的。同样是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当中的一个节目《行云流水》将太极拳的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这个节目的舞台以行云作为背景,与墨绿、凝蓝、明黄交相呼应,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出现在灯光下的太极拳运动员让人眼前一亮。如行云、似流水,收放自如;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健康和谐。他们用年轻的脸庞轻松推翻了许多当代的人们对太极拳那份旧有的观念。然这个历时五分多钟的《行云流水》使太极拳让观众朋友们有着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如今的太极拳作为中国的国粹,之所以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推崇,无疑有其文化的积淀,通过意念来完成对精神的调理和呼吸的控制,使得练习者明白太极拳其中的令人神往、恒之以求以及延年益寿的妙用。正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员的一位研究员所说的那样:太极拳就是调理自己的内气,经络打通了以后,身体就处于一种旺盛的状态,通过气息的调理,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柔软、和谐的状态,这种修炼,如果我们不把它说得玄虚,应该说有很高的锻炼价值。
伴随着人们对太极拳不断深入练习(学习)和研究到运动之中来,太极拳在全国广泛普及并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
周易它年代久远,自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因为它地位显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而与之交融会通。各种学术思想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周易》的启迪、促发,特别是对武功修炼家、道佛修仙家的功夫修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派种繁多,我们现在练习武术主要的功能已经偏重于强身健体而不在技击。我认为武术锻炼除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武调和五脏之气从而能调整人体的五行之气平衡流通,起到改善命运的巨大作用。本文只就《周易》与中华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些粗浅介绍。
一、《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格和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古籍中的“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日阴与阳:立地之日柔与刚;立人之日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武功家惜《周易》阐述人性与功夫修炼的关系
武术气功正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原理为指导,以气功的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其中,《易经》与武术的关系最为明显。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出,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太极
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说“八卦”就要提到《易经》之“三易”原则,就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这既是研究《易经》的三大原则,也是研究八卦掌的基本原则。
简单地说,两仪、四象、八卦,全由太极而生。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
中国传统武术总的来说,可以勉强地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中的代表拳为太极、八卦、形意,它们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拳术,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周易》认为人在出生前体内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叫先天一气,一般称为“性命”。由于这个核心的作用,能够夺自然之造化,使性命保持旺盛。但是当人出生以后,人体这一核心便分成两部分,性的部分上升络于心,随心神达于整个机体,开于九窍用之于外;命的部分下降络于肾,形成“火水未济”,也就是坎下离上之象。人如能把精神外用的习惯作法颠倒过来,令神不外驰、精不外漏,而以性接命,用命寄性,把性和命合在一起,恢复成出生前一个核心那种状态,也就是“水火既济”,坎上离下。这就是修炼家常说“以后天返先天”的以坎添离的功夫。
《周易》实际上是古代先哲通天地阴阻造化,契宇宙之玄机、操性命之柄,与宇宙同体修复自然的哲理。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长。”《周易》认为,人要长生,就得效法天地,把性命寓于《易》象之中。要人摄性命归一源,人之所以不能摄性命归一源,只因人以贪欲为本。正像火水未济卦象所示那样,人心在上属火,人贪欲之火不灭苦也不灭,则生灭。世人以事物之纷繁,机心之拨动,衣食之困挠,举世庸庸。人肾在下属水,肾藏精。人二八精满壬癸至,精气满而溢,故阴阳合而生育,继而心妄欲迷,钟情于爱河,牵引花媒逗人情缘,一生之精华外注,直至灭尽。人因受拜物主义、拜金主义、拜官主义等影响,所以贪心拨动生一切烦恼,皆未曾做生命学研究。只能悔以人生之暂短,一切贪欲皆是磨灭人生灵性之利器,人以生命之本体现富贵荣华,实是过眼云烟。《周易》所讲的天地阴阳变化实是身心性命之道。
在《周易》看来:人处于宇宙天地间,就必然受宇宙天地变化规律的制约,不能随心所欲,要服从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系辞》日:“法象莫大乎天地。”这就是说,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
三、《周易》象数的阴阳变化论与武功修炼
《周易》象数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论,在武术修炼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武术修炼中不论是内在“气”的打通,还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所谓“阴阳”,不仅指构成宇宙的“气”,而且指表现一切事物现象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两种属性。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无穷尽地变化、发展,都在不断地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不是由阴变阳就是由阳变阴。固然这些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必须遵循某一固定不变之法则。换言之,必须有其规律性。把复杂的客观规律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宇宙万般事物的变化中抽象出来加以简化,使人易知易从,这就是《易》的宗旨。把阴阳、动静、刚柔套用奇偶之数,运用“一”、“一”阴阳两爻阐述功夫修炼、套路演练和交手对抗的刚柔、动静原理,这就是《周易》哲学思想对武功修炼的指导。
《周易》象数寓含着的阴阳理论是丰富的。它寓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阴阳是天地,万物之源。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万物也随着阴阳的变易而此生彼灭。
《周易》就是运用这种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状况的。例如八卦掌以阴阳为纲纪,并用五行来定位,以确定行走的方向。以《周易》象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单换掌、大鹏掌、白猿献果、指天划地、狮子抱球等二十四个动作为单操,作为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一种静功的练习(属阳)。各种掌法都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暗合着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因而有六十四掌的变化,四正四隅的转环。它是我国道家在长期实践中所发明创造的。《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周易》看来,阴阳、动静、刚柔原理就是宇宙间的最根本法则。人是阴阳的结合体,内含宇宙之精,万物之灵,因而是一个与宇宙同构的小宇宙,即天是大周天,人是小周天。天属阳、地属阴,人处于天地之间。
再比如,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静中触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达到“因敌变化亦神奇”。再如,通背拳的理论,也是在《周易》象数阴阳理论指导下创建的。通背既是拳名又是锻炼的法则,意指练习中力通于背,也就是说通背拳是通过六种站桩方法打通人体前胸后背的任脉和督脉。传统武术主要用《周易》象数总结内功修炼经验,被誉为“丹经之祖”的《周易参同契》引《易》象论内丹。修炼家在描述人体内气变化过程时,引入象数观念。《参同契》首先以乾、坎、离、坤四卦作为基本概念,“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
四、武术与《周易》的灵感思维
现代科学认为,灵感孕育在潜意识中,是一种瞬间完成的高速思维,是大脑特别兴奋状态下思维火花的跃动或闪现。《周易》不仅包括天道、地道,还包括人道,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归宿是人,是对人道的认识,也包括对人体科学,人体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周易》天人观为指导的气功、武术,就为训练灵感思维、开发人脑智慧开辟了道路。以梅花拳为例,它不仅在一定情况下能激发人的灵感,还有训练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而产生的武术动作皆神速而有奇效,其谐和完美的程度及瞬息万变的高速,都是在常规状态下产生的动作所无法比拟的,只有以灵感思维为指导,武功才能达到神化的境界。
灵感思维激发时,显意识,潜意识交互作用,促使潜意识所孕育的灵感
达到“神思方远,万涂竞萌”的状态,促使信息超越日常的思维程序而在灵感式的思维过程中升华。《系辞》认为:“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表述了这一灵感式的思维过程。拳法说:“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这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灵感指挥的武功动作,在极短的瞬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变化,其准确、完美、圆融、谐和的程度绝非意念指导下的动作所能比拟的。
脑科学认为,潜意识和显意识间不停地交换着信息,协调着彼此间的.作用,才能保证人的意识活动正常进行。潜意识在激发灵感,促起顿悟时的作用是明显的。《坤・文言》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也是说“行庭”功法的美妙感受和奇特效果。实际上,它是使练功者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达到“凝神忘形”的境界,用潜意识指挥武术运动而使大脑两半球达到高度的谐和、统一状态。因为潜意识活动主要在右脑半球,而指挥肢体运动的功能则主要在左脑半球。要使武术动作圆融、谐和,必须加强左脑半球的潜意识活动能力。武功中“感知”的能力越强,觉察对方行动的能力也越精细。越迅速,越准确,甚至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如果只从佛经中的“空”、老子的“无”、气功中的“虚静”去讲灵感思维的时空特征,还往往令人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似乎这只是一种心态的反映、一种主观的意境而已。而武功则可把灵感思维的活动变成人体的动作来输出,这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处于灵感思维指导下的武术动作是那么谐和,圆融,一气呵成,简直就像一个全方位的运动,这就是我们对灵感思维时空特征的基本理解。
人活在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还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朋同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希望成功,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责任。但人生在世比成功幸福更重要的是做人,应不论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都保持做人的尊严。因此,我们也切切不可忘记人生的头等大事: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自己人生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替而代之。人世间社会关系的各种责任,在特定的情形下,是可以转让、替代、分担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每个人都必须而且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个人如果将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绝无机会重新选择一次。人活着不是为了睡觉,而是争取用有限而短暂的生命,在这个时空留下最璀璨的轨迹。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