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心情说说 > 我有一个好嫂子的说说 正文

我有一个好嫂子的说说

时间:2025-09-13 07:09:16

贾迎春,是贾府中的二小姐,或称二姑娘,是荣府大老爷贾赦与一位姨娘(小老婆)所生,因此是庶出,且生母早死。她是在第三回迎接林黛玉到贾府时与探春、惜春同时出场的。书中描写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可见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而且温柔、沉默,故“观之可亲”。就其身世而论,与探春基本相同,都是庶出;但其性格与心志,则与三姑娘探春大不同,并形成鲜明对比。她美丽善良,但是天性懦弱,更乏才情,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木然处之,人称“二木头”。所谓“二木头”,用小厮兴儿的话来解释就是“戳一针也不知嗳吆一声”。

在《红楼梦》中,迎春出场的频率并不低,但基本上是“配角”。她的故事,主要集中在第七十三至七十七回,以及后四十回中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至死。

第七十三回写贾母听说园中有人斗牌赌博,十分震怒,痛斥之后,责令对为首的几个人“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这其中之一恰恰是迎春的乳母。乳母有此丑行,受此惩处,对迎春来说,是很丢人的事儿。因此,“黛玉、宝钗、探春等见迎春乳母如此,也是物伤其类的意思,遂都起身笑向贾母讨情”,而贾母则断然回绝:“你们不知。大约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比别人更可恶,专管调唆主子护短偏向……你们别管,我自有道理。”

乳母获罪,迎春自然“心中不自在”,而当邢夫人责备她“你也不说说他(指乳母)”时,迎春听了半晌回答说:“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可见迎春之懦弱。邢夫人离开后,迎春身边的丫鬟绣桔,一片好心,乘机向迎春提出了攒珠累金凤被盗的事。

迎春心中明知乳母偷了累金凤,但就是想“息事宁人”。绣桔实在忍无可忍,提出要到“二奶奶(指凤姐)房里将此事回了他”。贾迎春紧接着,迎春乳母的儿媳出场,她见绣桔要去回凤姐,于是反攻为守:既承认了累金凤是她婆婆所偷,但又表示,现在可以赎回来,条件是姑娘必须到老太太那儿去求情,放出她婆婆。而迎春立刻拒绝说:“好嫂子,你趁早打了这个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方才连宝姐姐林妹妹大伙儿说情,老太太还不依,何况是我一个人,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

而聪明的绣桔,一针见血地指出:“赎金凤是一件事,说情是一件事,别绞在一起说。难道姑娘不去说情,你就不赎了不成?嫂子且取了金凤来再说。”聪明伶俐的丫鬟,更反衬出小姐的懦弱和糊涂。乳母的儿媳见迎春已无通融,而绣桔又揭了她要挟迎春的底,恼羞成怒,大放厥词,居然说迎春占了她们的便宜,花了他们的银子而且还把邢夫人牵扯进来。绣桔大怒,要与乳母之媳“算算账”。这时的迎春,又立刻制止说:“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要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金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出去歇息歇息倒好。”

绣桔听了这话,真是“又急又气”,“气”的是,小姐如此软弱不辨是非,任凭恶人为非作歹,“急”的'是自己是小姐身边的丫鬟,累金凤被盗,是有责任的。但是作为丫鬟,亦只能泣诉而已。这时,迎春的大丫头病中的司棋,也勉强挣扎着过来帮绣桔责问乳母之儿媳。然而,就在这激烈争执的时刻,这位迎春小姐,居然“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贾迎春累金凤风波刚刚在平儿的主持下处理得当,接着又出现了“抄检大观园”的闹剧。

对抄检大观园,是陆续在七处进行的,最后一处,就是迎春的住处。而恰恰是在这里,搜出了迎春的大丫头司棋的“罪证”,那个绣春囊正是司棋与其恋人表弟潘又安的私物。于是抄检告一段落。(见第七十四回)

忙过了中秋节之后,王夫人始来处理抄检中的事情,首当其冲,自然是司棋被赶出去。司棋毕竟是迎春多年的丫鬟,今司棋被逐,迎春确有“不舍之意”、“难舍之情”,而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迎春能死保赦下的”,而迎春,一则“语言迟慢,耳软心活,不能做主”,二则“事关风化,无可如何”,终于不发一言,眼看着司棋被带走了。司棋临别时哭道:“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迎春“好狠心”,也许略显过分,但为别人之事,无论善恶,始终一言不发,确是事实!作为贾府的一位千金小姐,何以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也许除了天性懦弱之外,庶出的身世,处境的险恶,周围强者如林,也是促使她选择了这样的“人生态度”的原因吧。贾迎春迎春的命运和处境是悲惨的。父亲贾赦,一味好色贪财,母亲邢夫人,性格怪癖;生母早亡。她的婚姻大事,也就由其父贾赦独断敲定,许给了所谓的“世交之孙”名孙绍祖者。而且“娶亲之日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第七十九回)《红楼梦》第五回中迎春的判词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红楼梦-喜冤家]曲说:“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都预示了迎春婚后在孙绍祖的作践下,受尽折磨,时仅一载,即悲惨死去。八十回以后所写,亦大抵如此。随从迎春的奶娘回贾府请安时,“说起孙绍祖甚属不端,姑娘唯有背地里淌眼抹泪的,只要接了来家散诞两日。”接回家来以后,迎春“哭哭啼啼在王夫人房中诉委曲,说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说得王夫人及众姊妹无不落泪。她心中想念着姐妹们,挂念着大观园紫菱洲昔日的住房……住了三五日,孙家已派人来接,“只得勉强忍情做辞了。”后来,在贾母生病,且“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效”的情况下,迎春重病的消息传到了贾府,贾母闻说,悲伤不已。不多时,“外头的人已传进来说:‘二姑奶奶死。’”因为正值贾母病笃,贾家的人都不便离开,故迎春之后事,“竟容孙家草草完结。”(第一○九回)这个“温柔沉默,望之可亲”的美丽的小姐,就此走完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

久已未在老家多呆了,猛地一下陪着重病的母亲,从驼城赶回来住下后,一时间我竟感到很不习惯,好像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之前,母亲和父亲在老家生活的时候,尽管每年我都会专门回来几次,来看望二老,但因忙于俗务和上班,一般不会住下,随即就会忙忙地离开。真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这次回来住下后,我就觉得对村里许多的人和事,甚至那些曾经十分熟悉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仿佛有些朦胧而恍惚的生疏与淡忘了。但几天住下来,就像躺在炕上的母亲一样,我心里便也暖暖的,渐渐有了许多的亲切,许多的踏实,和许多的舒坦。

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乡亲来走串,来看望母亲。乡亲们大多不是空着手来的,有的拿着刚从地里采摘来得新鲜蔬菜,什么青椒呀,芹菜呀,黄瓜呀,豆角小白菜呀,全都葱嫩闪亮;有的则抱几个金子一般黄亮水嫩的玉米,或者提十几二十颗正宗的土鸡蛋。总之,全都是清一色的绿色食品。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礼轻仁义重,那一股包含其中的.浓浓深情,着实令人好生感动。

住在我家后面埝山渠的一位老嫂子,叫梁桂兰,与母亲同庚,满脸皱纹,耳聋眼花的,也是养育了一大群儿女的操劳命,也曾和母亲一样,遭遇过那可怕的饥饿折磨,经受过农业社那漫长而繁重的艰苦劳动。可是为了能多挣几个工分,能给自己评上个高分,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她和母亲一块修梯田,打土坝,扯峩、打夯、送粪、搬石头、背石头,什么样的苦活、累活、脏活都曾干过。老嫂子了解母亲,敬重母亲,知道母亲爱吃个家常便饭,爱吃老云瓜,知道我们一大家子早就不种地、不种瓜了,所以她就不顾自己早年间太过操劳,而落下的腰腿疼痛的毛病,不怕我家住在一道黄土高坡上,几次抱着又甜又然的老云瓜,专门给母亲送来。这实在让我们觉得有些不安,和打心眼里过意不去。因为我们深知为农的艰辛和不易。再则,我们又想自己并没有对人家有过什么帮助,何以能如此地受人恩惠呢?但那老嫂子和所来的乡亲一样,对我们的不安都报以爽朗的一笑,她说,看兄弟们说哪去了!这能有什么呢?都是咱地里自产的嘛!等吃完了,俺再给送来。哦,不不不!我连忙说,我们住这道高坡,你老嫂子这么大年纪了,腰腿又不太方便,瓜又那么重,今后可千万不敢再这样了。老嫂子却说,兄弟们这是嫌俺串来了?怎都像你们老人那样争气!我赶紧笑着说,好嫂子呐,请你也请不来呢,怎还能嫌你。只要嫂子想来串,想和我妈来拉话,就只管来。要是瓜吃完了,我妈还想吃的话,我来跟嫂子要就是了。嫂子看这样好吗?好好好!老嫂子见我这样说,就开心地笑得满脸灿烂。

望着宛如母亲一般慈祥而善良的老嫂子,我的不由得潮湿的双眼里,乡亲们那一张张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可亲可爱的面容,便不停地闪现在我眼前。于是,一种老实而厚道、淳朴而亲切的真情实感,仿佛就那么地,伴随着几多回忆,几多感动,悄然温暖进我所有的骨子里。

印象中,母亲从不愿欠别人的人情。每有个什么事,连累到了谁,母亲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尽快回报人家。因此,这次回老家后,见有那么多的乡亲来看望自己,母亲虽然日夜煎熬在病痛里,但她老人家依旧为此而焦虑不安,一次次地对我们嘟囔着说,俺就这么一天天地躺着不得起来,欠下人家这么多的情,该怎还呀!我听得百感交集,一时不知如何解开母亲心上的结,但我还是急忙劝慰她老人家说,妈,这你老就不用管了,有我们呐。谁来看你老,我们都记着哩。一有机会,我们就会去回看人家的。你老只管好好吃饭,好好修养就是了。可是,对于我这信誓旦旦的承诺,母亲好像并不觉得满意。从她老人家的自言自语似的反复嘟囔中,我分明听得她老说,人情大如天。这都是她欠下的,应该由她来还才对。

就这样,一连几天,为此母亲仿佛又平添了一丝沉重的心病。她老人家总是在那病痛的呻吟中,还念念不忘张三或李四,来看望她的事。

后来,有一天上午,母亲忽然问我说,八月十五是不是快要到了?我说,再过七八天就到了。于是,过了一会儿,母亲就让我给县城工作的小弟打个电话,叫他回来时,买上几十个食品袋,带回家来。我不知母亲要食品袋干啥,但我想,既然她老人家叫买,那就说明肯定有用处的。所以,我就将母亲的意思,在电话上告诉了小弟,并叮嘱他说,无论如何,千万不敢忘记。

很快就要到中秋节了。

随着微微秋风的吹拂,仿佛有一股股甜甜淡淡的清香,正在空气里恣意弥漫,飘散。院子里的几棵硕大而繁茂的梨树上,满挂着金子一般黄亮的鸭梨,一个个如拳头般大小,煞是令人看着眼馋。无数的细腰小黄蜂,一拨拨嗡嗡飞来,争先恐后地落在那最好、最熟的梨子上,纷纷将自己尖利的嘴巴,扎入薄嫩的梨皮,尽情吮吸那清凉甘甜的美汁。于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不时的,就会听得院子里有那嗵——嗵——的音声,在叩响大地。那全是被细腰小黄蜂吃过的最好的梨子,凄然落地时发出的声音。小黄蜂在梨子上叮开一个个小眼之后,雨露就会乘孔而入,梨子就会从里往外而烂,因而也就会过早地从那梨树上无奈落下,悄然跌碎。于是,瞬间便甘甜四溢,清香纷飞。

也许,我想也许,母亲就是在那一个个无眠的长夜里,一次次听得那梨子落地的声音中,终于受到了启发,终于找到了自己了却心愿,不留遗憾,亲还人情的办法的。因此,她老人家才让我叫小弟买些食品袋回来。

小弟买回食品袋后,母亲就急着叫我们到梨树上去摘最好的梨子。然后,便吩咐我们装满一个个食品袋。接着,她老人家就板着手指头,点着看过她的一个个乡亲的名字,说,就要八月十五了,你们几个把梨提上,快点到人家家里去走走吧。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才完全明白了母亲的悠悠心迹。

之后,再要是有谁来看望母亲,母亲就一再催促我们,赶紧给人家去摘梨子,生怕我们舍不得,或者忘掉似的。而每每看到人家欣然接受了我们回赠的梨子时,母亲侧躺在炕上,就很是开心地望着大家,一个劲儿地笑得合不拢嘴。我知道母亲为啥会这么高兴,因为那几棵梨树就是她老人家亲手栽种下的。

日子,就这么的,在我的一种痛并快乐的感觉中,时而阴沉,时而阳光地过着。母亲总爱和来人拉那些家长里短,但人们都知道她老人家的病,都很理智地问候问候她老人家,和她老人家简单说说什么之后,就急忙岔开话题,安慰她老人家好好休息,好好养身。然后,便别过母亲,走出门来,又会在那院子里,低声向我们关切地询问几句母亲的病情,感叹母亲这一生一世的为人。临末,还又祝愿母亲说,老人家看上去脸色红润,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是啊,眼见得母亲已经病成了这样,但她老人家却依然还能够自知自觉地念念不忘别人,念念不忘人情大如天,这实在令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心生内疚,自愧不如。同时也实在令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值得永远骄傲,永远铭刻于心。

我想,假如老天爷真的有眼的话,就一定会恩赐母亲她老人家,恩赐我们兄弟姐妹,好好地在一起相守相聚,一年又一年……

李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李纨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纨青春守寡,心如“

人物名片

姓名:李纨

字:宫裁

诗社别号:稻香老农

父亲:李守中

公公:贾政

婆婆:王夫人

夫君:贾珠

儿子:贾兰

小叔子:贾宝玉、贾环

小姑子:贾元春、贾探春

身份:荣府大奶奶

性格: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却又超然物外。她是深巷中一泓无波的古井,她是暮霭里一声悠扬的晚钟。那古井,那晚钟,沉静,从容,却也沧桑。

花名签: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代王琪《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风流说到今”

住所:稻香村【题额“杏帘在望”,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数

出场介绍: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为德”,故生了便不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

诗作-文采风流(匾额)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李纨正册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

内心愿望

李纨进入大观园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月二十二日,姑娘们搬进园。春天还没有过完,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她就想到要办诗社。她的这个构想,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起码可以拥有知识产权。

李纨办诗社,决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要知道,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从文化开始的。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均是证明。这充分说明她的内心并非“心如古井”,而是涌动着波涛,期望着变革,充满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但她是谨慎的,她没有去操作她的创意。直到将近半年以后,八月,探春才醒过来,捡起李纨的构想,发出帖子,邀集众人创办诗社。李纨并不与探春争功,一听到消息,立刻赶到探春那儿,称赞探春“雅的很”。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支持探春,支持诗社。

一是自荐为掌坛人。

二是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

三是肯定林黛玉的建议“极是”,大家起个别号,并且第一个为自己起了个别号“稻香老农”。

四是出了个人人叫好的主意,邀王熙凤做监社御史,好解决经费问题。

李纨知道,没有钱,是什么好创意也没法实现的,是万万不能的。为了让王熙凤就范,李纨对王熙凤发动炮轰:一口气送给王熙凤“无赖泥腿市

李纨这个要钱的办法,是主动进攻,又是创新之举。王熙凤居然甘拜下风。说我不答应你,岂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王熙凤非常清楚,大观园众女儿的心,与李纨是相通的。所以不能与李纨对抗,也用不着与李纨对抗。李纨在权力斗争中已经弃了权,只不过说说狠话、快活快活嘴巴而已。这二妯娌只有矛盾而无对抗,和平共处了一生。

李纨社会活动的潜在能量让人吃惊。从进大观园之后,从建立诗社之后,李纨完全变了一个人,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听见她的笑声。她既写诗,又评诗,活跃异常。她和姐妹们一起,利用诗社,向封闭、窒息她们生活和心灵的纲常名教发起了挑战。

李纨的诗知识广博,内蕴丰富。贾宝玉对李纨评诗称赞有加,说她“善看,又最公道”。曹雪芹通过诗社,写出李纨的才和情,让我们看到她平日的无好无为,是不得不为,是在礼教压迫下的牺牲。李纨并不是与世无争,心如死灰。曹雪芹越是写出李纨性格的光彩,越衬出她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

稻香村黄泥院墙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

青春朝气

大观园中的李纨可谓是青春焕发。寡妇身份阻了李纨追逐外在形象的权利,虽不能穿鲜艳服装,不浓妆艳抹,但却阻止不了她对自然美的欣赏感悟与追求。

稻香村内几百只杏花如喷火蒸

1.

2.

3.

4.

5.

6.

7.

8.

9.

10.

参与创建诗社,李纨就进入了性格发展的第一高峰。她们是二月十二进入大观园的,那时李纨就有了结社的想法。延至八月,探春一提议,李纨立即赶去,说:“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长坛!”并且荐以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李纨的热情一下子达到顶峰,紧接着咏白海棠、芦雪庭即景联诗等等,李纨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在诗的王国里,李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态度与热情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使得大观园诗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为大观园儿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有了诗,就要评诗。评诗是曹公塑造李纨青春形象的又一精彩之笔。在这里,李纨不是标准的寡妇,更不是“

与众姐妹在一起时,没了礼法的束缚,李纨便显得格外活泼,亦不乏幽默。如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到了晚间,大观园群芳开夜宴,李纨笑道:“有何妨碍?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不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相比之下,李纨则更无所顾忌。不仅如此,她还和姑娘们玩得十分开心,甚至她还和湘云等人一起强死强活的

大观园外的李纨被礼法束缚了个性,使她不得不在礼法的夹缝下生存。但远离了世俗牢笼,在大观园相对纯净的女儿理想王国里,李纨便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其主色调“

做人姿态

一些红学家对李纨的态度不是嘲笑,就是批评。他们认为,李纨在贾家守节,是作了封建纲常礼教的牺牲品,说她这一辈子白活了!好像贾珠一死,李纨非得立马重匀粉面再度嫁人不可,否则就是发傻。其实,这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多样性的否定。

在《红楼梦》中,李纨一出场就是寡妇身份。整部书中,她都在平平淡淡地过日子,生活未见有大的起伏。李纨的这种平淡的性格,也决定了她平淡的命运。李纨出身名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诗书之家的传统使她有了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对她刻意培养,“无才便是德”就是对她的最高要求,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做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贾珠在世时,她夫妻两人的感情如何曹公未明说,但从李纨有时流露出的对贾珠深深怀念的情愫来推测,二人应该是鸾凤和鸣、琴瑟相谐的。

作为一个为贾家生养了接续香火之人的大少奶奶,按理说,李纨更有资格、也更应该发挥她在家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参政议政”才是,可事实上,李纨对整个家族的事务却是不闻不问。凤姐生病,王夫人是把家政管理工作托付给李纨的,探春的身份不过是李纨的助手。但实际工作开展起来后,一切却成了探春主持,李纨反而退到了后台。这并非是探春喧宾夺主,而是李纨的有意避让。因为李纨知道,整个家族之中,凤姐的位置是风口浪尖,是“锅里斗”的焦点,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矛盾,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主子与奴才之间的矛盾,全都集中在这里,弄不好就会

李纨不出头露面,并不影响她的形象,相反,倒提高了她的声誉。在下人的心目中,她心善面软,是一个活菩萨。在众小姑子眼里,她是一个作诗吃酒能和大家玩到一块去的大姐姐,一个随和的好嫂子,在她身上看不到节妇常有的那种矜持劲儿。在贾母眼里,她“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是一个好孙子

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李纨是被温良恭俭让、三从四德等“主题教育”教化好的,她的思维也就跳不出这个圈子去。这也决定了她在改变自己的命运上不会有什么作为。李纨在宝玉的生日之夜掣签吃酒,她掣出的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正是对她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她不甘心又怎样呢?拿出大奶奶的款来像凤姐那样指东打西?那样的话,做事时稍有参差,小人们的唾沫星子就把她淹死了。领着兰儿再

生存环境

李纨课子她和儿子贾兰在大观园里的处境,是非常边缘化的。老祖宗口口声声说她可怜,但只是保证她该有的尊严与利益,并不见发自内心的疼爱;婆婆王夫人本来就是木雕泥塑般的人物,也就是见宝玉时还有点笑容;至于贾赦贾政之流,更不会关心这个儿

和李纨较为亲近的,该是那些姐妹们,她们一道吃酒做诗,戏谑调笑,第三十九回的

贾府的人,对于李纨,在尊敬中又有一些警惕,最好是尽可能地装做忘记她的身份,以寻常人待之。李纨再多的苦楚也只应该往肚子里咽,否则就是不合时宜,除非是别人主动提起,比如宝玉挨打那回,王夫人哭得肝肠寸断时忽然想起贾珠来,李纨也才能跟着痛快哭一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李纨的日子,过得精明,她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肯吃亏。李纨算是一个精明人,她精明在骨子里,只争利益,不争意气。她不像凤姐那样要压人一头,只要不损害她的利益,她乐得做好人。赵姨娘的弟弟死了,她张口就赏四十两,按照规矩,只该赏二十两的,这规矩探春都知道,李纨未必一定没有听说过。所以底下人都说她是大菩萨,面子里子俱得实惠。

人性优点

评李纨如

“李纨笑道:‘……昨儿还打平儿,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

您看李纨的话锋,声声带刺,相当厉害。凤姐吃不住,到底当众给平儿赔了不是才下得了台。

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她私心喜欢宝钗,而不大喜欢黛玉、妙玉、凤姐等才女。如37 回评海棠诗“论含蓄浑厚,终让

98回黛死钗嫁,陪在黛玉身边的正是紫鹃、探春、李纨三人,原文写道:“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凤姐道:“还倒是你们两个可怜他些。”可见李纨有情、忠厚、公道。

李纨孝敬贾母,获得了贾母的赞赏与怜爱。43回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贾母主动揽下了李纨的那份。45回交代贾母将她的月钱涨到和自己平等。108回贾母赞她比凤姐达观:“他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他也是这么着……倒难为他。”107 回贾母赞她:“珠儿

50回贾母游园,李纨忙往上迎,贾母命人止住;然后贾母要吃糟鹌鹑,李纨忙要水洗手,亲自来撕,贾母又命她只管坐下。此处李纨的两个“忙”字,皆出自孝心天性,她远远地挪到姑娘们的下边坐了,正是她身为孙

110回贾母丧礼期间,李纨抽空儿叫了她的人来

政治才能

荣府家务由二奶奶凤姐料理,身为大奶奶的李纨却“一

但李纨终究是大观园政治家,她入主大观园后,对园内事务却也十分热心,其政治才华得以施展,并深得园内居民赞许和敬服。

原著多次提到,李纨奉贾母、王夫人之命总理大观园。37回起诗社,李纨上场就说道: “要起诗社,我自举我掌坛。”42回黛玉指着李纨道:“这是叫你带着我们做针线、教道理呢。”45回凤姐道:“姑娘们原叫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俱要教导他们的。”49回为大观园成员略作一总,原文道:“李纨为首,余者……”55回凤姐卧病,王夫人“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65回兴儿道:“只教姑娘们看书写字,针线道理,这是他的事情。”97回紫鹃心思:“园中诸事,向系李纨料理。”

经李纨治理,大观园内的政治环境相当宽松,姐妹们在一起自由呼吸,看不出有谁在掌权,有谁在发号施令。这已经相当接近于无为而治的境界了,可谓之“情治”。海棠诗社在李纨主持下一度兴旺发达,探春理家离不开李纨压阵,都说明她有一定的庶政才能。贾母丧礼期间,凤姐应付不来,鸳鸯气色不好,李纨暗自调停协助,文中且写到“那些素服李纨的人”,可见李纨之德能颇受人敬重。

李纨的情治或被误解为懦弱无能。如55回写她“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下人们说她“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65回兴儿拿她与凤姐比较:“这大奶奶暂管了几日,总是按着老例儿行,不象他那么多事逞才的。”如此写法正好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李纨在大观园内实践了她的情治政治,把大观园治理成一派清净女儿的乐土。然而,大观园毕竟处在贾府末世阴影的笼罩下,外部环境恶劣。当此之际,李纨的情治政治到了现实社会外人眼里被大大贬低,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处评李纨“尚德不尚才”,她的德发乎情,与礼教有别。

有人说大观园不平等,如怡红院的门限,什么身份,进哪一道门,是有规矩的,大丫头、小丫头、婆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诗社东道

凤姐曾经给李纨算了一笔账:“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银子,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里的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有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45回)于是,有人诬蔑李纨自私吝啬小气,又捏造将来贾府危机时李纨不肯出手相助的一段秘史。

且说本回探春为何要请凤姐做监社御史呢?原来那天逢诗社的正日子,宝玉也不告假,无故滑脱,探春道:“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45回)探春称诗社为“我的”,大可琢磨。众人专程来顾凤姐茅庐,幕后出主意、台前来交涉的核心人物都不是李纨,而是宝玉、探春。凤姐深知“这些事再没别人,都是宝玉生出来的”,所以此事怪不着李纨。

只不过凤姐刚闹过泼醋,为调节情绪,便打趣道:“那里是请我作监察御史!分明是叫我做个进钱的铜商。”(45回)这也不是钱的问题。因为谈钱打趣对于凤姐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她许诺:“明日一早就到社,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的做会社东道。”这番话夸夸其谈,就像50回佯诓

凤姐提及作东的事大有计较。诗社通常都由谁作东呢?宝钗提议“一月只要两次就够了” (37回),李纨主动应承“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这不就是作东么?既然作东,不就是出银子钱么?并且还不是凤姐所说轮流作东,而是凡正经社日都被李纨包了。您看诗社里真正负责出资的正是社长李纨,而非监社御史凤姐。由此正好说明李纨慷慨大方。

49回联诗,从诗情雅趣上讲,稻香村不适合雪下联诗,李纨道:“我这里虽然好,又不如芦雪亭好。”下回芦雪亭联诗果然尽兴,证李纨是真懂诗情,真懂诗人。芦雪亭为雪下联诗的首选之地,但那里属公共空间,当日又非正经社日,无人作东。所以,李纨提议凑份子,又

类似的例子还有63回怡红夜宴,袭人操办,她自己和晴雯、

37回海棠诗会,湘云迟来,李纨等因说道:“他后来的,先罚他和了诗,若好,就请入社;若不好,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再说。”湘云笑道:“你们忘了请我,我还要罚你们呢!就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这段话全作诗人情趣。李纨等人说要罚湘云一个东道,正有诗才比拼之意。所以,“众人见他这般有趣,越发喜欢”。

湘云海棠诗后来居上,免于受罚。但她主动提出:“明日先罚我个东道,就让我先邀一社。”这仍是她的雅兴,众人当然不好拂她的兴致,所以都道“这更妙了”。当日非正经社日,谁有兴谁做东,这是规矩,有约在先:“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也不管。”

70回道:“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一个人作兴作兴。”那是不是李纨吝啬,不肯按期作东呢?非也。海棠诗社无疾而终,因大观园悲剧使然。大观园由盛转衰,诗人们也没往日的兴头雅集作诗了。70回好不容易重建桃花社,也是昙花一现。

回头来看:45回凤姐为何嘲笑李纨“吝啬”?原来前文过生日凑份子,李纨该出十二两,贾母要揽下,迫得凤姐自己应了,然后又在尤氏面前昧下,到底李纨分文未出;再到泼醋,凤姐拿平儿撒气,却是李纨拉着平儿躲进大观园,“平儿就在李纨处歇了一夜”。因这两件事,凤姐心存芥蒂,所以出言堵李纨。既如此,她给李纨安的那个罪名就不作数了。当时李纨本不在乎这十二两,奈何贾母要做好人,李纨自然不便多话。反而是凤姐作弊,一毛不拔。若说吝啬,那也该算到凤姐头上啊,奇怪读者怎么揪住李纨不放。

综上,无论是诗社作东,为平儿打抱不平,还是在钗黛之争中保持中立,在贾母丧礼中暗助凤姐,都显示出李纨慷慨大方,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有大局观,有担待,敢作敢为,能主持公道,从不徇私,言谈也极厉害,不愧为大观园政治家。

悲剧结局

第5回判册、曲子预示贾兰

但作者后期重新给贾兰设定了悲剧结局。曲子“昏惨惨黄泉路近”一句紧接上文“气昂昂”“光灿灿”“威赫赫”三句,其对象都是贾兰。下句“问古来将相可还存”,同《好了歌》“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照应,更确定这黄泉路尽的是做了将相的贾兰。稻香村“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亦隐喻贾兰之死。

1.

2.

3.

4.

5.

6.

7.

8.

9.

10.

关于贾兰的死因,请注意18回元春点戏的第三出《仙缘》。剧中故事讲科举出身的主人公卢生遭政敌宇文融构陷,挂帅西征。幸而天佑卢生,不但平安归来,还大获全胜,战功赫赫。

卢生的故事隐喻了贾兰结局。当海疆反贼全盛时期,贾兰正好中举。此时贾府的政敌如忠顺王构陷,派贾兰挂帅出征。结果贾兰没有卢生那么命大,沙场征战,壮烈牺牲。“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表示他死得光荣。119回海疆靖寇报捷,皇上大赦天下,“贾兰等朝臣散后,拜了座师”,证作者后期确有改写贾兰战死海疆的计划。

贾兰之死对李纨打击很大,曲子“抵不了无常性命”,证李纨在得知贾兰噩耗时便气绝身亡,落了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局。《晚韶华》曲归咎为“也须要阴

1.

2.

3.

4.

5.

6.

7.

8.

9.

10.